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8507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docx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

三峡工程得防洪作用

三峡工程就是长江治理开发得关键性工程,就是长

江综合防洪体系得骨干工程,在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17年得建设,三峡工程已经全而建成.2010年

汛期,三峡工程迎来了建成以来首次较大洪水得考验,通过精细调度、科学调控,三峡工程充分发挥了防洪作用。

汛后,三峡水库首次实现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得目标,三峡工程得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开始全而发挥作用.

一、三峡工程得防洪作用

1、长江中下游得防洪形势

长江就是一条雨洪河流,流域内雨量丰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lOOmm,但地区分布差异较大,总得趋势就是自东

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5・10月得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得70%-90%.流域内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

暴雨岀现时间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季节得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T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与上游干流洪水,不致造成大得洪灾。

但如果气彖异常,上下游、干支流洪水遭遇,就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暴雨量大、历时长,则导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

新中国成立后,党与政府高度重视长江防洪问题,开展了大规模得防洪工程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就是199

8年长江大洪水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长江干堤进行全而

加固,长江中下游得防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但就是,仍然存在以下突岀问题:

(1)长江得洪水来量远远超过中下游各河段得安全泄

量。

自1153年以来,宜昌流量超过8000Om3/s得有8次,城陵矶以上干流与洞庭湖得汇合洪峰流量在1931年、1935年与1954年均超过100000m3/s,而冃前上荆江得

安全泄量为60000—68000m3/S、城陵矶附近约60000m3/s、汉口约70000m3/s、湖口约800OOm3/s,

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得矛盾十分突出.

(2)三峡工程兴建前,荆江河段如果遇1860年或1870

年型洪水,运用现有荆江分洪工程分洪后,尚有30000

35000m3/s得超额洪峰流量无法安全下泄,不论荆江南溃还

就是北溃,均将淹没大片农田与村镇,造成大量人口伤亡,特别就是北溃还将严重威胁武汉市得安全。

(3)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内人口多,安全建设滞后,实施计

划分洪十分困难,一S分洪损失大;湖区及支流堤防工程仍存在薄弱环节与隐患,堤防缺乏必要得安全监测与抢险设备,技术手段落后,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2、三峡工程得防洪作用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以下库容393亿m3,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m3,工程建成后通过水库调蓄运用,长江中

下游得防洪能力将有较大得提高,特别就是荆江地区得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得变化。

(1)荆江地区若遇百年一遇及以下洪水,通过水库拦蓄洪

水,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4、50m,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

遇干年一遇或1870年型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s,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得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

过45、OOm,从而保证荆江河段与江汉平原得防洪安全。

外,由于水库拦蓄、清水下泄,使分流入洞庭湖得水沙减少,可减轻洞庭湖得淤积,延长洞庭湖得调蓄寿命。

(2)城陵矶附近地区通过三峡水库调蓄上游洪水,一般年

份基本上不分洪(各支流尾闾除外),若遇1931年、1935年、

1954年与1998年型大洪水,可减少本地区得分蓄洪量与

土地淹没。

(3)武汉地区由于长江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可以

避免荆江大堤溃决后洪水取捷径直趋武汉得威胁。

此外,武汉以上控制洪水得能力除了原有得蓄滞洪区容量外,增加了三峡水库得防洪库容221、5亿m3,大大提高了武汉防洪调

度得灵活性。

二、2010年长江洪水特性及调度实践

汛情特点

(1)暴雨过程多、强度大。

入汛后长江流域暴雨持续不断,

主汛期发生了4次相对集中得强降雨阶段,且持续时间长,强

雨带南北拉锯、上下游移动。

各阶段降水强度多以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为主。

6月16—24日强雨区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得两湖水系,最大降雨中心位于信江与抚河一带;7月8

15日主雨区略有北抬,强雨区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干流至

两湖水系偏北地区一带,最大降雨中心位于长江下游干流区间;7月15-25日强雨区西进北抬,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嘉、岷

流域及汉江上中游地区,最大降雨中心位于渠江;8月12-25曰多雨区再次出现在嘉、岷流域及汉江上中游地区一带。

各阶段最大暴雨中心日雨量均超过250mm,如鄱阳湖进贤站6月19日雨量达329mm,7月8日安庆站雨量达291mm、

鄂东北英山站雨量达287min,嘉陵江通江站7月16日雨量达

277mm,8月18日岷江杨柳坪站雨量达254mm。

(2)汛情来势猛、范围广。

主汛期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

发生或多次发生大范围暴雨,仅统计上述4次集中性强降雨阶段,累计雨量大于1OOmm得笼罩而积分别约为39、8万、46、3万、61、4万与69、1万km2;大于300mm得笼罩而积分别约为7、1万、10、1万、6、5万与2、6万kin2o与历史同期降雨量相比,6-8月长江流域偏多1成,长江上游基本正常,中下游偏多2成;其中,6月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偏多3成多,7月长江下游干流偏多约1、6倍、长江中游干流与汉江分别偏多6-7成、嘉陵江偏多3成,8月岷沱

江、汉江与长江下游干流分别偏多约2-3成。

受强降雨过

程影响,长江流域相应出现了明显得涨水过程。

(3)洪水涨幅大、超警多。

受强降雨影响,长江干流大

部江段与抚河、信江、嘉陵江、汉江等多条重要支流及洞庭湖、鄱阳湖区均发生超警戒以上得洪水,且水位涨势迅猛。

鄱阳湖水系昌江渡峰坑站最大日涨幅5、41m,洪峰水位超过警戒水位4、25m;T流寸滩站7月19024小时水位涨幅

近5m,从接近警戒水位到超过保证水位;三峡水库库水位最大日涨幅4、06m,最大日拦蓄洪水量24、68亿m3;嘉陵江支流渠江罗渡溪站水位最大日涨幅11、39m,洪峰水

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流量超过历史最大流量;汉江T流口河诂水位最大日涨幅12、46m,水位超过保证水位,流量从4610m3/s猛增到21400013/s。

(4)洪灾类型多、损失重。

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

涝等多种类型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截止8月底,长江流域共有9个省(直辖市)1046个县(市、

区)受灾,山洪灾害数百起,大量县(市)城受淹,洪灾损失惨重。

2、调度实践

(1)优化调度方案。

三峡工程初期运行以来,防洪、

发电、航运、生态及中下游用水等各方而都对三峡水库调度提岀了新得要求。

2009年10月,《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方案》在防洪调度方而,考虑到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主要

采用对荆江河段防洪补偿调度得方式,重点就是防御荆江特大洪水,三峡水库防洪库容得利用效率明显不够高,难以适应中下游地区得现实要求,因此通过拟订荆江与城陵矶不同补偿方式以及分析其对水库泥沙淤积、水库淹没等方而得影响,提岀了在保证枢纽大坝安全与不降低荆江防洪标准得前提下,合理兼顾对城陵矶防洪补偿得调度方式。

《方案》提出得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方式,将三峡水

库防洪库容221、5亿m3自下而上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库容约56、5亿m3,用于城陵矶地区防洪,相应库水位为15

5、Om;第二部分库容125、8亿ni3,用于荆江地区防洪补

偿,相应库水位为171、Om;第三部分库容约39、2亿m3,

用于防御荆江特大洪水.在遇到三峡上游来水不很大而城陵矶附近(主要就是洞庭湖)来水较大,迫切需要三峡水库拦洪以减轻防洪压力得情况下,三峡水库运用预留得56、5亿

m3防洪库容(库水位145-155in),按控制城陵矶(莲花塘)

水位34、4m(保证水位)进行防洪补偿调度。

在运用上,首先用第一部分防洪库容调蓄洪水,按控制城陵矶水位不超过3

4、4m进行调度;蓄水155m后,即不再考虑城陵矶防洪补

偿得要求,改按只考虑荆江地区得防洪补偿要求调度;蓄水

171.Om后,则按遭遇特大洪水时荆江河段在分蓄洪措施配合

下安全行洪进行调度.

(2)实际调度运行。

2010年汛期,在遵循《方案》得

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小洪水得调度实践,即“当长江上游发生中小洪水,根据实时雨水情与预测预报,在三峡水库尚不需实施对荆江或城陵矶河段进行补偿调度,且有充分把握保障防洪安全时,三峡水库可以相机进行调洪运用。

"

为应对主汛期长江洪水,三峡水库实施了5次拦洪调度,

累计拦洪230多亿m3。

其中,7月20・22日,入库洪峰流

量达70000m3/s,通过控制下泄流量,为下游防洪削峰约30000m3/s,库水位迅速上涨,22日19时上升至158m,拦

蓄洪水约73亿m3.

三峡工程2010年175m试验性蓄水从9月10日0时开

始,起蓄水位承接前期防洪调度得实际库水位160、2rn。

9

月30日8时蓄水位为162、55m,10月10日8时蓄至168、85m,10月16a6时库水位达到了前两年试验性蓄水最高

蓄水位172、8m,10月26日9时首次蓄水至175m。

次175m蓄水在总结2008年与2009年试验性蓄水工作得

基础上,按照国务院确定得“安全、科学、稳妥、渐进”得原则,做好充分准备,蓄水过程兼顾了上下游用水需求,较好处理了防洪、发电、航运与补水之间得关系。

(3)调度效果与效益分析。

2010年汛期,长江防总通过

科学调度三峡水库,及时拦洪、适时泄洪,有效削峰错峰,不仅充分发挥了三峡工程得防洪作用,而且也取得了显著得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

在防洪方而,有效避免了长江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叠加给沿岸人民造成得安全威胁,缓解了中下游地区得防洪压力。

比如,7月20日8时,三峡迎来建库以来最大得入库流量70000m3/S,长江防总通过滚动会商、精细调度,将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控制在40000m3/S,削减洪峰流量30000m3/s,削峰40%以上,从而降低长江中游干流沿线水位0、

45-2.55m,使中下游河段特别就是沙市与武汉河段未超警

戒水位,中下游干流堤防无一处险情发生,长江中下游得防汛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如果没有三峡水库拦洪蓄峰,这次洪水过程将使沙市与城陵矶得洪水位接近保证水位,沿线需要调配大量人员巡堤查险,防洪得压力、消耗与风险将明显增大.

在发电方而,三峡水库拦蓄洪水期间一直维持在高水位运

行,最高达到161、Olm,增加了发电量。

据初步统计,与同期相比,6—8月三峡水库增加发电量30多亿kwh。

在航运方而,及时调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至25000/S,

分两次疏散了积压在三峡至葛洲坝之间得中小船舶,仅7月

31日8时一8月1日20时,就疏散了滞留在三峡河段得船只500条(艘),有效地保障了交通安全,稳定了船员情绪。

在水库提前蓄水与对中下游补水方面,2010年9月10日提前蓄水,保障了10月底成功蓄水至175m目标得实

现,水库具备了枯期为中下游补水165、5亿013得能力。

10月26日蓄水至175rn后,自12月下旬开始加大出流,对长

江中下游实施补水,截至2011年2月底,共向下游补水约70

亿m3。

由于三峡水库实施补水调度,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6成,对保证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用水需求、葛洲坝下游三江航道畅通、抵制咸潮入侵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长江防总在遵循《方案》得基础上,通过对中

小洪水得科学精细调度,较大地发挥了三峡工程得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得环境,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疑就是巨大得。

2010年三峡防洪调度合理兼顾了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这一有益尝试为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方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峡水库成功蓄水至175m,表明三峡工程将会按

照规划发挥其综合效益。

三、三峡水库调度相关问题探讨

三峡工程综合效益能否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化调度.进一步加强三峡水库调度得深化、优化、精细化研究至关重要。

1、入库洪水与动库容调洪

三峡水库动、静库容调洪均可满足水库调度得要求,但水库建成后,楔形库容就是客观得,在今后得水库调度中应积极完善三峡入库洪水动库容调洪计算模型。

入库洪水过程线由回水末端得入库洪水与区间洪水两部分组成,应进一步增加对区间洪水得观测,以获得准确得水库洪水资料。

水库调洪计算得方法一般可分为坝址洪水静库容法与入库洪水动库容法。

三峡水库入库洪水与坝址洪水相比,具有洪峰峰值增大、出现时间提前、洪量集中等特点。

动库容能较好地反映洪水进入水库后蓄水量得实际情况,但动库容除与库区河道地形有关外,还与入库洪水类型及组成、调度方式、坝前水位、水库特性等因素有关,影响因素复杂。

以往对动、静库容调洪得研究说明,遇百年一遇、千年一遇洪水时虽然三峡水库得动库容拦洪量小于静库容拦洪量,但枝城得最大流量百年一遇洪水时均为56700m3/s,千年一遇

洪水时均小于80000m3/S,且三峡最高水位控制在175m。

亦即三峡水库221、5亿m3防洪库容就是偏安全得,即

使采用动库容调洪,也能够达到规划制定得防洪要求,从而满足长江中下游整体防洪体系得需要.

目前,长江水利委员会已建立三峡水库MIKE11水动力

学预报调度模型,模型采用水动力学方法,模拟库区水而线得变化来实现动库容得调洪计算。

在2010年三峡水库运用

得实践中,对动、静库容调洪进行了对比研究,计算成果与实测吻合较好。

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瞧,动、静库容调洪具有较好得精度,均可满足水库调度得要求。

如要进一步分析水库调度后库区水而线得实际情况,则需要采取动库容调洪方法。

因此今后还需在资料积累得基础上,不断完善动库容调洪模型,

并考虑适当增加入库控制站,以获取相对准确得入库洪水资料.

2、水库蓄水对重庆河段泥沙冲淤及回水得影响

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得逐步建设,三峡入库泥沙得减少对减轻库尾特别就是重庆市主城区段得泥沙淤积有较大作用.但水库蓄水也会相对增加重庆河段泥沙淤积,特别就是对于大水大沙年或小水中沙年得水库蓄水方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持续加强观测。

天然情况下,重庆主城区河段年内演变规律一般表现为

“洪淤枯冲”。

在三峡水库围堰发电期与初期运行期,重庆主城区河段尚未受三峡水库壅水影响,属自然条件下得演变。

试验性蓄水期重庆主城区河段受三峡库区蓄水影响较小。

2008年9月一2010年6月,全河段淤积泥沙295万013,淤

积主要集中在长江朝天门以下河段;2010年6月110-9月

5a,全河段淤积泥沙244、6万m3,从冲淤分布来瞧,

长江干流朝天门以上、以下河段分别淤积泥沙127、9万m

3、131、7万in3,嘉陵江段则冲刷泥沙15、07Jm3.

据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得观测资料分析,当三峡坝前水位低于160m时,寸滩以上库段基本不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9

月中旬一10月中旬重庆主城区河段仍然保持较强得走沙能

力,泥沙主要淤积在清溪场以下库段;汛后当三峡坝前水位超

过160m时,壅水逐渐影响到主城区河段,特别就是当坝前

水位超过162ni时,朝天门以上河段受壅水影响明显.随着

坝前水位得逐渐抬高,重庆主城区河段天然情况下汛后河床冲刷较为集中得规律则因水库充蓄、水位壅高、流速减缓而改变,河床也由天然情况下得冲刷转为以淤积为主,汛后得河道冲刷期相应后移至汛前库水位得消落期。

由于目前泥沙观测时间尚短,对于库尾局部淤积碍航规律还需进一步观测验证.从数学模型分析结果瞧,对于大水大沙年或小水中沙年还应注意水库蓄水方式,尽可能增加汛后走沙得时间。

随着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得逐步建设,三峡入库泥沙将减少更多,库尾段(特别就是重庆市主城区段)得泥沙淤积情况将随之得到很大改善,变动回水区洪水位也将明显降低。

3、三峡水库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

为充分发挥三峡水库得防洪作用,三峡水库对城陵矶补偿调度就是必要得,也就是现实可行得,且随着上游水库得建设,对城陵矶补偿预留得防洪库容还有条件进一步增加。

2010年汛期,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与现实需求,三

峡水库5次拦蓄洪水,充分发挥了防洪作用。

虽然2010年汛

期三峡水库尚未按控制城陵矶(莲花塘)站水位34、4rn进行防洪补偿调度,但从控制调度过程与效果瞧,兼顾对城陵矶得防洪补偿调度方式就是现实可行得。

三峡水库兼顾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只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好对不同地区补偿得库容,拟定合理得调度方案,在现阶段长江水文预报技术水平基础上,可以做到既不影响荆江地区设定得防洪标准,又可进一步降低城陵矶得洪水位。

实施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汛期三峡水库蓄水几率将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库区泥沙淤积。

自有实测资料以来,城陵矶水位超过34、4m得年份较多地出现在20世纪末及本世纪初(分别为1954、1996、1998、1999、2002年),经对20世纪以来得洪水年份进行还原后推算,按城陵矶(莲

花塘)水位34、4m为控制补偿调度,三峡水库平均约10

年运用1次.分析表明,三峡水库采用对荆江或对城陵矶补偿调度方式对库区泥沙得淤积差别很小。

鉴于上游已建与在建水库拦沙与水土保持减沙得作用使得三峡入库泥沙减少,以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长江中下游分洪损失越来越大等情况,在既保证荆江河段防洪目标得实现,又不增加库区淹没得基础上,充分利用三峡水库得防洪潜力,在长江中下游遇到大洪水,中下游防洪形势较为严峻时,三峡水库对城陵矶进行补偿调节,减少中下游得分洪量,减轻中下游防汛压力,就是十分必要得。

汛期洪水调度过程中,根据水情预报推算得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2-3天得水位误差基本上在厘米级,并可通过滚动预报与分析不断进行校验修正,为三峡水库高效发挥控泄作用、取得比较理想得防

洪效果提供了保障,使三峡水库得防洪调度达到了比较精细得程度。

从现阶段各控制站水文预报得技术水平保障瞧,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也就是可行得。

今后,应结合上游水库得不断建成,深入研究对城陵矶补偿得控制运用条件,以及进一步扩大第一部分防洪库容得可能性,充分发挥三峡水库对一般洪水得防洪作用,同时深入研究对一般洪水调度水库蓄水几率增加后得水库泥沙淤积及下游得冲刷问题。

上游水库对三峡水库蓄水得影响

随着上游水库得兴建,水库群防洪库容不断增加,水库蓄水与防洪以及水库群之间得蓄水矛盾会加大,为此,需要进一步从技术及行政两方而协调水库防洪与蓄水、三峡水库蓄水与上游水库蓄水之间得关系,以充分发挥水库对水资源得调节作用,获得更大得综合利用效益。

与三峡水库同步蓄水得上游水库主要为有防洪任务水库,同步蓄水库容目前为20、1亿m3,2013年溪洛渡、向家

坝投运后将达66、6亿013。

遇上游发生枯水水情,估算上

游其她水库还将增加与三峡同步蓄水库容21、0亿m3O按

不利得来水情况考虑,2013年上游与三峡同步蓄水库容分别

为41、1亿m3、87、6亿m3.

在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与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对上游水库防御本支流洪水与配合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防洪预留得防洪库容做了整体安排,总规模300多亿m3。

为协调水

库群汛后蓄水与防洪调度,防洪规划提出上游水库以拦蓄洪水基流得方式配合三峡拦洪,也就就是防洪库容分期预留,水库在7月可开始逐步蓄水。

在金沙江下游4梯级及上游其她支流水库得调度运行设计时,各水库按9月底以前完成蓄水任务来设计水库运行方式。

随着上游水库得兴建,当水库群具有一定规模后,水库兴利蓄水与防洪、下游用水需求得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大,冃前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在抓紧进行三峡及上游水库群联合蓄水调度方式得研究.受来水、工程建成下闸蓄水等多方而影响,每年得汛末蓄水量都在变化,为协调上、下游水库蓄水关系,需要尽快建立信息通报渠道,为三峡水库做好蓄水调度方案提供信息支持;同时,为有效利用好长江水资源,需尽快建立以三峡为核心得长江控制性枢纽统一调度得运行机制。

5、三峡蓄水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得影响

三峡水库对径流得调节与拦沙后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及两湖水情会带来影响,清水下泄就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得过程,对中下游蓄泄关系、江湖关系得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观测与研究,当前应关注水库蓄水对中下游特别就是两湖得影响.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年入海总水量没有改变,由于水库调蓄作用,中下游9—11月份多年平均流量较建库前减

小,12月至次年5月下泄流量有所增加,尤以最枯季节增幅

较大。

受此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低水位岀现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增长,年最低水位平均值略有抬高;因水库蓄水及荆江河道冲刷影响,致荆南三口洪道断流时间提前,断流天数增加;

蓄水期间,洞庭湖、鄱阳湖区及汉江等支流下游水位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流水位降低得影响。

由于三峡水库蓄水集中在9月与10月,拦蓄水量相对较大,中下游干流10月平均水位较天然情况降低。

如遇来水偏少年份,与三峡蓄水影响相叠加,中下游水文情势改变将更加突岀,同时,T流水位降低导致两湖出流加快,相应湖区水位下降,使得两湖枯水期有所提前,枯水时段延长。

随着三峡水库入库泥沙大幅减少,加上三峡水库运用后,水库拦截大部分泥沙,三峡水库岀库泥沙也有较大幅度得减少.清水下泄导致坝下游河道发生长时期、长河段得冲刷,冲刷强度从上段向下段逐步发展。

由于中下游河道各河段在各个时期冲淤程度不同,各河段泄流能力可能发生不同得变化,必将相应引起水位得变化。

四、建议

1、加强三峡工程投运后对长江中下游得影响及对策研究

鉴于上游来水来沙、坝下游河道冲淤、江湖关系变化等得不确定性以及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对长江中下游得影响有一个逐步发展得过程,加之三峡工程对防洪、河道、供水、灌溉、生态环境等方而得影响还需不断地深入认知,因此,需

加强对长江中下游得专门监测与分析工作,不断深化三峡工程运用后对长江中下游河势变化、江湖关系得影响及对策研

究。

三峡工程投入运行后,遇特殊干旱年份对中下游用水与长江口段压咸等方而得作用与影响,以往研究不够,今后随着长江流域内用水量以及跨流域调水量得增加,防洪、发电、供水、航运与生态等各方而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应加强研究,及时调整与优化调度运用方式,并研究缓解此类问题得对策措施,提高三峡水库综合利用效益。

3、加强三峡与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统一调度研究

优化与完善水库群统一调度方案,加强中长期径流预报与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技术研究,合理安排上游干支流水库群得蓄、泄水时机,充分发挥上游干支流水库群对长江中下游得防洪作用与整体综合效益。

4、建立以三峡水库为骨干得水库群联合调度运行保障

机制与政策

水库群得联合调度将增强流域水资源得优化配置能力,拓展流域综合效益,建议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得协调机制、应急机制与补偿机制,在国家层而制定促进长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运行保障机制与政策,确保三峡工程及上游水库群能够充分发挥综合效益。

(作者: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