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8680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7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docx

智慧应急项目实施方案

本期项目是基于公开的产业信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等信息,并依托行业分析模型而进行的模板化设计,其数据参数符合行业基本情况。

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学习参考模板用途。

第一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赋能产业结构升级

(一)打造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典范。

1、农业物联网。

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加强5G、北斗导航和遥感技术应用,加快智能传感设备部署和改造,开展大田种植、畜禽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农业物联网试验,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和监测预警系统。

将农业物联网技术纳入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数字种业等高端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

2、智能农机。

加快农机装备数字化改造,推动5G、北斗导航、智能监控等系统在农机上装载应用,推广农业机器人、植保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等新型装备。

建设智慧农机平台,推进农机购置补贴、监理办证、农机调度等业务的统一数字化管理。

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领域技术创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基地。

(二)深化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

1、工业互联网。

加强工厂内外网建设,提高网络传输和感知水平,强化5G网络部署。

以装备制造、食品等优势行业为重点推进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洛阳、许昌、漯河、郑州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推广应用。

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建设“1+N+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建设1个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性平台,N个细分行业、特定领域平台,N个优势产业集群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

推进河南省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平台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资源库、安全测试验证环境。

持续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鼓励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打造资源富集、良性互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

支持软件企业、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应用程序)。

建设河南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争取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

2、智能制造。

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分级评价指标体系,面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探索开展分级评价评估,引导企业制定智能化改造提升方案,推动工业企业智能化水平提档进阶。

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机器人+”,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

在钢铁、建材、石化、装备、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

布局建设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推动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数字化转型,培育区域化、特色化的数字化平台,带动区域集群整体协同转型。

到“十四五”末,全省建设1000个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培育100家“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企业。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鼓励重点行业领域大型制造企业开放“双创”平台资源,面向行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社会化专业服务,建设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生活新服务标杆城市。

推广服务新模式,鼓励大型商超、连锁店等生活服务场所云化改造,发展智慧门店、智慧配送、自助终端等无接触服务,规范推动共享出行、餐饮外卖、网络团购、体验经济等领域商业模式创新。

重点推进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智慧金融、智慧文旅、智慧养老等具有河南特色的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提升。

1、智慧物流。

提升物流行业智慧化水平,建设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发展“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等智慧物流,打造一批国家级智能仓储物流示范基地。

实施物流枢纽智能化建设工程,提升郑州空港型、洛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许昌、鹤壁等区域物流枢纽智能化水平。

规划建设数字化供应链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无车承运企业,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数字物流平台转变。

支持物流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城乡高效配送体系,探索发展消费需求预测、无人快递配送等模式。

(四)加快建设智慧协同的数字城乡。

1、新型智慧城市。

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创建,实现城市治理智能化、集约化、人性化。

推进以省辖市、济源示范区为主体的新型智慧城市统一中枢平台建设,整合公共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开展智能化创新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支持基础较好的地方率先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全面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打牢数字孪生城市发展根基。

依托CIM平台建立城镇住宅房屋“一楼一档”,对接城镇房屋网格化巡查功能。

建立房屋安全在线监测体系,构建智慧物业服务模式,提升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水平。

推进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小区建设,打造综合集成社区服务和管理功能的一体化智慧社区。

加快县城智慧化改造,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县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

2、数字乡村。

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向农村延伸覆盖,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

实施信息进村入户整省推进示范提升工程,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应用系统整合,创建60个以上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培育20家以上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企业,建设一批省级数字乡村创新中心。

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开展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五)努力提高数字化公共服务效能。

1、智慧交通。

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加快部署交通感知设施,建设智慧公路、智慧民航、智慧地铁,推进智慧交通设施共建共享。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监管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监管体系,完善综合交通服务大数据平台。

结合高速公路“13445工程”,建设智慧高速,开展车路协同技术试点应用,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管理服务平台和交通建设工程智慧管控平台建设,推动公路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

建设智慧普通公路,通过布设公路运行监测与服务设施,实现对区域干线路网整体运行态势的实时感知和协同管理,提升公路网运行监测水平和路网整体通行效率。

开展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建设,推进航道运行状态在线监测、船闸智能化升级、码头设施自动化改造等。

建设智慧机场,创新服务产品和运营模式,统筹各种运输方式运力衔接。

建设智慧地铁,搭建地铁一体化生产和管理信息集成平台,预留自动驾驶地铁技术应用条件。

发展智慧化出行服务,推广客运“一票制”“一卡通”,到“十四五”末,郑州都市圈实现客运智能化定制服务。

加密交通基础设施配套5G基站,构建“5G+智慧公交”、智慧路口等智慧交通应用场景。

推动车联网发展,建设智能网联汽车试验示范基地,支持争创河南(郑州)车联网国家级先导区,开展郑州自动驾驶公交1号线等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行。

2、智慧健康。

深入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提升医疗机构智慧化服务水平。

加快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智慧化升级改造,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卫生健康信息全覆盖。

推进各级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居民健康信息、诊疗信息以及检验检查结果在各级各类医院共享。

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应用。

实施“5G+”智慧健康共享示范工程,推进5G医疗示范医院、5G家庭监测服务等示范建设,开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一体化智慧健康服务,建设若干国内领先的智慧健康大数据应用示范场景。

3、智慧教育。

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学习环境智能化改造,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在线教育,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以“三个课堂”为重点,完善教育资源和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建设教育大数据支撑服务体系,通过学情数据采集、汇聚和分析,探索个性化、精准化教学路径。

实施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和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三年行动计划,遴选一批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校园示范校、智慧教学示范课,争创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

4、智慧养老。

引进培育一批智慧养老龙头企业,支持模式新颖、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形成覆盖智慧养老全链条的产业生态,争创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

加快建设省级养老服务“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创新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等服务方式,建立“服务、产业协同发展”的智慧养老新生态。

(六)有序提升重点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

1、智慧环保。

加快全省生态保护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动智慧环保、水利、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5G、物联网、地理信息、卫星影像等技术,构建全面协同、智能开放的生态环境数字化监测、监控体系。

建设完善环境生态监管平台,实现环境治理与修复、污染源、生态保护、生态质量监测、生态环境风险预测预警等领域监管全覆盖,强化环境治理与灾害应急的设施支撑。

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推进全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加快省内流域一体化治理与协同发展。

探索沿黄数字开放共享廊道建设,促进全流域协同治理。

2、智慧国土。

全面建成自然资源数据资源池,打造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有序推进建立以地下资源层、地表基质层、地表覆盖层和管理层为基础的立体时空模型。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动态监测监管和空间数据获取体系,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自然生态修复治理信息化、智能化。

3、智慧水利。

推进覆盖全省的水情、雨情、墒情、工情等全要素水利感知网络建设,构建立体观测、实时感知、时空协同的一体化信息采集和数据汇集系统。

依托“水利大脑”赋能,建设水利综合监管一体化平台,提供预测预报、工程调度、行业监管、空间分析等服务,实现河湖水域岸线管理、水土保持、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保护、水旱灾害防治、移民安置管理、农村安全饮水、水工程建设管理等综合监管智慧化应用。

4、智慧城管。

进一步完善数字城管快速反应体制机制,优化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一个平台调度、一套流程处置”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推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

建立完善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全面覆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卫、便民惠民服务等领域,实现跨部门数据汇集和联通,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综合评价,促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5、智慧应急。

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指挥专网,建立基于应急管理“一张图”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完成省应急指挥平台与应急部、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应急指挥平台上下连通,实现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一体化,提升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指挥调度能力。

构建智能风险预警系统,对危险化学品、尾矿库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及自然灾害风险源、风险状态和趋势进行综合评估,依据风险分级标准绘制风险分布图。

6、智慧安防。

建设省级社会治安防控信息化平台,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深入推进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终端建设,织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构建“全天不眨眼、重点全覆盖”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框架。

建设完善公安大数据平台,推进数据资源深度融合,畅通大数据精准赋能基层渠道。

建设完善新一代警综、移动警务、政务服务等通用平台和覆盖全警全域的智能化应用,建立完善数据资源对外服务技术体系和共享协同机制。

二、产业发展体系

以数字基础设施、数据价值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网络安全体系为重点,建立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体系。

以培育壮大先进计算、智能终端、软件等重点产业为引领补强数字产业化短板,以加速农业、制造业、电商物流、文旅等重点领域智能化发展为突破全面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强化数字政府、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以及重点领域数字化管理服务为主要途径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以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新平台、新支撑,以数据共享开放为核心推进数据价值化,以安全设施建设、安全技术应用等为重点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立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生态体系。

(一)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优化升级5G、千兆光纤、移动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统筹布局以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中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为核心的算力基础设施和新技术设施,加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二)数据价值化体系

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数据资源池,构建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数据资源化。

健全数据流通机制,推进数据标准制、确权、定价、交易、证券化和监管工作,推进数据资产化和资本化。

开展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开发、应用等全流程市场化服务,培育数据服务能力。

(三)数字产业化体系

以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物联网、网络安全为重点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以先进计算、5G、软件、半导体、卫星和地理信息为重点攻坚发展基础产业,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为重点积极布局前沿产业。

发展在线服务、共享服务、无人服务等服务新模式,培育平台经济新业态。

(四)产业数字化体系

建设农业物联网,发展精准种植养殖,推广智能农机和数字营销,建设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典范。

建设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建立健全工业数据发展体系。

加快发展智慧物流、电子商务、智慧金融、智慧文旅、智慧养老等,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改造。

(五)数字化治理体系

加强政务网络、政务云建设,推广“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一网通贷”等,持续打造“豫事办”政务服务品牌,建设高效透明的数字政府。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打造利企便民惠民的数字社会。

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人社等建设,提高数字化公共服务效能。

推进智慧环保、智慧监管、智慧应急、智慧安防、智慧城管等建设,提升数字治理能力。

(六)数字安全保障体系

完善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加快重点领域、复杂网络、新技术应用、大数据汇聚、互联系统等各类型条件下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建设。

构建网络安全保障应急体系,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机制。

三、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围绕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发挥郑州、洛阳等地的引领和先发优势,支持各地规划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园区,推动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开发区数字化转型,构建“一中心多基地”发展布局。

“一中心”即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强化郑州、洛阳对周边城市的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

“多基地”即支持各地根据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创建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布局建设“智慧岛”,推动传统产业园区全面升级;支持创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县(市、区),加快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数字乡村建设水平。

加快推进园区智慧化建设。

(一)建设郑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为目标,建设服务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服务车间”“智造工厂”,开展区域级数据价值化示范,打造数据价值化的“试验基地”,推动政策先行、要素集聚、机制创新,建设我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二)创建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坚持分类分行业,以服务为着力点,认定一批省级数字化服务企业和数字经济示范园区。

积极扩大数字服务出口,加快服务出口数字化转型,认定一批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申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三)创建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县(市、区)

实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县(市、区)培育计划,在全省遴选20个左右县(市、区)开展示范,推动县域数字经济特色发展。

第二章行业、市场分析

一、产业发展主要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全省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数据价值化试点在全国率先推进,产业数字化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数字基础设施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数字治理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持续完善,郑州成为国家重要通信枢纽、信息集散中心,郑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基本建成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新兴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一)新要素

数据价值化抢先推进。

通过实施数据价值化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数据价值化省级试点,数据价值体系和数据产业生态基本形成,实现政务数据有序开放共享、政企数据高度融通、市级数据全面接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分配试点有序推进,农业、物流等优势领域数据价值化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二)新产业

数字产业化实现突破性发展。

通过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较2020年翻一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网络安全、先进计算、物联网等产业规模和综合竞争力位居国内前列。

(三)新特色

产业数字化特色发展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工程,建成全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典范,打造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电商物流、智慧文旅、智慧金融等服务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

(四)新治理

数字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实施数字化治理工程,政务数据“聚、通、用”成效显著,基本建成利企便民惠民的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成效显著,智慧县城、智慧社区建设有序推进,争取建成一批国家级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试点。

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健康等重点领域数字化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五)新支撑

新型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设施全面领先。

全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重点区域“公专互补”“固移结合”“天地协同”的一体化网络基本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领先,建成以郑州为中心的数据中心集群;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基础设施感知网络基本建成,管理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

建成网络安全保障应急体系,实现网络安全事件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

二、发展基本原则

(一)创新引领、融合应用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加强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打造一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创新人才引培,推进工业软件、半导体等“卡脖子”领域创新与产业培育,鼓励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和前瞻性布局。

强化应用牵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应用场景,培育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

(二)重点突破、整体提升

充分发挥我省人口、交通、产业蕴藏的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在重点省辖市、重点领域谋划实施数字经济和信息化重点工程,推进试点示范,培育优势集群,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集中要素资源,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形成差异布局、分工合作、协同共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三)开放带动、合作共赢

坚持以全球视野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在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治理等领域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用好数字经济峰会、“强网杯”、世界传感器大会等展示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优势区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合作,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根植性强的数字经济新型市场主体。

(四)共建共享、安全可控

坚持省级统筹,建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进设施、数据、通用技术开放共享,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关键要素的重要作用,以数据资源价值挖掘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建设数字经济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防护,积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防范、控制和化解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风险。

三、机遇挑战

我省在发展数字经济和信息化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优势和较好的实践基础。

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应用市场、交通物流、产业集群等优势凸显,基础设施支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省发展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持久动力,有利于推动构建定位清晰、任务明确、协同有序的数字经济和信息化新发展格局。

我省有1亿多人口,以郑州为中心的500公里半径内(高铁1.5小时交通圈)覆盖4亿人口,随着这一区域的内需扩大和消费升级,优越的区位交通、万亿级的大市场、海量的数据资源将为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巨大空间。

“十四五”时期,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还面临一些挑战。

各地加快抢占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制高点,明确把建设数字经济强省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全国新一轮竞争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虽然近年来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水平不高,与经济总量不匹配,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数量少、核心产业规模小、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和知名高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和团队数量较少,中小微企业、传统行业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等问题比较突出,数据的权属界定、交易流通、开发利用等标准不完善,面临较大竞争压力。

第三章绪论

一、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

项目名称:

智慧应急项目

项目单位:

xx集团有限公司

二、项目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占地面积约71.00亩。

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三、可行性研究范围

根据项目的特点,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项目单位及项目概况;

2、产业规划及产业政策;

3、资源综合利用条件;

4、建设用地与厂址方案;

5、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6、投资方案分析;

7、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力求提供较准确的资料和数据,对该项目是否可行做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四、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

(一)编制依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

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3、相关财务制度、会计制度;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5、可行性研究开始前已经形成的工作成果及文件;

6、根据项目需要进行调查和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

7、《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

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9、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基础材料。

(二)技术原则

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报告确定按如下原则编制:

1、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资源综合利用、节约能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严格执行国家、地方及主管部门制定的环保、职业安全卫生、消防和节能设计规定、规范及标准。

3、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力求节能降耗。

4、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五、建设背景、规模

(一)项目背景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世界经济已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新阶段,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化快速推进,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变革,已成为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应对国际激烈竞争、抢抓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面对世界经济复杂局面,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展现出顽强的韧性,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平台、协同办公、跨境电商等服务广泛应用,对促进各国经济稳定、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发达国家前瞻布局数字经济,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强对国际数字贸易新规则的控制权和话语权,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加速形成,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已成为构筑国家竞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