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9036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docx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莞美学校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9周周测试题

莞美学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19周周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示众”有悠远的历史,在文明史上,“示众”担当的功能主要是惩罚,其次是教育,“杀鸡给猴看”、“以儆效尤”。

我们看示众现象,多半发生在战争、政治、司法、教育领域,它的威慑力、它唤起“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羞耻心,都起到了“杀一儆百”的作用。

关于示众的起源没有人提供答案,政治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难以肯定它究竟是政治人物发明,还是教育者创造,抑或是父母总结出来的。

如果按照《易经》提供的线索,我们大概能够猜想,示众在中国,是统治者们的杰作。

无论是谈论市场经济的“噬嗑卦”,还是谈论教育的“蒙卦”,先人都系辞以“示众”一类的字样。

“噬嗑卦”的系辞是,“亨,利用狱。

”蒙卦的系辞是,“利用刑人,用说桎梏。

”可以说,无论起源,东西方人是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示众”的功能,它利用人性深处的羞耻心,使人“浪子回头”、“知错认错”,使围观者引以为耻引以为戒,不越雷池一步。

示众有过巨大的历史意义。

当代学者汤一介曾说文明会经历三阶段:

“专制为体,教化为用”的阶段;“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阶段;“和谐为体,中庸为用”的阶段。

可以说,示众正是文明第一阶段的应有之义;或者说,凡是示众文化盛行的地方,不过仍处在第一阶段而已。

在这个层面上,西方走在人类的前头。

早在18世纪末,一位名叫本杰明·鲁思的西方学者就把示众柱等刑罚史上的物品视为野蛮时代和野蛮国家的标记,视为理性对人们心灵影响微弱的证据。

我们今天看到,示众现象在发达国家是越来越少了,在我国也遭到大众的抵制和不安,因为示众冒犯人的尊严。

当专制不用教化的时代,示众就失去了意义。

示众只是权势者的游戏,这种游戏只能培育冷血的看客。

当一个文明体不再能以专制为本体的时代,示众也会失去意义。

革命者不怕示众,甚至以示众相标榜。

陈毅有诗为证: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当一个共同体失去应有的善恶是非的时候,示众就会失去意义。

复仇者、侠义者、替天行道者不怕示众。

山西杀人犯胡文海临死前握住干警的手:

“先走一步。

”当一个社会混浊得只能将苍蝇蚊子示众时,示众就显得滑稽,显得恶心。

因此,示众是有条件的。

人性深处的羞耻心之存在有其阶段性,即孩子阶段。

人类的青春少年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当代文明,建立在价值理性和工具技术理性之上的文明,乃是文明的成年时代。

我们可以看到,示众文化属于人类的传统文化,属

于东方社会,属于孩童时代,属于农业文明……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传统中国人被称为“子民文化”,也解释了我所说的至今不绝的“类人孩”现象。

棍棒、体罚、羞辱、示众,以出孝子、忠臣、顺民、节妇,等等。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传统中国人从子民到最有天才的思想家,在人生无望时都求助于“良心”的救济,人的良知良能植根于其童年的羞耻心。

这也解释了当今时代,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从老舍、傅雷到当代众多受辱的中小学生,一经示众,并非驯服归顺,而是多自杀以死抗争,即说明当代文明的成年属性,理性对心灵的影响日益加重。

(摘编自余世存《“示众文化”:

强权游戏催生冷血看客》)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示众现象经常发生在战争、政治、司法和教育领域,它唤起人性深处的羞耻心,以达到惩罚和教育的目的。

B.按照《易经》卦象提供的线索,多种卦象的系辞都有“示众”的字样,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在中国示众是统治者们的杰作。

C.汤一介曾说文明会经历三个阶段,示众是第一阶段的普遍产物,统治者需要示众使犯错者知错认错,使围观者引以为戒。

D.人性深处的羞耻心只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孩童阶段,而当代文明建立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上,所以当代许多受辱者一经示众,并非驯服归顺,而是自杀抗争。

2.下列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现代西方社会已经超越“专制为体,教化为用”的阶段,走在人类的前头。

B.当专制不用教化的时代,示众变成了权势者的游戏,培育着冷血的看客。

C.陈毅的《梅岭三章》这首诗恰恰说明,当一个社会混浊得只能将苍蝇蚊子示众时,示众就显得滑稽、显得恶心。

D.棍棒、体罚、羞辱、示众以出孝子、忠臣、顺民、节妇等现象主要出现在人类发展的孩童时代,属于农业文明的产物。

3.下列现象不属于示众的是()

A.明代《大明律》规定,贪官一经查实,将被押到刑场,砍下头颅,挂到竿子上,再剥下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公堂旁边。

B.“成都别车女司机被男子当街殴打”一事成为舆论焦点。

女司机卢某遭人肉搜索,她的身份证、开房记录等众多个人隐私被网友公开。

C.为了催缴学费,西安某大学在学校的公告栏里贴出一份题为“无故不缴费学生情况”的名单。

D.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忏悔。

他面对600万犹太人的亡灵,表达国家歉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绶,赵州平棘人。

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

绶幼聪警,额有奇骨,为外祖杨徽之所器爱。

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年十五,召试中书,真宗爱其文,迁大理评事,听于秘阁读书。

大中祥符元年,复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与父皋同职。

时太后犹称制,五日一御承明殿,垂帘决事,而仁宗未尝独对群臣也。

绶奏言:

“唐先天中,睿宗为太上皇,五日一受朝,处分军国重务,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

宜约先天制度,令群臣对前殿,非军国大事,除拜皆前殿取旨。

”书上,忤太后意,改龙图阁学士,出知应天府,复加翰林侍读学士。

有诏罢修寺观,而章惠太后以旧宅为道观,谏官、御史言之。

帝曰:

“此太后奁中物也,谏官、御史欲邀名邪?

”绶进曰:

“彼岂知太后所为哉,第见兴土木违近诏,即论奏之。

且事有疑似,彼犹指为过。

或陛下有大阙失,近臣虽不言,然传闻四方,为圣政之累,何可忽也。

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

何若动无过举,使无得而言哉?

郭皇后废,帝命绶作诏曰:

“当求德阀,以称坤仪。

”既而左右引富人陈氏女入宫,绶曰:

“陛下乃欲以贱者正位中宫,不亦与前日诏语戾乎?

”后数日,王曾入对,又论奏之。

帝曰:

“宋绶亦如此言。

”时大臣继有论者,卒罢之。

帝春秋富,天下久无事,绶虑宴乐有渐,乃言:

“人心逸于久安,而患害生于所忽。

故立防于无事,销变于未萌。

事至而应,不亦殆欤?

臣愿饬励群司,不以承平自怠。

”再迁吏部侍郎。

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复召知枢密院事,迁兵部尚书、参知政事。

时绶母尚在,绶既得疾,不视事,犹起居自力,区处后事。

(节选自《宋史·宋绶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绶性孝谨清介,言动有常常:

依据

B.除三品以下官,决徒刑除:

任命

C.当求德阀,以称坤仪称:

适合

D.事至而应,不亦殆欤殆:

危险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B.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C.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D.元昊反/刘平/石元孙败没/帝以手诏赐大臣/居外者询攻守之策/绶画十事以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绶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

B.当时太后掌权,垂帘断事,宋绶援引旧有制度,上奏书提出不同意见,违背了太后的旨意,后来被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

C.宋绶、王曾和许多大臣相继反对皇帝让近臣介绍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做皇后,认为这和以前的诏令相违背,皇帝只好作罢。

D.宋绶认为祸害往往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

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绶母亦知书,每躬自训教,以故文章为一时所尚。

(2)太祖尝谓唐太宗为谏官所诋,不以为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

①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8.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5分)

9.“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一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有一句名言是“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马说》中旨趣与之接近的句子是:

,。

(2)《春望》中写诗人忧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诗句是:

,。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蔡元培的富贵

余世存

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

说蔡先生之传统,有很多

角度,其中之一是蔡元培一生没有置备私产。

他亲历满清、北洋、民国,为国家社会服务多年,地位不可谓不高,为家为私的机会多多,但他没有谋私谋家,一生搬家多次,只是租居而已。

这样的国士,确实有着传统中国文化中士大夫的品德——以国事天下事为念,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兹在兹。

蔡先生病逝,国民政府给蔡元培先生发布了褒扬令,“道德文章,夙孚时望”,“推行主义,启导新规,士气昌明,万流景仰”,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吴稚晖的挽联是“平生无缺德,举世失完人”。

蔡元培的做官机会太多,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富贵于他是可望可即之事。

但蔡先生跟一般寒酸文人不同,生性豪放,不拘小节,爱花钱,爱请客。

据说妻子为此非常不满,两人经常吵架。

儿子证实,父亲置业并不困难,后来不仅没有置业而且没有积蓄的原因是,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一生受惠于蔡元培的人太多了。

随便即能想到陈独秀、鲁迅、胡适、梁漱溟等人,还有众多学生、看门人,都得益于蔡先生。

到他晚年,仍然如此。

有人回忆先生晚年,旅居香港,极端拮据,仍不忘周济他人。

当时有一位广东籍诗人廖平子,恬淡高洁,不屑钻营,家无隔夜之粮。

廖常将诗作呈予蔡先生,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

一般的官吏极易为官场习气所染,习惯了当官做吏,再难回归平实,难以自食其力。

这方面,蔡元培的自信自足是中国人中少有的。

1907年40岁的蔡元培放弃国内身份地位,在驻德公使孙宝琦帮助下赴德,入莱比锡大学听课。

后公派留学机会搁浅,但蔡元培没有放弃,决定自费。

当时还需要抚养妻儿四口,孙宝琦答应每月资助银子30两,让他在驻德使馆中做兼职,但使馆只照顾食宿,不提供职务薪金。

为此,蔡元培给当时在德学习的唐绍仪侄子唐宝书、唐宝潮做家庭教师,讲授国学,每月报酬100马克。

他还通过同乡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编译,每月稿酬100元,如此保证留学所需维持国内妻儿生活。

他自称“好好先生”,但实则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他终生都涉足官场,然辞职之烦扰于他却是家常便饭。

1898年蔡元培时任翰林院编修。

传统中国社会,中进士点翰林就意味着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更意味着身系国之重望参与写史之列。

但戊戌政变后,

蔡元培却选择了辞职。

1912年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月2日,为抵制袁世凯独裁,向袁当面请辞。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

7月3日,因抗议张勋复辟,向黎元洪提出辞职,后复任校长。

1919年北京市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工要求政府以现金发薪而罢课,教育部未能及时应对,蔡元培与其他各大专院校校长联名辞职。

1920年1月8日,蔡元培再度辞职,直至教育部及北京政府对教职工所提要求完全承认才复职。

1928、1929那两年,蔡元培几乎月月在写辞职信:

请辞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请辞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请辞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请辞国民政府委员……有人统计,蔡元培一生辞职有24次之多,其中为北大辞职7次。

我们由蔡元培的生计及态度可以试图接近这位圣贤的心地。

著名哲学家杜威曾说:

“拿各国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哈佛、哥伦比亚等等,其中在某些学科上卓有贡献的不乏其人;但以校长身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的贡献可谓大哉。

恩格斯曾称赞但丁:

“封建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我们看蔡元培在传统与现代中国转折中的位置,庶几近之。

(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蔡元培一生为国家社会服务,地位不可谓不高,但他没有谋私谋家,收入微薄,却常常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B.蔡元培晚年生活并不宽裕,却依旧不改乐善好施的品性,在其旅居香港之时资助广东籍诗人廖平子创作诗歌长达数年

之久。

C.蔡元培不为官场习气所染,自食其力,公派留学无法实现之时,放下身段做家庭教师,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著文编译以赚取生活费用。

D.蔡元培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更是一位以国事为念的国士,每每遇到学潮、罢工、政变之事,他都能以实际行动表明态度,追求正义不为强权荣华所趋。

E.蔡元培身为校长处于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的转折位置,是我们民族在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位标志性的大人物,在这一点上已胜过了当时世界其他各国大学校长。

(2)为什么说“蔡元培可谓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人”?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文章从哪几方面写“蔡元培的富贵”?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本文对传主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请结合全文,从“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很爱语文那份文化底蕴的修炼,数学那份天马行空的逻辑,英语那份异域文化的收获,物理看待问题的新角度。

B.当前,党和政府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非议,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

C.部分网络编辑除了复制粘贴和制作添油加醋的标题外别无长物,这对网络环境的长远危害比微博上转发一个谣言要大得多

D.近日更有业界专家透露,住建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准则,也就是说,“铜钱楼”这类有口皆碑的“奇葩建筑”,以后很可能不会获批建造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过多地介入孩子的生活,无论是由于爱护还是由于焦虑,都是在培养孩子依赖的习惯,培养孩子懦弱无能的个性,逼孩子逆反,这让孩子怎么感恩?

B.我认为如果没有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培养人才再多的技能,学历再高,也是白费,他们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可能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更大的伤害。

C.陕西省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有馆藏文物370000余件,其中包括西汉皇后玉玺、唐代舞马衔杯纹银壶和宋代黑釉油滴碗等珍贵文物展出。

D.今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登陆台湾花莲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起来,很快部分路段积水便深达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生命是平等的,无论贫富贵贱,都需要看病。

这就意味着,有限的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

①但是,三甲医院的专家号数量毕竟有限,不可能敞开供应

②作为患者,谁都想去最好的医院、看最好的医生

③因为最需要专家诊断的患者未必能够挂上专家号,而并不需要专家诊治的普通患者却有可能挂到专家号

④因此,如何分配医疗资源,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

⑤在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是一种稀缺产品,供求比例严重失衡

⑥如果按照窗口排队挂号的方式,先到者先得,表面上看起来公平,实际上不公平

A.④⑤②①⑥③B.⑥③④⑤②①

C.⑤②①④⑥③D.⑥③⑤②④①

 

16.给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句话道出了①。

美的事物与景象能够令人心生愉悦,因此人们爱美,愿意接近美,②。

这几乎成为我们人类一种视觉感官与心理需求的本能。

这种本能,自然界中的昆虫、走兽、飞禽,也是或多或少都有的。

但对美的认识、感受、比较和赏鉴,换言之也就是美感,却是③。

 

17.右边是北京申办冬奥会标识,仔细观察并完成题目。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5分)

(1)描绘该标识:

(不超过80个字)(3分)

(2)标识的寓意:

(不超过60个字)(2分)

五、写作(60分)

1

8.阅读下面的

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5年8月17日是网络热销小说《盗墓笔记》中“小哥”张起灵兑换“十年之约”回归长白山的日子。

虽是小说中的情节,为接小哥回家,连日来,有近十万“稻米”(“盗迷”谐音)从全国各地涌入吉林长白山,导致景区不堪重负,民宿全部爆满。

下面是各方对此事的态度:

网评:

明知这不是现实,只是小说虚构的情节,“稻米”们还蜂拥而至,真是不可思议!

稻米:

用我一生,换你十年天真无邪”。

到长白山不仅是与书中人物的约定,更是对《盗墓笔记》陪伴岁月的交代。

景区:

长白山旅游部门和安保部门启动应急预案,为“稻米”提供相关的警务、导引、临时食宿安置等贴心服务。

长白山青年联合会还牵头主办了“十年之约,相聚长白”文化交流联欢活动,与广大“稻米”共度稻米节。

对于三方的态度,你的看法如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判断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上学期19周周测语文参考答案

一、论述文阅读

1.B(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第二句写的是“我们大致能够猜想”)

2.C(张冠李戴,陈毅的例子说明的道理是革命者不怕示众,甚至以示众相标榜。

杀人犯胡文海事件的前提不一样。

3.D

二、古代诗文阅读

4.A常:

规律

5.B

6.C内容在第四段:

是近臣介绍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入宫。

许多大臣反对的理由原文并

未说明。

7.

(1)宋绶的母亲也有文化,常常亲自教化,因此(他的)文章深受当时推崇。

(文意2分,每、以故、尚各1分)

(2)太祖曾经说唐太宗被谏官诋毁,也不认为是羞愧的。

(文意2分,为……所、诋、以为各1分)

参考译文:

宋绶,赵州平棘人。

宋绶性格孝顺恭谨又清正耿直,言行非常有规律。

他小时就非常聪明机警,额头有奇骨,深受外祖杨徽之器重。

宋绶的母亲也有文化,常常亲自教化,因此文章深受当时崇尚。

十五岁的时候,皇帝召来面试中书,真宗喜爱它的文章,升为大理评事,任其在秘阁读书。

大中祥符元年,又在学士院面试,任集贤校理,与他的父亲宋皋职位相同。

当时太后掌权,五天到一次承明殿,垂帘断事,当时仁宗不曾单独面对众臣决事。

宋绶上奏说:

“唐先天中年,睿宗做太上皇,五天接受一次群臣朝拜,处理国家要务,任命三品以下的官员,裁决刑罚。

我们应该遵奉先天旧有制度,让群臣到前殿奏对,除非国家大事,任免官员都到前殿听旨。

”奏书呈上,违背了太后的旨意,改任龙图阁学士,后又调出朝廷任职应天府。

后任翰林侍读学士。

当时有诏令停建各种寺观,章惠太后拟把旧宅改建为道观,谏官和御史上言这件事。

皇帝说:

“这是太后的私有财产,谏官、御史想求取好名声吗?

”宋绶劝谏说:

“他们怎能知道太后的所作所为啊,只是看见大兴土木有违最近的诏令,就上书表述自己的观点。

再说事情也有嫌疑之处,他们还能指出过错。

如果陛下有大的过错,即使近臣不说,也能传播到各地,而成为圣明政治的拖累,怎么可以忽略呢。

太祖曾经说太宗被谏官诋毁,

也不认为是羞愧的。

假如举动没有过错,他们没有什么可以被别人说的呢?

郭皇后被废弃,皇帝让宋绶拟制诏令:

“应当追求德绩,来适合天下母亲的表率形象。

”不久就有近臣拉来陈氏富人家的女子入宫,宋绶说:

“陛下您竟然打算用卑贱的女子居于中宫,这不和以前的诏令相违背吗?

”几天以后,王曾入朝奏对,又上奏陈述自己的观点。

皇帝说:

“宋绶也这么说。

”当时大臣相继有论奏的,终于搁止了这件事。

皇帝年轻,天下长时间无事,宋绶忧虑皇帝宴饮欢乐加剧,于是说:

“人的内

心往往在长久安定的时候变得安闲,那么祸害就会在所忽略的方面滋生出来。

所以,应该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就严加防范,在坏事还没有萌芽的时候就消除它。

事情发生了才反应,不也太危险了吗?

我希望在思想言行方面整训百官,不因为太平而懈怠。

”连续升迁任吏部侍郎。

元昊反叛,刘平、石元孙或战死或被俘,皇帝把亲自书写的诏令颁赐给未在朝的人,征询作战的策略。

宋绶谋划了十件事情献给皇上。

于是再次被召任职枢密院事,升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

当时宋绶的母亲还健在,宋绶生病之后,便不再处理政务,生活起居自食其力,自己筹划安排身后之事。

8.(5分)描写出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景象(2分)。

作用:

点出季节;照应题目中的“早寒”;渲染悲哀的情绪(为以下的思乡之情立下了基调)。

(每小点1分,共3分)

9.(6分)①用典(1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表达了诗人彷徨失意的苦闷(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的迷茫心情)(2分)。

②烘托(1分)。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1分)。

通过环境描写充分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1分)。

10.(6分)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每句1分,漏字、错字、别字均不给分)

三、实用类阅读

(1)DE

(A项收入微薄一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

收入多,支出也多,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B项蔡元培晚年资助广东籍诗人廖平子创作诗歌长达数年之久一说法不准确,原文:

先生知其生活清贫,即赠其法币拾元,每月皆然,数年不断;C项并非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为上海商务印书馆著文编译以赚取生活费用,原文:

他还通过同乡同上海商务印书馆商洽,为该馆著文编译。

D项3分,E项2分,B项1分)

(2)以校长身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2分)

①蔡元培一生不谋私谋家,没置备财产,受惠于蔡先生的人却十分多,这种国事为念的举动是蔡先生之传统的表现之一。

(2分)

②蔡元培并未染有旧的官场恶习,留学德国期间,为解决生活问题做过家庭教师,也为上海印书馆做著文编译的工作。

他的自己自足自食其力是中国人少有的(2分)

③面对社会变革和新的社会形势蔡元培不畏强权,不为富贵,不惜辞去官职为民谋利,以表心志。

(2分)

(①②③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3)①文章从蔡元培对财富和地位的态度方面:

生性豪放,不拘小节;

②文章从蔡元培如何使用他的财富和地位方

面:

主要支出除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公益事业接济困难亲友、学生;

③文章从蔡元培对财富和地位方面的原则方面: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观点结合材料,每点2分,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