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93407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docx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

2019-2020年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答题技巧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

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

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

(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答案】

(1)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

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2)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3)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4)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绪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要做到涵养静气,遇到事情不苦恼抱怨,不烦躁惊慌,稳住阵脚,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到;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⑵此题考查的是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首段讲的是父子二人在不同心境下找手表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出中心论点:

遇事需要涵养静气。

同时以故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⑶此题考查的是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词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本题划线句子运用的是举例论证,举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的事例,具体清晰第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

⑷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考生答题是一定要与“涵养静其”相关。

如:

遇到烦恼、心情烦躁时,选择出门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后就会身心舒畅,重新乐观积极第面对问题。

【点评】⑴做此题要有全局观念,纵观全文,找准关键语句,加以整理,逐条回答。

⑵做此题要熟悉段落在文章中不同位置的不同作用,在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回答,熟记各种作用。

⑶做此题,首先要准确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其次要答题规范,以用的的答题模式来答题。

⑷开放性试题并非不着边界,回答此题要紧扣题眼,体现自己是怎样涵养静其的。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食品味道大不如前

   ①现在的西红柿、土豆、柿子椒、梨、柑橘等等,似乎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它们从美学上讲都变得更好看了,但是它们都失去了其原本的特点,即已经没有过去那种味道了。

这些食品虽然好看,但吃起来没有味道,甚至就连鼻子也蒙骗不过去。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的。

巴伦西亚理工大学农业多样化保护和改良中心已经得出证据,现在西红柿的味道指数(即酸甜度)是2.77,而过去是3.24,损失了近15%。

维生素C的含量也下降了,比30年前降低了17毫克,而糖的含量也有所降低,从原来的5.29%降到了4.95%。

相反,西红柿的硬度比过去大了,从过去的6.86上升到12.10。

   ②当蔬菜和水果的产量提高时,其特点即可感结构(气味和味道)就会受到影响。

现在盛行这种疯狂生产(即产量第一,质量第二的生产方式)。

我们吃的98%的产品几乎是来自疯狂生产。

它们的种植方式都会降低产品的味道。

   ③疯狂生产的一种表现是温室种植,这种种植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长环境,让它们提前或推迟成熟,这些“早产儿”“难产儿”的味道当然不会完美。

   ④为了让生菜在运输的路上不至于腐烂,生产者都选用了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

另外一种技巧是在成熟期15天之前就采收。

“双保险”可以延长存放期,但是味道会有所损失。

绿色生菜或用传统方式种植的生菜比现在我们吃到的生菜口感要好上30%,也就是说其蛋白质、纤维素和矿物质含量都高。

蔬菜味道的好坏与种植地的远近有很大关系。

   ⑤如果通过化肥或利用一种高产品种强行让一棵植物比正常情况多生产果实,那么它从土壤中吸收到的所有养分就会分散到所有的果实之中,因此每个果实中所含的养分水平就会降低。

以柑橘为例,据西班牙生物农业协会专家戴维·托马斯说,疯狂种植会使柑橘的维生素含量降低10%,钙和碘的含量将会减少一半,而铁和铜的含量甚至会减少75%。

   ⑥几年前,一棵梨树只可生产70公斤梨。

而今天由于使用了高产的转基因种子和各种化肥,一棵梨树可以生产190公斤梨。

生态农业专家蒙特塞拉特埃斯库蒂亚说,混合化肥的使用使得梨树生长加快,不仅能够多产水果而且也能增大水果的体积。

这种大梨虽然比正常的水分含量大,但是不比小个的梨口感好,因为小个的梨中的纤维素好、矿物质、维生素和糖分含量更高。

那些生长速度快的蔬菜和那些高产果树结出的果实,由于达不到生产的日期和缺少各种矿物成分,其原有味道都会降低。

   ⑦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无核蜜桔品种上市。

但是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专家化验表明,在这种果品中,锌的含量已经减少50%,而这种矿物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极其重要的。

不仅如此,它们的口感也不如以前了,这是因为甜的水果不可能在离开果树之后成熟。

由于考虑运输问题,水果在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就被采摘下来,所以摆到餐桌上的水果不会有同样的甜度。

   ⑧除了上述产品,还有许多食品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1)结合文章,指出“食品味道大不如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上下文内容,回答下面括号内的问题。

①这些“早产儿”“难产儿”的味道当然不会完美。

(为什么说食物是“早产儿”“难产儿”?

②“双保险”可以延长存放期,但是味道会有所损失。

(“双保险”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第①段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联系文章内容,对下列两位阿姨购买蔬菜和水果的做法进行评价。

李阿姨:

这个季节西红柿很少的,我买几个大的回去尝尝鲜,一定很好吃。

张阿姨:

现在的蔬菜和水果我基本不买,味道不比以前好,还对身体健康有害。

【答案】

(1)食品的味道只是降低了;食品可感结构受影响了;食品蛋白质、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和糖分含量降低了。

(2)①因为这些食品不是按正常时间成熟,是人们让他们提前或推迟成熟的。

②选用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和在成熟期15天之前就采收。

(3)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现在的西红柿在酸甜度、维生素C及糖的含量、硬度方面发生了变化,已经没有过去的那种味道了。

(4)李阿姨的做法:

没有认识到一些反季节西红柿是人为干预的,味道不会很好吃的。

张阿姨的做法:

认识到现在的食品问道没有以前好,但认为一定会伤害人们健康说法不科学。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由第一段内容可以看出:

食品味道指数降低了;由第二段内容可以看出:

食品可感结构受影响了;由第四段内容可以看出:

食品蛋白质、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和糖分含量都有所变化。

(2)①本题考查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分析、阅读文段可知“早产儿”“难产儿”是比喻的说法,以此说明提前或推迟成熟的蔬菜和水果味道大不如前。

这样运用比喻,也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能使说明更加形象生动。

②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的理解。

根据“为了让生菜在运输的路上不至于腐烂,生产者都选用了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

另外一种技巧是在成熟期15天之前就采收”一句可提炼出答案。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根据句中的数字和“相比”即可看出,运用的是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现在的西红柿在酸甜度、维生素C及糖的含量、硬度方面发生了变化,已经没有过去的那种味道了。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

根据第三段内容可知,温室种植会影响到果实的口感,所以反季节西红柿味道不会好吃。

张大妈的做法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她认为对人们健康有害文中并没有提到。

故答案为:

(1)食品味道指数降低了;食品可感结构受影响了;食品蛋白质、纤维素、矿物质、维生素和糖分含量降低了。

(2)①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提前或推迟成熟的蔬菜和水果比作“早产儿”“难产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温室种植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长环境,让蔬菜和水果提前或推迟成熟。

②选用耐存放的转基因种子和在成熟期15天之前就采收。

(3)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现在的西红柿在酸甜度、维生素C及糖的含量、硬度方面发生了变化,已经没有过去的那种味道了。

(4)小李的做法没有认识到一些反季节西红柿是人为干预的,味道不会好吃的。

张大妈的做法认识到现在的食品味道没有以前好,但认为一定会伤害人们健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点评】

(1)筛选信息答题技巧:

通常的做法是:

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①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补充、筛选、提取所需要的信息;②合理地概括信息;③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2)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的理解,对文段内容的把握是答题关键。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语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先来判断说明方法,熟记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分析,在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其总用。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

答题时先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内容作答,属于开放性问题。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胸中常积一股气

陈鲁民

   ①人食五谷杂粮,自然就有七情六欲。

喜怒哀乐,都要由气而生,又变成气而发泄。

因而,一个真正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建立大功大德的人,都是胸中常积一股气,使其久不发散,用气来支撑自己、刺激自己、磨砺自己。

   ②胸中要常积一股浩然正气。

孟子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胸中无不时刻郁积着浓郁得化不开的浩然正气。

有了这股正气,才能舍身报国,杀身成仁,如同屈原、文天祥、谭嗣同;有了这股正气,才能刚正不阿,不向黑恶势力低头,不向魑魅魍魉屈服,如同“为国牺牲敢惜身”的秋瑾,拍案而起宁死不屈的闻一多,宁饿而死不食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

他们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谱写了一曲曲撼天动地的正气歌。

   ③胸中要常积一股不平之气。

天下不平,世间不公,看在眼里,积在胸中,蓄势而发,就常成惊人之鸣,醒世之音。

司马迁为李陵鸣不平,因此遭受宫刑,留万世之作;鲁迅为人世不平著杂文,为学生被杀而抗争,成国人的精神领袖;梁漱溟为农民收入低、贡献大、负担重而鸣不平,不惜当面顶撞,秉义直言,被错误批判20年,耿介之心,后代景仰。

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那么他们可能都是好好先生,安然无恙,寿终正寝;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不平之气,让他们走向辉煌,成为不朽。

   ④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

人不得志时,受屈辱磨难时,虎落平阳、凤凰落地时,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再具体来说,譬如考试升学、奖励表彰、升级提职不如意时,胸中总会不同程度地郁积一些郁闷之气,这股气虽然是个人之私气,也同样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列举的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后而成就事业的楷模,其实几乎都是胸中郁积着郁闷之气,这种气使他们不沉沦,不堕落,不懈息,终于战胜苦难,走出困厄。

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①,别家离国,受尽屈辱,儿子被杀还做成肉羹逼他吃掉,他心里也气得很,这一股气在心中转来转去,发酵积聚膨胀放大,终于转变成了一本经典著作《周易》。

   ⑤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

如果不能转化,一直郁积在心,闷闷不乐,怨天尤人,那确实有害身体,于事无补,还不如不生气,少生气。

反之,如果我们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化为翻身雪耻的精神,化为竞争向上的志向,化为坚忍不拔的韧劲,那气就越多越好,越浓越好。

   ⑥君不见,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大功德者,无一不是借气而生,凭气而斗,因气而争,为气而胜。

志愿军在朝鲜打胜仗,原因就是“钢少但气多”;王进喜为了扔掉贫油国的帽子,“肺都气炸了”;钱学森、邓稼先为造“两弹一星”,为中华民族争气,殚精竭虑。

总之,打仗要靠气,建设要靠气,科研要靠气,国家强盛要靠气,个人成功也要靠气,什么事情要干好都离不开气啊!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仿照第③段的结尾,用“如果……,那么…;正是因为……”句式,为第④段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做分析。

(3)简要回答第⑤段的作用。

(4)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面对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现实,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大声疾呼,希望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

B. 读《藤野先生》,鲁迅眼见麻木的国人在围观同胞被杀,耳旁却又传来日本人的欢呼声,胸中郁积一股不平之气,他决定弃医从文,来挽救国人的灵魂。

C.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看见屋上“三重茅”被风卷走,南村群童又欺他老无力,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他便想着拥有“广厦千万间”,来“大庇天下寒士”。

D. 读《水浒传》,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府,后又遭陆谦设计,火烧草料场,胸中郁积一股郁闷之气,最终雪夜上梁山。

【答案】

(1)胸中常积一股气。

(2)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郁闷之气,那么周文王可能就此沉沦,郁郁而终;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郁闷之气,让他著成经典著作《周易》。

(3)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

(4)C

【解析】【分析】

(1)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从文章的标题和第一自然段,考生不难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胸中常积一股气。

(2)周文王著《周易》的例子,证明能把胸中郁积之气化为自强不息的动力,有力地证明“胸中郁积之气,究竟有益还是有害,关键是看能不能转化”的论点。

要注意紧扣该段的分论点,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和内容上的一致。

(3)胸中要常积一股郁闷之气,会给人刺激,给人磨砺,促人奋进,使人成功。

但是论证不够全面,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

(4)标题考查相关的论据的理解,考生要逐项进行分析判断。

C中应是“看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胸中郁积一股浩然之气。

故答案为:

⑴胸中常积一股气。

⑵如果没有胸中郁积的郁闷之气,那么周文王可能就此沉沦,郁郁而终;正是因为郁积胸中的一股郁闷之气,让他著成经典著作《周易》。

⑶第⑤段补充论证了胸中郁积的一股气是否有益,关键在于能否转化,这样可以使论证更严密。

⑷C

【点评】⑴本题考查提取中心论点。

答题时应注意,考生在平时要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阅读文本时要准确感知议论文的内容,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和续写。

答题时应注意,话题要一致,上下文衔接得体;结构、句式要一致;注意修辞、手法等的运用。

⑶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对文章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然后写出探究结论。

看能证明什么论点,起到什么作用。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4.现代文阅读(2017·河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

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

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

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我大力协助。

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

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

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

因为这些文章是周本文作者苏培成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

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

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

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

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

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

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

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

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

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

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

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

8月份,评选开始。

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

“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

”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本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

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

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

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

指出:

“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不妥。

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

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

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

”“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

不妥。

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

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

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

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

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

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

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

《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

他说:

“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这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

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

”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

(选文有改动)

(1)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选文第③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

(3)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

(4)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

(5)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

【答案】

(1)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有光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

(2)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

(3)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强。

(4)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照应题目(点题)。

(5)示例一:

“我”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不计名利。

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而“我”删去了这句话。

示例二:

“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购买了三部周先生的文集,亲自申请参评,最终被评为特等奖。

示例三:

“我”担任评委时,对一参评书有的地方拿不准,请周先生帮助审阅,很快就收到周先生的读后意见。

示例四:

周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信件118封。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记叙顺序的判断。

记叙顺序主要包括:

顺叙、倒叙、插叙。

从文中不同段落中出现的时间词:

“2000年2月初”“2007年5月”“今年6月”,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2)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

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那”是代指下文内容。

结合②③两段的内容来看,“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指的就是第②段首提到的“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一事。

(3)本题考查人物精神的提炼。

解答此题要结合段落中的具体事件来分析。

文章第⑥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