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94261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四校淮阴中学南师大附中天一中学海门高中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2016年南师附中、天一、淮阴、海门中学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

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题目的横线上。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纸。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李星在专业理论方面具有很不一般的修养,无论对重大理论问题还是对一般的艺术观点,都力求认真钻研以至透彻理解,而不是那种号称▲其实常常▲,最终只能用“模糊语言”写评论的评论“家”。

李星的评论文章条理清晰,论断力求准确,且也不乏惊人之见;一旦灵性突发,甚至诗情如潮而涌,字里行间时有▲飞溅。

A.博古通今一知半解真知灼见

B.博览群书一知半解电光火石

C.博览群书一孔之见电光火石

D.博古通今一孔之见真知灼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专家表示,财政补贴比重过大,带来了财政可否支撑的危险,未来应逐步改变目前个人与财政筹资责任失衡的局面,建立财政补贴与个人缴费的合理分担机制。

B.由于中国大量的旅游需求被释放到国外,使出境旅游年均近20%的增长速度,产生了远高于入境游的消费额。

C.被爱好者捧为英剧神作的《神探夏洛克》,一些原著迷表示,不但电影的翻译质量不高,而且一些有双关含义和伏笔的翻译不到位,还有翻译硬伤。

D.马基雅维利不关心社会的应然状态,而尝试“直面事情的真相而非其幻想”,这意味着他要把握现实事物的本质,以完全实用的视角来看待政治。

3.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联:

飞阁排云入下联:

垂杨夹道生

B.上联:

山光扑面经宵雨下联:

历尽艰难好做人

C.上联:

几家深树碧藏楼下联:

一壶清茶知真味

D.上联:

花开阴影浓下联:

花谢白玉落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拜望家父,致以不胜感谢之情。

B.本人近日玉体违和,不能亲临您的婚宴,在此致歉。

C.本店有沃尔沃新款现车,感兴趣的朋友可致电垂询。

D.日前本人有一物遗留在贵府上,现烦请您原物奉还。

5.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解说最贴切的一项是(3分)

A.要有统观全局的眼光,否则容易导致处事失当。

B.双方观点争执不下,最无辜的是争论中心的“牛”。

C.人生总是存在这样的怪圈,谁先谁后没有固定标准。

D.实践才能出真知,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

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

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

①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

皆不得为真愚。

②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予家是溪家:

安家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愚:

C.漱涤万物,牢笼百态牢笼:

涵盖

D.寂寥而莫我知也寂寥:

孤独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可以染也/予以愚触罪。

B.予虽不合于俗/纪于溪石上

C.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灌水之阳有溪焉

D.睿而为愚者也/昏然而同归

8.翻译画线语句(8分)

(1)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译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说愚溪“适类于予”,请概述其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

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1)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2)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

(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_____,雄飞雌从绕林间。

(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7)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8)宁可枝头抱香死,______▲_______。

(郑思肖《画菊》)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㈠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

我向曙光顶礼,忠诚如同希腊人。

我起身很早,在湖中洗澡;这是个宗教意味的运动。

黎明带回来了英雄时代。

在最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门窗大开,一只看不到也想象不到的蚊虫在我的房中飞,它那微弱的吟声都能感动我,就像我听到了宣扬美名的金属喇叭声一样。

此中大有宇宙本体之感,宣告着世界的无穷精力与生生不息。

黎明啊,一天之中最值得纪念的时节,是觉醒的时辰。

那时候,我们的昏沉欲睡的感觉是最少的了。

但是,如果我们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的禀赋所唤醒,而是给什么仆人机械地用肘子推醒的;如果并不是由我们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要求来唤醒我们,既没有那空中的芬香,也没有回荡的天籁的音乐,而是工厂的汽笛唤醒了我们的,——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末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

感官的生活在休息了一夜之后,人的灵魂,或者就说是人的官能吧,每天都重新精力弥漫一次,而他的禀赋又可以去试探他能完成何等崇高的生活了。

可以纪念的一切事,我敢说,都在黎明时间的氛围中发生。

诗歌与艺术,人类行为中最美丽最值得纪念的事都出发于这一个时刻。

所有的诗人和英雄都像曼依,那曙光之神的儿子,在日出时他播送竖琴音乐。

早晨是我醒来时内心有黎明感觉的一个时候。

改良德性就是为了把昏沉的睡眠抛弃。

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得诗意而神圣。

清醒就是生活。

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

要是见到了他,我怎敢凝视他呢?

㈡我们必须学会再苏醒,更须学会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但不能用机械的方法,而应寄托无穷的期望于黎明,就在最沉的沉睡中,黎明也不会抛弃我们的。

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

能画出某一张画,雕塑出某一个肖像,美化某几个对象,是很了不起的;但更加荣耀的事是能够塑造或画出那种氛围与媒介来,从中能使我们发现,而且能使我们正当地有所为。

能影响当代的本质的,是最高的艺术。

每人都应该把最崇高的和紧急时刻内他所考虑到的做到,使他的生命配得上他所想的,甚至小节上也配得上。

如果我们拒绝了,或者说虚耗了我们得到的这一点微不足道的思想,神示自会清清楚楚地把如何做到这一点告诉我们的。

㈢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

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以便根除一切非生活的东西,划出一块刈割的面积来,细细地刈割或修剪,把生活压缩到一个角隅里去,把它缩小到最低的条件中,如果它被证明是卑微的,那末就把那真正的卑微全部认识到,并把它的卑微之处公布于世界;或者,如果它是崇高的,就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它,在我下一次远游时,也可以作出一个真实的报道。

因为,我看,大多数人还确定不了他们的生活是属于魔鬼的,还是属于上帝的呢,然而又多少有点轻率地下了判断,认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是“归荣耀于神,并永远从神那里得到喜悦”。

——选自梭罗《瓦尔登湖》

12.第一段作者热情的礼赞黎明,请概述其理由。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一段最后作者说:

“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非常清醒的人。

要是见到了他,我怎敢凝视他呢?

”作者所说“非常清醒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说“怎敢凝视他”,是什么意思?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三段作者说“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根据第㈡、第㈢两段,作者认为的“生活的基本事实”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本文的表达特色。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校训:

大学的文化符号

孙邦华

校训,如同现代大学一样,是近代从西方引入中国的,有研究者认为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为近代中国最早明定校训“光与真理”的大学,民国时期诞生的各类大学大都仿而效之,确立校训。

  中国大学的校训既然受西方校训的影响而产生,因而存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和属性,且不说民国时期的新教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圣约翰大学等,要么直接借鉴了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训的内容与形式,要么思想源于《圣经》,更重要的是中西方大学的校训都具有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性、导向性,把校训悬于校门、礼堂等重要位置,甚至标识在校徽之中。

从内容上看,中西大学校训可划分为“为学”、“为人”、“为人”与“为学”相结合等三大类。

  以“为学”为主旨,是指大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真理的不懈追求为办学的主要目的。

对于这类大学的校训,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大学有:

英国剑桥大学的校训为“此乃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这类有代表性的中国大学校训有:

民国时期的新教大学齐鲁大学的校训是“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

  所谓以“为人”为主旨,是指大学主要强调对学生的塑造以道德为本,培养具有高尚品格、勇敢气质和服务精神的人。

这类大学校训,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大学有: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训是“法无德不立”,美国著名军事院校西点军校的校训是为“职责,荣誉,国家”。

中国大学的这类校训以清末民国时期的大学较为普遍,如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校长唐文治于1910年确定“勤、俭、敬、信”为校训,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经确立一个字的校训“诚”,后来发展成为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后,把校训相继改为“止于至善”与“诚、朴、雄、伟”。

所谓“为学”与“为人”相结合,是指大学强调求知求真与人格完善兼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相比而言,西方的大学和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大多从“为学”或“为人”中一个方面确立校训,个别大学校训是“为学”与“为人”的结合型,譬如: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校训为“知识,智慧,人性”,清华大学自1914年起确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

近年来中国的大学在确立校训的大潮中,绝大多数校训都是“为学”与“为人”的结合型。

譬如:

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西方大学的校训,尽管在内容上大致都可划分三种类型,但是也还是有一些本质差异。

西方历史名校的校训思想内容大都来源于基督宗教的经典《圣经》,如美国的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一部分出自古希腊罗马先贤、诗人的话语或诗句,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

中国的大学校训,在民国时期,一般来自《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和史书。

同样在讲“为人”,西方的大学非常强调博爱、自由、服务,如斯坦福大学的校训为“愿自由之风劲吹”,中国的大学主要强调诚朴勇爱等道德修养。

同样在讲“为学”,西方的大学强调在上帝的灵光中去探索真理,牛津大学的校训为“上帝乃知识之神”,中国的大学则强调勤笃、敬业等儒学传统。

大学校训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中西方大学在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上是共性与个性(特色)兼具的,共性与个性都植根于赖以生存的文化之中。

现代大学在造就具有高深知识和高尚人格的高素质人才之时,离不开超越东西方的人类共同的知识、思想,也不能忽视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

一定的文化形成一定的校训,大学校训则是体现人类共性和民族特性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必然渗透到每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办学传统、管理制度、学科建设、师生群体等各个方面,并转化为对育人的整个活动之中。

(有删改)

16.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的第六小节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概括中西方大学校训的差异性,并说明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19.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

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卡尔维诺

语文附加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

答案写在答题纸对应题目的横线上。

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纸。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

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

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

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

《文心雕龙·熔裁》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而委心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

20.《文心雕龙》的作者是▲朝的▲。

(2分)

2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文章中“三准”的具体内容。

(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秦可卿死后,贾珍因尤氏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请王熙凤帮助丧事。

王熙凤安排妥当,恩威并施,威重令行,将两府的事情安排得停停当当。

B.《凤凰涅磐》中的“群鸟歌”写得相当精彩,其中岩鹰象征旁观的过客,家鸽象征鼓噪的文痞。

“群鸟歌”勾勒出了庸俗大众幸灾乐祸的卑劣心理,作为凤凰的反衬,突出了凤凰的高尚。

C.《茶馆》中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等人在裕泰茶馆中上演着一幕幕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算命骗人、敲诈勒索的丑事。

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D.《头发的故事》从纪念双十节联想到辛亥革命的成果——剪去了辫子,从而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的历史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

在艺术形式上,这篇文章几乎是一个人的独白,夹叙夹议,声情并茂。

E.《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是书中刻画比较丰满的形象,他既权欲熏心,又对乔特鲁德充满真诚的爱意。

在乔特鲁德误喝毒药后,充满了不能自禁的悲伤,但为了阴谋得逞,他还是编造谎言隐瞒王后倒下的真相。

23.简答题(10分)

(1)《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中有评述诗“长坂当年独拒曹,子龙从此显英豪。

乐嘉城内争锋处,又见文鸯胆气高”,这首诗主要评述的对象是哪一个?

并简述这首诗中所涉及到事件的相关情节。

(4分)

答:

(2)“那是什么?

”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侍者说,“Eshark。

”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老人与海》

有着“长长的脊骨”和“漂亮尾巴”的大鱼是什么鱼?

归航途中遇到的“鲨鱼”在桑迪亚哥眼里是什么样的形象?

这段文字出现在小说结尾,有什么意蕴?

(6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最近,读到新华社一则题为《专家称食物快速测毒试纸有望成家庭必备品》的报道,说“目前,科学界正着手研究一种快速测毒试纸,用这种高科技试纸往食物上一碰,便能知道食物是否安全。

该试纸一旦面世,有望成为家庭日用品。

”读过以后,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测毒试纸可以测出食品的伪劣,这东西好是好,但如果它自己就是伪劣产品,那该怎么办?

正如一位网友对这则新闻的评论,问“有没有发明测试这个试纸的试纸?

”科学界承诺提供防备有害食品的方法,但做科学的人却得不到公众的信任,这向我们发出一个警讯:

我们社会的承诺和信任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

人的社会交往有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承诺和信任为应对不确定性提供了经久、稳定而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秩序和个人心理结构。

食品安全是建立在人生活中最基本的承诺和信任关系之上的。

信任的对象是人,不是代替人的科学或规章。

食品有毒,不是因为缺乏科学,而是因为有人在滥用科学。

同样,有毒食品之所以能畅行于市,不是因为没有规章,而是有人在破坏和利用规章。

规章可以由法规管理,但法规最终得由人管理。

尽管我们可以将人放置在监督制度之中,但我们最终还是得信任运作监督制度的人能公正无私,不损害公众的利益。

我们不可能只依靠一层层的规章,因为一层层的规章最终还需要落实到一个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个人身上。

架空了人的道德和责任作用,“监督”机构和程序叠床架屋,难免成为“试纸的试纸的试纸”。

据报道说,能检测单一毒性的食物试纸早已面世,由于毒物花样翻新,现在“攻克”的目标是发明“能检测所有毒性”的试纸。

这种试纸一旦上市,“市民外出买菜只需带上一包,非常方便”。

且不说天下到底是不是有真能包测“一切”毒性的试纸,就算有,难道要把维护食品安全的责任,就此从厂商和国家转移到居民自己身上?

如果这样,岂不模糊了食品事故责任的归属?

“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对任何“去人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保持应有的怀疑和警觉。

(节选自徐贲《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好主意》)

24.解释文中划线句子“试纸的试纸的试纸”的含义。

(3分)

答:

25.作者认为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好主意的原因是什么?

(6分)

答:

26.如果食物快速测毒试纸不是解决食品安全的好主意,那么你觉得怎么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6分)

答:

 

参考答案

1.B2、D3、A4、C5、D6、D7、C

8、

(1)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奇特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来使它们受到屈辱。

(每句1分,共4分。

要点:

“错”;“皆山水之奇者”的句式,译为“山水中的奇特之处”,或“奇特的山水”皆可;第三句中“以”译为“因为”;最后的“以”译为“用”“焉”为代词用法,可译为“用愚字来使它们受到屈辱”或“用愚字来玷污它们”。

要求语义通顺。

(2)如今我遇到贤明的君主(1分),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1分),所以大凡愚蠢的人(1分),没有谁比得上我的了(1分)。

(“有道”可以为“有道明君”“生命天子”“贤明的时代”等等皆可,要体现其名词性;“违于理悖于事”可分开译,也可作为互文用法合在一起译;“凡”要译出“大凡”“凡是”等皆可;“莫我若也”是宾语前置要译出。

9、

(1)愚溪“无以利世”(1分),我“不合于俗”(1分),都于世无补。

(或答出“我和愚溪都是于世无补的。

”2分)

(2)对世道不公、美丑不分、智(贤)愚颠倒的愤懑不平(批评)。

(其中,答出具体内容“世道不公、美丑不分、智(贤)愚颠倒”等任意一个得1分,答出情感态度是“愤懑不平批评”或“批评”得1分。

10、

(1)鸿鹄春燕飞去,黄莺也归去了(1分)。

交代了暮春时节(写出了春光消逝的情景);表达了春光易逝的感伤(惜春之情,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引起下文的议论和抒情。

(2分,答出2点即可。

(2)比喻(1分)。

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一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到影踪。

(1分)对比(1分)春梦之聚,与现实之散形成对比,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1分)

(3)惜春之情;被罢相后的苦闷、不平;及时行乐的思想;对失去美好的人与事的巨大痛心。

(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11、

(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纫秋兰以为佩3)飞漱其间(4)但见悲鸟号古木(5)白头搔更短(6)官盛则近谀(7)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8)何曾吹落北风中

12、答案:

1、黎明带来英雄时代(1分),宣告着世界的无穷精力和生生不息(1分);2、黎明是觉醒的时辰(1分),唤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