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95633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docx

龙岗区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高一语文试题ok

龙岗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共15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和考号用规定的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

请保持条形码整洁、不污损。

3.本卷试题,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

答题卡必须保持清洁,不能折叠。

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答案必须用规定的笔,按作答题目的序号,写在答题卡非选择题答题区。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诗文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共27分)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严仲子事哀侯,与相侠累有郤。

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酒酣,严仲子奉黄金百溢,前为聂政母寿。

聂政惊怪其厚,固严仲子。

严仲子固进,而聂政曰:

“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

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严仲子辟人,因为聂政言曰:

“臣有仇,而行游诸侯众矣;然至齐,窃闻足下义甚高,故进百金者,将用为大人粗粝之费,得以交足下之欢,岂敢以有求望邪!

”聂政曰:

“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严仲子固让,聂政竟不肯受也。

然严仲子卒备宾主之礼而去。

久之,聂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聂政曰:

“嗟乎!

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默然而已乎!

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见严仲子曰:

“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

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

请得从事焉!

”严仲子具告曰:

“臣之仇相侠累,侠累又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

”聂政曰:

“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

”遂车骑人徒。

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

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

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

于是悬购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

久之莫知也。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悬之千金,乃於邑曰:

“其是吾弟与?

嗟乎,严仲子知吾弟!

”立起,如,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

“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

”市行者诸众人皆曰:

“此人暴虐吾国相,王悬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

何敢来识之也?

”荣应之曰:

“闻之。

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

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

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大惊市人。

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

“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谬于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

严仲子亦可谓知人能得士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谬于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

B.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谬于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

C.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谬于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

D.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乡使政诚知其姊无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难/必绝险千里以列其名/姊弟俱谬于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许严仲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古官名。

辅佐君主的大臣。

后专指宰相。

B.除服,服丧期满,脱去丧服。

古代通常为父母服丧三年。

C.季父,对年长者的尊敬称呼。

表示仅次于父亲。

D.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足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B.聂政与母亲和姐姐在齐国生活,严仲子多次登门拜访,聂政都没有答应他,因为聂政只想以屠夫为职业,过隐居生活。

C.严仲子仇恨相侠累,虽然侠累的地位高,宗族势力大,所居住的地方防备很严密,但是严仲子仍想派人刺杀他。

D.文章歌颂了“士为知己者死”。

聂政为严仲子而刺侠累,是一个下层人物被某个上层人士所“知”,从而去为之奋死不顾。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5分)

(2)此人暴虐吾国相,王悬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

(5分)

5.把下面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氓》)(4分)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4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6、7题。

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

宋代:

轼①

徐门②石潭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③,

牛衣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

①轼时任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雨。

②徐门:

即。

③缲车:

缫丝车。

④牛衣:

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的首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写出了词人的行为——行走在枣树下。

B.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C.词的上片一句一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侧重抒情议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D.“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7.结合词的容及相关注释,说出作品中的作者自身的性格特点。

字数50以。

(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③洞庭野,角声凄断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

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斗柄,北斗星。

阑干,星光横斜参差的样子。

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

“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颈联“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C.尾联写出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诗人对眼前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感到困苦,对朝廷逼民为盗的行为进行了质问。

D.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全诗思想感情沉郁,境界开阔,情感悲壮,颇有杜甫的气骨。

9.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

请简要分析。

字数100以。

(5分)

10.默写,将横线上的空缺填充完整。

(12分)

(1)《诗经•氓》中“,”两句体现了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一直起早睡晚,忙碌操劳。

(2)《离骚》中抒发诗人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的两句是:

,。

(3)《赤壁赋》中写作者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语句是:

,。

(4)《赤壁赋》中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

,。

(5)《楼记》中,仲淹借“古仁人”之口说出“,”的千古名句,表现了作者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的政治抱负和伟大胸襟。

(6)《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老人小孩的描写,展现一副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二、现代文阅读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1、12、13题。

(15分)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

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

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村,拜谒康有为故居。

一入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

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

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

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心经历,不甚了了。

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

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

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

当时的中国,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

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

康有为似乎迷途了,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

康有为的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心会有勇气。

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

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西学的科学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

一八八八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

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

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不复存在。

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

“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勋复辟。

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为溥仪祝寿。

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

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

的春天过去了,但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

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中却掩饰不住茫然。

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

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

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

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

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

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

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

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

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

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

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

在南海的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

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

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

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览无余的海了。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

大海破碎了。

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

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

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做铺垫。

B.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做了思想上的沉淀。

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

D.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不仅表明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

12.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

请分点做答,字数100以。

(6分)

13.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

作者却认为康有为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你是否赞同?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字数100以。

(6分)

三、作文部分(80分)

14.小作文(10分)

读下面删去了结尾的微型小说,从小说的容、情节出发,展开想象,猜测后文,写出结尾,200字左右。

(10分)

镇长的烦恼

朱浪

镇长明坐在办公室软绵绵的椅子上抽烟,显得有些郁闷。

一早上班,他就挨了来检查工作的领导一顿批评。

领导批评他,是因为他回答错了问题。

他百思不得其解:

我哪里有错呢?

领导提的问题很简单,询问他最近工作忙不忙。

明回答:

很忙。

明觉得自己讲的是实话,最近忙得连星期天也没时间陪老婆上街。

可是,领导对他的回答不满意,领导说:

你是班长,班长做事重要的是运筹帷幄把握宏观局势,具体的事让下面的人去干。

明解释说:

我是这么做的。

领导说:

那怎么会忙呢?

明感到受了委屈,一个上午坐在办公室里,满脑子里回荡着领导的提问。

他想:

难道我真回答错了吗?

难道别人不是这么回答的吗?

他叫来办公室主任,先是交代工作任务,然后转弯抹角地问他工作忙不忙。

主任说:

领导叫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在意过忙与不忙。

明惊奇地看了看办公室主任,感觉他的回答的确和自己不一样。

明后来试着打给自己一位同学,问对方工作忙不忙?

同学说:

要说忙的话,其实也没怎么忙;要说不忙的话,其实有做不完的事。

明听得一愣一愣的,觉得同学的回答尽管有些颠三倒四,不过的确也在理。

明出门散心,遇见年轻的门卫。

明随口问道:

忙不忙?

门卫激动地说:

领导好,我们忙的是眼睛。

明又是一愣,觉得门卫的水平比自己要高。

一刹那间,他怀疑自己可能是错了。

下午的时候,又有领导来镇里。

明生怕领导又问同样的问题,就抢先说:

领导,最近工作忙不忙?

领导看了看他,说:

有你们一帮能干的干部在下面顶着,我们就不忙。

明暗自赞叹,领导不愧是领导。

回到办公室,明反思着,如果我当时说不忙呢?

领导是不是该表扬自己。

他有点后悔自己回答得过于简单,如果遇到多虑的领导,说不定会认为自己说领导闲了呢。

晚上回家,老婆胡雪问他:

今天忙吗?

明说:

你怎么也问这个问题?

我说忙你该如何作答,我说不忙你又该如何作答?

胡雪说:

瞧你这个人,忙是好事呀,说明你在做事。

明一脸不悦地说:

可领导说有水平的人都不忙,早上刚挨批了呢。

胡雪说:

那你该说不忙。

明叹口气说:

就在刚才,遇到住同小区的一位老领导,一上来就问我工作忙不忙。

胡雪问:

你怎么说的呢?

明说:

我再不敢说忙了,可是老领导说乡镇工作千头万绪怎么可能不忙,老领导批评我没用心做事。

胡雪呵呵一笑:

那再改成说忙吧。

明瞪了她一眼。

女儿来的时候明正好在看电视,女儿在里问:

老爸,你工作一定很忙吧?

明一骨碌从沙发上坐起来,他想:

怎么又是同样的问题呢?

明说:

叫我怎么回答你呢?

女儿在里面笑:

忙的话说明老爸过得充实,不忙的话陪妈妈聊聊天。

明被女儿说得有点感动,问女儿在学校里忙不忙。

女儿回答:

还行。

还行是什么意思?

明突然间像被什么触动了。

……

续写:

15.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70分)

早晨匆匆出门,不经意间一缕清香扑鼻而来,不由自主地,我的脚步在荔枝树下停留,心底涌出一句话:

荔枝花又开了!

小小的荔枝,让我的童年有了香甜的味道。

这味道给儿时的记忆安了一个家,珍藏在我的心里,每每想起都感觉非常温暖、美妙。

久居城市,还能如约闻到荔枝花香,真是一桩美事。

儿时那嫩黄的花蕊和甜香的味道,也就愈加珍贵。

而那专属于童年的简单、纯朴、悠远,已是我心灵世界里的一块净土。

请以“那珍藏的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70分)

要求:

①感情真实自然;

②结构完整,容具体细致,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③不可抄袭上面的文句;

④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