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025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十四单元单元检测

单元检测

选题细目表

考查知识点

基础

中档

稍难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5

2、4

3

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7、8、9、10

11、1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2016·武昌调研)梁启超曾说:

“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曾文正……创制造局首以翻译西书为第一义……同文馆及西士设教会于中国者,相继泽录,至今二十余年……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这反映了当时(  )

A.洋务运动超越封建改革范畴

B.民族觉醒促进变革意识发展

C.多读西书是宣传革命的手段

D.国人传统知识结构根本动摇

解析:

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次自救运动,并未超越封建改革,故A项错误;曾国藩翻译西书,意在挽救清王朝统治,而梁启超所提倡的“自强”“自立”,意在宣扬维新思想,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说明随着西学的传入,变革意识在发展,故B项正确;梁启超宣扬改良主义,所以他倡导的欲“自强”“自立”并非宣传革命,故C项错误;“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可知当时读西书,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传统知识依旧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7·汕头质检)1898年,日本原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三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

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

“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

”这反映了(  )

A.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

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

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

解析:

据材料的时间1898年,正值戊戌变法期间,再根据材料“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可以得出清政府的皇帝及官员受到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才会对伊藤博文如此尊重,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

D

3.(2016·郑州质检)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

“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

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

B.主张应放弃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

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

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张之洞当时已经认识到了“西政”即西方政治的重要性,反映了张之洞的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

故选C项。

答案:

C

4.(2016·广州模拟)谭嗣同说: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霏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这说明谭嗣同(  )

A.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

B.希望回归君民共主的传统

C.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D.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

解析:

谭嗣同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改良并不主张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谭嗣同主张君受制于民,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深受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其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6·福州模拟)“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

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

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表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人性的赞美,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到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到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6·河北联考)康有为说: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伴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二更时分)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此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论证变法的权威性

C.推翻清朝贵族统治D.增强国民民主意识

解析:

根据材料“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可知作者阐述的是托古改制,其主要目的是论证变法的权威性,为变法提供依据,故A项错误,B项正确;康有为维新变法并未意图推翻满清贵族统治,故C项错误;材料与国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7·淮北模拟)1922年,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遭到全国上下齐声唾骂,指责陈炯明“叛道”“悖主”“犯上”。

而胡适认为指责陈炯明的人“是旧道德的死尸的复活”。

结果人们又众口一词地批评胡适“抑孙袒陈”。

材料反映(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孙中山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

C.胡适反对革命主张改良

D.民众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解放

解析:

民众看到陈炯明发动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则唾骂陈炯明,而胡适发表相关言论后人们又众口一词的批评胡适,体现了民众的思想并没有真正的解放,故D项正确。

A、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

D

8.(2016·武汉模拟)“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孙中山此话表明,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

A.外国势力的干涉

B.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军阀之间的混战

D.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存在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可知,阻碍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关键因素是外国势力的干涉,故A项正确。

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9.(2016·北京东城区模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次会议主席台口的檐额上设置了十二个红色大字:

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

这次会议是(  )

A.国民党一大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解析:

该会议强调“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即强调毛泽东思想的作用。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与“在毛泽东的旗帜下”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2016·成都模拟)印度学者奇林·福康曾说:

“毛泽东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列宁主义者,(他对马列主义)给予了新的强调并拓展了这份遗产。

”“拓展了这份遗产”是指(  )

A.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

D.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拓展”意为“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解析:

材料中主要谈及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变化,故A项错误;“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变化的根源,故B项错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一直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故C项错误;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发展是硬道理”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变化说明中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

“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的这段话(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

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需求,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2016·青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儒生)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起到了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

44

五四运动

45

辛亥革命

47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平大会议

87

复辟/筹安会/袁世凯称帝

133

十月革命/俄国革命

287

欧战/世界大战/欧洲战争/世界战争

448

——《近代思想史研究》

材料三

——《观念史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际因素。

(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革命与改革此消彼长的国内因素。

(8分)

(4)基于以上分析,谈谈数据库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6分)

解析:

(1)问,结合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加剧这一历史背景分析“爱国作用”,根据材料一中分析“进步性”,结合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技术,结合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2)问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提及的内容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国际因素”依据材料二提及的国际政治事件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分析。

第(3)问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综合分析。

第(4)问结合数据库在现实中的作用回答即可。

答案:

(1)作用:

维新思想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变化:

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国际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

(3)国内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

(4)突破:

数据库应用于史学研究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量化资料,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实的变化情况;具有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优点,能够高速度、高效率地穷尽史料等等。

14.(2016·黄冈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

时期

明后期至清初

晚清时期

翻译者

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丁韪良(美国传教士)、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福州开设船政学堂等等

内容

涉及宗教、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军事技术、舆地学、生物学、医学、文学等领域。

代表作有《欧几里得几何》、《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万国全图》等等。

中国的《老子》、《易经》也有了第一批欧洲译本

《万国公法》《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国际法》公法类书籍达40部以上。

工程、农学、矿学、工艺、商学、格致、算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天学、地学、医学类有70多种

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要求:

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20分)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翻译者”“内容”信息进行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从经济、政治、对外交流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示例一:

不同:

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书籍。

原因:

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示例二:

不同:

明末清初译书具有双向性交流的特点;晚清时期,则主要是国人翻译西方书籍。

原因:

传教士在中国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同时向西方介绍中国;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因此大量翻译西书。

示例三:

不同:

明末清初主要是传教士译书;晚清时期译书多为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而成。

原因:

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