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30245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的经济.docx

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古代的经济

基准考点一中国古代的农业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格局上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生产模式上是精耕细作

4、经营方式上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5、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

6、土地制度上主要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主题二 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

由木、石、骨到青铜、铁;

2、从制作工艺方面:

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

人力到畜力、自然力。

主题三 关于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

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小农经济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在小农经济下,农民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了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史料引证】

史料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写道: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

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日上三竿我独眠

,谁是神仙,

我是神仙。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

主题四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视角1 土地制度的沿革

(1)原始社会: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2)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3)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视角2 土地制度的变动趋势

一方面:

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往往会导致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

另一方面:

一些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国家的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

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财政支出;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视角3 图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提示 

(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4)政府重视完善水利设施;(5)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做到以工养农。

基准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题一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1、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2、主要行业:

冶金(铜、铁、钢)、制瓷(青、白、彩)和丝织(苏州、杭州)、棉纺(元代松江、明代后期成为主要衣料)。

3、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经营形态;明代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4、主要成就:

明清时期丝织品和瓷器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5、发展特征:

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主题二 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及其演变

视角1 表解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生产集中、规模大

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僚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用于民间消费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出售

视角2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史料 汉朝皇室贵族专用物品的手工业制造业继续由少府(官职)主管。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官吏,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典管婢织作衣服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

…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入市场,一般直接供给皇室贵族消费。

由于唐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大,自然官家工匠也就很多。

仅就少府监来说,就

有工匠19800人,将作监有15000人,其他部门的人数也不在少数。

——张松《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的管理及立法

[信息解读] 通过本段史料可以探究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特点。

从史料可以看出,第一表明这是指官营手工业;第二表明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是满足官府公用和作为皇室贵族的生活用品;第三官营手工业规模很大,其经营范围广、行业多,涉及冶金、制瓷和纺织等行业。

视角3 明代以后古代手工业的变化

史料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

00张,织工2

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明代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说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

主题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的原因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

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

主题四 私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私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主题五 古代手工业的地位

史料 中国古代在国际上的三张名片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

业发展的情况。

从青铜器到丝绸再到瓷器,表明在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的是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

基准考点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主题一:

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及作用和影响

1、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业兴起: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为“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2)初步发展:

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繁荣时期:

两宋、元朝商业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2、商品经济发展对封建制度的影响和作用

(1)在封建社会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基础,如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在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了统治秩序。

如西汉、隋唐和两宋时期,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往往也是封建政权的都城,商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加大。

(3)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特别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促进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冲击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主题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1、唐都长安与宋都东京的商业特点

史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圈住并与民居隔开。

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

“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信息解读] 史料说明唐政府对“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设专门官员予以管理。

史料二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

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商业简史》

[信息解读] 史料说明宋代城市开始打破时空限制。

2、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①从城市功能看:

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②从商业活动看:

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和市的界限,如晓市、夜市的出现。

③从数量和规模看:

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④从地区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关系密切,明清时,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主题三 资本主义萌芽

视角1 图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视角2 判断资本主义萌芽的依据

史料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

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史学界一般认为上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信息解读] 要判断某一经济现象是否是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依据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为市场的需要,购买劳动力增值利润而进行商品生产;二是在生

产过程中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只要出现上述因

素,就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史料反映了机户与机工、暑袜店主与当地居民形成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这已经是资本主义的萌芽。

视角3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评价

(1)进步性: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

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

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

就全国而言,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基准考点四 “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

主题一 重农抑商政策

1.主要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2.影响

(1)积极影响:

在封建社会前期,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积累,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的专制统治,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主题二 

闭关锁国政策

视角1 

闭关锁国的原因

(1)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生产的产品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外来商品,自然经济这一经济基础是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原因。

(2)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和沿海人民聚集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统治。

史料一 《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

“佛朗西国人寓居濠境澳(今澳门),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

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史料二 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

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

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

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的回答是: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乾隆帝非常傲慢,其原因在于中国国力强盛和对世界的无知。

视角2 闭关锁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消极影响:

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以沉重打击,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主题三 “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的异同

比较项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实施时期

始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禁止国人出海贸

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主题四:

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型的因素

视角1 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

(1)制度性因素——土地私有制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

制。

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续两千多年,成为古代中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

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

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

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的回答是: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乾隆帝非常傲慢,其原因在于中国国力强盛和对世界的无知。

视角2 闭关锁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消极影响:

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以沉重打击,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②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视角2 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

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增加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

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视角3 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

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视角4 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历代统治者大都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合作探究:

康乾盛世,是清朝近300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

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探究思考:

试从“纵向”或“横向”的视角谈谈你对康乾盛世的认识。

提示 若从中国的纵向发展来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道的。

第一,经济继续发展,超过了前代。

表现在调整统治政策,生产恢复和发展,人口和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性质的重工业部门增多,规模扩大。

第二,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表现在中央集权巩固,疆域辽阔,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平定国内叛乱,加强对西藏、台湾管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抗击沙俄入侵

,签订边界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与统一。

若从横向看,盛世之名其实难副。

同时期的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业作坊,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特权,科学战胜

蒙昧。

资本主义推动着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并迅速向世界各地扩张,中国已经潜伏着近代前夜的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