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106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7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史实。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远影响,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12月。

(2)内容

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②要求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含义:

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征:

包产到户。

(3)意义: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发展乡镇企业

(1)开始:

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

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图解识记]

十一届三中全会

[易混易错]

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二、国有企业改革

1.开始:

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深化:

1992年,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3)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4)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知识点拨]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思维点拨]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是行政手段配置;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配置方式。

社会性质不是区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提出

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法律

保障

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

发展

创新

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

建立

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影响:

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图解识记]

经济体制改革

主题一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①某些尝试。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②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史料解读]

①“某些尝试”主要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②“集体农业的痕迹”指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产。

[问题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率先“尝试”变革的“中国最贫困的省份”有哪些?

这种变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

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提示 省份:

安徽、四川。

针对问题:

当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历史意义: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

[史料解读]

材料二中“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说明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问题思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提示 没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和分配经营自主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改变。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 下图为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

(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史料解读]

注意图片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的所占比重的变化和图片的时间“1978年、2002年”等关键信息。

[问题思考]

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

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变化: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方向:

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结构。

影响:

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史论总结]

从经济体制改革看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改革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会产生矛盾,要求改革来解决矛盾,正是由于有了社会矛盾,统治者才要求通过改革来巩固统治,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改革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3)改革能够调节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4)社会的发展证明了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抑或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而往往社会发展能推动改革的继续实施或使得改革更加深入。

(5)社会的发展为改革提供新的素材。

(6)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主题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必要性

材料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

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的演讲

[史料解读]

划线句子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坚持的原则。

[问题思考]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

提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对恢复经济和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后来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2.过程

材料 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发行到1993年停止流通)。

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图一         图二

[史料解读]

注意挖掘图片隐含信息:

粮票代表的是计划经济,股票则是商品市场经济的象征。

[问题思考]

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意义。

提示 变化: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影响

材料

图一 望穿饭锅等下勺 图二 白菜土豆排队买

图三 讲求营养碗变小  图四 四季蔬食满柜台

[史料解读]

图片信息“等下勺”“排队买”和“讲求营养”“四季蔬食”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问题思考]

材料中四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

分析其原因。

提示 漫画通过两个时期的对比,反映了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的沧桑巨变。

图片中的《望穿饭锅等下勺》和《白菜土豆排队买》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下,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低;《讲求营养碗变小》和《四季蔬食满柜台》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史论总结]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特点

(1)原因

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③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④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

(2)特点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全面认识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

(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特点

(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7.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1.1978年,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之所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因为它(  )

A.系统地批判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的错误

B.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 B

解析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张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体现出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私下签订了一份包干合同书,“(分田到户后)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由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

这一尝试(  )

A.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1978年,安徽小岗村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这一尝试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C项正确。

3.(2017·南通检测)下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情况,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改变

答案 B

解析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粮食商品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

4.(2017·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

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工业布局B.实行政企分开

C.增强企业活力D.鼓励租赁经营

答案 C

解析 材料所述内容是对企业的改革,而此时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正确。

5.(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接连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新思路”是指(  )

A.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C.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发展市场经济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可以看出实际上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发展市场经济,故D项正确。

6.(2016·浙江4月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

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 

(1)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成果:

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

(2)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

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影响:

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背景,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是在“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下召开的。

第二小问成果,据材料一回答即可。

(2)问,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二信息回答;第二小问体制,据所学可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小问影响,从所有制的变动方面回答。

[基础达标]

1.1979年初,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是(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政治挂帅,提高觉悟,争取更大的跃进”

D.“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符合宣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标语,故B项正确。

2.(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逐步实行(  )

A.农业合作化B.现代企业制度

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D

解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3.(2017·四川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

“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

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指(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B.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分地”可知是指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D项正确。

4.

(2017·海淀期末)右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时农民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情景。

“联产承包好”体现在(  )

A.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改变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关系

C.加速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D.推进了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

答案 A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故A项正确。

5.(2017·东城期末)某同学试图运用史实解读下图(从左到右分别为甲、乙、丙),其中合理的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甲图

B.国民经济调整——乙图

C.“人民公社化运动”——乙图

D.经济体制改革——丙图

答案 D

解析 甲图是反映建国初的经济结构图,乙图是反映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经济结构图,丙图是反映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根据上述分析可知D项正确。

6.(2016·新疆学业水平测试)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十四大”上指出:

“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材料中的“新经济体制”指的是(  )

A.计划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体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B

解析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符合题意。

7.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答案 B

解析 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2016·浙江10月选考)漫画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

下图所折射的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在下列哪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解决的基本框架(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

答案 C

解析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故C项正确。

9.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视察时指出: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目的是(  )

A.借鉴资本主义经验B.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C.宏观调控资源配置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 D

解析 经济体制改革是通过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0.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D

解析 A项指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项指建国初期,C项指改革开放前,三项均与图示时间不符合。

[能力提升]

11.1978年冬天,小岗村农民冒险签订了一份要求“分田”契约,同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布了文件明确写的是“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1983年以后,包产到户在全国推广这反映了(  )

A.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决议得到农民的积极响应

B.“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创新

C.小岗村的契约违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决定

D.农民的经济诉求和以特有方式的抗争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从“冒险”“不许”到“全面推广”可以得知改革一路探索,故B项正确。

12.(2017·湖南长郡中学期末)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

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可知,已经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可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C项正确。

13.(2017·镇江检测)在浙江省温州市,1985年全市登记发证的个体工商户超过13万,家庭作坊遍布全区。

温州成为这一时期我国个体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迅速、最具活力的城市。

温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闽东南经济开发区的设置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故A项正确。

14.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自己,时称个体户。

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  )

A.都属于私有经济B.都获得经营自主权

C.都属于商品生产D.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

答案 B

解析 城市个体户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自主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也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两者都有经营自主权,B项正确。

15.下图为“市场”一词在历届中共三中全会报告中出现的频率统计。

其中1993年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出现频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B

解析 市场经济主要是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其初步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与农村改革的关系并不大,A项是无关项;C项出现在21世纪初期,不是在20世纪末;D项是无关项,出现在21世纪初。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中共中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同年9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县七一人民公社。

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