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31361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219 大小:45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9页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9页
亲,该文档总共2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2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docx

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1)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们本着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为高三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

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参加,乐于探究。

(一)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

(二)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三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必修一(人教版),内容包括:

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册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通过本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运动规律,大气状况及运动规律,地形地貌的形成及河流地貌的发育,自然界的水循环、海水运动及水资源的利用,地理环境的特性等,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为将来进一步学习。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地球。

使学生认识处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层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

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

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四、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新生在初中基本没有用心学习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这也就是造成高一学生感觉地理难学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比较大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以上具体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度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和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五、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重点。

2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钻研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认真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等。

3通过地理故事、地理趣闻、地理谜语、地理新闻以及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等,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4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如简单的实验、观察、测量、制作教具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5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时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6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

7、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所学知识。

8、加强对学困生的关心,对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进度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1课时)

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课时)

第3节地球的运动(3课时)

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2课时)

第一章复习、单元测试与评讲(1课时)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课时)

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

第3节常见的天气系统(2课时)

第4节全球气候变化(1课时)

第二章复习、单元测试与评讲(1课时)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1节自然界的水循环(1课时)

第2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2课时)

第3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2课时)

第三章复习、单元测试与评讲(1课时)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课时)

第2节山地的形成(2课时)

第3节河流地貌的发育(2课时)

第四章单元复习课(1课时)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课时)

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课时)

第四章单元复习课(1课时)

总复习(2课时)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

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

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

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

描述层次要清晰。

如:

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

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

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

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

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

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

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

(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

读图表分析。

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

阅读、理解教材。

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

讨论交流评议。

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

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

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

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

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能力测评题]

读p3图1.2,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填写下面的框图

其他恒星系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2.分析图片形成直观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太阳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具准备】

书本插图和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知道宇宙中有各种天体,那么什么叫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的级别示意图中正确填写有关内容(投影)

 

1.说出八大行星公转的运动特征。

2.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哪些条件?

 3.距离地球最近的是哪颗恒星?

很好,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题)第一章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一、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

【讲述】太阳在宇宙中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它与其他的恒星一样是一颗巨大的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K,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为1个氦原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能量,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质量转化为能量。

据估计,太阳的寿命为100亿年,目前正处在旺盛的中年时期)它能自己发光、发热,把能量射向宇宙空间,也射向了我们生存的地球。

我们把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根据波长的不同,我们将太阳辐射分为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

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燃烧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

“万物生长靠太阳”,靠的就是太阳能够为地球提供能量,这是太阳对地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贡献。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结合教材P8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图,根据你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太阳辐射对地球在不同方面的重要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 教师)总结: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即太阳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结合课本图讲解)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导致了地面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

对于整个地球表层来说,热量应该是平衡的,因而热量多余和热量不足的地方,要发生热输送。

地球上的热量,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

大气和水体的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太阳辐射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

人们即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例如,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发电,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是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较早的国家之一。

在一些太阳能比较丰富的农牧区,人们用太阳灶做饭,用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还用太阳能发电,看上了电视。

 结合“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提问:

 

(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由低纬向高纬太阳辐射逐渐递减)

(2)相同纬度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否相同?

(不同)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是哪些?

(纬度位置:

天气状况:

地势高低)

(教师) 观察教材P9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和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图回答以下问题。

 

(1)太阳辐射呈怎样的纬度分布规律?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递减。

 

(2)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

(热带雨林的生物量远远大于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

 (3)对比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和景观有什么差异?

(热带雨林地区生物量多,植物种类丰富,乔木高大、层次多,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多,藤本植物纵横缠绕;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少,植被树种单一。

(4)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同,热带地区较为丰富,亚寒带地区较为贫乏。

(过渡)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太阳给我们送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太阳辐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但是太阳辐射对地球并非只产生有利影响,如果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过多地到达地面,可能会杀伤地球上的生物,也会造成人体皮肤的灼伤或出现病变。

 另外,有时太阳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会给地球带来麻烦。

例如,2003年10月23~11月5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日本的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

那么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呢?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板书)

1.太阳的大气结构(板书)

看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示意图(课本10页图1.10)

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

它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光球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位于光球之上,呈玫瑰色;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就称为太阳活动。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板书)

 太阳大气常有变化,甚至是激烈的变化。

这些变化通称为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有哪些呢?

 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耀斑、日珥、射电等的变化,我们这里主要介绍黑子和耀斑。

太阳黑子;太阳光球常出现一些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

黑子实际上并不黑,只是因为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根据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太阳黑子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

太阳耀斑;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作耀斑。

耀斑爆发从开始到高潮,大约只需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

然而,就在这段时间内,释放出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其中包括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耀斑活动的周期大约也是11年。

通常,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也是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地方和时期。

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总结:

太阳黑子和耀斑比较表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板书)

 太阳活动改变了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大小,因此,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就了解这些影响。

案例1:

 太阳活动对地球有突发性影响,典型事件之一是1972年8月7日耀斑大爆发。

爆发后,强烈的X射线、紫外线和射电波伴随着大量带电粒子流,连续猛烈轰击地球达一个星期之久。

其中在爆发开始后5个小时之内,有一股直径约16千米,长达7000多万米的带电粒子流以6500千米/秒的速度闯进地球大气层,顿时引起地球电离层和地磁场发生变化,当时几乎所有飞机和轮床的磁罗盘指针都摆动起来,全世界的短波无线电通信彻底中断,极区出现明亮的极光,在一些地区甚至影响到电力线路,致使电灯忽明忽暗,仿佛发生了强烈的雷暴,至于弱电仪器和电子设备更是变化无常,不能正常工作。

 案例2:

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

有人形象地把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

阅读案例和课本内容,提取信息。

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以便有关部门及早作好准备,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你知道么?

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的区别。

两者都是太阳能量的释放形式,但其表现形式不同,太阳辐射是源源不断地进行,而太阳活动是周期性地进行。

太阳主要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地球产生影响,其中的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能量,促进了地表环境的形成,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正常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因此人们更重视对太阳活动的研究、观测和预报。

(本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于地球的影响,前者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同时又对地理环境发生作用;后者的主要表现是黑子和耀斑,它们同时出现,对地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能力测评】

1、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A.重力势能B.生物能C.太阳辐射能D.风能

2、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A.诱发地震和潮汐现象B.产生“磁暴”和“极光”

C.诱发潮汐现象和降水量变化D.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广播通讯

3、我国史书曾记载有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中心核层

4、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世界上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的周期为11年

B.1989年3月发生短波通信15次中断

C.产生“磁暴”现象

D.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变化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周期、速度、方向。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2.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

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

自转和公转。

师:

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

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

地轴

师:

很好。

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

没有。

师:

正确。

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

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

自西向东旋转。

师: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

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

(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

(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

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

非常好。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

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

一天。

师:

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拓展知识)恒星日与太阳日:

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

“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师:

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