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314439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2.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ppt

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感染管理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2009年第8号,经国务院批准,现公告如下:

一、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特此公告。

二九年四月三十日,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猪流感(swinefluenza),来了!

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学,A型H1N1亚型流感病毒株病毒为有囊膜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病毒对热敏感,56条件下,30min可灭活;对紫外线敏感,但用紫外线灭活病毒能引起病毒的多重复活酒精能杀灭,病毒结构:

由基因片段和包膜组成,内部抗原,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医院感染流行三环节,医院感染流行三环节,医院感染主要的传播方式接触传播直接接触:

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

传染性病原体通过污染的物体或人传播。

飞沫传播:

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即飞沫空气传播:

即气溶胶传播。

直径5um,能在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有传染性的颗粒。

其它:

虫媒传播、共同媒介物传播(污染的液体),接触传播,直接接触:

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如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主要见于病毒的传播);或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如疥疮。

间接接触:

传染性病原体通过污染的物体或人传播。

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多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医院内多重耐药菌如MRSA(耐苯唑/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VRE(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C.difficile(艰难梭菌)等可通过此途径传播。

飞沫传播,飞沫:

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

呼吸飞沫的产生:

咳嗽、打喷嚏或说话,。

或是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

吸痰或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或是翻身、拍背等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产生。

飞沫也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但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米)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

由于飞沫颗粒较大,不会长期悬浮在空气中。

可通过飞沫传播的病原体:

流感病毒、SARS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支原体、A组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奈瑟菌)等,WHO的建议甲型H1N1流感:

空间隔离的距离是6英尺(约1.8米),空气传播,可通过空气传播的颗粒:

一般认为直径5um,能在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有传染性的颗粒(气溶胶)。

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

专一的空气途径:

结核杆菌、曲菌。

经多种途径,但以空气传播为主:

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通常经其他途径,但在特殊情况下(如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气管插管/切开、开放性气道吸引)通过微小气溶胶传播:

天花病毒、SARS病毒、流感病毒和诺如病毒等。

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也可以经接触传播,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多重耐药菌的重要媒介!

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方式,飞沫传播:

接触传播,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生部5月13日印发,共六部分内容:

基本要求隔离技术防护技术消毒技术医疗废物的管理患者尸体的处理,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务人员对甲型H1NI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指定医疗机构应在易于隔离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急)诊、隔离留观室,定点收治甲型H1NI流感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专门病区。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建立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四)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和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证工作效果,隔离技术:

隔离原则,1对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并进行单间隔离。

确诊患者可以置于多人房间,不设陪护。

患者的活动应当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进行。

与患者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

(1)患者应安置在具备有效通风条件(至少每5分钟空气交换1次)的隔离病房内。

有条件的,可安置在负压病房内进行隔离。

(2)若条件不允许时,可以将确诊患者置于同一房间,床间距1米。

(3)隔离病房的门必须随时保持关闭。

(4)尽量减少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数量。

(5)隔离病房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6)医疗设备、器械(如听诊器、温度计、血压计等)实行专人专用。

用于其他患者前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7)隔离病房门口放置速干手消毒剂。

(8)隔离病房内放置免触式医疗废物容器及利器盒。

(9)尽量减少患者携带个人物品,餐具、杯子等日用品应置于患者伸手可及之处。

(10)隔离病房门外设专用工作车或者工作台,放置个人防护用品。

(11)隔离病房门外放置有盖容器,收集需要消毒的物品。

(12)隔离病房内设置电话或其他通讯设施,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隔离病房。

(13)隔离病房应当设立明确的标识。

隔离技术:

隔离原则,3对患者应当进行培训和指导。

具体内容包括:

(1)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佩戴外科口罩。

(2)在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桶。

(3)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肥皂洗手或者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4)与他人的距离保持1米以上。

隔离技术:

隔离原则,医疗机构根据实际工作条件采取区域隔离。

具体要求包括:

(1)将整个病区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等。

(2)在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应当分别设立缓冲带或者缓冲间,并有实际的隔离屏障(如隔离门)。

(3)各区之间使用颜色区分,清洁区划蓝色线,潜在污染区划黄色线,污染区划红色线,以警示医务人员。

(4)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专用通道。

(5)个人防护用品置于不同区域,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和脱摘相应的防护用品。

(6)整个病区应当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不能逆流。

隔离技术:

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发热门(急)诊医疗机构应当按规定设立发热门(急)诊,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引导相关患者到发热门(急)诊就诊。

发热门(急)诊应采取如下措施:

(1)远离其他门诊、急诊,独立设区,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

(2)有备用诊室。

(3)设隔离卫生间。

(4)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能全部在该区域内完成。

(5)设立较独立的医护人员工作区域。

(6)发热和急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若病情不允许,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然后将卫生纸丢入医疗废物容器。

(7)近距离接触(距离1米)急性发热性呼吸道症状患者,医务人员应采用“标准预防+飞沫传播预防”的措施。

隔离技术:

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隔离留观室

(1)独立设区,标识明显。

(2)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无交叉。

办公室与留观室尽量保持一定距离。

(3)留观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4)患者病情允许时,应当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在留观室内活动。

隔离技术:

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疑似患者病区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2)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

(3)医务人员办公室与病房有一定距离,无交叉。

(4)疑似患者单间隔离,房间内设卫生间。

(5)患者戴外科口罩,不能离开病房,严禁患者间相互接触。

(6)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原则上不探视,若患者病情危重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隔离技术:

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病区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通风良好,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2)布局合理,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

(3)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患者专用通道。

(4)患者戴外科口罩,仅限于病房内活动。

(5)收治重症患者的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应当设在隔离区。

(6)医务人员办公室与病房有一定距离,无交叉。

(7)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原则上不探视,若患者病情危重必须探视的,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8)尽量减少转运患者。

必须转运时,让患者戴外科口罩,转运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并事先告知接受区关于患者的诊断以及相应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除急救外,运送途中避免实施机械通气等易引发气溶胶的危险操作。

(9)患者死亡后,应尽早将尸体送往太平间,告知太平间工作人员死者为甲型H1N1感染患者。

太平间、殡葬工作者处理尸体时应当实施标准预防措施。

隔离技术:

不同部门的隔离措施,已经建立负压病房的医院可以采取房间隔离,具体要求包括:

(1)整个病区空气的流向为从办公区走廊缓冲间隔离病房,保证病区通风良好。

(2)将隔离病房视为污染区,隔离病房外的走廊与患者房间之间设立缓冲间,防护用品置于缓冲间内。

(3)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在缓冲间内穿戴防护用品,离开隔离病房时,在缓冲间脱摘防护用品。

(4)患者的一切诊疗护理工作和患者的生活活动均在病室内完成。

防护技术:

防护原则,标准预防的原则基于传播方式的预防:

飞沫和接触隔离分级防护(按照导致感染的危险程度)防护措施适宜,防护技术,标准预防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这些物质以及病人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既要防止血源性感染,也要防止非血源性感染传播。

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播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1)手的清洁与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重要措施,手的清洁与消毒应当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

(2)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3)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污染时,应戴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

(5)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6)对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灭菌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工作帽、工作裤、工作鞋口罩:

一次性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眼镜/防护面罩,手套隔离衣防护服防水鞋套/鞋,使用防护用品应注意,1.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应当按照医疗机构隔离技术规范要求,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正确认识防护用品,关于口罩N95口罩:

能过滤95%0.3um颗粒,对病毒有阻隔作用。

用于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水痘、麻疹等。

一次性外科医用口罩:

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

外层有阻水层,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里面;中层则有过滤层,可阻隔90%的5m的颗粒;近口鼻的内层用于吸湿。

棉纱口罩:

口罩防病毒效率低,并且厚重、闷热、与面部密合性差,过滤效果只有20-30%。

滤过率可达90%,滤过率仅达20%,外科口罩佩戴方法,将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将口罩上方带系于头顶上方。

或将口罩环带扣在耳后。

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夹),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

根据颜面部形状,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N95口罩佩戴方法,一手托住防护口罩,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注意事项,不应一只手捏鼻夹。

医用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检查方法:

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摘口罩方法,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防护服的穿脱,一次性防护服穿脱方法

(1)穿法:

无论是连体还是分体防护衣,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带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锁。

(2)分体防护服脱法脱分体防护服时应先将拉链拉开;向上提拉帽子,使头部脱离帽子;脱袖子,将污染面向里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下衣污染面向里由上向下边脱边卷,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

防护服的穿脱,一次性防护服穿脱方法(3)连体防护服脱法脱连体防护服时,先将拉链拉到底;向上提拉帽子,使头部脱离帽子;脱袖子,从上向下将污染面向里边脱边卷;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

防护服的穿脱,复用防护服的穿脱方法

(1)穿法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左手后露出;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举双手将袖抖上,注意勿触及面部;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将颈后带子系好;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

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

防护服的穿脱,复用防护服的穿脱方法脱法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洗手或消毒双手后,解开颈后带子;右手伸入左手腕部套袖内,拉下袖子过手;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双手转换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后将污染面向里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

防护服的穿脱,注意事项

(1)穿防护服之前要检查防护服有无破损。

(2)穿防护服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进行操作活动。

(3)穿着防护服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

(4)防护服有渗漏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5)脱防护服时要注意避免污染。

医务人员防护,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

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

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

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医务人员防护,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

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

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医务人员防护,注意事项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接触疑似患者,隔离衣或防护服应在接触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医务人员防护,一般防护:

适用于普通门(急)诊、普通病房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工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

(3)认真执行手卫生。

医务人员防护,一级防护:

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3)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4)严格执行手卫生。

(5)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黏膜的防护。

医务人员防护,二级防护:

适用于进入甲型H1N1流感留观室、甲型H1N1流感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患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患者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1)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

(2)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与接触隔离。

(3)严格遵守消毒、隔离的各项规章制度。

(4)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医务人员防护,三级防护:

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

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

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医务人员的的防护:

健康管理,1.医务人员在接诊、救治和护理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2.应优先考虑为医务人员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

3.医务人员要每日接受体温监测和流感样症状排查。

4.医务人员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并接受排查,被诊断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接受隔离治疗。

5.医疗机构应当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并及时对其健康情况进行监测,注意监测医务人员的体温和呼吸系统的症状。

保洁人员防护,1、清洁区、缓冲区执行标准防护2、半污染区、污染区执行一级防护,有隔离病人时执行二级防护3、卫生洁具必须分区使用,严禁交叉使用。

患者的防护,1.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或者确诊患者按指定路线进入病区。

2.患者进入病区前应当更换患者服,个人物品及换下的衣服集中消毒处理后,存放于指定地点由医疗机构统一保管。

3.患者住院期间不能外出,其活动应限制在病室内,一切诊疗活动也尽量在此病区内完成。

4.严格探视制度,不设陪护,原则上不探视,特殊情况必须探视的,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后进行探视。

5.加强患者个人卫生管理。

6.患者住院期间,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

7.患者出院、转院时必须进行沐浴,更换干净的衣服后方可离开病房。

8.患者死亡时,应当对尸体及时进行处理。

处理方法为:

用3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棉球或纱布填塞患者口、鼻、耳、肛门等所有开放通道;用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

9.患者住院期间使用的个人物品经消毒后,方可交患者或者家属带回家。

消毒技术:

空气消毒,1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

(1)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

(2)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2.需要时,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物体表面、地面的清洁和消毒,发热门(急)诊和定点医疗机构隔离病房、隔离病区内所有的物体表面、地面都应当进行清洁,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应当先清洁,再进行消毒。

1清洁的一般要求包括:

(1)进行湿式清洁,动作轻柔。

(2)所有清洁后的物体表面、地面应当保持干燥。

(3)清洁工作应当区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逐区进行。

湿擦各种物体表面,湿拖地面;抹布、拖把要分区使用,及时更换。

(4)工作人员进行清洁工作时,应当分区穿戴防护用品。

(5)工作完毕后,应当及时清洁和消毒工作用具。

2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消毒按照常规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可选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有效氯为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

防护用品的清洗与消毒,1.可以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将使用后的防护用品放入双层布袋中封扎,可煮沸10分钟消毒或使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2.防护眼镜、防护面罩可以使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0.2%的过氧乙酸或者75%的乙醇浸泡30分钟后,清洗干燥后备用。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常规处理。

甲型H1N1流感患者使用物品的消毒,1.患者使用的床单、被罩等物品每周定期更换,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后及时更换。

用后的上述物品用双层布袋封扎,可煮沸10分钟消毒或者使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后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患者使用物品与医务人员使用物品应当分开清洗、消毒。

2.呼吸治疗装置在使用前应达到高水平消毒,螺纹管尽可能使用一次性使用物品;若重复使用,用后应当立即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清洗消毒;也可以使用专用清洗机清洗,水温80-93清洗10分钟,烘干备用。

氧气湿化瓶应当每24小时进行更换,使用后的湿化瓶浸泡于500mg/L含氯消毒剂中30分钟,无菌水冲洗后干燥备用。

呼吸机主机表面清洁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3.接触患者的精密仪器设备,设备表面使用70%乙醇或异丙醇擦拭消毒2遍,或整机用环氧乙烷气体消毒。

4.患者使用后的体温计,浸泡于75%乙醇浸泡15分钟,或者浸泡于0.2%过氧乙酸中10分钟后,干燥保存。

血压计、听诊器等,每次使用前、后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

压舌板一人一用一灭菌,或者使用一次性压舌板。

5.氧气瓶在移出隔离病房、隔离病区前,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外表面。

6.有条件的医院,可以使用电子病历。

病历尽可能不带入污染区,病历(包括各种化验单)一旦被污染时,可以使用甲醛氧化法或加热法熏蒸、环氧乙烷气体消毒或者压力蒸汽灭菌(热敏纸除外)。

7.患者使用后的痰杯,应当按照1:

1比例向杯中注入1000mg/L含氯消毒剂处理痰液60分钟,然后将痰液倒入厕所。

痰杯浸泡于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作用30分钟,清水冲洗,干燥备用,使用的一次性痰杯,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8.患者复用的餐饮具,采用常规消毒方法即可。

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的处理,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应当使用专用容器盛放,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处理的原则为:

1.设有污水处理系统的医疗机构,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可直接入污水池,适当增加污水处理消毒剂的投药量,保证污水处理的余氯含量大于6.5mg/L。

2.无污水处理设施的医疗机构,患者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则应按下述方法进行处理:

(1)每1000ml可加50克漂白粉或有效氯20000mg/L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置2小时。

(2)将消毒后的污物倒入厕所,盛放容器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30分钟。

(3)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作用60分钟后清理。

终末消毒,1.空气消毒:

无人条件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也可以用15%过氧乙酸7ml/m3(即纯过氧乙酸1g/m3)熏蒸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充分通风后方可使用。

2.物体表面和地面:

清洁后,使用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和拖地,作用15-30分钟。

转运救护车的消毒和人员防护要求,1转运救护车辆车载医疗设备(包括担架)专车专用,驾驶室与车厢严格密封隔离,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防护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剂。

2.转运人员穿工作服、隔离衣,戴手套、工作帽、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

3转运人员接触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要及时更换全套防护物品。

4非负压救护车转运时应当开窗通风;负压救护车转运时应保持密闭状态,车辆消毒后打开门窗通风。

5转运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救护车辆必须返回急救中心(站)消毒后再转运下一例患者。

6救护车的清洁消毒应当先关闭门窗,再用2%过氧乙酸气溶胶喷雾封闭1小时。

7转运人员的防护、救护车辆的医疗用品及设备消毒、污染物品处理等按照本指南的有关规定执行。

医疗废物的管理,废弃物(含生活垃圾),均按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予焚烧处理。

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过程中人员应做好防护,并保证封口严密。

患者尸体的处理,

(一)患者死亡后,应尽早将尸体运往太平间。

转运尸体的工作人员应按照要求穿脱防护用品,包括医用防护口罩、隔离衣、清洁手套和一次性帽子等。

(二)从隔离病房或隔离区转运尸体,应放置于完全密封的尸袋内,慎防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