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1552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颗钻石》 10含3篇设计.docx

《七颗钻石》10含3篇设计

《七颗钻石》10(含3篇设计)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三则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在教学设计中,抓住让学生感悟爱心的神奇力量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两个重点,以自学、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思维得到碰撞而产生奇思妙想。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爱心的神奇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大胆、丰富的想象、联想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教学步骤: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在课外了解了有关北斗星的知识,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

(请两位同学讲述后,老师利用多媒体介绍北斗星的知识,和同学们共同了解。

)你们可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童话《七颗钻石》,去了解它的神奇来历。

二、熟悉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听完故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此时此刻心中的感受(听力培养训练)。

3.哪位同学能复述一下课文?

三、研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投影出示)

①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女孩和她母亲的爱心?

②小女孩的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

是什么力量使水罐有这样神奇的变化?

③课文结尾写到:

七颗钻石升到天空变成了大熊星座,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①小题应抓住水罐的五次神奇变化。

2.汇报交流

请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教师适当点拨,得出答案。

四、展开想象拓展思维

1文中写到:

小女孩在一天夜里,拿着水罐出门为生病母亲找水的过程中,累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如果小女孩在睡着后做了一个梦,请你想象一下小女孩梦中找水的情景。

2.小女孩把水罐递给讨水喝的过路人时,从水罐中跳出七颗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巨大清澈的水流。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过路人是谁呢?

(是真正的过路人,还是上帝……)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奇思妙想

1托尔斯泰运用丰富的想象、幻想,将北斗七星赋予这样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表达了他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永远普照人间的美好愿望。

同学们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能为“启明星”的来历创作一个童话故事吗?

请同学们试试!

2.请代表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本.教案设计侧重于对目前独生子女的爱心教育,将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结合,让他们懂得将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爱心奉献社会是一种美德。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一、引入

请一位同学背诵孟郊的《游子吟》,大家说说理解和认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做为儿女,我们该怎样去爱护自己的母亲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七颗钻石》,去感受母女之爱的神奇和伟大。

二、熟悉课文

1听录音,谈感悟。

2再读品味,说说令你最感动的是哪儿?

三、研读重点品味生活

1课文写了小女孩的水罐的几次神奇变化?

它的神奇变化说明了什么?

2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那七颗钻石升到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变成了大熊星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3同学们,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的父母总是对你呵护、关爱备至,请你回忆一下,哪件事或哪一幕给你留下了今生都难以忘却的印象,你能向大家说说当时的情景吗?

4当前社会中的爱心捐助、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无偿献血等活动,你是怎样看待的?

你参与过其中的活动吗?

说说你参与后的感想。

(自由组合,合作、探讨、交流)

四、迁移

1.自读童话《母亲的故事》,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童话想象的特点和拟人方法的运用。

2.请将这篇童话的结尾按照你的想法进行改写,重新写一个结尾。

五、播放歌曲《爱的奉献》,结束全文。

六、作业设计

1.阅读一篇中国作家创作的童话,比较中外童话在内容和艺术上的异同。

(小组合作研究完成。

2.以某种植物或动物为“主人公”创作一篇童话作品。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

本.教案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人物的美好心灵,在相互评价中提高认识,在比较中解读人物。

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大胆的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课堂鲜活,学生兴趣盎然。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

2熟悉课文,把握重点,分配角色。

3根据课文,进行排演。

4注意丰富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

(抓住小女孩找水的过程,小狗、母亲、过路人的语言,村民得救后的高兴情形等进行想象。

一、了解学生准备情况。

二、合作表演评价体验

1请三个小组分别进行表演。

2全体同学对表演情况进行点评。

点评要点:

A.围绕小女孩的水罐的神奇变化。

B.小女孩的美好心灵是否凸显。

C.想象是否丰富。

D.构思是否有创意。

三、请同学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四、作业设计

1阅读一篇童话作品,进一步了解童话作品的特点。

2查阅本文作者托尔斯泰的生平及作品的有关资料。

【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简

一、 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单元“单元提示”强调:

“学习本单元,要整体感知课文大意,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木兰诗》塑造了一个巾帼英雄形象,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故教学本课不宜进行支离破碎的翻译,宜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和木兰的形象,并把全诗的背诵作为学习重点。

  2.本诗为北朝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

它成功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方祛,使得全诗气势雄浑,而又易记、易诵。

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3.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

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叙述洋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学习本诗应注意体会它的剪裁艺术。

指点迷津

  重难点突破设想:

首先攻克难点。

针对“木兰形象的把握”这一难点,可以这样考虑教学思路:

  1.在熟悉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名讲述故事的大意。

  2.结合下面练习,开展小组讨论,析误辨正,然后集中交流。

要点小结:

第A项比较正确,它把握了全诗的“核”;第B、C、D项不仅离“文”太远,而且还含有错误的分析。

  附练习:

  下边是对木兰的几种评价,你认为哪一种正确?

如果认为都不正确,那么,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A.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

  C.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而又反映出他们对和平    劳动生活的向往。

  D.木兰替父从军,不仅表现了爱国精神,而且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的抗议。

  3.教师示范评析。

要点提示:

以第二段为例。

一、二句写木兰母女对话,意图是引出木兰复杂、激荡的内心活动——前方战事紧张,皇上征兵,阿爷在册,家中无可征男丁。

辗转思索,决心既下: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一个“愿”宇,一个“替”字,显示了这位女子果敢、坚定的信念。

  4.指导分级选段品读,然后交流。

  5.教师相机点投,形成统一要点。

  为突破“诗的剪裁艺术”这一难点,可采用以下步骤:

  ①引导学生明确:

本诗的剪裁艺术主要表现为“详略得当”。

  ③快速默读全诗,整理出故事的基本轮廓:

纺线想心事——准备出征——恋别登程——沙场征战——得胜辞行——荣归故里。

  ③把握木兰形象,细心探究:

上述各情节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民歌的作者为什么如此剪裁?

  ④组织学生交流,再归结要领。

  接着是掌握重点:

1. 关于对偶和排比

  ①运用识记法熟知定义要点。

  古代诗文里经常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

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

  ②采用比较法辨明差异。

对偶和排比容易“错位”。

如何辨“明”?

应从结构、功能等方面加以比照。

  ③借助例句实际训练。

  例: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该句显然不是对偶。

因为两个句子仅字数相等,结构前后相去甚远——“见军帖”是动宾短语,“大点兵”是偏正短语。

  如果要品味排比句的修辞神韵,应在具体语境中选例、析例。

  2.关于习诵

  ①教师示范背诵,以激发学生兴趣。

  ③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快速背诵。

如:

A.各个击破法(理解各部分,逐步习诵);B.画面再现法(如三、六段,边读边联想情景);C.小组竞赛法(五至六人一组,用“接龙”方法背诵);D.自我检测法(在草稿纸上只写出每句的领头字,自己独立地诵读)。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一)《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作品时代怎样?

  提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二) 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

试根据课文进行分析。

  提示:

  这首叙事诗,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全诗分为六段。

  第一段:

从“唧唧得唧唧”到“从此替爷征”,木兰得征兵的消息,准备代父从军。

  诗的开头四句,先写木兰坐在织布机上停织叹息的情况;接着,用四句问答的形式,自然民间入对征兵之事的叙述,“昨夜见军帖”,可见战事的紧急;“大点兵”可见征兵规模之大,战事的严重。

“十二”、“卷卷”,都极言多,表明情势的急迫,父亲被征已不可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一组排比句,照应前段,点明叹息的原因。

接下去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句,表明木兰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决定替父从军。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抛头露面被视为“非礼”,而木兰却女扮男装,准备和男儿一起,奔赴战场。

到这里,木兰的勇敢、果断的性格,已给读者留下了第一个鲜明的印象。

  第二段:

木兰做入伍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

  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

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

  后面八句,是两组排比句。

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

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第三段:

概括记叙木兰十年征战的情况。

  前面两句,写一路行军的情况。

“万里”一词,显出路程之遥;“关山度若飞”,用夸张表现行军疾速,烘托了她威武、矫健的形象。

  接着,抓住战地生活中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读者好像听到了寒风中阵阵的刁斗声,看到了冰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寒光熠。

最后两句,前句写战争的激烈,以衬托木兰的骁勇和刚强。

十年的征战,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

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多少回彻夜不眠,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

尽管没有正面写怎样战斗,怎样生活,但在战场上战马飞驰的形象,却生动地概括了她十年战斗的生活,表明她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

  第四段:

木兰入朝受赏,向天子表明了不受官爵,解甲还乡的请求。

  因战功卓著,木兰受到天子的接见,被加官晋级,赏赐了数不清的财物。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在前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扬她超出男子的勇敢和才智,同时,也为下面的辞官作了铺垫。

  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

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

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

处于长期封建战争动乱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

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

  “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

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

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第五段:

木兰与家人的欢聚,改装后同伴的惊讶。

  “爷娘闻女来”,以下三组排比句,写出听到木兰归来的喜讯后,家人的欢欣:

父母出迎,姐姐理装,小弟宰猪羊,一派忙碌、热闹的景象。

  “开我东阁门”,以下六个排比句,细述木兰归家后的一连串举动。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真切地表现了她的女性特征。

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

  从”出门看火伴”以下四句,由“火伴”的“惊忙”,衬托出木兰的不凡。

  第六段:

以兔作比,写出木兰的豪感,表现了人们对女英雄的赞美。

  “安排辩我是雄雌”,画龙点睛地揭示出全诗的思想意义。

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

  “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理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

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藏视功名富贵的美富,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揭示了全诗的思想意义。

  这首优秀的古代民歌,生动地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质朴、坚强、勇敢、蔑视官爵利禄的古代女英雄的高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时至今日,木兰的形象,还成为广大妇女引以自豪的榜样,成为鼓舞妇女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木兰诗》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

它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十多年以及立功后不接受奖赏而还乡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此诗充满传奇色彩,情节曲折,戏剧性强。

在选材、组材上注重详略得当、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借鉴。

你能指出本诗的详略如何安排吗?

  提示:

木兰既是普通劳动妇女,又是代父从军驰聘沙场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下列词语:

  噩耗晴天霹雳恸哭支离破碎小心翼翼

  恍惚踽踽独行玲珑突如其来变化无常

 2.关于观察与思考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一环。

阅读时,要靠平时观察生活的体验去理解作品内容;.写作时,第一须观察,是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思考是对观察对象(人物、景物、事物、环境等)进行分析研究的思维和规律。

  观察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事物,发现其中的含义和规律。

 3.关于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结构的基本内容包括:

层次和段落、过度和照应、开头和结尾。

一般我们主要分析层次和段落,便于我们把握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

 1.从表情达意和文章结构两个方面去理解金盒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所表现的兄妹情与姐弟情在内涵和写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学习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的写法。

情感目标:

感受文章所抒发的手足深情。

教学建议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时间为序,以金盒子为线索,用朴素、平实的文字记叙了金盒子从最初的玩具箱变为寂寞的良伴,最后竟变为纪念的信物的过程,充分表达了兄妹姐弟的关爱、理解,渗透了难以割舍的手足深情。

二、文章思路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写金盒子的来历和我哥哥与金盒子的不解之缘以及哥哥去世后金盒子对我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9-13)写弟弟、金盒子与我的故事。

  第三部分(10-11)写哥哥、弟弟、双亲去世后,金盒子对我的重要意义。

三、.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周密,层次清晰,首尾呼应。

  文章以金盒子为叙事线索构思谋篇。

这条线索贯穿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现出手足深情的深刻主题。

文章又以时间的发展为顺序,用一连串的表示时间的状语,写出了作者在不同年龄的情感体验,思路十分清晰。

 2.文笔自然开朗,平淡简约。

  本文语言质朴、平淡,没有雕琢痕迹,却在看似拉家常的娓娓言谈中透露出一份真情实感。

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记录了发自内心的真情独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四、课文教读方法建议

  这篇文章细腻感人,不要当作一般的记叙文教读,也不要从记叙文六要素入手,而应当反复默读,从整体上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力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阅读时,可引导学生参照如下的步骤进行:

 1.先浏览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

 2.再读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3.读第三遍时,注意文中的几件事是怎样贯穿起来的。

找出与金盒子相关的描述,并进行分类:

哪些是叙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写高兴的事情的,哪些是写哀伤的事情的;哪些是记实,哪些是回忆。

进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仔细体味的基础上,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思考被感动的原因,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

 1.学习金线串珠的.写作手法。

 2.品味质朴平淡而感情至深的语言。

难点:

  对文章的主题的深入理解

  本文对骨肉亲情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写了兄妹情,又写了姐弟情,还写了父女、母女情;既写了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乐融融的亲情,又写了遭受巨大不幸时的悲痛。

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写兄妹情,后半部分主要写姐弟情。

我由于身份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经历和情绪。

而这一切都与金盒子密切相关。

对父女情母女情的描述贯穿始终,与兄妹情、姐弟情相交织,使家庭亲情表现得更为浓烈、深厚。

教学过程:

 1.先浏览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

这一遍浏览还应当疏通字句,解决词语障碍。

 2.再读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这一遍阅读时,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圈点批注,在文章字里行间做记号,注明所发生的事件或关键句子。

 3.读第三遍时,注意文中的几件事是怎样贯穿起来的。

找出与金盒子相关的描述,并进行分类:

哪些是叙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写高兴的事情的,哪些是写哀伤的事情的;哪些是记实,哪些是回忆。

进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全班进行交流阅读的成果,讨论明确以上过程中布置的的思考题。

  明确:

金盒子在文章中,不仅是叙事的线索,而且还是抒情的依托。

年幼时,金盒子是我和哥哥的宝物,是乐趣的所在,是不可分离的良伴,还是我与弟弟争抢的玩具。

哥哥、弟弟去世之后,金盒子里装载着太多的回忆和思念。

它不仅是一种纪念,而且是骨肉情爱之所系。

它由寂寞中的良伴,变成逗人伤感的东西。

我可以对它倾吐满心的忧伤委屈,可以捧着它尽情一哭。

随着人事的突然变化,我对金盒子的感情也波澜起伏。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痛悼之心,与日俱增。

金盒子的故事,见证了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架构了一篇催人泪下的美文。

 5.在仔细体味的基础上,请学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思考被感动的原因,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在全班交流。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情感的体验,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激励评价,对体会深入、有质量的发言要大力表扬。

手段:

  反复默读与讨论相结合

设计思想:

  新课标指出:

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羚羊木雕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贵州省都匀市墨冲中学:

罗韧

《观沧海》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同时又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的名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应先让学生简单了解曹操的生平思想及政治抱负,理解诗中景色描写,流露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感情。

通过学习后,培养学生面对多姿多彩大自然,也能悟出自己的情感。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著名人物,同学们是比较了解的,因此我在教学上设计:

先让学生自主去了解曹操生平及思想抱负,然后文中诗句师生共同合作切磋,在学习中一定要质疑问难,师生再深入探究并解决之。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导入新课及.写作背景

同学们都很熟悉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位著名的人物。

建安五年(200),他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又亲率大军北上,大破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凯旋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着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

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

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

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

主要写了哪些景色?

显示了什么?

理解: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

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

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

能说出这景象吗?

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

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

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问: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理解:

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

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