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1828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docx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变分析

●郭晓东1,2,牛叔文3,吴文恒4

(1.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兰州 7300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 730070;4.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 710069)

内容提要:

农村经济发展及其区域差异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分析探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省区差异、演变

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缩小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为重要

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时空演变过程与演变趋势,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产

业结构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探讨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形成和扩大的成因,提出了新时期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

思路。

关键词:

农村经济;省区差异;时空演变;中国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4161(2008)06-0077-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1978年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57元增加到3254.93元,增长近25倍。

但与此相伴随,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省区差异却在不断扩大。

国内学者就此问题已进行了广泛探讨,对农村居民收入的

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和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减缓差异进一步扩大的政策建议(张平,1998;万广华,1998;李实,1999;张晓辉,2001;吕耀,2001;薛宇峰,2005)。

此外,国内外学者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问题进行广泛研究,产生了一批代表性研究成果(Rozelle,1998;SylvieDémurger,2002;林毅夫,2003;李国平、范红忠,2003;彭国华,2005),对研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省区差异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从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大多数研究仅依赖于单一指标,缺乏不同指标间的对比分析,对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空间演变过程也缺乏深入研究。

本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两项指标,对比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时序演变过程,并对省区差异的空间演变过程和差异形成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时间演变

1·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与差异测定方法

1.1·1衡量指标与数据来源。

衡量农村经济发展

水平的指标很多,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社

会总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

就农村经济

发展水平的测度而言,不同指标承载的信息量不同,而

且部分指标之间存在着可替代性,即变量不完全独立,

影响分析结果。

本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村

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两项指标,用以反映我国各省区

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数据来源于《全国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中国农村

统计年鉴》(1984~2006)、《中国统计年鉴》(1995~

2007)。

在区域差异的分析中,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区

域单元,采用当年价格水平的统计数据。

从横向比较来

说,当年价格对区域差异的分析影响较小。

1.1·2差异测定方法。

为了比较分析各省区农村

经济偏离平均水平的程度,本文通过计算加权变异系数

(式1)来定量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

平的省区差异。

78   

Cvu=M/X,M=Σ

m

i=1(Xi-X)2Pi/P/n  

(1)

(1)中:

Cvu为加权变异系数;P为全国农村人口

总量;Pi为第i个省区的农村人口数量;Xi为第i个省

区的某属性值;n为地区个数。

考虑了人口规模的影

响,Cvu越大表明某属性值的省区差异也越大。

1·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阶段演变特征

选取各省区(重庆和四川作为一个分析单元)1978

~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和农村居民人

均消费水平(元/人)两个基本指标,分别计算加权变异

系数并做出演变趋势图(图1)。

结果表明,两项指标的

加权变异系数均经历了五个明显的演变阶段,演变过程

具有明显的共性。

图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省区差异的演变

第一阶段(1978~1983年):

两项指标的Cvu均急

剧减小。

这一阶段,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

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收入超

常规增长,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区差异迅速缩

小。

第二阶段(1984~1993年):

两项指标的Cvu呈明显

的增长趋势。

这一时期,我国农村改革的政策效应逐渐

消失,生产要素配置及其效率的区域差异日益显现。

该阶段,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产

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农村居民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

逐年增加;而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我国中西部农村地

区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结构转换迟缓,农业在

农村经济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加剧了我国农村经济

发展水平的省区差异。

虽然该阶段两项指标的Cvu在

1989年后出现的短暂的回落,但总体增长的趋势十分

明显。

第三阶段(1994~1998年):

两项指标的Cvu均开始

回落,但幅度不大。

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丰收,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加之国家连续两次提高了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从而使农民来自于农业生产的收入

明显增加;同时,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扩大

和在非农产业部门就业的增加,农村居民来自非农产业

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1996年国家加大了对中

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增

长速度首次超过了东部地区。

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在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区差异。

第四阶段(1999~2003年):

两项指标的Cvu明显回

升。

这一时期,受国内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旺和农产品价

格持续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低谷期。

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0~2002年,增收农户占总

农户的比重仅为56.4%,而减收农户所占比重却高达

42%,收入持平农户占1.6%。

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

盾,严重影响到我国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农民收入的增

长。

而在该阶段,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

升级步伐明显加快,较早实行了以工补农政策,农民收

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逐渐拉大了与中西部农村经济

发展的差距。

第五阶段(2004年以来):

两项指标的Cvu开始回

落。

这一时期,国家连续三年出台了三个针对农村社会

经济发展的一号文件,启动和实施了城乡统筹发展、全

面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和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政

策和改革措施,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明显改

善。

伴随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

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的扩大、西部大开发成效

的日益显现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农村社

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与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

平的差异开始缩小。

总体来看,两类指标的Cvu均经历了明显的波动性

演变过程,演变趋势基本一致。

将上述两类指标的Cvu

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拟合(图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省区差异的变化总体上经历了

“缩小—扩大—再缩小”的演变过程。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演变

为了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基本空间

格局与演变过程,本文计算了1978、1985、1990、1995、

2000和2005年各省区的农村经济区位熵(表1)。

经济

区位熵计算公式定义为:

Qi=Si/Pi  

(2)

(2)中:

Qi为第i省区的农村经济区位熵,Si和

Pi分别为该省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农村人口数占全国79   

图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省区差异演变趋势分析

的比重。

Qi越大,说明i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

高,反之,说明i区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如果

用Q表示各省区农村经济区位熵的平均值,当Qi>Q

时,可将i区域定义为农村经济发达区;当1

时,可将i区域定义为农村经济发展区,当Qi<1时,可

将i区域定义为农村经济落后区[1]。

根据各省区农村

经济区位熵的计算结果和上述分类方法,得到各省区不

同时段的分类结果(表2)。

表1 1978~2005年我国各省区农村经济区位熵变化

地区

年   份

197819851990199520002005

北京2.1892.4803.6462.0001.9792.233

天津1.8161.8263.7651.4931.5571.696

河北1.1200.9630.9091.0351.0651.058

山西1.0730.8970.8110.7500.8190.879

内蒙古0.8220.8980.8200.7500.8760.909

辽宁1.3191.6351.7971.0901.0121.122

黑龙江1.5091.1971.2991.0960.9230.979

上海3.2113.2074.5902.6342.4052.507

江苏1.5141.6932.0121.5241.5451.604

浙江1.2201.5731.6551.8411.8282.025

安徽0.8230.8920.7190.8080.8320.803

福建0.9651.0951.0441.2711.3891.353

江西0.9650.8560.7960.9540.9180.951

山东0.9071.1961.3581.0641.1431.195

河南0.7430.7870.7460.7640.8540.873

湖北0.9880.9580.8970.9380.9750.942

湖南0.9790.8280.6570.8840.9440.948

广东1.0721.2151.2711.6751.5711.426

广西0.7241.6430.4990.8970.8010.758

海南0.924*0.8930.9430.9380.913

吉林1.3441.8671.4740.9990.8690.992

四川0.7250.6760.5940.7190.8180.852

贵州0.5540.5000.3720.6740.5910.571

云南0.7160.5310.4640.6270.6360.621

西藏1.1680.4730.3250.7450.5720.632

陕西0.8210.7280.6530.5970.6210.624

甘肃0.6710.5100.4940.5460.6140.602

青海0.9570.7200.5500.6390.6410.654

宁夏0.8720.7970.5880.6200.7410.763

新疆0.9940.8401.0700.7050.6950.755

  资料来源: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4~2005);《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6)。

注:

重庆与

四川合并为一个分析单元。

表2 我国各省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分类

年份Q值农村经济发达区农村经济发展区农村经济落后区

19781.124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北、山西、广东其余省区

19851.154

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

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

东、广东、广西

福建其余省区

19901.226

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

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山

东、广东

福建、新疆其余省区

19951.096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无此类型其余省区

20001.123

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河

北、内蒙古、上海、江苏、浙

江、福建、山东、海南

广东、新疆其余省区

20051.181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河北其余省区

各省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结果表明,我国农村

经济发达省区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偏集于东部地区,农村

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地带性特征非常突出,明显表现为

东部沿海地区与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差异。

差异中虽有

中间类型存在,但数量少,主要表现为相对发达和落后

二种情况。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达省区

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由东北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逐渐

转移和扩展的特征。

1978年,我国农村经济发达区基

本分布在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东部沿海的沪、苏、浙

三省市;1985年,鲁、粤、桂三个沿海省区步入农村经济

发达区行列;1995年,福建又跻身到农村经济发达区行

列,而东北三省中除辽宁继续保持了农村经济发达区的

地位之外,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均已退出农村经济发达区

之列。

3·讨论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是

多样的。

既有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原有社会经济基础

的影响,也有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进程中产业聚集、

效益最大化和帕累托最优等经济规律的作用。

(1)在自然条件与地理区位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

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

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

良好,区位条件优越,经济要素集聚和经济发展的优势

明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区

位劣势明显,严重影响到区域城乡经济的发展。

(2)在社会经济基础上,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

区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自两宋起,我国东南沿海

地区的发展优势就已相当明显。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

区的农村原初工业化已经相当繁荣。

19世纪晚期,又

是东部沿海的部分地区发动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初潮。

从此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就一直绵延不80   

绝。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民公社时期,东部沿海地区

的农村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

1978年,在全国乡村两

级企业的381.97亿元工业总产值中,仅江苏、浙江、上

海3省市就占到1/3强,其中江苏省就占有92.43亿元

(约1/4)。

改革开放以来,种种现代生产要素的介入、

渗透和相互作用,使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基础愈益坚实

和雄厚,发展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有力带动了农村经

济的发展;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缓慢,城乡经

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3)在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上,我国东部沿海地

区城镇密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农村的辐射和

带动功能强大,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中西部

地区城市相对稀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基础

设施落后,城市对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弱小,工

业化、城市化及市场化进程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

的发展。

(4)在农村产业结构上,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

区差距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顺应经济全

球化趋势,先于内地参与了国际经济分工,承接了发达

国家和地区产业与资本的大量转移,包括农村工业在内

的工业化过程迅速推进。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

“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和“珠江三角洲模式”等乡镇

企业发展模式。

1985年,我国东部11省市乡镇企业总

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已超过一半,达到57.65%;1990年

已接近2/3,达到65.08%;2003年已接近70%,达到

69.01%。

东部沿海地区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使

其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

不断提高。

而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步伐

缓慢,农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仍占较大比重,非农产业

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东部地区。

(5)在政策层面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国家政

策的明显影响。

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还是近年来国家启动和实施的城乡统筹发

展战略、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

政策和改革措施,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广泛和

深刻的影响,并引起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的演

变,这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省区差异演变阶段的分析中

已得到充分的印证。

缩小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而要缩

小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有

力支持,更需要广大中西部地区彻底转变发展思路和经

济增长方式,通过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非

农产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密切城乡关系以

及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途径,促进我国中西部地

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艳,徐建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与R/S分析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3)·

[2]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

对西部开发战略

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10)·

[3]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济

研究,2003,(3)·

[4]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

研究,2003,(11)·

[5]吕耀,王兆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差距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1,(6)·

[6]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

经济研究,2005,(9)·

[7]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

[J]·经济研究,1998,(5)·

[8]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

究,2002,(4)·

[9]张晓辉·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实证描述及变化分析[J]·中国

农村经济,2001,(6)·

[10]SylvieDémurger·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

相关贡献[J]·经济研究,2002,(9)·

[11]Barro,R.andSala-i-Martin,X.,1997.“Technologicaldiffusion,

ConvergenceandGrowth”,JournalofEconomicGrowth,v2(March),pp.1-

26

[12]Baumo,lW.J.,1986,“ProductivityGrowth,Convergence,andWel-

fare:

WhattheLong-RunDataShow”,AmericanEconomicReview,76(5),

PP.1072~1085.

[13]Deardof,fAlanV.,2001,“RichandPoorCountriesinNeoclassical

TradeandGrowth”.TheEconomicJourna,l111,pp.277-94.

[14]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

汇编(1949-1989)[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0·

[1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

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4-2006·

[1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

-2007·

[作者简介]郭晓东(1971—),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区域发展等领域的研究。

牛叔文(1955—),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国土整

治与农业区划等领域的研究。

(责任编辑:

翟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