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2247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docx

天津市蓟县二中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天津市蓟县二中2015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高三

2013-03-0517:

23

天津蓟县二中2015届高三六考高三年级语文测试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请将1—19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其余各题在答题纸上作答)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怃然(wŭ)   弄巧成拙(zhuό)  进升   噤若寒蝉

   B.潜(qián)伏  万马齐喑(yān)  栋梁     山青水秀

   C.挣(zhēng)揣 劣迹昭彰(liè)    惊蛰   闻过饰非

   D.扒(pá)窃   曲肱而枕(gōng)   裨益   得鱼忘筌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辽宁省的岫岩县在辽代时被称为大宁镇,其采玉的历史可以    

        到汉代以前。

 ②如果没有一种创新精神,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道路上,我们就迈不开前进的       。

 ③美感和快感不同,快感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而美感则与实用活动无关,是     功利的。

 ④校园流行语,各个时期都有,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不适用于正式       。

  A.回溯    步伐    淡泊    场所

  B.上溯    步伐    淡泊    场合

  C.回溯    步子    淡薄    场所

  D.上溯    步子    淡薄    场合

3.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插队时,由我们选出的管家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就把我们下一周的口粮提前消耗掉了。

  B.初春的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C.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好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

已经过了下班的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乎着。

  D.木船在风浪中剧烈地摇晃着,但是他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骑士,骑在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上。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B.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C.黄昏时分,站在山顶远远望去,只见水天相接处一片灯光闪烁,那里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水乡古镇东平庄。

D.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的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和《牡丹亭》等。

后人习惯将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B.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得到了柳宗元、欧阳修、范仲淹、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的响应。

后人称他们为“唐宋八大家”。

 C.《楚辞》收集了屈原等人的作品,具有楚地的语言特色和神话色彩,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

 D.《汉书》继承了《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我国第二部纪传体通史,后人将班固与司马迁并称“班马”。

二、课内文言文(每题2分,共20分)

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抵:

拜谒      

B.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         薄:

靠近

  C.始舍于其址                址:

山脚          

D.兼仗父兄之烈               烈:

英名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遂使之行成于吴(议和)      ②周以缭垣(环绕)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晓)     ④遂而鸡豚(于是) 

⑤无物以相之(帮助)           ⑥当大逆无道(应当)

⑦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不顺)

⑧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A.①②⑤⑦⑧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⑥⑦⑧                  D.①③⑤⑥⑦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若被重锦               B. 余船以次俱进

蒙公子露覆,泽被发肤       秦伯素服郊次

C.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D. 名我固当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B.此罪甚于解杀之

 而余亦悔其随之                 皆以美于徐公      

C.此则寡人之罪也             D.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今之君子则不然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早织而缕                    B.之二虫又何知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D.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然后乃求谋臣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相同的一项是

A.诸公以故严重之/明日,徐公来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以疲敝之卒御狐疑之众

D.妾受生气已久,当不复畏/若不过焉则不及

12.下列句中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三年释其政                  B.五万兵难卒合

   以躯借交报仇                    徐公来,孰视之

 C.乡师而哭                    D.君子生非异也 

早实以蕃                        或师焉,或不焉

13.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A.果有白杨,乌巢其颠                 

B.吾从而师之

C.面刺寡人之过者               

D.必蹶上将军

14.下列语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亮见权于柴桑                 

B.居邑屋至不见敬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5.下列语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豫州今欲何至

A.凌万顷之茫然                

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C.而莫之夭阏者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课外文言文(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扶风马先生,名钧,巧思绝世。

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

为博士,居贫,乃思绫机之变,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

先生为给事中,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先生曰:

“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诏先生作之,而指南车成。

此一异也。

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

此二异也。

其后人有上百戏者,能设而不能动也。

帝以问先生:

“可动否?

”对曰:

“可动。

”帝曰:

“其巧可益否?

”对曰:

“可益。

”受诏作之。

以大木雕构,使其形若轮,平地施之,潜以水发焉。

设为女乐舞象,至令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纟亘倒立,出入自在。

此三异也。

先生见诸葛亮连弩,曰:

“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有裴子者,闻而哂之。

乃难先生,先生口屈不对。

裴子自以为难得其要,言之不已。

傅子谓裴子曰:

“子所长者言也,所短者巧也。

马氏所长者巧也,所短者言也。

以子所长,击彼所短,则不得不屈。

以子所短,难彼所长,则必有所不解者矣。

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有所不解而难之不已,其相击刺,必已远矣。

心乖于内,口屈于外,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巧思绝世                绝:

杜绝         

   B.乃皆易以十二蹑           易:

交换

   C.不如试之易效也           效:

验证         

   D.患无水以灌之             患:

憎恶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言而世人知其巧矣

       惑而不从师

   B. 其巧百倍于常

       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C. 帝以问先生:

“可动否?

       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D. 此马氏所以不对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自知其为巧也——不知道自己心灵手巧

   B.令童儿转之——让儿童转动翻车

   C.子所长者言也——您擅长的是言辞

   D.夫巧,天下之微事也——技巧是天下细微的事情

1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做成了指南车之后,世上的人知道了马钧是个能工巧匠。

   B.马钧改进了织绫机、连弩,做出了指南车、翻车和能活动的木人。

   C.马钧不回答裴子问难,原因之一是他认为裴子不明白他的巧思。

   D.傅子认为应当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而裴子做到了这一点。

 

四、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20.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文。

(请选择10空填写)

⑴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

(《曹刿论战》)

⑵                  ,非诸侯而何?

(《论语•侍坐》)

⑶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⑷过蒙拔擢,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李密《陈情表》)

⑸有志矣,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⑹                   ,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⑺仰观宇宙之大,              。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⑻                  ,烟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阁序》)

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杜牧《阿房宫赋》)

⑽                    ,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⑾明月楼高休独倚,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⑿莫听穿林打叶声,             。

(苏轼《定风波》) 

 

五、古诗词鉴赏(共6分)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玉树:

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

景阳:

陈朝宫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

②松楸:

坟墓上的树木。

③石燕:

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石燕,遇风雨则飞翔,风雨停则复还为石。

江豚:

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首句从陈后主专事游宴以致亡国的史事说起,以“玉树歌残”点染出陈后主的悲剧命运,字里行间隐含惋惜之情。

B.首联第二句一“合”一“空”二字,前者写隋朝大军的攻势凌厉,兵临城下;后者写陈的不堪一击,土崩瓦解。

C.第二联写金陵的衰败景象:

六朝以来的英雄已成荒冢,昔日豪华的宫殿也已是禾黍遍野。

作者吊今怀古,触目伤情。

D.“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颈联寄寓了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E.全诗寄慨言志,格调高昂,手法高妙,借对六朝覆灭的哀叹,表现出对唐朝江山风雨飘摇、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2)“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与李白《苏台览古》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陆游《楚城》中“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简要概括以上三句在写法和主题上的共同点。

(2分)

 

六、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2—24题。

(共7分)

  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

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

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

《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

“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

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

《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

“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

”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

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

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

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

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

  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

这一形态与歌不同:

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

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

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

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

且由于政治演说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

诗歌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

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

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不过,即使是诗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

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

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

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

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

         (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

22.下列有关先秦“诗”与“歌”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而在音乐。

  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

2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B.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承载了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C.早期的歌适合于抒发个体的情感,借助音乐可以使歌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的作用。

D.“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24.请结合文本,简述“诗”在西周的作用。

(3分)

 

(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5—29题。

(共25分)

芦沟晓月①

                  王统照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泷头水”,这是清代诗人咏芦沟桥的佳句。

原非泷头水,是不错的,这桥下面的汤汤流水,原是桑乾与浑河的合流。

桥工的建造既不在北宋时代,也不开始于蒙古人的占据北平。

金人与南宋南北相争时,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方将这河上的木桥换了,用石料造成,这是见之于金代的诏书,据说:

“明昌二年三月桥成,敕命名广利,并建东西廊以便旅客。

马可波罗来游中国,服官于元代初年时,他已看见这雄伟的工程,曾在他的游记里赞美过。

经过元明两代都有重修,但以正统九年的加工比较伟大,桥上的石栏、石狮,大约都是这一次重修的成绩。

清代对此桥的大工役也有数次。

乾隆十七年与五十年两次的动工确为此桥增色不少。

“东西长六十六丈,南北宽二丈四尺,两栏宽二尺四寸,石栏一百四十,桥孔十有一,第六孔适当河之中流。

按清乾隆五十年重修的统计,对此桥的长短大小有此说明,使人(没有到过的)可以想象它的雄伟。

从前以北平左近的县分属顺天府,也就是所谓京兆区。

经过名人题咏的,京兆区内有八种胜景,例如西山霁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美的山川风物。

芦沟桥不过有一道大桥,却居然也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列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芦沟晓月”。

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最容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凌晨早发的光景;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一道雄伟的壮丽的石桥;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游览,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天方未明时打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

你想,在交通工具还没有如今迅速便利的时候,车马、担簦、来往奔驰,再加上每个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横在心头,谁不为“生之活动”在精神上负一份重担?

盛景当前,把一片壮美的感觉移入渗化于自己的忧喜欣戚之中,无论他是有怎样的观照,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错综,而对着这个具有崇高美的压迫力的建筑物,行人如非白痴,自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别,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触感。

于是留在他们心中,或留在藉文字绘画表达出的作品中,对于芦沟桥三字真是有很多的酬报。

不过,单以“晓月”形容芦沟桥之美,据传是另有原因:

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

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

其实,芦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芦沟桥不如?

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芦沟桥的实在是一位善于想象而又身经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作科学的测验。

你想:

“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潮气清濛,烘托出那钩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

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如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发生出多少样反射的美感。

你说,偏以这“晓月”陪衬这“碧草芦沟”(清刘履芬的《鸥梦词》中有《长亭怨》一阕,起语是:

叹销春间关轮铁,碧草芦沟,短长程接),不是最相称的“妙境”么?

无论你是否身经其地,现在,你对于这名标历史的胜迹,大约不止于“发思古之幽情”罢?

其实,即以思古而论也尽够你深思咏叹,有无穷的兴趣!

何况,血痕染过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就是万古长存的“晓月”也必定对你惨笑,对你冷觑,不是昔日的温柔幽丽,只引动你的“清念”。

桥下的黄流,日夜呜咽,泛挹着青空的灏气,伴守着沉默的郊野……

他们都等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

①本文作于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之后,有删节。

“芦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引发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

 

2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起笔引用清人的诗句,奠定了全文悲戚、愤懑的感情基调。

B. 历史上,国内的民族矛盾与战争并不能阻断中华文明的沿传与发展。

C. 金人用石料造桥,并建东西廊以便旅客;乾隆年间两次重修添增胜景。

D. 以“晓月”状芦沟桥之美,是因其呈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境。

E. 芦沟桥可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更能让炎黄子孙不忘国耻,同仇敌忾。

26.请阐释下面语句的深刻含意。

(4分)

   血痕染过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

   

27.为什么说京都八景之一的“芦沟晓月”极富诗意?

(4分)

 

28.概括作者写《芦沟晓月》的目的。

(3分)

 

29.芦沟晓月是京都胜景,它不仅具有非同寻常的妙境,而且牵人情思。

请结合自我体验,再举京城其他一处胜景,描写它的独特景致,并抒发自我独特感触。

不少于200字。

(10分)

 

 

七、作文(60分)

3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发现,是一种与众不同,是一种深刻透辟。

发现,需要灵感,需要眼光,需要思想。

日常生活是发现的百宝箱,你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有许多发现吧!

请以“生活中的发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参考答案

一、

1.D(A项,拙zhuō,晋升。

B项,喑yīn,山清水秀。

C项,挣zhèng,文过饰非。

)  

2.B(回溯:

回忆。

上溯:

从现在往上推。

  步伐:

行走的步子。

步子:

脚步,口语。

 淡薄:

感情兴趣不浓厚。

淡泊:

不追求名利。

 场合:

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

场所:

活动的处所。

)  

3.D(A项从长计议指的是事情。

B项春意阑珊指春天到了尽头。

C项七手八脚是指众多人。

)  

4.C(A项“事实是……说明”搭配不当。

B项句式杂糅,“看……最低”或“由……所决定”。

D项并列不当,“赛歌”不是体育活动。

)    

5.C(A项《牡丹亭》作者是汤显祖。

B项“唐宋八大家”没有范仲淹。

D项《汉书》是断代史)。

 

二、

6.D(烈:

功业。

7.A(通:

普遍。

遂:

喂养、养大。

当:

判罪。

8.D(名:

命名。

被:

披着;覆盖、惠及。

次:

顺序;停驻。

引:

后退;带领。

9.C(则:

是,就是;却。

其:

第一人称代词。

于:

比。

以:

因为。

10.B(之:

指示代词,这。

而:

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连词,并且。

虽:

即使;虽然。

乃:

乃至;才。

11.C(严重:

非常敬重。

明天:

第二天。

博学:

广泛地学习。

至于:

到了。

生气:

活人的气息。

不过:

不是过多。

12.C(“政”通“征”,“借”通“藉”,“卒”通“猝”,“孰”通“熟”,“乡”通“向”,“生”通“性”,“不”通“否”)

13.D(例句和D项是使动用法,A项是名词做动词,B项是意动用法,C项是名词做状语)

14.A(A项是状语后置,其他三项都是被动句)

15.C(例句与C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三、

16.C(A项:

绝,超过。

“绝世”,即冠绝当世;B项:

易,改变、更改;D项:

患,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