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520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docx

合肥体育产业调研

合肥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06-4-6 合肥市体育局

 

一、体育及体育产业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民体质,也有助于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

体育对促进友谊、增强团结、改善人际关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都起着显著的作用。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体育产品(劳务)进入生产、交换、消费和服务等环节,从而使得体育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不断融合。

当今世界,体育产业作为经济工作重要载体之一,已经成为新的极具潜力的社会经济增长点,步入“黄金产业”的行列。

它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业、体育信息业、体育技术指导咨询业、体育建筑业、体育保险、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有偿培训等方面。

体育产业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产业关联度非常高的产业。

它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文化需求逐年增加,体育消费市场正在扩大,体育产业发展总体而言日趋繁荣。

二、合肥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程度状况

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是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

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正以较快速度向前发展,被誉为“朝阳产业”、“黄金产业”。

我市的体育产业发展状况总体而言是产业规模初具形态,对经济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

但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市场体系还不健全。

根据我市体育产业各部门发展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界分为比较成熟的产业、已具雏形的产业和尚待开发的产业等三个方面加以描述。

1、比较成熟的体育产业状况。

从调查来看,我市的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是比较成熟的。

(1)体育用品市场。

目前,我市体育用品经营单位有314户,若按每个销售点平均每天营业额为500元计算,每年销售额可达6000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各大商场的体育用品销售以及其他渠道形成的体育用品需求量。

如果全市体育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销售业的产值以及营业额累加起来,体育用品市场已形成较大规模。

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程度与体育的人口增长并非同步,因为体育用品与日常用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故而体育用品市场发展程度较高。

(2)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主体市场之一。

目前,我市兴建的各类健身房、保龄球馆、游泳馆、棋牌室等健身娱乐场所达300多家,而且数量仍呈上升趋势。

“花钱买健康”,“请人吃饭不出请人出汗”的消费观普遍被市民所认同。

2003年“非典”疫情出现以后,健身娱乐市场呈现空前火爆,给企业和政府都带来了较大的收益。

另外,各种形式的健身娱乐活动成功开展,亦促使了该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3)体育彩票市场。

发行体育彩票是筹集体育事业发展基金的一个重要手段,体育彩票从诞生到现在给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打破了过去体育经费完全依靠国家拔款的格局,为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体育彩票“取之于社会,用之于体育,造福于人民”。

合肥市从1996年正式开始组织规模销售体育彩票,每年的彩票销售都呈上升趋势,截止2004年底,我市共销售体育彩票4亿元(其中即开型体彩5000万元,电脑体彩3.5亿元),一直居全省首位。

为全市提供就业岗位近千个,为合肥市体育事业筹集基金逾2000万元,为(对)推行“两个纲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通过体育彩票的发行工作,使广大市民对体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体育彩票对引导体育消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已具雏形的体育产业。

目前,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在我市已具雏形,处于进一步发展阶段。

(1)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是指那些能够满足消费者观赏需要而举办的各类体育表演的经营活动,体育竞赛与表演是体育产业的主要支柱。

在西方一些国家,这一块的收益仅次于体育用品和体育彩票。

合肥市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主要由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主办。

2003年4月,市体育局新设立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具体承办各级各类竞赛、表演活动。

近些年来,像合肥市运动会、合肥市农民运动会、龙舟赛、功夫节、三人篮球赛、风筝节等竞赛、表演活动接二连三的开展,还有一些商业性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也是精彩纷呈,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活跃了合肥人的文化生活,同时也给主、承办方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但是,其商业化运作水平还不高,竞赛、表演市场所蕴含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潜力很大,有待进一步培育发展。

(2)体育培训市场。

近年来,我市体育培训市场发展很快,每年我市体育局系统和社会组织都会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培训辅导活动。

适应不同年龄和对象的武术班、游泳班、健身、健美班、体育舞蹈班等应运而生。

如神太保武校、恒缘武术、舒美堡健身中心等都是做活体育培训市场成功的典范。

这些活动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发展势头较猛,未来几年内,体育培训市场必将由雏形走向壮大而成为较成熟的市场。

(3)体育无形资产市场。

目前,在我市举办的各类体育活动中,或多或少的有些商家介入,活动冠名、冠杯,赛事广告招租,运动队冠名,以运动员、运动队形象作产品推广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在逐步增多。

但其商业化运作程度还属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待加大开发力度。

3、尚待开发的产业

(1)体育中介市场。

纵观国外职业体育的发展,体育经纪人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市已有30多人参加过体育经纪人培训,并获得证书,但是目前真正从事体育中介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并不多。

据调查,全市已注册的体育经纪企业仅天元体育有限公司等5家,这些公司在推进我市体育向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影响力远远未能达到活跃体育市场的程度,尚待进一步培育和发展。

(2)体育旅游。

随着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开始出现市场需求,但是被广大市民所接受的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产品还在开发之中。

(3)体育保险尚属于概念市场阶段。

(二)体育经营企业的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整体经济实力有了较强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给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

加之,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消费意识逐步增强,花钱买健康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从而导致人们对健身、娱乐和健美等项目的服务需求迅速上升,近几年来,全市出现了投资兴办各类体育经营企业的一个高潮。

1、经营规模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有600多家各类体育经营场所,从业人员队伍4000多人。

固定资产投入4.8亿元。

投资额多在50万元以下,其中最小的投资额仅3-5千元。

从经营场所的面积来看,从70m2到1000亩不等,最小的体育经营场所工作人员仅2名,最多的有近百人。

经营规模可谓是大小不一。

2、企业的性质

通过调查发现,我市体育经营企业性质多样,既有国有、集体、私营企业,又有外商独资企业,国有、集体企业所占份额约15%,私营企业已成为体育经营企业的主体,其份额已超过80%。

个人投资兴办体育经营项目已在我市成为主流,可以说体育产业社会化的基础已初步奠定。

3、经营项目状况

据调查,我市体育经营的项目众多,其内容涉及台球、保龄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射击、溜冰、健身、健美、武术、体育舞蹈、高尔夫球、卡丁车、攀岩等近50个项目。

在众多的经营项目中,最多的是棋牌室,其次是台球、健身、健美。

有些经营场所不仅开设多个体育活动项目,而且还附有舞厅、咖啡厅、餐饮、沐浴等配套设施,已形成了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经营性场所。

4、经营效益情况

大多数的体育经营型企业处于微利状态,其赢利的大小与场所自身的规模、服务设施状况以及所处地理位置有相当大的关系。

其中地处闹市区的经营场所,因交通便利、人口聚集,多为赢利。

而位置较偏,从事单一项目经营的,经营状况则大多不尽人意。

那些规模较大,项目设施齐全,服务质量较好的经营场所总体而言效益较佳。

以“蓝波湾”娱乐城为例,其地处一环线内,市区主干道旁,主要经营保龄球、射击、棋牌、健身等项目,并配套餐饮、按摩、练歌、沐浴等服务,形成了以体育为主体的健身休闲娱乐场所,经济效益自然较可观。

(三)体育消费的基本状况

所谓的体育消费就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消费支出。

一定量的体育消费支出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体育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地反映了体育市场的发展规模和整体趋势。

随着我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身、娱乐、康复等方面的追求愈来愈强烈,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占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也逐步增加,目前初步估计在2-3%。

在我市的体育消费结构中,实物型体育消费,即购买运动器材、运动服装、运动鞋、体育报刊、杂志等占了整个消费的重头。

它的消费总额超过了人们用于购买门票,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观赏型体育消费和人们花钱用于参加各种体育训练、健身休闲的参与型体育消费之和。

从2003年调查统计数据可知,合肥市居民用于体育消费人均300元左右,总消费额接近3.2亿元人民币。

总的来看,目前我市整体体育消费水平不高(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体育消费额在485元),且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体育消费水平上还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依旧是在收入水平较高,人口比较集中的市区。

(四)市属体育场馆经营状况

目前,我市体育局系统下属5个事业单位,拥有5个体育运动场馆,现全部向社会开放。

除了利用体育功能设施对外开展体育项目经营,如篮球、旱冰、游泳、武术、体操等10多个项目,收取门票费、场地费、培训费、赛事服务费外,还通过承办展会、开展广告业务、开发闲置附房等举措来增加经营收入。

2003年度市属各场馆产业收入376.5万元,远达不到“以场养场,以馆养馆”的要求。

由于我市体育场馆大多建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年规划主要是提供给省、市比赛或运动队训练之用。

布局较简单,功能较单一,设施又部分老化。

只能满足大众健身娱乐的一般要求和体育的基本训练,而无法承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

(五)体育市场管理状况

1997年,为了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合肥市体育局设置了产业处、体育市场管理办公室,随后各县区也相应地成立了体育市场管理办公室(科),全市体育市场管理网络基本形成。

虽然在机构上比较健全,但实际上各县、区体育市场管理机构缺编严重,现有人员大多身兼数职,难以拿出太多精力投入到体育市场的规范管理、检查、执法工作中,加之市场管理工作又都没有专项经费,因而这使管理工作更是艰难。

从调查得知,目前大多数县区体育市场(产业)管理机构的主要工作大多是发放体育经营合格证,培训体育经营人员以及进行年检。

至于执法检查,因人员和经费的缘故,多数只是偶而从之。

我们可以用“重发证、轻管理”来概括目前体育市场管理工作。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体育产业、体育市场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1年,在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的全力支持下,经过反复研究,六易其稿,经市政府第56次常务会讨论,市人大、省人大审议批准,《合肥市体育市场管理条例》于2001年10月份正式颁布实施。

填补了合肥市体育立法的空白,成为我市第一部体育法规,为我市规范体育市场经营提供了法律依据,推动了全市体育产业工作朝法制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2003年,为培育体育市场,方便体育广大体育经营者,市体育局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接待服务窗口。

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目前,合肥市体育局正积极修改完善《合肥市体育市场管理条例》,以适应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呈现的几个特点

(一)体育健身娱乐业(服务业)起步迅速,但规模不一。

不少商家、个人已看到体育项目潜在的市场需求,体育服务业不断新办,但就其规模则大小不一,高、中、低档俱全,其中以中档居多。

(二)体育消费需求逐步增大,但消费结构不太合理。

伴随着我市经济

快速增长(发展),人们对开始逐步加大对体育活动的金钱和时间上的投入,这使得我市体育消费市场正走向成熟。

但是,应该看到其消费结构存有一定的不合理性,表现在:

1、实物型消费比重过大;2、消费群体比例不合理,其中青少年和老年人是消费主体而儿童和中年人体育消费则较低;3、农村人口体育消费普遍偏低。

(三)体育产业覆盖面广,但发展程度不一。

我市体育产业经过几年的培育已经门类比较齐全,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彩票市场已相对成熟,体育培训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已具有一定潜力,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体育中介、体育旅游、体育保险市场等虽已有发展苗头,但远未形成气候。

(四)体育场馆逐步实行多功能经营,但面临压力越来越大。

场馆设施的老化,使其维护费用及其他运行费用较高。

仅靠经营体育项目已难以维持日常运作。

所以,一方面,场馆要经营非体育项目,创收节支养活自己,另一方面,群众对场馆标准要求不断提高,要确保自己有地点进行活动。

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使体育场馆面临越来越大压力。

(五)体育市场管理开始走上轨道,但机构和机制尚待健全。

我市体育产业(市场)管理已逐步步入正轨,但是面对日益增大的体育市场,现有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显得不足,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有效管理的办法、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制约因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产业结构不完善,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体育产业结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发育和发展的成熟程度,合理有序的市场结构,有助于市场经营的优化和良性发展。

我市体育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发展,虽已初具规模并产生了较大的综合效益,但由于与之相对应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产业政策支持,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投资行为较为盲目,体育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

从我市体育产业基本状况看,私营体育企业是目前体育经营的主体,个人投资兴办体育经营企业已在我市成为主流,体育社会化的趋势呈现良好的势头。

然而应该看到,由于个私企业在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和经营效益等方面存在着“散、乱、小、差”等弱点,其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不强,这对体育市场的整体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从体育消费市场的现状看,消费主体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

一方面是少数高档体育会所由于消费环境优良,服务设施齐备,管理措施完善而受到高消费者的青睐,经营效益较佳;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以低消费人群为主体的体育经营企业,由于经营项目单一,市场竞争能力差,消费水平定位调整空间不大,经营状况出现下滑趋势,不少企业处于仅能维持日常开销的状态。

2、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不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体育产业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

一些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增长率超过同期经济增长率,体育产业已跻身国内十大经济部门。

占GDP的2-5%。

有些国家已提出“国民体育总产值的概念。

”如前所述,我市体育产业总的来说规模较小,其产值较低,所占GDP的份额仅0.7%左右(2003年),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同时,在经营管理水平上,既懂体育,又懂市场经营管理、商业化运作的人才非常匮乏,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是单纯的“看场子、看馆子”,缺乏应有的市场管理知识和技能。

整个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还处于粗放、松散的状态。

这与做大、做强的产业发展要求相距甚远。

3、体育产业经营者的产业意识比较淡薄。

首先是资产经营意识淡薄,现有的体育设施所有者没有意识到设施的资产效应,不善经营,仅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场馆、设施的闲置现象较普遍。

其次是名牌意识淡薄。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创建名牌基地、运动队,俱乐部、用品等方面。

再次是市场开拓意识淡薄。

在很多时候,在某些方面,一些体育产业经营者还固定着计划经济的思维,市场开放度小,经营的空间较小,没有经营及发展的长远考虑,营销手段上缺少灵活性。

4、全市体育消费的市场氛围还不够浓厚。

有消费才能形成市场,据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485元(人民币),而我市2003年人均体育消费仅300元左右。

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还不够高,进行健康娱乐投资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调动,这与我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群众体育的基础、人们的消费意识、舆论媒体的宣传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制约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经济发展状况从根本上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体育消费观念的变革。

经济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体育项目的分布与设置。

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在“长三角地区”相对较低,受其影响,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管理措施与制度的优化程度,体育项目、场地的设置等方面都制约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2、区域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体制的变革,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一变革中,人们的体育文化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体育健身娱乐逐步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的生活需求。

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构成了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环境,对体育消费和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形成极大的影响力,由于我市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区域间差异,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

由此产生了对体育产业的认识、体育消费的观念,以及体育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在调查中亦可发现,多数大规模的体育经营场所主要集中于市区,而位置偏远的体育项目经营场所规模都相对较小。

体育产业经营活动的“两级分化”对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目标是十分不利的。

3、政府行为。

近年来,我市的体育事业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与运作。

这就要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切实做到管办分离,真正做好管理服务,积极引导,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对体育产业发展缺少有力的政策扶持,体育市场管理的重点不明确,体育经营活动管理的具体规范和措施还很缺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性。

4、体育产业的信息交流机制。

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导航标,体育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体育市场经营中各种信息的交流和利用。

作为体育市场的管理者,通过市场交流可以引导企业确定正确的经营方向,从而为体育产业良性、有序的发展提供服务,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

但目前我市体育经营单位和企业都以相对封闭的形式自主发展,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掌握与有效利用。

投资行为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特征,不利于我市体育产业的合理发展。

因此,加快完善体育产业信息交流机制,实现体育市场行政管理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协调职能,是目前我市体育产业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五、推进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体育产业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

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当今世界,体育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符合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建设发展目标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我市在“十五”计划中也明确提出:

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形成以体育主体产业为基础,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这些都表明:

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发展机遇期,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按照“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服务”的根本要求,针对我市体育产业现状,着眼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之未来,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按照“市场调节、政府引导”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导。

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项政策措施并及时加以检查落实。

特别是各县区应健全体育市场管理机构,做到领导、人员、经费、工作四落实。

树立大体育、大产业、大市场的整体观念,打破行业隔离和区域封锁,加强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发挥体育部门的行业优势、技术优势,利用其他部门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和信息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发展体育产业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内资、外资一道使用的方针,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体育设施。

各级政府的投入是体育发展投入的主渠道。

在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时,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和贷款,用于体育产业的开发。

对一些投入较大、社会效益好的体育基建项目应列为城市基础建设规划,优先安排。

城市居住区应将体育设施纳入配套设施建设指标,同步建设。

各县区要积极申办国内、省内体育大赛,促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2、加大对体育经营企业的优惠扶持力度。

体育产业是具有社会公益性一面的。

参照国外经验,一般地,政府对公益性行业的工商、税务、水电等都给予一定的优惠。

我市体育经营性企业虽已有一定规模,但并未完全成熟,仍需各方面政策扶持才能够从萌芽走向壮大。

目前,降低体育产业准入门槛、减免部分税收、加强市场引导、提供信息支持,培育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等都是政府部门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的好手段。

3、强化舆论宣传,增强人们为健康投资的意识,加大体育消费在群众生活消费中的比例。

全市体育消费氛围的形成需要各有关部门共同造势和带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可在统一谋划的基础上做好系列主题宣传、公益广告等,大力普及适合各类人群特点的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以体育活动的普及带动体育产品需求的增加。

积极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推行协会实体化和项目管理俱乐部制,使之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

4、按照“繁荣与管理并重”的方针,依法行政,文明服务,培育和发展体育市场,制定和完善各单项体育项目从业标准和经营管理规定,完善体育市场法规体系。

进一步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打击不法行为,保证体育市场健康发展。

5、建立健全全市体育产业统计制度。

制定一套适合我市特点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争取把体育产业的统计工作列入我市国民经济统计工作中。

6、尽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选聘一批德才兼备的懂经济、会管理的人才充实体育产业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增强发展能力,创造一流业绩,使全市体育产业工作开创新局面。

7、突出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坚持开发体育有形资产与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相结合,开发体育本体产业与开发体育相关产业相结合,体育部门办产业与社会办体育产业相结合,努力抓好体育经营设施、体育经营实体、体育俱乐部、体育中介组织等建设。

8、提高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积极申请和举办国内、省内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承办,鼓励企业赞助体育活动,借鉴国内外举办商业赛事的惯例,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中介机构和竞赛经纪人制度,规范经营行为。

做好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和经营开发工作。

公共体育场馆是一种宝贵的体育有形资产,要创造条件,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质量,方便群众健身娱乐。

各类场馆要按照“以体为主,多业并举”的方针,兼顾训练、竞赛、群众健身娱乐活动和文化、经贸活动,积极开办一些有规模、有效益的体育经营项目,盘活现有体育资产存量。

学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也应在满足教学工作需要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开放。

9、加快建设合肥市体育中心(有望在2006年全部竣工),使之成为我市标志性建筑,增强我市承办大型赛事的能力,夯实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

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加快现有场馆的技术改造,改善场馆条件;政府规划增建公共健身点或出台政策鼓励个人、企业捐资兴建公共健身场所。

2、鼓励发展公益性体育事业。

国有体育场馆、设施在一定时期内免征各项税费,水电费用按优惠标准收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