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691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9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docx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Terebess

师远《十牛图颂》源流

彭培南

    常德太阳山的南宋高僧廓庵师远所撰《十牛图诵并序》,是一部集绘画、诗偈、序文三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禅门经典,问世近千年来,远播海外,传唱百代,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朵不朽奇葩。

本文试图运用现有资料,初探师远《十牛图颂》的撰述、传播源流。

   一、关于牧牛图颂

    佛学界一致的看法是,以牛喻佛陀、喻比丘,始于原始佛教。

如《佛说水牛经》:

“佛告诸比丘,欲知尔时水牛王者,即我身是;为菩萨时,堕罪为水牛;为牛中王,常行忍辱,修四等心,慈悲喜护,自致得佛。

其余水牛,诸眷属者,诸比丘是也”。

而以牧牛组诗喻修心开悟,则滥觞于唐代高僧湘山宗慧(736--867)的《牧牛歌》,大兴于宋代禅门。

台湾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释天宏在《廓庵〈十牛图颂〉考:

从牧牛图颂谈起》中论述,唐宋以降,牧牛组诗已见十五种,牧牛图颂有十三种。

 

已知的十三种牧牛图颂一览表①

作者

宗派

年代

章数

牛数

牛色

最终目标

皓升

曹洞

1O一11世纪中叶

12

1

黑一白

人牛不见

普明

1025之前

10

1

黑一白

双泯

佛印

云门

1032-1098

4

黑一白一黑

入世度化

杨杰

云门

11世纪

10

1

黑一白

人牛不见

孟录270号

云门

8

6

人牛俱亡

惟白

云门

1l一12世纪前叶

8

人牛不见

廓庵师远

杨岐

11一12世纪中叶

10

1

黑一白

入廛垂手

雪庭元净

杨岐

11一12世纪中叶

4

1

白   `

入世度化

自得

曹洞

1097-1183

6

1

牛首一点白一头全白一白半身一全白

入世度化

永觉元贤

曹洞

1578-1657

10

1

双泯

蕅益智旭

净土

1599-1655

10

1

入廛

呆石

10

1

垂手

李抚干

l

黑一白

还源

     到目前为止,已经稽考出的最早之牧牛组诗是湘山宗慧的《牧牛歌》,依《湘山志》版本全篇录出:

未牧

落日映山红,放荡西东,昂藏头角势争雄。

奔走溪山无定止,冒雨冲风。

涉水又登峰,似虎如龙,狂心劣性实难从。

到处犯人苗与稼,鼻未穿通。

初调

可忆这头生,永日山行,穿来蓦鼻细调停。

珍重山童勤着力,紧紧拘儜。

水草要均平,照顾精明,狂机偶触莫容情。

收放鞭绳知节候,久久功成。

受制

渐渐息奔波,牵过前坡,从容随步性平和。

度水穿云虽自在,且莫随他。

又向那山窝,细看如何,低头缓步漫逶迤。

须用鞭绳常管顾,定不蹉跎。

回首

久久用功深,自在泉林,芒绳轻系向清阴。

任性回头不着力,息却狂心。

又且看浮沉,细究幽寻,收来放去别无侵。

还把绳头松又紧,一刻千金。

驯伏

调伏性安然,任过前川,青山绿水去来还。

虽有鞭绳无用处,狂劣都捐。

这边又那边,泉穴云巅,悠游踏断白杨烟。

日暮归来无罣碍,何用劳牵?

无碍

任意去西东,到处从容,横身高卧柳阴中。

笛声吹出无思算,快活阿童。

浅绿间深红,景物融融,歇肩稳坐意忘工。

忆昔劳心空费力,露地全供。

任运

缘杨芳草边,任运天然,饥来大嚼渴吞泉。

踏转溪山随处乐,在在逢源。

横卧万峰前,景物幽闲,山童熟睡不知年。

抛置鞭绳无罣碍,好个灵坚。

相忘

物我两形忘,月印沧浪,白云影里白牛行。

牛本无心云自静,彼此相当。

交对露堂堂,何用商量,山童不复着提防。

云月人牛俱自在,端的家常。

独照

忒怪这牛儿,不记吾谁,阿童霁晓独横吹。

山北山南皆自得,工用俱离。

拍手笑嘻嘻,乐以忘疲,逍遥物外且何之。

若说无心即是道,犹欠毫厘。

双忘

无相大圆融,不立西东,人牛何处杳无踪。

子夜赤轮浑不照,八面玲珑。

魔佛总成空,凡圣销镕,冰河发焰耀天红。

枯木枝头花灿烂,绝没香通。

 

    湘山宗慧的《牧牛歌》无图。

释天宏列表中,清居皓升《牧牛图颂》仅存2章诗偈,《孟录》270号作品无考,佛国惟白《牧牛图颂》失佚。

存世之宋代《牧牛图颂》图颂俱全的有:

普明《牧牛图颂》、佛印了元《牧牛》、杨杰《牧牛图颂》、师远《十牛图颂》、雪庭《四牛图》、自得《六牛图》六种,其中杨杰的《牧牛图颂》是雕塑②。

    苏轼曾说,“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西北南东。

江河虽殊,其至则同”(《祭龙井辩才文》。

他的见解,反映出宋代学术界、思想界力倡儒、释、道三教和融以及佛教内部禅、净相互影响的浓郁氛围。

而禅宗,对宋代哲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影响尤其集中、尤其深远。

众所周知,孔孟之后集儒学之大成者朱熹青年时期曾深研禅学,对其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的嗣法弟子、南宋著名高僧大慧宗杲禅师。

朱熹自己说,早年进京赴试,箧中唯置《大慧宗杲语录》一书。

朱熹《借韵呈府判张丈既以奉箴且求教药》):

“飞腾莫羡摩天鹄,纯熟须参露地牛”③。

黄庭坚《何造城作浩然堂》:

“无钩狂象听人语,露地白牛看月斜”④;《奉答茂衡惠纸长句》:

“春草肥牛脱鼻绳,菰蒲野鸭还飞去”⑤。

文坛即已如此重视藉“牛喻”入诗入画,以此为传统开示方便的禅宗牧牛图颂的创作,更到达巅峰。

    宋代六种《牧牛图颂》,问世以后受到广泛关注的是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和普明的《牧牛图颂》,尤以师远《十牛图颂》为最。

台湾中正大学蔡荣婷教授考证,“禅宗的牧牛诗组,今见载于禅籍者约有八种类型,其中以宋代廓庵禅师的《十牛图颂》最为完备,流传也最广,中外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

”⑥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是国际间备受尊崇的佛禅学大师,研究中国禅学著作等身。

他在《十牛图—自己の现象学》⑦中论述:

中国元朝初期,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传入日本,引起整个日本社会的重视,这部作品“影响广泛涉及到文学、绘画、书法甚至能乐和庭园设计领域。

可以说影响到整个室町(1338--1573)全期、江户(1603--1867)时期,直到今日”,“中世纪日本盛行的,全部是廓庵的《十牛图》。

普明的作品直到江户初期才为人知晓。

    上世纪40年代,重庆大足石刻沉寂800年之后惊艳亮相。

南宋礼部员外郎杨杰撰述,大足名僧赵智凤主持,历经宋孝宗淳熙至理宗淳祐年(1174--1252)数十年,雕刻在宝顶山石窟的大足牧牛群雕,也很快引起世人关注。

 

   二、关于师远《十牛图颂》

   《续传灯录》、《五灯会元》、《嘉泰普灯录》和《指月录》均载有师远的传略。

《五灯会元》卷20临济宗大随静禅师法嗣下《梁山师远禅师》篇,开篇记述“常德府梁山廓庵师远禅师,合川鲁氏子”,篇末记述“师有十牛图并颂行于世”⑧。

由此得知,廓庵师远禅师俗姓鲁,合川(原四川合川,今重庆合川区)人。

是临济宗五祖法演的法孙(五祖法演法嗣大随无静的弟子)。

生卒年不详,由其师父大随无静(1065--1135)、师叔圆悟克勤(1063-1135)的生卒年代推断,师远应当生活在北宋末至南宋初(11世纪末—12世纪初)。

    梁山即常德太阳山,古名昜丘、旸山、阳山,唐天宝六年(747)因阳山庙“配祀”梁松更名,故唐宋时阳山多称梁山。

明代,对梁松功过颇多议论。

王俨《梁松庙祀议》、袁中道《游居杮录》、杨嗣昌《梁山游记》,包括明《嘉靖常德府志》,都对阳山配祀梁松、阳山改称梁山,提出了明确的非议。

故明以后又多称阳山,现在统称太阳山。

    各种灯录在廓庵师远法号之前都冠以梁山二字,盖源于太阳山另一位高僧缘观禅师。

缘观生卒年不详,由其弟子大阳警玄(943-1027)在缘观殁后建塔供养,于宋咸平三年(1000)才辞别太阳山,推算其生卒年当在公元900--1000年之间。

缘观禅师自号“梁山老汉”,是曹洞宗陷于“百年孤独”、面临绝脉危机的关头,与其嗣法传人大阳警玄先后承接曹洞宗法脉的大师⑨。

后世遂尊缘观禅师为开山祖师,称其道场为梁山。

因此,缘观之后的太阳山历代禅门住持,其法号前多冠有梁山二字。

    “师有十牛图并颂行于世”。

师远《十牛图颂》作品的全称,不同的典籍版本略有差异。

在宋代子升、如佑辑录佛祖及历代佛门祖师垂诫、偈颂的典籍《禅门诸祖师偈颂》中,叫《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

在日本京都大学藏本《十牛图》、天理图书馆藏本《四部录》、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五味禅》、国会图书馆《五味禅》中,均为《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

《卍續藏》第64冊中篇名最长,为《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

版本不同还导致了篇章标题、诗偈文字和附加和诗的个别差异。

    如总序:

《卍續藏》与日本各种藏本在篇名之后,都刊有总序;而《禅门诸祖师偈颂》的《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无总序;

    如标题:

《卍續藏》与日本各种藏本的第7章标题均为“忘牛存人”,而《禅门诸祖师偈颂》的《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第7章标题是“忘牛”或“到家忘牛”;各版本第8章标题均为“人牛俱忘”,《禅门诸祖师偈颂》第8章标题则是“人牛不见”;

    如和诗:

师远的作品一经问世,随即引起佛门关注,历代高僧纷纷唱和,直到现在。

如奉旨出使后被日皇赐谥“国师”的元代一山一宁禅师、当代国际著名法师虚云大师,都留下了唱和师远的经典作品。

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版本中,《禅门诸祖师偈颂》的《梁山廓庵则和尚十牛颂》没有唱和作品,京都大学藏本添加了石鼓希夷的和偈,其他日本藏本及《卍續藏》还在石鼓希夷之后,添加了坏衲琏禅师的和偈。

    而日本的各种藏本,因刊刻年代不同,书名也不同。

京都大学藏本《十牛图》以十牛图为书名,书中还合编了《三祖鉴智禅师信心铭》、《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坐禅仪》、《入众日用》等四部著作;天理图书馆、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国会图书馆藏本中同样收录了上述四部禅学著作,而书名则分别叫做《四部录》《五味禅》。

如下图:

   

     那么,那一种刊本属于廓庵师远的作品原型、或者最接近师远作品的原型?

    早在清康熙年间,迦陵性音法师重刊《牧牛图颂》时,在中国已经很难找到师远作品的原型了。

他在《跋》中说:

“梁山远原唱,吾师梦老人觅之四十载未获一见。

主南涧日始得于幻舟和尚所,喜不自胜。

但原本蠹邮数字,遂空之”⑩。

    性音法师的遗憾一直延续到今天。

宋版的师远《十牛图颂》,现存最早的文字版本,是载于经籍的子升、如佑撰著的《禅门诸祖师偈颂》;最早的图文刻版则是日本五山版的京都大学藏本《十牛图》。

理由已在前面版本的差异比较之中,不再赘述。

    最为遗憾的是至今尚未见到师远作品的原图。

见于经藏的《禅门诸祖师偈颂》和《卍續藏》以及明末莲池袾宏、清迦陵性音等所刊《十牛图颂》,都没有图画。

所幸日本的各种藏本每章俱有精美的木刻版画,且都属于日本的五山(镰仓[1185—1333]至室町[1338-1573]年代)版本。

这些五山版的十牛图,极为忠实地依据宋版复刻。

因此禅学界认为最接近廓庵师远的原作。

但版本不同,其图画亦小有差别(考虑篇幅,引第1和第10图)。

京都大学藏本

    中国大陆的著作文章、包括佛门道场刊布师远十牛图,引用的多为日本相国寺画僧周文的仿绘《十牛图》。

流布所致,研习师远十牛图的人,都以为周文的仿绘即是师远的原作。

仍举第1、第10图为例:

   

    周文,生卒不祥,日本室町时代著名画僧,曾为京都相国寺主僧,其水墨山水深谙宋元山水技法。

代表作《竹斋读书图》,是典型的禅宗诗画。

他仿绘的十牛图,既忠实于师远十牛图颂原作意旨,又充溢着禅画空灵幽远的气韵。

周文仿绘十牛图对于传播师远十牛图,也可以说贡献卓著。

 

   三、关于师远十牛图颂的文化价值

   唐宋明清之际,佛门有图有颂的牧牛作品有十余篇,加上历代禅师唱和的偈诗则数以百计。

受到广泛关注的师远和普明两位禅师的作品,加上近世拭尘现身的大足牧牛石刻,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牧牛图颂系列中的巅峰之作。

   唯师远十牛图颂有图、有颂、有文,而普明牧牛作品和大足牧牛石刻都只有图颂,只能就图颂部分稍作比较。

为方便对比,仍举第1和第10图为例:

 

嘉兴藏普明牧牛图

        

大足宝顶山石刻牧牛图

 

     万历己酉年(1609),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莲池袾宏刊刻《牧牛图》时作序说:

普明《牧牛图》“惟是其为图也,象显而意深;其为颂也,言近而旨远……遂录而重寿诸梓。

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亦为图者十,与今大同小异,并及教中分别进修次第,可比例而知者,俱附末简,以便参考。

”袾宏所说“外更有寻牛以至入廛,亦为图者十”,即指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

袾宏刊刻了师远《十牛图颂》的十幅图,但未刊刻序和偈。

此后将近百年,康熙乙酉年(1705),梦庵格禅师不满袾宏刊刻时不印师远的序偈,其法嗣迦陵性音依据其师的意旨和所稽版本,又刊布了师远《十牛图颂》序文和诗偈。

    应该感谢袾宏禅师,在廓庵师远《十牛图颂》于中国大地沉寂了数百年之久、“尽大地是普明一头牛”⑿之际,重新刊布师远的十幅图;梦庵格和性音师徒在袾宏之后接踵,全文刊布师远的序偈,师远《十牛图颂》元明之际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遭遇才告结束。

但不知袾宏于师远《十牛图颂》是有意剔除序偈,还是无意的误读误解。

他说, 师远《十牛图颂》“与今大同小异,并及教中分别进修次第”。

“今”即他着重刊布的普远《牧牛图颂》。

师远《十牛图颂》确实如普远作品一样,阐释“教中分别进修次第”,但两个作品宣示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却有天壤之别。

而这个差异,则是廓庵师远对此前面世的包括湘山宗慧、清居皓升、佛印了元、佛国惟白和普明禅师牧牛作品根本宗旨的坚定扬弃。

    前述朱熹早年曾师从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的嗣法弟子、南宋著名高僧大慧宗杲禅师。

史称“苏黄”的苏轼、黄庭坚更被双双列入禅宗灯录,苏为临济宗黄龙东林常总法嗣,黄为临济宗黄龙祖兴法嗣⒀。

师远的年岁与朱熹相差不远。

同属临济宗法脉,苏、黄的哲学思想、艺术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殆可推论。

单从弘传宗门教旨计,师远的作品必然忠实地表现临济宗弘法的主旨。

    制作一个图表以便于比较。

师远作品选宋《禅门诸祖师偈颂》版本,普明和杨杰的诗偈依据蔡荣婷《大足石刻杨次公证道牧牛颂析论》。

章节

师远十牛图颂

章节

普明牧牛图颂

杨杰牧牛图颂

寻牛

忙忙拨草去追寻

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觅处

但闻枫树晚蝉吟

未牧

生狞头角恣咆哮

犇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

谁知步步犯嘉苗

突出栏中莫奈何

若无绳绻总由他

力争牵上不回首

者么因循放者多

见迹

水边林下迹偏多

芳草篱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

辽天鼻孔怎藏他

初调

我有芒绳蓦鼻穿

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

犹得山童尽力牵

芳草绵绵信自由

不牵终是不回头

虽然牛是知人意

放去低昂不易收

见牛

黄鹂枝上一声声

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迴避处

森森头角画难成

受制

渐调渐伏息奔驰

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

牧童终日自忘疲

牵回只是不同群

不去犹疑性未囗

以囗走能忘无虑

囗囗囗奔是苦空

得牛

竭尽神通获得渠

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

又入云烟深处居

回首

日久功深始转头

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

犹把芒绳且系留

放去收来只自由

鼻绳无用囗出囗

虽然立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不放囗

牧牛

鞭索时时不离身

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

羁锁无拘自逐人

驯伏

绿杨阴下古溪边

牧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

牧童归去不须牵

饮来真是囗人空

若于囗便是可怜

囗有囗临体不顾

山谷犹然虑狂颠

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

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呵无限意

知音何必鼓唇牙

无碍

露地安眠意自如

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

一曲升平乐有余

牛鼻牵顺鼻无绳

水草囗囗性自任

涧下山阴无定止

朝昏不免囗囗寻

忘牛

骑牛已得到家山

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

鞭绳空顿草堂间

任运

柳岸春波夕照中

淡烟芳草绿茸茸

饥时渴饮随时过

石上山童睡正浓

万象忘机无所出

牛身全白囗出没

囗顾千顷花囗囗

囗出囗只谁囗明

人牛不见

鞭索人牛尽属空

碧天寥廓信难通

红炉向上争容雪

到此方能合祖宗

相忘

白牛常在白云中

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

白云明月任西东

全身不观鼻嘹天

放者无拘卧石颠

任是雪山香细草

由疑勿食向人前

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

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

水自茫茫花自红

独照

牛儿无处牧童闲

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

归来犹有一重关

全身不观鼻嘹天

放者无拘卧石颠

任是雪山香细草

由疑勿食向人前

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

抹土搽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

直教枯木放花开

双泯

人牛不见杳无踪

明月光寒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丛丛

高卧烟霞绝诸囗

牧童闲坐囗无囗欲寻古囗囗祥囗

去住人间得自由

     大足宝顶山的“牧牛图颂”刻有《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篇名,并无章节标题。

景区购得四川社科院《大足石刻内容总录》,见该书将牧牛石刻依序名为《未牧图》《初调图》《受制图》《回首图》《驯伏图》《无碍图》《任运图》《相忘图》《独照图》《双忘图》。

见上表可知,似沿用了普明《牧牛图颂》的标题,而普明的标题完全脱胎于宗慧《牧牛歌》。

    大足牧牛诗偈的文字早已风化剥落,极难辨认。

上表所引文字,系蔡荣婷教授根据《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等文献整理而成。

虽仍有不少空缺,已经是迄今最为完整的版本了。

细读后感觉《杨次公证道牧牛颂》的诗偈内容和宗慧、普明十分契合。

    无论哪一种牧牛图颂,都是用牧牛作为譬喻,开示禅门修心、开悟、证道的实践过程,阐释弘法者即禅师的终极关怀,亦即禅修所应该实现的最终目标。

上表显示:

师远的“十牛图颂”把禅修分成十个阶段:

一、寻牛,二、见迹,三、见牛,四、得牛,五、牧牛,六、骑牛归家,七、忘牛,八、人牛不见,九、返本还源,十、入廛垂手。

普明和杨杰的“牧牛图颂”也列为十个阶段:

一、未牧,二、初调,三、受制,四、回首,五、驯伏,六、无碍,七、任运,八、相忘,九、独照,十、双泯。

    细品诗偈,普明和杨杰“牧牛图颂”第十即最终目标“双泯”, 显然与师远“十牛图颂”第八“人牛不见”相同。

即:

前者止步于禅修者自己的功德圆满,进入了曹洞宗默照禅主张的主客双亡、“照与照者二俱寂灭”(宏智正觉《天同宏智禅师广录》)的禅定境界。

而师远“十牛图颂”则明确宣示,到达“人牛不见”、物我两忘、心境合一的圆满之后,还须“返本还源”,返回到人人本有的佛性;然后“入廛垂手”,进入尘世,救度众生。

    香港吴汝钧教授说:

廓庵师远的十牛图颂“由第一图颂寻牛开始,以迄第八图颂人牛俱忘,是个人的修行阶段,目的是要寻回久已忘失了的心牛。

第八图颂表示这阶段的极峰,表示修行者已臻于忘主客、齐物我的精神境界。

第九图颂返本还源与第十图颂入廛垂手则表示修行者寻回心牛,个人的觉行圆满后,仍然不舍世界,要把自家修得的功德,回向世界,以垂手拱立的谦卑方式,服务人群,引导他们觉悟本具的心牛,共享解脱的果实。

这是禅佛教的终极关怀所在”。

他在《游戏三昧:

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⒁书中进而分析,止步于“双泯”的“牧牛图颂”,自身虽已修得心境合一的双寂境界,但“孤芳自赏、掉禅不顾”,“不顾念世间众生,不表现现世情怀”。

而“廓庵既出自临济宗,也自不脱临济宗的特色。

如众所周知,临济宗的重点在动感的讲求,要在日常的生活行为中,运用种种奇诡的言说与动作,以回应问者或参学者,使之开悟。

此中自有一种机用或大机大用的表现。

这机用自是要在现实的世间中点化或教化众生中作,这便显示一种现世情怀”,换句话说,这才是真正的“利他行”,真正的大乘菩萨精神。

    《住鼎州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历千年至今,日益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唱和者、仿绘者、研究者日众,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禅学界、佛学界、国学界。

而我们对师远其人及其作品的关注,仿佛刚刚起步。

     录廓庵师远禅师其它偈颂八首共赏,以结束本文:

其一

三脚驴子弄蹄行,直透威音万丈坑。

云在岭头闲不彻,水流涧下太忙生。

湖南长老谁解会,行人更在青山外。

其二

天得一,斗牛女虚危室壁。

地得一,万象森罗及瓦砾。

  君王得一,上下四维无等匹。

且道衲僧得一时如何?

要见客从何处来,闲持经卷倚松立。

 

其三

今朝二月半,百华开烂熳。

云绕翠峰头,莺啼杨柳岸。

观音借路行,文殊分主伴。

独有解空人,支筇浑不管。

直饶天外雨华飞,翻覆都来是这汉。

 

其四

尧风舜日两依依,一片虚凝截万机。

何必胡僧亲付嘱,如人饮水自家知。

 

其五

五日一番升座,拈出现成行货。

大众普请商量,恰是老僧罪过。

 

其六 女子出定

出得出不得,定从何处起。

文殊往梵天,罔明轻弹指。

乘流即行,遇坎即止。

君不见虚筑防胡万里城,

不知祸起萧墙里。

 

其七 普化有斋

不是风兮不是颠,长街短巷走如烟。

院里有斋常记得,时时挂在口皮边。

 

其八 有句无句

呵呵大笑不寻常,笑得眉间也放光。

不是明招重注脚,丛林洎合错商量。

 

(第6、7、8三首标题依据宋《嘉泰普灯录》)

 

注与参考书目:

①:

引自释天宏《廓庵〈十牛图颂〉考:

从牧牛图颂谈起》。

②:

即重庆大足宝顶山石刻牧牛图。

③④⑤:

均引自吴言生《禅宗哲学象征》。

⑥:

引自蔡荣婷《大足石刻杨次公证道牧牛颂析论》。

⑦:

柳田圣山《十牛图—自己の现象学》日本筑摩书房1999年版。

⑧:

引自《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⑨:

参见吴立民、徐孙铭主编《禅宗宗派源流》。

⑩⑾⑿:

均参见杜松柏《禅诗牧牛图颂汇编》台湾和裕出版社2004年版。

⒀:

参见孙昌武《禅思与诗情》。

⒁:

吴汝钧《游戏三昧:

禅的实践与终极关怀》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版。

 

 

Summary

Inthe present article,the Ten Ox-herdingPicturesandVersesofMasterKuo-anofSungdynastywaschosenforstudy. Theauthor(吴汝钧WuRujun)isconvinced thatthis workofKuo-an isexpressive ofthecompletepractical processthataCh’anpractitioner hastoundertake,andthat theultimate concern ofCh’anBuddhism  as a major  Mahayanist  form can bewitnessed.

Theauthor holds thatKuo-an’s work canbedividedintotwoparts. Thefirstpartconsists ofeightox-herdingpicturesandverses,fromthefirs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