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748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x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武汉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山行

(唐)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注】①栎:

同“栋”,一种乔木;②茗:

茶的稚称.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首联中“足鸡豚”与颈联中“箫鼓追随”均表现出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B. 【甲】诗尾联写诗人如有“闲”时,哪怕拄着拐杖,也愿意“乘月”而来,再访此地.

C. 【乙】诗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具体描写了村民焙茶和抽丝的劳动场景。

D. 【乙】诗尾联写诗人相约当地采药人,与之一道进入深山密林采药。

(2)【甲】【乙】两诗均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写之景有何共同特点?

请概括分析。

【答案】

(1)C

(2)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解析】【分析】⑴A项有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箫鼓追随春社近”写出春社欢快。

B项有误。

【甲】诗尾联写诗人此时是月夜游玩,不是以后会“乘月”而来。

题干中“乘月”而来,再访此地明显有误。

D项有误,“逢”字写出了恰巧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不是“相约”。

C项正确,故选C。

⑵《游山西村》描写的诗人出游到农家,写到了村外的景物,村中的趣事,有机会一定要频来夜游。

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山行》描写了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

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

分析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都写了山村风光的美丽;②都写了农事丰收的盛景;③都借景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诗歌对比阅读。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明确诗句的意思,正确理解诗句内容,分析诗人的所见所闻,分析描绘景物的共同点。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玉溪春。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①向空山餐秀色,为渠②著句清新。

竹根③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注】①剩:

更,再。

②渠:

它。

③竹根:

指竹林脚下。

(1)请结合语境,赏析“一枝先破玉溪春”中“破”字的妙处。

(2)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梅”,寻访梅花。

“探”字有一种前往慰问看望老友的情感融于其中。

B. 诗人首句用老去不再怜惜春花,之后再推出犹爱梅,突出了梅在自己心中的分量。

C.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是梅的精神写照,也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D. 全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

【答案】

(1)“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

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D

【解析】【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

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

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

 “破”,是点破的意思,梅花一枝斜出,打破了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

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ABC分析正确。

D.全词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

并没有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

 

故答案为:

⑴“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

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

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3.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

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

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解析】【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

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

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

“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所以可答:

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

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故答案为:

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⑵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⑶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它以难zhē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昭唤它。

(艾青《太阳》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划线的字注音。

zhē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掩

冬蛰

虫蛹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下面词语中“旷”的意思与“旷场”中“旷”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旷达                                  

B. 旷课                                  

C. 空旷                                  

D. 旷日持久

(4)“它”指太阳,诗人惜墨如金,描绘了________,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面。

【答案】

(1)遮;zhé;yǒng

(2)昭唤;召唤

(3)C

(4)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解析】【分析】

(1)“遮”不要写成“庶”,“蛰”不要读成zhí,“蛹”不要读成tǒng。

(2)“召唤”意思是用某种方式或方法把人们唤来,通常口头呼唤某人。

“召”指呼唤,用言语叫人来。

(3)“旷场”指空阔的广场,“旷”的意思是空阔。

A项,“旷达”指开朗,豁达。

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

旷:

开朗,心境阔大;B项,“旷课”指即逃课,又叫翘课,通指学生无缘无故、没有正当理由而不去学校上课。

旷:

荒废;耽误;C项,“空旷”指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

旷:

空阔;D项,“旷日持久”指荒废时日,长期拖延。

旷:

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

故选C。

(4)由“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等句子可知,描绘了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答案为:

⑴遮;zhé;yǒng

⑵昭唤;召唤

⑶ C

⑷太阳给万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

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⑶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⑷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概述,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概述主要内容。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

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

(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

(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

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

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

——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

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

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

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

②“礁石”:

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

③“微笑”的含义:

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

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

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

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

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③展示形象的意义。

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这两句诗句描写了________的场面,反衬了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下列选项中,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句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冲突。

B. 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C. 作者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

D. 作者想和“姜尚”和“伊尹”一样过着悠闲洒脱的生活。

【答案】

(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2)D

【解析】【分析】

(1)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两句用夸张的笔法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D.有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②解把:

解得,懂得。

③飞花:

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

(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解析】【分析】

(1)《杨柳枝词》中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

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咏柳》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展现柳枝风中舞动的特点。

(2)《杨柳枝词》中“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意思是:

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表现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

《咏柳》中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故答案为:

⑴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⑵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

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8.读下面一首小诗,结合诗歌内容从语言、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至少两点)

跳水

艾青

从十米高台

陶醉于下面的湛蓝

在跳板与水面之间

描画出从容的曲线

让青春去激起

一片雪白的赞叹

【答案】《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

如:

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如“在跳板和水面之间/描绘出一条从容的曲线”,形象地描绘了跳水健儿跳水动作的流畅优美。

从主题方面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角度有:

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的“酬”“翻似”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解析】【分析】

(1)读懂标题和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意思:

刘禹锡与白居易在在扬州相逢,在酒席上,白居易曾为刘禹锡作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就回赠了该诗来答谢白居易。

“酬”:

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

用诗歌赠答。

“到乡翻似烂柯人”:

久谪归来,自己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翻”同“反”,表示转折,相当于“反而”“却”。

“翻似”就是“反而像”。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之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他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沉舟”二字描写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因而成为广为传诵的名句。

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故答案为:

⑴“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翻似”,是反而像,反倒像。

⑵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写了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保持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要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回答,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的运用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等进行分析。

 

10.诗歌鉴赏。

(甲)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清?

【答案】

(1)甲诗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乙诗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甲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

乙诗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同时暗含讽刺之意。

【解析】【分析】

(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前提。

《赤壁》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折戟”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后两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所以答案可整理为:

借古物来表达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题乌江亭》这首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所以答案可归纳为针对项羽兵败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

(2)《赤壁》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题乌江亭》作者杜牧在惋惜、批判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意见和用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鼓励百折不挠的精神。

杜牧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