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2900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docx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六妙玉

品味金陵十二钗之妙玉

第1回一僧一道来化香菱时“年方三岁”,第3回黛玉自述癞头和尚来化她出家那一年“我才三岁”,推知妙玉三岁出家。

据此梳理妙玉年谱如下:

3岁——妙玉在苏州玄墓蟠香寺出家;6岁——邢岫烟来;16岁——岫烟去;17岁——妙玉离开蟠香寺并随师进京;冬,师父圆寂;18岁——夏,入住栊翠庵;19岁——秋,栊翠庵品茶;冬,岫烟进贾府;20岁——夏,赠宝玉、岫烟生日贴;25岁——遇害。

妙玉出场的重要情节有以下几处:

第17回,由林之孝家的口中叙出妙玉身世来历;第41回,贾母和刘姥姥一行人到栊翠庵品茶,妙玉热情款待;第50回,宝玉因芦雪亭联诗被罚去栊翠庵求取红梅,并作《访妙玉乞红梅诗》;第63回,宝玉生日,收到妙玉署名“槛外人”的“遥叩芳辰”的笺帖;第76回,中秋夜湘、黛联诗,妙玉续完;第87回,妙玉与惜春下棋,与宝玉听琴,回去后走火入魔;第95回,宝玉失玉,岫烟请妙玉扶乩;第109回,贾母病,妙玉前来探望;第112回,妙玉被劫;第117回,传说妙玉被杀害。

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市仕宦人家。

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

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癖,不合时宜”。

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栊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

妙玉虽自称是“槛外人”,但实际上她并未能迈出尘世的门槛儿。

她的师父临寂时曾劝她留在京城,说到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的结果却是被强人劫持受辱。

这是她预言不灵呢,还是妙玉修行未到家呢?

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

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被请到了大观园的栊翠庵。

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

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

但是这四人也并非全是与妙玉相契无间。

邢岫烟幼时妙玉曾教其识字,妙玉与岫烟交往,多半是出于师生之谊,未必真心推重岫烟。

惜春虽与妙玉有共同的语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烟火气,少的是灵气。

妙玉与她在一起谈经论佛可以,但要进行心灵交流,妙玉恐怕还认为惜春差一截。

黛玉也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因此黛玉才会成为妙玉的知己;如果说宝玉对黛玉还有一种俗情的话,那么他对妙玉有都不敢有这种感情,此情即使偶一闪念,他也会视为罪过,他对妙玉有的只是一种友情。

这样看来,宝玉也同是妙玉的知己。

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

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

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

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正册判词曰,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

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画中的“美玉”就是“妙玉”,“泥污”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喻不洁之地。

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

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位佼佼者。

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入空门。

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最后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

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一手,这是她尘心未断的一个根据。

第63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面写着:

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

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

作者写这些细节,不是要出妙玉的丑,不是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

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

她的最后结局如何呢?

后四十回写她被强盗掠去,这是多惨的悲剧。

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这其间,“气质”句——赞妙玉超凡出众的气质和才华。

“天生成”句——言妙玉清高喜洁,因而落落寡合,遭人妒恨、嫌恶。

“可叹”句——与曲子“云空未必空”照应,叹妙玉在佛殿庵堂空度青春,错失美好爱情。

“到头来”句——妙玉结局在金陵十二钗中是最悲惨的一个,她本性喜洁,最后却陷入最肮脏的泥淖。

后四十回写她被贼人掳走,惨遭杀害。

妙玉的家庭背景,原著只在第17回写道“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如今父母俱已亡故”。

如此模糊,实乃有意为之。

古语云“真人不露相”,这一条几乎成了高人的必备要素。

《红楼梦》塑造妙玉,也是惜墨如金,有意作淡化处理,忽隐忽现若隐若现,在小说故事情节中几乎不起作用,恰如其分烘托出她的高人形象。

妙玉为数不多的几次出场也都内蕴玄味。

她在贾府的行踪很像《天龙八部》里那个隐居少林寺多年,被誉为金庸所有武侠小说中第一武功盖世出神入化的神秘老僧。

妙玉虽然不大露面,却对贾府动态了如指掌,也像那个神秘老僧将萧远山、慕容博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一样。

妙玉三岁出家,相比她的世俗家庭,她的师父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例如,她精心收取玄墓蟠香寺的梅花雪水,珍藏五年总舍不得吃,以此烘托出她的神秘气质,又凸显了禅院庵堂生活对于她人生的重要意义。

妙玉自号槛外人、畸人,并非自我标榜,故作清高,而是用以明志,自我勉励。

古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表达人生无常、终须一死的哀伤。

妙玉自号“槛外人”,自勉蹈于铁槛之外,超越生死,超出名利场,与《庄子》“死生存亡之一体”“相忘以生,无所穷终”的思想同出而异名。

妙玉赞“文是庄子的好”,故自号“畸人”。

庄文道:

“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

”可见“畸人”要义在于特立独行,纯真无伪,通天道,远尘俗。

《庄子》讲述了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畸人的故事。

他们肢体残缺,外貌奇丑,但是精神境界非常之高。

老子、孔子、子产、鲁哀公、闵子等世间圣贤,以及常季、伯昏无人等世外高人,都对畸人赞赏有加。

《红楼梦》写一僧一道以癞头跣足、跛足蓬头的形象示人,便取法于庄子。

世上精神境界极高明的高人,他们的外形或许不够完美,他们的出身血统、身份地位或许卑微低贱,但无损于他们的道行高与天齐。

 

判词“云空未必空”,曲子“青灯古殿人将老”“红粉朱楼春色阑”,皆咏叹妙玉的爱情悲剧。

“不洁不空”,佛家语,意指六根不净,为情所困,用于妙玉身上则褒誉她为性情中人,重情重义。

妙玉心中渴望自由和爱情,骨子里是叛逆的。

她的爱情,她与钗黛岫惜的友情,彰显了她的人性美和叛逆精神。

“不洁不空”一语要在赞美、同情、伤悼的意义上来理解。

第41回妙玉的梅花雪水让宝黛钗三人分享,视她们为亲密茶友。

妙玉用绿玉斗给宝玉斟茶,宛若将自己以往在蟠香寺的生活情味斟与宝玉,又斟满了今日今时与宝玉的柔情蜜意,留与自己珍藏回味。

她嘱咐宝玉:

“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

”真是欲盖弥彰,欲说还羞,欲拒还迎。

第63回妙玉赠宝玉的生日帖,上面虽只有“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简单一句,然万种情丝,一切尽在不言中。

宝玉回帖,“只隔门缝儿投进去便回来了”,仍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第87回宝玉观棋,明写妙玉爱情,“心上一动,脸上一热”。

然后与惜春道别,不露声色邀宝玉送她回庵,那“湾湾曲曲”四字,更暗藏了无限心事。

然而,妙玉毕竟是带发修行的女尼,以此限制了宝玉对她的感情世界的了解,总疑心“或是妙玉的机锋”。

不仅宝玉,连黛、钗、惜、岫都没料到妙玉的爱情,如50回乞红梅,黛玉毫不担心宝玉和妙玉擦出爱情火花。

妙玉的爱情注定是悲剧。

她在庵堂寂寞里虚度了青春,后来竟走火入魔。

惜春看得明白:

“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

”作者通过妙玉、智能的悲剧控诉了封建教会对爱情的压迫与摧残。

在《红楼梦》时代,“肮脏”一词已有“污秽不洁净”义项,李鉴堂《俗语考原》:

“肮脏,俗谓不洁者曰肮脏。

”妙玉判词、曲子中,肮脏与淖泥、泥垢、污淖、渠沟连用,哀叹妙玉悲剧。

而《红楼梦曲》又多用村言俗语,证“肮脏”词义应为污秽、污浊、污淖、不洁净。

周汝昌说“肮脏”是坚贞不屈、正直抗争的意思,偏离了“无瑕白玉遭泥陷”的语境,削弱了妙玉的悲剧。

“风尘”词义“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风尘肮脏即扰攘尘世里最污浊的地方。

妙玉心性高洁,贵为“一块美玉”“金玉质”“无瑕白玉”,到头来却陷在最肮脏污秽的泥淖中,惨遭迫害玷污,命运最为悲惨。

见得心性修养愈高洁的高人,反而愈难容于世,她的悲剧因此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作者在此表达了对不合理的末世社会现实的强烈控诉与愤懑之情。

第87回妙玉走火入魔与第82回黛玉惊噩梦是一样笔墨,虽然破坏形象,但那毕竟是梦魇,又预示了她们将来的结局。

黛死钗嫁时“冷月葬诗魂”的社会环境,妙玉被劫直至惨遭杀害的情景,都预先显现在她们的梦魇里。

从文法上讲,这又是一种特异的叙事手法。

第112回妙玉被劫,“不知下落,也难妄拟”;第113回王孙公子宝玉叹无缘;第117回传闻妙玉被贼寇杀害。

这三段完成了“春色阑”的爱情悲剧和“风尘肮脏”的高人悲剧。

妙玉的出身及行踪颇具神秘感,她的结局亦然,如“恍惚有人说”“庵里的道婆做梦说”,皆采用隐笔,使她来无影,去无踪。

这样,作者就在出身和结局两个节点上成功塑造妙玉为红楼第一高人。

至于靖藏本脂批说她死于“瓜州渡口”,其实是从后四十回的“下海”化用而来。

脂本被疑造假,尤以靖藏本的嫌疑最大。

 

妙玉既不嫌贫,也不爱富。

如果说她嫌贫,那么她便不会和邢岫烟相交,并且“关系极好”(这是岫烟的原话)。

同样的妙玉也不爱富,她虽然给了贾母那个成窑小盖钟喝茶,但是并不代表她巴结贾母。

贾母他们吃完茶走出栊翠庵的时候,妙玉是“并不甚留,回身便把寺门闭了”。

而后来第76回,同样的场景,妙玉送黛玉、湘云出门,是一直目送她们走远,看不见她们的背影后才将院门关闭了。

这个鲜明的对比就很好的说明了妙玉绝不是嫌贫爱富的人。

至于为什么讨厌刘姥姥,她单纯是讨厌脏而已,过分的洁癖可以说是她唯一也是最大的缺点。

但是她还是很厚道的,就算她讨厌刘姥姥,至少同意宝玉把名贵的茶杯送给刘姥姥卖钱度日。

妙玉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关于送拜帖这件事,我想说的是一直被读者忽略的一点,那就是妙玉那天真的只送了一张贺贴吗?

且说宝玉在半路上碰见了要去找妙玉说话的岫烟,我们联系岫烟与宝玉同生日,可知妙玉定是同时给二人分别赠送了生日贺贴。

所以不要再说妙玉只记着宝玉,而连岫烟的生日都忘了,这对妙玉不公平。

事实上妙玉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面对相别十年后再次见到故交岫烟,妙玉对岫烟的感情是“更甚当日”,这难道还不明白吗?

而且还有一点,岫烟虽然批评妙玉“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但她针对的不是妙玉送宝玉贺贴这件事,她不反对这件事,她批评的是妙玉在帖子上下别号这件事,不要把两件事混为一谈。

从这点来看,岫烟不愧是妙玉的知音,她很理解妙玉。

此外妙玉的感情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中秋夜和黛玉、湘云联的“十三元”,一个不重感情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如此诗歌,妙玉不负“诗仙”之名。

妙玉不守佛门清规的深层内涵是“抗争”。

妙玉一生都在抗争,既然带发修行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那么就没必要让自己的青春被青灯古佛束缚。

她要率性的生活,要像闺阁中的女子一样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所以身为佛门子弟却对老庄之道研究颇深,身披袈裟却心有情爱,妙玉内心的炽热是那一袭袈裟遮掩不住的。

因为她要抗争不公的命运,抗争那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

这是坚强的妙玉选择的生存方式。

妙玉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很不简单。

在中秋的晚上,黛玉和史湘云到凹晶馆去联诗,联到了一个说“寒塘渡鹤影”,一个是“冷月葬花魂”。

接下来妙玉出来了,她兴致很高,续了几句诗。

这几句诗对理解妙玉这个人非常重要。

“歧熟焉忘径”,就是说,我对歧路岔道太熟悉了,哪可能忘记人生的大道?

“泉知不问源”是说,我对水泉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流过来的,我非常清楚,所以它的源头在哪,我问都不用问。

你说这造诣有多高,绝对不会迷路。

她对人生的大道,人生的本源清楚得很,能辨歧途,能识本源,意思是说她绝对不会迷失方向。

所以脂评说“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深”,站得很高。

接下来她说“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她说,我有很高雅的兴致,悲愁怎么可能乘虚而入呢?

我没有任何忧愁,哪里会心烦意乱?

这么一个人,她人格那么高,但是,“芳情只自遣”,高洁的情怀我只能自我排遣,为什么呢?

“雅趣向谁言?

”我高雅的志趣,我向谁诉说?

她没有朋友。

她的内心世界是那么的丰富,而周围没有一个人能理解她,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碰到宝玉微有知识的那么一个,她当然对他有特殊的一种情谊。

“云空未必空”,有人说不空就是男女之情,其实不是。

妙玉自己的诗已经把它回答了:

她虽然是尼姑,但她内心有“芳情”、有“雅趣”,你说有芳情、有雅趣还谈得上四大皆空么?

还真正谈得上尼姑的标准么?

妙玉最喜欢的是《庄子》,她是属于像庄子那一类的超尘脱俗的这么一种高士。

所以邢岫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

“僧不僧”就是说,她虽然作尼姑,但她不是真正的尼姑。

“俗不俗”是说她不是世俗的人,毕竟还是尼姑的身份。

“男不男”,当然她不是男人。

“女不女”,是说她不是一般的女人。

所以,她这个尼姑,不是四大皆空,不是真正的尼姑,是大观园里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

她在学问上,尤其在精神上,高过于宝黛钗这些大观园里的第一流知识分子。

她的芳情、雅趣、内心世界是绝对不空的。

在续诗之前,妙玉说了几句话,这个话很要紧,请注意妙玉的话语。

妙玉说,“如今收拾,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

”这句话含义很深,表面上是说我把这个诗做一个了结,“收拾”就是说你们已经联了二十二韵了,我要把它做一个了结,续成三十五韵,使它完整、清爽。

“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你不是吟月吗?

表面上她是说,我要翻回来切题,但是另外一层意思是说什么呢?

就是说做人跟作诗是一样的,或者说作诗跟做人是一样的,到头来,人应该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

这是妙玉一生的追求,就是我的性格我不遮掩,我的性格的棱角我不磨去,我要生活在自己的本来的性情里面,我要以真面目示人。

因此曹雪芹通过这句话,实际上是从深层次启发我们读者,让我们知道妙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东西,那就是她那种要求保持一种本真状态的人生追求,这是很了不起的,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下,都很了不起。

 

摘妙玉论茶数篇。

论茶品:

“知道。

这是老君眉。

”贾母与妙玉问答之间,实有斗茶的意味儿。

六安茶虽然也是名贵贡品,贵族常饮,但性凉,老年不宜。

贾母自恃比一般贵族更矜贵,品位更高,便有意考验妙玉能不能沏上一道更贵气、更特别、更应景、更有情、更对味儿的茶来。

妙玉知道贾母来考她,先一步献上了老君眉,体贴贾母祈寿的心愿;然后贾母另出一招,问是什么水,妙玉又先一步选了旧年蠲的雨水。

经这两个回合,贾母知道遇上了真正的高手,自己不好再发言了,于是避重就轻,把问题抛给刘姥姥:

“你尝尝什么味?

论茶具:

“这是俗器?

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相比贾府那些名贵茶具,就其经济价值而言,妙玉的绿玉斗并不见得十分贵重,它倒的确只是个“俗器”。

但它凝结了妙玉的私密情感,成为妙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密友,又具有爱情信物的意义。

这样一件“俗器”,贾府中当然找不着。

论品饮修道: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

”茶性清、和、淡、洁、韵、静,饮茶不仅有解渴、保健、疗养等功效,更有怡情、养性、修道的意义。

茶道里寓有生活感悟,闲情逸致,一小杯,细细的、慢慢的,品出其中味。

妙玉遵从康乾泡茶道,品茶的功夫在细心,回味无穷。

论选水:

“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清淳?

如何吃得。

”中国茶道对选水很有讲究。

妙玉论水重在“清淳”。

隔年蠲的雨水甜滑可口,已甚属难得。

然而在妙玉看来,它还远非极品,就因它清淳不足。

妙玉选雨水烹茶款待贾母和众人,却又道“如何吃得”。

这并非待人不公或对贾母等人不尊重,而是因为贾母她们对选水的品位只能到达这一层次。

至于梅花雪水,连黛玉还品不出呢,更别说其他人了。

论茶友:

“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

”品茶、论茶须志同道合,故妙玉单请宝黛钗在耳房内饮茶,暗场里则有岫烟和惜春。

妙玉不喜刘姥姥,从茶道上说就因为刘姥姥当不得她的茶友。

刘姥姥虽能品出茶之浓淡,但那种品位离雅士茶道和禅宗茶道还太远,在妙玉眼中只是个门外汉。

 

茶礼仪——“妙玉忙接了进去”,“妙玉笑往里让”,“妙玉亲自……捧与贾母”。

有人说妙玉待客太周到,尤其在贾母面前谨言慎行且有迎合世故之嫌,这些行为不符合带发修行的尼姑身份,也不符合她“既是宦家小姐,自然要傲些”的个性,甚至未脱俗世扰扰,虚伪矫情,不配“心性高洁”之美誉。

对此,我们需从茶道中引入茶礼仪概念。

茶人讲究茶礼仪,表示茶人之间、主客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是茶人的必备修养。

茶无礼不立,客来敬茶、以茶待客是中国日常社交和家庭生活中的传统礼仪。

妙玉待客殷勤,表现出一位茶道高人应有的茶礼仪修养。

茶境——“在耳房内”。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人际关系,茶境以自然、幽雅、清静为佳。

妙玉款待贾母、刘姥姥、众姑娘奶奶,茶境为东禅堂,花木繁盛,诗云“禅房花木深”,正宜品茶。

妙玉请宝黛钗去自己的耳房内吃体己茶,则系私室。

从四人品茶、论茶、打趣诸文来看,那是一个自然平淡、雅致清幽、温馨多情且宜斗茶的茶境。

至于室内妆设,则惜墨如金,通篇留白,体现了《红楼梦》的空灵笔意。

选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明清茶书中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的内容。

茶道以雨水、泉水、江水、井水各样品级逐次递减。

妙玉选雪水,堪为选水之最。

选水更多反映了茶人的精神、情趣、心性、雅兴,不能用现代食品营养学之类的科学概念去生搬硬套。

茶道以雪水烹茗为高人雅事,宝玉《冬夜即事》: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他用新雪烹茶,妙玉则收取雪水贮藏五年,这份品位心思更加高明。

在岁寒三友中,“梅”象征冰清玉洁、超凡脱俗。

妙玉用梅花雪水,她择水、贮水、养水的茶艺象征心性高洁。

“鬼脸青”即青花瓷。

“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表现出妙玉与宝黛钗岫惜私情亲厚,的确堪称体己茶,此中亦含正邪两赋的上等才女才子惺惺相惜之意。

取火、泡茶——“妙玉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

张源《茶录》:

“烹茶要旨,火候为先。

炉火通红,茶瓢始上。

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妙玉取火,便是依照此法而行。

壶泡法一般要经过藏茶、洗茶、浴壶、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等程序。

斟茶——“妙玉斟了一斝递与宝钗”,“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

此为壶泡法的斟茶茶艺。

宝黛钗茶具各别,妙玉为她们斟茶的茶艺也因人而异。

她的动作均未点明,然妙玉茶艺之精湛已令人屏息遐思。

妙玉与宝玉斗茶甚欢,茶逢知己,遂又寻出一只大盏来。

妙玉用大盏给宝玉斟茶的画面,堪与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并列为红楼经典。

 

第41回写妙玉茶道高过贾母,高过宝黛钗。

论者对此大惑不解,怪论迭出:

“有人考证妙玉是一位‘金枝玉叶’,因某种原因才落到带发修行的境地……以这一回中妙玉论茶道,特别是论用水和拿出茶具看,确实出身不凡,绝非一般贵族出身的大家子弟可比。

”(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其实,只需稍稍引入茶文化知识,即可轻松破解妙玉出身之谜。

中国茶道可分为贵族茶道、世俗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

其中,禅宗茶道注重茶之德,品的是生活禅意,茶史上表述为“茶禅一味”,它有四层内涵:

一曰“苦”,妙玉自小多病,心高气傲,不合时宜,权势不容,茶事中自有解脱之道;二曰“静”,妙玉庵堂清静,香篆金鼎,木鱼声声,花木繁盛,恍若世外,诚为品茶、参禅之妙境;三曰“凡”,妙玉宝玉谈论打水洗地,恰是平凡中见真知;四曰“放”,正因放下,所以能营造出幽雅的茶境。

妙玉茶道高过贾母,高过宝黛钗,意味着她秉持的禅宗茶道高过贾母的贵族茶道、宝黛钗的雅士茶道、刘姥姥的世俗茶道,以此表现她心性高洁。

小说将最高茶道写于具有佛教背景的妙玉身上,有着深厚的茶文化渊源。

茶道高僧与文人多有深交,围绕茶事吟诗作画,如唐代灵隐寺韬光禅师与白居易,宋代宝云山僧怡然与苏东坡。

妙玉请宝黛钗到耳房内吃体己茶,品饮的同时又暗中较量,相互切磋。

尤其宝玉与妙玉一来一往,机锋频出,反映了禅宗茶道与雅士茶道密切交流的史实。

茶史上僧尼为茶学、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茶圣陆羽自幼在竟陵龙盖寺研习茶学茶艺,更亲聆诗僧皎然传授指导,终于写成《茶经》,创立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源出于佛院,自带三分佛气。

与其说妙玉茶艺精湛来自茶税官家庭,毋宁说来自佛门;与其说妙玉出身富贵官宦家庭,毋宁说她出身佛门。

这样,既可消除索隐派对妙玉家庭出身秘史的附会,又可消除读者对妙玉洁癖、怪癖的误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