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3007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docx

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主观冲刺考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1.我国神话的特征

  答:

一。

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二。

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三。

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四。

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和成型。

  2.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答:

一。

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

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从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总集《诗经》,一直到近现代的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无不得到古代神话的滋养。

第二章《诗经》

  1.《诗经》的流传

  答:

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之外,还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秦火后,只因为它是乐歌,有幸在学者的记诵中得以保全。

汉传授《诗经》有鲁、齐、韩、毛四家。

汉代经学兴,为五经之一。

东汉末,郑玄为毛诗作笺,随郑学大昌,毛诗独行,余三家诗亡。

今日所见《诗经》即毛诗。

  2.《诗经》中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答:

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3.抒发生活郁懑和人生忧伤的诗。

  4.称颂执政者的诗。

  3。

《诗经》中情爱诗的内容:

  答:

1.歌咏美丽的爱情。

  2.抒写婚姻生活。

  3.反映某些相关社会问题。

4.《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哪几篇?

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答:

《诗经》中重要的史诗有《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大雅》的五篇史诗叙述了自周人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其特色表现为:

  1.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2.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化的记述。

  3.总结历史教训,提出治国思想。

  5.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答:

1.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A.直接叙事的,如:

大部分《颂》诗,《大雅》中的史诗,《小雅》中的宴饮诗,以及《国风》中的《七月》、《氓》等等,往往在叙事中熔铸着情感,“叙物以言情”。

  B.直接刻画描写的,如《芣苢》、《十亩之间》,只是平实客观的描写场面或人物,而情感自然见出。

又如:

《溱洧》以春日为背景,继而特写一对恋人相约游玩的对话,最后又转向青年男女踏春游戏热闹场面的描写。

从场外旁观的视角,客观记录所见,而温馨喜悦之情自然流出。

  C.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社会政治诗、情爱诗中的大多数都是如此。

  2.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A.修辞意义上的手法,是《诗经》中用比最常见的一种情形,如《卫风。

硕人》中连用六个比喻描摹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美丽。

  B.另一种情形是整首诗用比,如《魏风。

硕鼠》用借喻手法,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

  3.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A.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氛围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

如《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伏彼起的水鸟的和鸣,比喻青年男女的求偶。

这一类兴,都和比难以截然区分。

  B.兴与诗歌情思不相关的,则往往只是起到起韵的作用。

如《唐风。

山有枢》,起句“山有枢,隰有榆”同下面的内容没有任何意义关联,其作用只在起韵。

赋、比、兴在理论上虽然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出现,经常重叠。

第三章先秦散文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答:

一。

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

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

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四。

一些读书人游说、著述、聚徒讲学,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意见。

  五。

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

  2.《左传》的文学特色。

  答:

《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一。

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

  二。

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三。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四。

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3.《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答:

一。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二。

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三。

摹绘人物,形貌毕肖。

刻画最为传神的是策士形象。

  四。

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4.《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答:

一。

雄辩色彩

  A.把握对方心理,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

  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二。

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5.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庄子》寓言特色。

  答:

《庄子》寓言特色。

《庄子》全书基本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把深邃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了。

   一。

奇幻谲诡的想象。

  二。

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画。

  三。

细腻逼真的描写。

  四。

谐趣和讥刺横生。

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1.楚辞的文体特点。

答:

1.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大了表现的容量。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极其频繁地写入楚辞,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第二节屈原及其创作

  1.《九章》的风格。

  答:

《九章》这组诗歌并非写于一时一地,就其主题而言,大体与《离骚》相同,但在艺术表现上则大不相同:

  《离骚》把激越跳动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饰融合在一起,浓墨重彩、波澜壮阔;而《九章》则是直书胸臆,让奔放的激情直接倾泻,文笔较为朴素。

如《哀郢》中直抒孤苦忧愤的思念郢都之情,写得平实素朴。

即使是写景的诗句,也不似《离骚》的奇幻壮丽及《九歌》的飘逸幽渺,如《哀郢》中写长江两岸的风物,文笔平实凝重。

  《九章》这种平实素朴的艺术特色,体现了屈原创作的另一种风格。

  2.《招魂》的艺术特色。

  答:

《招魂》可能是屈原替楚怀王“招魂”的作品,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主要特色有二:

  一。

结构精密完美。

例如写“巫阳下招”,这样结构精严,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汉赋的影响甚巨。

  二。

长于铺排描摹。

例如它写四方的可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想象夸张,新奇怪异,描摹事物,穷形尽相。

  3.《九辩》的艺术特色及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答:

《九辩》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是宋玉自悲平生之作。

它的艺术特色:

  一。

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

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萧瑟,横铺纵叙,把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二。

刻画描写细致入微。

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

  三。

造语用词圆熟精美。

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九辩》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一。

从思想内容来说,《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批判奸佞群小、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宋玉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有感恩阿谀之嫌。

  二。

从艺术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九辩》中的句法固然是对屈原的继承,但运用似较屈原更为圆熟。

而双声叠韵字和重叠词的大量使用,更增强了诗歌的文字美和韵律美。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章秦汉散文

  1.秦汉散文的发展脉胳和演变轨迹。

  答:

秦仅李斯,受战国纵横家影响。

汉散文创作的主流,文体:

政论文,文风:

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

行文造语在东汉后期向骈俪方向发展。

2、《新序》、《说苑》的文学价值。

刘向散文的代表作,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琐事编撰而成,寓含劝戒训教之意。

其中很多篇章类于后来的志人小说,最具文学价值。

如“嗟来之食”,以简短的笔墨,描写人物言行,传达其形貌和精神,主要继承《左传》的写人笔法,但已成为独立的故事。

这类故事,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尤其是志人小说)有不小影响。

  3.王充散文的特点。

  答:

王充最重要的作品是《论衡》85篇,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对汉世以来的阴阳灾异及今文经学学风、俗儒品格等给予有力的批驳,也包含对东汉神学政治的批判。

  王充崇实尚用,倡导通俗,反对“华而不实”、“实而不华”。

主张独创,不反对文辞的各具特色。

  “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自纪篇》)这是王充为文的追求,他为了把其“疾虚妄”的思想说明说透,必须“喻深以浅”,“喻难以易”,所以他的文章有时也写得繁冗累赘。

  4.仲长统散文的特点。

文风较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答:

仲长统的代表作是《昌言》34篇,今仅存十分之一。

《昌言》和东汉末年许多著作一样,思想比较庞杂,也比较活跃,而总的倾向是崇实尚用,充满变革思想。

  仲长统坚决反对宦官、外戚干政,反对社会不公。

《昌言》的文风较为质朴,而富于论辩色彩,往往言辞激烈。

因为仲长统也受老庄思想影响,有的文章也写得潇洒美丽。

第二章司马迁与汉代史传散文

1.司马迁的生平和创作心态。

  答:

一。

司马迁,字子长。

司马氏曾长期担任史官。

至西汉,他的父亲司马谈重为太史。

司马谈学术思想的博通兼容而倾向道家,其撰著史书的夙愿,对司马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

史官世家的出身,对司马迁的一生影响甚巨。

一方面,家族浓厚的文化气氛,使他从小就得到了优良的文化熏染。

另一方面,“司马氏世典周史”的家族荣誉,令司马迁甚感自豪。

司马迁曾有目的地漫游各地,足迹几乎遍及全国。

这为《史记》的写作做了资料上的准备。

  三。

司马迁的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的著史的强烈愿望,因为“圣人”情结,而升华为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生存的命脉所在。

  四。

司马迁继其父为太史令。

初任时,司马迁便阅读、整理国家图书馆的史料,开始了写作《史记》的前期工作。

  五。

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其辩护,武帝大怒,囚禁司马迁并施以腐刑。

这件事给司马迁的打击巨大。

他愤怨已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

  六。

综上所述,从司马迁的出身、经历、思想心态来看,他写作《史记》有内外不同的动因。

基于家庭荣誉感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的著史愿望。

和他胸怀大志的“圣人”理想,是他著述《史记》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动力:

“李陵之祸”所激发的“发愤”情绪,是他著述《史记》的外因,这个遭遇使他对历史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2.《史记》的基础知识。

  答:

关于《史记》的史料来源:

  1.古史和档案。

  2.口碑史料。

  3.司马迁遍览经史,亲自调查,网罗一切可以获取的史料,考核编排。

  《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八书,载录文化、经济、制度;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列传,记述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他们以本纪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

  司马迁开创的著史体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二千年的历史著述。

历代史著,体例或有些微变化,但总未超出司马迁的五种体例。

  3.《史记》人物塑造中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的特点。

  答: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篇章人物的对比,也有一篇之内人物之间的对比;有并列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

  还描写一些次要人物,形成对主要人物的比衬。

如《项羽本纪》中老谋深算而坚忍的范增之与简单直率又卤莽的项羽。

  4.《史记》人物塑造中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显人物特点。

  答:

描写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把人物置入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去塑造,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刘邦的智诈狡猾等等。

  5.《史记》人物塑造中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答:

人物语言描写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神情风貌。

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

“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诈。

  6.《汉书》简况。

   答: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年代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翔实记录了西汉一代229年的历史。

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

全书一百篇,分为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

  7.以李陵和苏武的传记为例,说说《汉书》刻画人物笔法细腻的特点。

  答:

《汉书》不少人物传记,能够摹声绘形,传达人物的神貌和性格。

《汉书》中《李广苏建传》中对李陵、苏武的刻画就十分精细。

  8.《吴越春秋》内容及写作特点。

  答:

《吴越春秋》的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

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的史实。

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

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写作特点:

(1)在记录历史中加入虚构和传说,编写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故事;

(2)刻画人物手法的细腻传神;

(3)忠正耿介的伍子胥、深谋远虑的范蠡等成功的人物形象,都在不同方面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叙事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章汉代辞赋。

  1.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答:

贾谊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一。

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如《吊屈原赋》。

  二。

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

如《旱云赋》。

  2.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答:

一。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

  二。

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

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

  四。

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3.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答: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呈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

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一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

其他作家则大抵呈现为过渡状态。

  一。

枚乘赋作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

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与贾谊情感浓郁的赋作相比,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二。

遣词造语方面,枚乘赋作繁难华丽,贾谊赋作质朴无华。

  4.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答: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

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一。

张衡的《二京赋》模仿班固《两都赋》,但有所发展,除描绘田猎、宫室等,它还把商贾、游侠以及街市等市井万象写入赋中,展示了一幅都市生活全图。

规模、容量和篇幅都超过了前人。

可以说是汉代大赋的绝响。

  二。

其《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赋作抒发入世的感慨和厌倦,表达作者出世的愿望。

  三。

《归田赋》全篇只有四十句,形制短小;语句清丽流畅,绝无夸饰堆砌;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情志,个性鲜明。

这些特点,都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第四章汉代诗歌

  1.乐府的名称、分类和汉代的乐府诗歌

  识记:

  ①“乐府”源流。

  乐府本是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

  魏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即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②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采集民间歌诗、组织文人制作、负责演唱。

  理解:

  ①乐府诗歌分类。

  较早分类的是东汉蔡邕,分为四类;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十二类。

  ②汉乐府民歌的保存。

  沈约《宋书。

乐志》始有所收集,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补,但已散佚大半。

其中题名或标明“古辞”的,一般都是汉代乐府。

包括贵族创作、文人创作和民歌三部分。

民歌多保存在《相和歌辞》中。

  2.五言诗的起源

  识记:

  ①班固《咏史》。

②应亨《赠四王冠诗》。

是最早的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

  简单运用;五言诗的起源与形成。

  《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诗句。

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也偶见五言的形式。

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大。

到东汉,乐府诗歌里就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

  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班固的《咏史》,但质木无文。

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三首,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3.《古诗十九首》及其主题

  识记:

《古诗十九首》释名及作者。

  最早见于文选,编者把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

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应产生于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

  综合运用:

  ①《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是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离情别绪、人生的失意和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感内容。

  一。

离情别绪,表现为思乡和怀人。

  1.游子的思乡情怀,如《明月何皎皎》开创写月圆的情境表达思乡情感。

  2.思乡的根柢,是思念家乡的亲人。

如《涉江采芙蓉》写游子想念家乡的妻子,要采摘花草寄送相思。

  二。

表现思妇的闺思和愁怨,展示她们婉曲复杂的心态。

《迢迢牵牛星》写白昼到深夜,思妇无心织布,遥望星河想着牛郎织女,只是悲叹、流泪不已。

可以想见她思念游子的深切。

  三。

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某些观念。

  1.有功业迟滞的焦灼和失意,如《回车驾言迈》。

  2.有世态炎凉的感受,如《明月皎夜光》。

  3.人生的飘忽如寄。

如《青青陵上柏》。

  4.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

他们想要摆脱虚名的困缚,也不相信永生之事,开始执着于现实的人生。

  5.《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并不是玩物丧志。

他们背井离乡,本是要求功名,但是经历了挫折和失落后,他们有了新的认识。

在种种人生的价值取向中,他们更看重生存的价值。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风骨

  1.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儒学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发现了自我,在文学方面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曹植的诗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一。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勇士形象,颂扬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也寄托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是前期代表作。

前期也常弥漫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

  二。

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倍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典型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充满了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3.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一。

深刻真实地反映了汉末苦难动乱的年代,艺术再现了诗人惨痛的人生经历。

全诗长540字。

第一段写董卓之乱,诗人及难民被掳后的非人遭遇。

第二段主要写在匈奴时想念父母,被赎归时又不忍割舍孩子的肝肠寸断的巨大痛苦。

  二。

蔡琰的五言《悲愤诗》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成功。

首先,它是一位女诗人在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其感情描写、心理活动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其次,能够注意细节的描绘,气氛的渲染,对烘托主题起到了良好作用。

另外,全诗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般的效果。

第二章正始之音

1.时代思潮对正始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

正始诗人,崇尚老庄,大畅玄风,建立玄学理论,开始了一个思想史上的新时代。

正始士人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把老庄的人生理想自然而然地带入到诗中来。

有的在诗中创作了一个庄子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有的把这个理想境界人间化,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二。

玄风对正始诗人的另一影响,就是文学创作的哲理化倾向。

正始诗人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人生做哲理的思索和哲学的观照,从诗歌的抒情向诗歌的哲理发展,在诗歌中注重表现哲理。

  2.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阮籍诗歌的成就主要在于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它们非一时一地之作,既有统一的文学特征,每首又各具特点。

  一。

意蕴深沉之美。

作者把人生的悲哀挖掘得更全面深入,因而也就更沉痛。

同时由于玄学思潮的影响,也就写得更深邃。

  二。

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显得意蕴深沉。

这不仅是恐因文遭祸,更是因为玄风的影响,阮籍深谙得意忘象之旨,学庄而用之。

  三。

清逸玄远之美。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一个清虚空灵的庄子式的理想世界。

  《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不但成为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而且创造了抒情组诗的新形式,开后代左思《咏史》组诗、陶渊明《饮酒》组诗的先河。

  3.嵇康诗的特色。

  一。

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嵇康第一个把庄子诗化了,使他的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二。

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

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锋芒犀利。

三。

嵇康在四言诗中另辟蹊径。

他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表现了作者很强的语言功力。

第三章两晋诗坛

  1.太康诗风形成的原因。

  太康年间,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们生活安稳舒适,诗歌内容多为平庸写实。

司马氏政权造成了“政失其本”,而“士无特操”的局面。

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求名自适。

他们非常世俗平庸,发之于诗,转而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了“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缛旨星稠,繁文绮合”的太康诗风。

  2.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特点。

  一。

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二。

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三。

描写更加细腻。

往往古人一句写总体,而太康诗人则进行具体细微之描绘。

  3.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一。

有一种建功立业,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