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31731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docx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版》实施细则解析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

实施细则

1总则

1.1适用范围

1.1.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及相应的编制说明、实施细则是山西电网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及电网防污闪工作的基础,是新建、扩建输变电工程的外绝缘设计依据及电网运行设备的外绝缘改造依据。

1.1.2农电、上网发电厂及用户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配置和防污闪措施可参照执行。

1.2污秽等级划分依据

1.2.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依据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电力系统污区分级与外绝缘选择标准》(Q/GDW152-2006)划分污秽等级,并应用了部级科研项目《大气环境对输变电设备抗污闪能力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吸取了近年来电网大面积污闪事故的经验教训。

1.2.2《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是结合环境污湿特征,现场污秽度及运行经验三方面因素修订的。

应用过程中,如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实际运行经验为准。

2污区分布图的维护要求

2.1《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的修订周期为1年,局部区域污级的变化应以经审查批准的各市(地)最新的污区图为准。

2.2各运行维护单位应注意搜集相关资料与数据,包括新增设备(变电站、输电线路)、新增污源点、运行经验(包括污闪故障、典型易积污区域)、气象参数及环境监测数据等,为下一次修订污区图奠定基础。

2.3现场污秽度的测量(包括饱和盐密、灰密)周期为一年一次,测量时间原则上应在每年第一场降雨之前,并于每年4月30日前通过网络上报测量结果。

2.4应根据新增设备(变电站、输电线路)、新增污源点及时、合理调整污秽度监测点。

污秽度监测点要求如下:

2.4.1污秽度监测点全部设置于架空输电线路;以变电站进出线第一基塔上的污秽度监测点作为变电站监测点,由线路运行维护单位负责维护。

2.4.2监测点性质:

污秽度监测点均为模拟监测点,统一使用非带电绝缘子。

2.4.3监测点数量:

污秽度监测点应覆盖110~500kV各电压等级架空输电线路。

原则上要求沿线路方向每10km设立一个监测点,但下述情况可以进行调整:

a)线路经过的局部污源点﹑微地形区﹑微气象区应设立监测点;d﹑e级重污区应适当增加监测点。

b)同杆并架或位于同一线路走廊的同电压等级线路的监测点可以适当合并。

2.4.4绝缘子型号:

污秽度监测点统一使用XP型或XWP型绝缘子;其它型号绝缘子(如:

玻璃绝缘子)作为测量绝缘子时,应获得该类型绝缘子的绝缘积污换算。

2.4.5绝缘子片数:

每一污秽度监测点悬挂一串长度为4片的绝缘子串,仅测量下3片的污秽度并取平均值。

2.4.6绝缘子悬挂点:

原则上模拟绝缘子应与实际运行绝缘子等高度悬挂。

2.4.7污秽度折算系数:

以一年为周期的模拟污秽度数据应折算为饱和带电数据,带电系数取1.3,饱和系数取1.9;且各单位应设立系数对比点(含带电系数及饱和系数),以获得适合本地区的系数。

2.5各运行维护单位应以《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及其编制说明和实施细则为依据,对本地区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配置进行摸底,对爬距不满足要求的根据设备的重要性,优先安排重要线路、变电所的调爬。

2.6各运行维护单位收集到的基础数据均须通过网络上报到山西输电线路特殊区域分布图系统的数据库中。

3污区分布图的使用原则

3.1应在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152-2006基础上,结合山西电网防污闪工作特点,依据《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实施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配置。

3.2输变电设备外绝缘设计应遵循“配置到位、留有裕度”的原则。

设计部门应深入现场和运行单位进行污源和运行经验调查,吸取国内外电网大面积污闪事故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邻近已有线路和厂、所的运行情况及城市、工业区的发展规划进行绝缘设计,并不应将清扫作为设计裕度,而是作为绝缘裕度留给运行,并考虑可能遇到的外绝缘灾害性天气及其带来的湿沉降,以确保外绝缘配置的有效性。

3.3外绝缘配置应根据输变电设备的电压等级及其在电网中的重要性予以区别对待,要保证主网架的安全运行。

应适当提高500kV变电站、220kV枢纽变电站和重要线路的外绝缘配置水平,确保双回线中的一条可靠运行。

3.4发电厂、变电所污秽等级的确定

《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的污级区域是按线路的污秽等级绘制的,发电厂、变电所的污秽等级按以下原则确定:

3.4.1发电厂的升压站位于污区图d、e级区内,定为变电d、e级;火力发电厂位于污区图c级以下,但升压站位于电厂积污期主导风向下侧,或受凉水塔水雾影响特别严重时,应定为变电d级,其它为变电c级。

3.4.2变电所所处污秽等级与线路一致。

3.5新建变电设备及输电线路的绝缘子有效基本爬距应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发展趋势,宜不低于d级污区要求。

其中有效基本爬距按下述方式考虑:

3.5.1基本爬距不含硅橡胶材料憎水性的作用;

3.5.2绝缘子结构形式的选择应充分重视运行经验,应选择运行良好、不易积污、自清洗性能好、清扫方便的绝缘子,非普通型绝缘子要考虑爬电距离的有效性。

架空线路的双串绝缘子有效爬距按单串绝缘子爬距的90%计算。

直线塔的双串绝缘子采用沿线路方向的“V”字或“倒V”形式时,污闪电压比单串绝缘子低,根据具体情况另行考虑爬距的有效性,在c级以上污区使用双联绝缘子串时,应增加1~2片同型号绝缘子。

当双串串间距大于等于60cm时,或串间夹角大于20°时,可不考虑有效系数。

3.6输变电设备绝缘子中的支柱绝缘子、套管、复合绝缘子等,推荐采用交替伞形式(一大一小或一大多小形式)。

3.7c级以上污区的变电所应采用防污型设备,并注意伞裙结构的合理性,对爬距不满足要求的可采取防污闪辅助措施。

变电设备绝缘子(含支柱绝缘子、套管)配置(爬距)应根据绝缘子平均直径进行调整(以相应污级配置的下限为基准),调整系数Kd规定如下:

3.7.1平均直径小于300mm的绝缘子,Kd取1.0;

3.7.2平均直径大于300mm且小于500mm的绝缘子,Kd取1.1;

3.7.3平均直径大于500mm的绝缘子,Kd取1.2。

3.8变电设备绝缘子(瓷支柱绝缘子、瓷套管)应使用下表面无棱光滑的伞裙形式。

伞形参数要求如下(以下参数应根据最新标准进行调整):

a)伞间最小距离(c):

≥30mm

b)伞间距(s)与伞伸出(p)之比:

≥0.65(无棱光伞)

c)局部爬电距离(ld)与间距(d)之比:

≤5

d)两伞伸出之差:

≥15mm

e)伞倾角:

≥5°

f)爬电系数(C.F.):

<4

g)剖面形状系数(P.F.):

>0.7

3.9防污闪涂料应满足《绝缘子用常温固化硅橡胶防污闪涂料》(DL/T627-2006)、《山西电网绝缘子用常温固化硅橡胶防污闪涂料使用管理规定(暂行)》(晋电生技字[2005]454号)及《电力设备外绝缘用持久性就地成型防污闪复合涂料(PRTV)技术条件及使用导则》(Q/HBW14204-2008)的规定。

3.10变电设备采用复合绝缘子(包括复合支柱绝缘子/复合套管)时,所用硅橡胶材料应达到线路复合绝缘子所用高温硫化硅橡胶(HTV)的性能要求。

3.11为避免球头脱出事故同时兼顾防污闪性能,架空线路V串绝缘子可采用瓷、玻璃绝缘子与防污闪涂料相结合的复合化瓷/玻璃绝缘子形式。

3.12雷电多发区(参照《山西省电力系统雷电活动分布图》中的雷电活动特别强烈区)应优先考虑采用瓷、玻璃绝缘子与防污闪涂料相结合的复合化瓷/玻璃绝缘子。

如果使用复合绝缘子,500kV复合绝缘子的电弧距离不宜小于28片悬式瓷或玻璃绝缘子(结构高度155mm)的串长,220kV复合绝缘子的电弧距离不宜小于14片悬式瓷或玻璃绝缘子(结构高度146mm)的串长,110kV复合绝缘子的电弧距离不宜小于7片悬式瓷或玻璃绝缘子(结构高度146mm)的串长。

3.13要加快重点区域快速积污导致的输变电设备污闪的防治。

d级、e级污区变电设备(支柱绝缘子、套管)应分轻重缓急安装用于防治快速积污的防污闪辅助伞裙,变电设备防污闪辅助伞裙要与防污闪涂料配合使用,以有效提高设备防止缓慢积污闪络、快速积污闪络及大雨暴雨闪络的综合能力。

其中伞裙尺寸要求如下:

3.13.1平均直径小于300mm的绝缘子,要求硅橡胶伞裙伸出量(超出瓷伞裙以外的部分)为80~100mm;

3.13.2平均直径大于300mm的绝缘子,要求硅橡胶伞裙伸出量(超出瓷伞裙以外的部分)为120~150mm。

3.14各上网发电企业应严格执行《山西省电力系统污区分布图(2011版)》,统一标准,消除防污闪薄弱环节,特别关注升压站及站线结合部设备,抓好覆冰闪络及快速积污闪络的防治。

3.15新建、扩建、改建的输变电工程在应用污区分布图的同时,应沿设计路径做污秽调查,相关运行单位及电科院应积极配合设计部门,提供工程所在区域、经过区域的最新污区分布数据,确保设备外绝缘配置合理。

在条件许可时,新建变电站站址应尽量避免选择e级污区,必须在e级污区建站时,推荐采用户内装置,户内设备的爬电比距不低于30.0cm/kV,并考虑到户内设备自洁能力差,配置相应的带电清扫工具。

3.16运行输变电设备的调爬优先考虑提高设备的基本爬距,可以结合变电站增容改造及更换老旧设备等工作进行。

3.17对污秽特别严重的变电站,可采取缩短冲洗周期或“涂防污闪涂料+带电水冲洗”的方法解决。

从防污闪效果及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的角度考虑,清扫(含带电水冲洗)已从电力系统的主要防污闪措施下降为辅助性、补救性防污闪措施,但在现阶段山西电网输变电设备外绝缘配置条件下,清扫暂时仍然是一项不可缺少的维护手段,各有关单位应对未实现复合化的瓷/玻璃绝缘子合理安排清扫,确保清扫到位。

应加强带电水冲洗的培训,确保水冲洗质量及人身设备安全,力争通过带电水冲洗减少电网停电次数,提高设备可用率。

3.18消除防污闪配置的薄弱环节。

各运行单位应认真清查、消除电网的防污闪薄弱环节,如:

具有多种绝缘配置的线路中相对薄弱的区段、线路与变电站的结合部、因更换备品导致外绝缘配置降低的设备(如原设备已安装防污闪辅助伞裙或喷涂防污闪涂料,更换的备品未采取上述措施)、特殊地形区或气候区的设备等,要从管理上制定具体措施,有专人负责把关。

此外,要加大对35kV、10kV设备以及用户设备的防污闪监督力度,避免因下级电网或用户设备污闪而波及主网。

加强各类外绝缘产品的全过程管理,规范选型、招标、监造、验收及安装施工、运行维护等环节,确保入网产品质量及产品运行效果。

3.18.1完善复合材料的检验规定,其中防污闪涂料等产品,必须通过电科院的入网检测试验后方可入网使用,且产品获得入网许可后,每次订货均需按批次抽检,同时加强施工质量监督,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追溯制度。

3.18.2各运行维护单位应定期对复合绝缘子及涂覆防污闪涂料的绝缘子的憎水性进行跟踪检测,保证复合绝缘的憎水性。

3.18.3对于盘形悬式玻璃绝缘子自爆和瓷绝缘子零值问题,一方面应坚持定期检测和及时更换劣化绝缘子;另一方面对劣化率高于《盘形悬式绝缘子劣化检测规程》的产品,应结合生产厂家、产品批次、运行时间、运行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应全部更换,并与设计、基建及生产厂家及时交换信息,避免再次使用劣质产品。

3.19加强设计、基建、运行及科研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在可研、初设阶段将防污闪配置要求及时贯彻,确保新建工程外绝缘配置到位。

3.20对局部污源点

3.20.1铁路、公路及局部污源点的污染范围较小,污区图不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在此类地区建站设线应进行特别处理。

3.20.2c级及以下污区的铁路和国、省道沿线两侧300m范围的污秽等级应提高一级,b级污区内的孤立污源点,应在小范围内适当提高爬距。

3.20.3对有运行经验的微气候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污秽等级。

3.20.4线路设计时应认真调查沿线铁路、公路、局部污源点和微气候区的分布及其影响范围。

3.21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推广成熟的研究成果,不断解决防污闪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防污闪工作质量。

4110~500kV架空输电线路外绝缘选择:

4.1悬垂单I串/单V串绝缘子选择方法列于表1。

表1110~500kV线路悬垂单I串/单V串绝缘子选择

污秽等级

&

等值盐密

(mg/cm2)

110kV

220kV

500kV

a级

≤0.025

I串:

XWP型绝缘子×7(爬距3150mm)

I串:

XWP型绝缘子×14(爬距6300mm)

I串:

XWP型绝缘子×28(爬距12500mm)

V串:

XWP型绝缘子×28(爬距12500mm)

b级

0.025-0.05

I串:

XWP型绝缘子×7(爬距3150mm)

I串:

XWP型绝缘子×14(爬距6300mm)

I串:

XWP型绝缘子×28(爬距12500mm)

V串:

XWP型绝缘子×28(爬距12500mm)

c级

0.05-0.1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3150mm;结构高度1180或1240mm)

②XWP型绝缘子×7(爬距315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6300mm;结构高度2150或2240mm)

②XWP型绝缘子×14(爬距630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12500~13750mm;结构高度4030或4450mm)

②XWP型绝缘子×28(爬距12500mm)

V串:

XWP型绝缘子×28(爬距12500mm)

d级

0.1-0.25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3150mm;结构高度1180或124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7(爬距3150mm)

③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6300mm;结构高度2150或224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14(爬距6300mm)

③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12500~13750mm;结构高度4030或445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29(爬距13000mm)

③XWP型绝缘子×36(爬距16200mm)

V串:

①复合化XWP型绝缘子×29(爬距13000mm)

②XWP型绝缘子×36(爬距16200mm)

e级

﹥0.25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3150mm;结构高度1180或124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7(爬距3150mm)

③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6300mm;结构高度2150或224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14(爬距6300mm)

③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12500~13750mm;结构高度4030或445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29(爬距13000mm)

③XWP型绝缘子×36(爬距16200mm)

V串:

①复合化XWP型绝缘子×29(爬距13000mm)

②XWP型绝缘子×36(爬距16200mm)

注1:

XWP型绝缘子,即双伞型盘形绝缘子,爬距450mm;

注2:

表中复合绝缘子结构高度仅适用于a、b、c级雷区,d、e级的雷电多发区按条文3.12执行。

注3:

表中等值盐密以灰密为等值盐密的5倍为计算条件。

注4:

当e级区等值盐密大于0.35mg/cm2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污秽条件重新计算绝缘子串片数。

注5:

当500kV线路V串使用复合绝缘子时,其配置要求同I串。

4.2悬垂双I串/双V串的片数应较单I串/单V串时增加10%。

表2110~500kV线路悬垂双I串/双V串绝缘子选择

污秽等级

&

等值盐密

(mg/cm2)

110kV

220kV

500kV

a级

≤0.025

I串:

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I串:

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I串:

XWP型绝缘子×31(爬距13950mm)

V串:

XWP型绝缘子×31(爬距13950mm)

b级

0.025-0.05

I串:

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I串:

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I串:

XWP型绝缘子×31(爬距13950mm)

V串:

XWP型绝缘子×31(爬距13950mm)

c级

0.05-0.1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3150mm;结构高度1180或1240mm)

②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6300mm;结构高度2150或2240mm)

②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13750mm;结构高度4030或4450mm)

②XWP型绝缘子×31(爬距13950mm)

V串:

XWP型绝缘子×31(爬距13950mm)

d级

0.1-0.25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3150mm;结构高度1180或124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③XWP型绝缘子×9(爬距405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6300mm;结构高度2150或224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③XWP型绝缘子×18(爬距810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13750mm;结构高度4030或445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32(爬距14400mm)

③XWP型绝缘子×40(爬距18000mm)

V串:

①复合化XWP型绝缘子×32(爬距14400mm)

②XWP型绝缘子×40(爬距18000mm)

e级

﹥0.25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3150mm;结构高度1180或124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③XWP型绝缘子×9(爬距405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6300mm;结构高度2150或224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③XWP型绝缘子×18(爬距8100mm)

I串:

①复合绝缘子(爬距13750mm;结构高度4030或4450mm)

②复合化XWP型绝缘子×32(爬距14400mm)

③XWP型绝缘子×40(爬距18000mm)

V串:

①复合化XWP型绝缘子×32(爬距14400mm)

②XWP型绝缘子×40(爬距18000mm)

注1:

XWP型绝缘子,即双伞型盘形绝缘子,爬距450mm;

注2:

表中复合绝缘子结构高度仅适用于a、b、c级雷区,雷电活动特别强烈区按条文3.12执行。

注3:

表中等值盐密以灰密为等值盐密的5倍为计算条件。

注4:

当e级区等值盐密大于0.35mg/cm2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污秽条件重新计算绝缘子串片数。

注5:

当500kV线路V串使用复合绝缘子时,其配置要求同I串。

4.3双串/多串并联耐张绝缘子串的片数应较悬垂单I串/单V串时增加10%。

表3110~500kV线路双串/多串并联耐张绝缘子选择

污秽等级

&

等值盐密

(mg/cm2)

110kV

220kV

500kV

a级

≤0.025

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XWP型绝缘子×31(爬距13950mm)

b级

0.025-0.05

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XWP型绝缘子×31(爬距13950mm)

c级

0.05-0.1

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XWP型绝缘子×31(爬距13950mm)

d级

0.1-0.25

①复合化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②XWP型绝缘子×9(爬距4050mm)

①复合化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②XWP型绝缘子×18(爬距8100mm)

①复合化XWP型绝缘子×32(爬距14400mm)

②XWP型绝缘子×40(爬距18000mm)

e级

﹥0.25

①复合化XWP型绝缘子×8(爬距3600mm)

②XWP型绝缘子×9(爬距4050mm)

①复合化XWP型绝缘子×16(爬距7200mm)

②XWP型绝缘子×18(爬距8100mm)

①复合化XWP型绝缘子×32(爬距14400mm)

②XWP型绝缘子×40(爬距18000mm)

注1:

XWP型绝缘子,即双伞型盘形绝缘子,爬距450mm;

注2:

表中等值盐密以灰密为等值盐密的5倍为计算条件。

注3:

当e级区等值盐密大于0.35mg/cm2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污秽条件重新计算绝缘子串片数。

5110~500kV变电设备外绝缘选择:

5.1平均直径小于300mm的绝缘子(支柱绝缘子/套管)选择方法列于表4。

表4平均直径小于300mm的支柱绝缘子/套管选择

污秽等级

&

等值盐密

(mg/cm2)

110kV

220kV

500kV

a级

≤0.025

瓷绝缘子

爬距≥2900mm(推荐3150mm)

爬电比距≥39mm/kV

(以下参数应按最新标准进行调整)

伞间最小距离c≥30mm

伞间距s与伞伸出p之比≥0.65

局部爬电距离ld与间距d之比≤5

两伞伸出之差≥15mm

伞倾角≥5°

爬电系数(C.F.)<4

剖面形状系数(P.F.)>0.7

瓷绝缘子

爬距≥5700mm(推荐6300mm)

爬电比距≥39mm/kV

(以下参数应按最新标准进行调整)

伞间最小距离c≥30mm

伞间距s与伞伸出p之比≥0.65

局部爬电距离ld与间距d之比≤5

两伞伸出之差≥15mm

伞倾角≥5°

爬电系数(C.F.)<4

剖面形状系数(P.F.)>0.7

瓷绝缘子

爬距≥12500mm(推荐13750mm)

爬电比距≥39mm/kV

(以下参数应按最新标准进行调整)

伞间最小距离c≥30mm

伞间距s与伞伸出p之比≥0.65

局部爬电距离ld与间距d之比≤5

两伞伸出之差≥15mm

伞倾角≥5°

爬电系数(C.F.)<4

剖面形状系数(P.F.)>0.7

b级

0.025-0.05

瓷绝缘子

爬距≥2900mm(推荐3150mm)

爬电比距≥39mm/kV

其它同a

瓷绝缘子

爬距≥5700mm(推荐6300mm)

爬电比距≥39mm/kV

其它同a

瓷绝缘子

爬距≥12500mm(推荐13750mm)

爬电比距≥39mm/kV

其它同a

c级

0.05-0.1

①瓷绝缘子

爬距≥2900mm(推荐3150mm)

爬电比距≥39mm/kV

其它同a

②复合绝缘子

爬距≥2900mm(推荐3150mm)

爬电比距≥39mm/kV

①瓷绝缘子

爬距≥5700mm(推荐6300mm)

爬电比距≥39mm/kV

其它同a

②复合绝缘子

爬距≥5700mm(推荐6300mm)

爬电比距≥39mm/kV

①瓷绝缘子

爬距≥12500mm(推荐13750mm)

爬电比距≥39mm/kV

其它同a

②复合绝缘子

爬距≥12500mm(推荐13750mm)

爬电比距≥39mm/kV

d级

0.1-0.25

①复合化瓷绝缘子

爬距≥2900mm(推荐3150mm)

爬电比距≥39mm/kV

其它同a

②复合绝缘子

爬距≥2900mm(推荐3150mm)

爬电比距≥39mm/kV

③瓷绝缘子

爬距≥3700mm

爬电比距≥50mm/kV

其它同a

安装防污闪辅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