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3453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五讲 文言与白话 52 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docx

高中语文第五讲文言与白话52新文学与白话文同步训

二新文学与白话文

基础演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居桐城之龙眠山下。

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未几,成进士,除瑞昌令。

瑞昌隶九江,负山带湖,民疲苶多盗,逋赋①日积。

公至日,前令坐系凡三辈,其一竟以累死,妻子不能归,公慨然白府,身任所逋,悉罢遣前令,归其妻孥。

县郭并河,岸崩壅故道,公捐俸倡首集赀筑堤,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是时闽、楚告警,瑞昌与楚邻,奸民乘间行剽劫,吏议发兵剿,公曰:

“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因勅乡堡长宣谕利害,督丁壮材勇者巡察,时刺取其渠魁②击杀之,盗遂息。

未几,迁巩昌守。

时大军入蜀,道巩昌,军兴旁午③,民疲困,卒益骄悍,或窃出渔夺,无敢呵者。

公行部出郊,见数骑驰突过车,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越四岁,移刺柳州。

柳僻南服,俗犷悍。

时新收粤西,兵留镇柳州,军中多掠夺妇女,哭泣思归。

公白大府,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愿归者量远近给资遣还,凡数百人。

明年,柳帅卒,饷不继,士擐甲哗军门,公遽出,与期匝月给,士卒信公,稍解去。

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

饷应期至,军乃戢。

粤西山峻削,柳尤邃险,万石离立,斤斧所不及,颇多巨木。

时上方修太和殿,使者采木且及柳,柳人大恐。

亡何,使者至,公即呼柳民问所产巨木地,令前导,公骑偕使者往视木。

行数里,至绝

下,山石嶙峋,木森森挺出,下临崖谷,马不能前。

公解鞍,踞地稍憩,徒步邀使者登,使者有难色。

公曰:

“上命也,木苟可出,守臣当先以身殉。

”遂短衣持筇,扶两小吏先登,使者强随之,半崖路绝,无置足所。

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何如?

”使者咋舌,大呼亟返,曰:

“是不可取。

”公曰:

“木具在是,赖使者为上言不可取状。

”使者遂还,奏免,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公享年八十有一,卒康熙乙未。

公性廉明,故所在有声绩。

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习吏事,始终洁白一节,贤达皆叹仰之。

(有删节)

【注】①逋赋:

拖欠的赋税。

②渠魁:

首领。

③军兴旁午:

军队征敛繁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

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

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

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顾:

回头看。

解析 B项中“趣”应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答案 B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江皋“所在有声绩”的一组是(  )

①性敏慧,弱冠举于乡 ②为完久计,民号之曰“江公堤”

③时刺取其渠魁击杀之,盗遂息 ④饷应期至,军乃戢 ⑤守臣当先以身

殉 ⑥柳民欢呼戴上恩德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⑤⑥D.③⑤⑥

解析 ①强调江皋的才气,⑤是江皋激将使者登崖的话。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皋到瑞昌任县令时,当地贫困多盗,百姓长期拖欠赋税,前任县令

也因此受到牵累。

江皋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让前县令和妻儿离去;

又率先捐出俸禄集资修筑河堤,造福当地百姓。

B.江皋能体谅民情。

他反对发兵剿灭“迫饥寒为盗”的平民,只杀掉了

贼寇首领,消除了盗患;对军中被掠夺而思归的妇女,量远近给资遣

还,凡数百人。

C.江皋处理政事冷静果决。

有军人骄横凶悍,渔夺百姓,他严厉惩治,

使军队不再扰民;驻柳州军队因欠饷喧哗军门,他迅速应对,设法应期

发给军饷,平息了事端。

D.江皋通晓吏事,做事灵活有谋略。

朝廷修太和殿,派使者来粤西山中

采集巨木。

江皋邀使者亲临巨木产地,其地势险要令人咋舌,使者返回

后据实奏免,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解析 A项中“慨然承担所拖欠的赋税”说法不当,原文“身任所逋”指

承担追缴拖欠的赋税的任务。

答案 A

4.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

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答案 

(1)①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

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②(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

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

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2)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

于其心也

【参考译文】

江公皋传

[清]蓝千秋

江公讳皋,字在湄,号磊斋,世代居住在桐城境内的龙眠山下。

他生性聪慧,二十岁时被乡里举荐。

不久,中了进士,被授予瑞昌县令的官职。

瑞昌隶属九江,依山傍湖,百姓贫困,很多人做了强盗,拖欠的赋税一天天积累起来。

江公到任的日子,以前的县令因此被拘囚的共三任,其中一个竟然在监狱中死去,妻子儿女不能返乡,江公情绪激昂地禀告知府,亲自承担了追缴拖欠赋税的任务,全部释放并遣归了前几任县令,让他们的妻子儿女一同返乡。

县城邻近大河,河岸崩塌堵塞了原来的水道,江公捐献俸禄第一个倡导集资修筑河堤,作为保全长久之计,百姓称河堤为“江公堤”。

这时闽、楚两地上报危急情况,瑞昌县与楚相邻,奸诈之人乘机抢劫掠夺,官吏商议出兵围剿,江公说:

“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

”于是命令乡中堡长解说利害,督促健壮勇敢的乡民巡视,及时刺探贼首的情况并杀掉了他,强盗团伙于是解散了。

不久,江公升为巩昌太守。

当时大军进入蜀地,取道巩昌,军队征敛繁多,百姓疲惫困顿,士卒更加骄横凶悍,有的暗地里出营掠夺,没有敢呵止的人。

江公巡行来到郊外,见到几名骄兵从车前飞驰而过,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

过了四年,江公调任柳州刺史。

柳州偏僻,居于南方,习俗粗野凶悍。

当时刚收复粤西,军队留守柳州,军营中有很多掠夺来的妇女,哭泣着要回家。

江公禀告大府,命令军营长官登记掠夺来的妇女,赶赴郡中讯问,妇女愿意回家的估计远近发给资费打发回家,共几百人。

第二年,柳州军帅去世,军饷不接,士兵穿着铠甲在军营大门吵闹,江公立即出来,与他们约定一个月后供给,士兵信任江公,渐渐分散离开。

江公飞书上报台省赶快发送军饷。

军饷按期到达,军队才安定下来。

粤西一带山势高峻陡峭,柳州尤其幽深险要,万石陡立,是砍伐不到的地方,有很多高大的树木。

当时,皇上正在修建太和殿,使者采伐树木即将到柳州,柳州百姓非常害怕。

不久,使者到来,江公就叫来柳州百姓问他们大树生长的地方,让他们做向导,江公骑马偕同使者前往看树。

走了几里,来到陡峭的山峰下,山石高耸峻峭,树木繁茂挺拔而出,下方面对深谷,马不能前进。

江公解下马鞍,蹲在地上稍微歇息,步行邀请使者登山,使者面露难色。

江公说:

“这是皇上的命令,树木如果可以运出,臣下应先以身殉职。

”于是穿上短衣拄着竹杖,扶着两个小吏率先登山,使者勉强跟随他们,走到山崖一半,便没有了路,连放脚的地方也没有。

江公仰视大树回头看着使者说:

“怎么样?

”使者惊恐,高呼速回,说:

“这些树不能采伐。

”江公说:

“大树都在此地,仰仗使者向皇上说无法采伐的情况。

”使者于是回去,上奏免除砍伐,柳州百姓欢呼,感激皇上的恩德。

江公享年八十一岁,康熙乙未年去世。

江公生性正直贤明,所以所到之处都有声名政绩。

他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淡泊寡欲,洞明时务,熟习吏治,始终保持清白的节操,有德行、才能和声望的人都赞叹仰慕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当语言死亡时

陈 赛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濒危语言图谱可知,全世界大约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2l世纪消亡,80%~90%的语言则将在未来的200年内灭绝。

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虽然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有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使用它的人数。

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

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族人,但会说满语的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

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

“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

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思想世界,反映了一种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

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用双手建造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

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过去200年间,语言最大的破坏者是殖民主义,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在谈到语言的优劣问题时,哈里森说:

“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

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有关它们的资料。

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

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时,同时也失去了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过去500年的时间里,玻利维亚的Kallawaya土著将数千种药用植物的知识内嵌在一种神秘的语言中,在父子之间代代相传。

这些知识难道不能被翻译成英文,融汇到一个单一语言的知识库里吗?

“当然可以,但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

语言就像树一样,当人们开始用另一种语言时,原先那棵树的结构就塌了。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利特·米德,在去世之前谈到她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

“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

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

”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是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原文有删改)

5.下列与“语言”有关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不在语言濒危的热点地带,但某些语言同样值得担忧。

比如,拥

有千万满族人的中国如今会说满语的仅有百余人了。

B.殖民主义从来都是语言的最大破坏者,如欧洲殖民者曾在澳大利亚消

灭了上百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数百种土著语言。

C.美国哈里森教授认为,语言是人类的财富,每一种语言的词汇、发音

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都比我们用双手建造的任何建筑

更伟大。

D.根据美国哈里森教授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其余的

6000多种语言中,绝大多数语言的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十分

脆弱。

解析 B项,“殖民主义从来都是语言的最大破坏者”错,原文是“过去

200年间,语言最大的破坏者是殖民主义”。

答案 B

6.下列有关“语言濒危”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濒

危语言图谱可知,语言的灭绝速度比动植物的灭绝速度快得多。

B.目前,语言的消亡速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每两个星期就至少有

一种语言会悄无声息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C.中国的129种语言中,有一半以上的语言活力很低,有超过二十种的语

言处于濒危状态,云南的阿奴语、新疆的塔塔语就在其列。

D.说某种语言的人日益减少,或者说某种语言的人大都开始放弃自己的

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这都是某种语言濒危的信号。

解析 B项,“每两个星期就至少有一种语言会悄无声息地从人们的视野

中消失”错,原文是说“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

答案 B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1题。

塔上的树

易允武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

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高坡之上。

那塔顶上长着一棵硕壮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细看这幅山水泼墨。

它是一座七层古塔,显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

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

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

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楚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

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

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

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憩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这时有阵阵江风吹来。

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响动众多鸟雀的鸣叫。

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

塔外叽叽喳喳的叫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

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

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

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

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

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

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幽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鸟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

鸟亦有情,它们的相互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

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

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

这时,我才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着羽毛。

就在我缩着腿弓身下退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①(扎、长、嵌)在青苔之中。

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②(连、缠、拧)在一起。

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③(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

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

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

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

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簇拥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石垒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

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僵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了。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

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

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予者。

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正是因为塔内堆积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

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于塔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是仰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这棵树的最初生命。

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

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难割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

这是天意?

这是缘分?

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

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说不明白。

或说树鸟连理,相倚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塔的圆融而心怀崇敬。

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

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7.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作者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砖石斑驳;②塔角翘檐破损残缺;③风铃失声。

为后文写塔、

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8.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因有青苔,防滑倒;②躲避鸟的袭击;③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

宁静。

9.请为第6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嵌 缠 挂

10.请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

题;②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③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④联

想沈从文,首尾呼应。

11.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

若无必要,请说明理

由。

若有必要,请拟出新的题目。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必要。

理由:

①以“塔上的树”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树是引起作者登

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融的起因。

有必要。

拟题示例:

①塔·鸟·树 ②生命的互助(符合文章内容,有文采。

高考巡礼

(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捧与挖

鲁 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

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冷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

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

要而言之:

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

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

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

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

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

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

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

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

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

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

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

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

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

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

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

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请简要慨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②其

次,分析人们“捧”的动机;③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④最

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2.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

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

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后果:

①助长贪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