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3528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docx

东夫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2

东夫:

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

(2)

※东夫:

川西“大跃进”纪实----麦苗儿青菜花黄

(2)

※发信站:

瀚海星云(TueJan1301:

14:

582004)

※高烧一亿度

※  一九五六年的减产,让温江专区大部分县的干部冷静了许多。

李政委几个小

※时的关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说教,也没有让他们的脑子热起来。

一九五

※七年,大部分县都放慢了“技术革命”的步子,恢复传统耕作方法。

唯有郫县一

※枝独秀,在省委领导的扶持关怀下,高举跃进大旗,双季稻面积由四千亩扩大到

※五万多亩,全县干部一大半在乡下指挥农民搞生产,培训出几千名“土专家”,

※组成全县“新技术推广网”,悬赏征集生产新建议近三万条。

年底,《人民日报》

※头版报道,四川九个县市达到纲要指标,“其中郫县产量最高,平均亩产一千零

※八十三斤”,成为全川第一个千斤县。

※  这一次郫县出了大风头,不仅成了全省“首举帅旗的先进县”,在全国也有

※了名气。

五七年底到五八年初,省内外参观取经者达五千多人。

省里又决定,将

※崇宁这个殷实肥富,但“工作落后”的小县并入郫县,壮大郫县实力。

因为水稻

※减产的事让新华社记者捅出去“犯了错误”的崇宁县委书记杨洪魁,到郫县坐冷

※板凳。

县委门口贴出了一幅对联:

※  克勤克俭以乘风破浪的干劲提前实现纲要四十条

※  戒骄戒躁用排山倒海的雄心壮志稳举帅旗双千斤

※  横批:

跃进再跃进

※  没有自以为骄傲的成绩就不会说“戒骄或躁”。

县委书记、县长高义禄后来

※感慨;

※  “那时候我们的脑子真是太热了,不是一XX、一千度、一万度,是一亿

※度!

※  一亿度的高烧就是从这时候升起来的。

继五七年实现“千斤县”,五八年的

※指标定到双千斤。

为了稳举帅旗,全县掀起声势浩大的改良土壤,积肥造肥、扩

※大耕地、兴修水利、植树绿化和除七害运动。

被郭沫若称为“新国风”的跃进诗

※歌响彻全县:

“夜晚当白天,月亮当太阳,星星当月亮”,“挖尽千脚泥,寻找

※肥林盘,积肥不上五十万,不算英雄汉”。

志愿军战歌也改编成跃进战歌:

“雄

※纠纠,气昂昂,决心坚如钢。

雨当晴,夜当晓,生产日夜忙……”

※  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到郫县视察,尤如一剂强烈的兴奋剂,把

※本来已经热昏的气氛加热到白炽。

陷入热昏状态的不仅是干部,农民也被眼花缭

※乱的刺激弄得晕眩了。

无休无止的宣传鼓动如催眠术和气功师的暗示,光荣与梦

※想如天国的召唤,人人热血沸腾,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  一九五八年五月,就在毛泽东正式启动大跃进战车的八大二次会议召开的同

※时,郫县举行党代会,县委书记高义禄骄傲地宣称,小春丰收已成定局,据各乡

※估产,总产量比去年增加一倍以上,“同志们,这个增产比例在我县来说是空前

※的,史无前例的,从近来报上发表的消息看,象我县这样的增产比例是少有的。

※  这是一个诗歌盛行的时代,人们竞相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豪情壮志,连党代会

※上作报告也不例外。

在做诗,或者说编顺口溜方面,农工部长潘兆清是一把好手。

※本地贫农家庭出身的潘兆清虽然只上过几年小学,但聪明过人,能说会道,善于

※领会上级精神并有创新。

他土改时参加工作,两年时间就当了区委书记,一九五

※四年升任县委农工部长。

县里发的文件,大部分是由他口述,县委办公室主任王

※春莲记录而成。

在这次党代会上,他的报告几乎是诗歌连缀。

归纳全县各乡的工

※作成绩,他朗诵道:

※  太平扫除文盲干劲大,崇兴除四害灭三病有办法;新民技术革新是创造,合

※兴先进技术创造广;犀浦经营管理有名堂,花园耕作细致赛全县;永定挖沙塘改

※良土壤,安靖肥料加工厂是榜样,团结使用磷肥矿已推广,永兴创造农业社办劳

※教,古城养猪全县最多、德元大麻生产很漂亮;友爱土烟赛过花园场,合作养母

※猪经验很丰富;和平油菜产量高,清河乡创造栽包粪秧。

这就是行行出状元,乡

※乡有特点,事事有先进,样样有创造,只要认真学,外行变内行。

※  讲到生产上的发明创造,他朗诵:

※  农业社创造既多又广,生动而惊人。

萧传贵创造洋芋栽大箱,刘贤松创造全

※队早发栽塘秧,徐清树创造三点钟催芽法,李洪金创造土烟间在玉米箱,刘孝钦

※提出荞子点条播,赁伦发提议土烟栽双箱,孙树云创造筒车改用筒槽水,石荣中

※试验成功老葫豆行内间种葫豆秧……杨志成人工造粪水,刘贤松和技术人员结合

※创造高空育秧,周桂林试行水沟育秧,牟青云就搞院坝洒秧,机械农场试行猪喂

※牛粪,钟永成和张润高就把猪的扁桃腺割了喂了肥猪片,注射鸡蛋清十天长七斤

※……〖注1〗

※  党代会的诗歌大联唱以县委书记高义禄的报告为最后篇章,他描绘道:

“我

※们县目前的景象是:

※  乘风破浪大跃进,万马奔腾总动员。

※  坚决跟着共产党,誓把郫县变乐园。

※  粮食赶澄海,水稻追孝感;

※  亩产一千五,力争达双千。

※  每户积肥八十万,单改双、双加番;

※  密植良种浅水灌,低产变成高产田。

※  小沟改水渠,铁牛跑得欢。

※  生猪发展超北川,鸡鸭成群果满园。

※  全县养蜂二十万(箱),每户社员都养蚕。

※  ……

※  社社有电话,队队喇叭安。

※  文盲全扫除,都把科学钻。

※  农业中学遍全县,新型农民文武全。

※  六畜兴旺人健康,三病七害消灭完。

※  农村修建居民点,家家户户电灯燃。

※  有余粮、有存款,欢乐歌声遍田园。

※  人人脸上红光满,老年变得象青年。

※  光荣伟大共产党,领导我们奔向前。

※  幸福日子要实现,大家鼓劲干三年。

”〖注2〗

※  鼓劲干三年就能过上这般如诗如画的好日子,真是累死累活也心甘。

※  最最幸福和激动的当然是红光社的社员们。

自从毛主席到来的那个傍晚起,

※人人都沉浸在幸福和兴奋之中。

有幸见到伟大领袖的人骄傲而激动地向人们诉说

※每一个细节,错过机会的后悔不迭。

人人争相和握过毛主席手的人握手,以分享

※一份“龙恩”。

人们长时间地回味、追寻和领会伟大领袖的每一个动作、神态,

※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走过的每一个角落留下的每一个脚印。

人们筹划着,

※要在毛泽东下车的地方修一个“幸福门”;把毛泽东走过的机耕道修成“幸福

※路”,路两旁植柏树;修一座纪念馆;建一座“幸福亭”;毛泽东下过的田取名

※“幸福田”;他跨过的沟上建一座“幸福桥”;根据他的指示新建的小学取名

※“幸福小学”;见过他的十八名小孩成了“幸福娃”。

〖注3〗幸福万分的温幺

※娘把毛泽东在她院子里看过的小橘子树取名“幸福树”,把毛泽东路过的菜园改

※成花园,叫“幸福花园”,毛泽东把弄过的水烟锅和烘笼不便以“幸福”命名,

※也被她精心保存起来。

她逢人便说,要是那阵不害火巴眼就好了,害得毛主席来

※了她都没认出来,抱怨她孙儿不懂事,毛主席问他腔都不敢开。

※  更名“幸福”的还有:

毛泽东到过的灌县新城乡莲花社更名幸福社;刘少奇

※视察过的犀浦乡第二农业社更名幸福社;邓小平视察过的郫县晨光社更名幸福社。

※孩子们人人学会了新儿歌:

“红光社,开红花,毛主席来到我们家。

看我们种的

※双季稻,夸我们种的好庄稼……”一曲颂歌唱遍大江南北:

※  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

※  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

※  千家万户齐欢笑,

※  好象春雷响四方。

※  ……

※  和这首曲调优美的颂歌一样响遍全国的,是毛泽东在红光社发现的打破碗花

※花。

根据毛泽东三月十六日的当面指示,有关报道两天后就出现在《四川日报》。

※三月二十六日成都会议结束的当天,《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专稿:

《让毒草为

※人类服务  四川农民用“打破碗花花”除蚊蝇》,并有川大方文培教授,川医

※谢成科、徐仲吕、李正化教授等的分析介绍。

几天后,这种野草的神奇功效进一

※步扩大。

《人民日报》说,四川省农业部门的试验证明,这种野草还能够用来消

※灭蚜虫、土蚕、螟虫和“杀死病菌”。

不过当时人们还不知道报纸何以将它吹得

※神乎其神。

直到四月十一日,毛泽东已到了武汉,《人民日报》才首次报道毛泽

※东在四川的消息,刊登毛泽东在红光社观看打破碗花花的照片。

反应敏捷的郭沫

※若在第二天发表的《百花齐放》组诗中加上“打破碗花花”一首:

※  我们的白色花冠是五瓣,

※  有的是淡紫色或者淡蓝,

※  也有的是双瓣名叫牡丹,

※  栽培在庭院里也很好看。

※  但我们的广阔天地是乡间,

※  农民们用来驱蝇、除蚊、肥田。

※  茎叶有毒,看是怎样地使用,

※  只要使用得好并不打破碗。

※  他对这种“花”的知识显然是从报纸上得知的,不如艾芜谈得真切。

他说他

※小时有一年打摆子,母亲到小沟边摘了打破碗花,捶烂敷在手上,“从此就不发

※疟疾了”,建议用它提炼一种治疟疾的外用药。

又说四川还有一种叫合麻的野草,

※手一摸痛得要命,当年张献忠扯来揩屁股,痛如刀割,大骂四川不但人可恶,连

※草也可恶,“我想也可以研究下子,在毒草中取出有用的药来。

”〖注4〗

※  因为是红光社社长,诚实厚道的周桂林成了全国知名人物,他那副光头上扣

※一顶皱巴巴的制服帽,裤腿挽得老高的形象经常见诸报刊。

他是那个时代出身贫

※苦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典型人物。

他原是简阳县的一个孤儿,流落到郫县合兴乡帮

※长年,因为老实肯干,主人家舍不得放,就留在当地。

临解放前川西坝子兵荒马

※乱。

一户姓萧的人家怕十六岁的女子落到胡宗南的兵痞手里,打急抓把女子嫁给

※他,她就是后来的副社长萧绍群。

虽说合作化以来周桂林一直是劳动模范积极分

※子,实际上一切并不由他主宰。

他一天书没读,扫盲后仅写得周桂林三字,为人

※憨厚木讷,拿不出什么新点子好办法,唯一优秀的是“工作干部”叫干啥就干啥,

※他的无数拿着讲稿在台上表决心的照片都是别人导演的。

他在广播里讲话,别人

※在旁边说一句,他对着话筒说一句,广播喇叭里都听得见。

※  合作社以来一直在合兴乡、红光社抓点的干部是农工部长潘兆清和县委办公

※室主任王春莲,五七年一月又有女副县长郑功瑶下放任乡党委第一书记。

毛泽东

※在红光社转了一个多小时,如何把伟大领袖的一言一行贯彻到工作中去呢?

工作

※干部们反复回忆理解讨论,总结出“关键在于那一比”。

你们看,毛主席在油菜

※田里,左手摸着菜子,右手伸到齐胸的高度问“能不能长这么高?

”又比到齐颈

※的高度问“能不能长这么高?

”最后一次比着他的高大的身体的同样高度问“能

※不能长这么高?

”毛主席这一比,是在让我们开阔眼界,鼓励我们创造生产奇迹,

※夺取前人想象不到的大丰收啊!

于是,社里召开群众大会,批判庄稼长得差不多

※了的“封顶思想”,重新修订增产计划,修改一次上面通不过又修改一次,一直

※修改三十七次,最后终于“发出豪言壮语:

向大地展开冲锋,喝令山河原野献宝;

※力争粮食翻三番,不达目的不罢休!

”“粮食翻三番,中稻过双千,晚稻超早稻,

※晚秋作物破千关,生猪发展翻两倍,绿肥翻过九万关,保证粮食三千五,力争跨

※过四千关。

※  合兴乡党委第一书记郑功瑶这年芳龄二十六,郫县太和场人,就是画家张大

※千抗战时移居三年的地方。

她父亲当过军官,抗战后解甲归田,土改划成份为城

※镇贫民。

太和场为著名蜀绣之乡,妇女多以刺绣为生计,郑高小毕业后即在家绣

※花。

她虽文化不高,相貌平平,但聪明伶俐,干练泼辣,倒也算女中人才。

十七

※岁那年当了乡农会妇女委员,一九五四年任县妇联主任,一九五六年年仅二十三

※岁当了副县长。

郫县的女干部在温江专区以能干出名,她是其中的姣姣者。

她的

※仕途轨迹和农工部长潘兆清惊人相似,又兼志同道合,来往密切,眼下二人恋情

※已是公开秘密,郑早已解除包办婚约,潘在等待和结发妻子离婚。

※  毛泽东到红光社时,风云人物郑功瑶错过时机,为一桩好事误了大好事  

※到湖北参观取经,水稻高产之风就是从那里吹起的。

当时湖北出了两大全国轰动

※的典型,一个是麻城孝感的水稻高产,一个是红安县的干部试验田。

麻城、孝感

※五七年底放出晚稻高产卫星,亩产两三千斤,经验是深耕  足肥  密植,开

※大浮夸先河,影响所及不可估量,所谓经验全国竞相效仿。

※  所谓“干部试验田”则是乱指挥的升级。

一九五七年后大批干部下放基层,

※以“改造思想,克服官僚主义,领导生产”云云。

红安的经验是,光是带一本劳

※动手册、一把锄头到地里劳动,“很难达到领导生产的目的”。

要用领导干部亲

※自动手种试验田的办法,“打开如何对农业生产全面、具体地领导的闷葫芦。

※县委书记程鹏种了一块花生试验田。

当地习惯花生地不上底肥,他偏上,习惯一

※窝花生一粒种,他下三粒;习惯白子下种,他用“根瘤菌”拌种;习惯宽窝距他

※打破搞密植;习惯锄两道草他锄四道;习惯花生苗不浇水,他偏浇。

从而“对全

※县的花生生产实现了具体领导”。

县、区、乡、社四级干部统统下去种试验田。

※中央转发了湖北省委在红安县总结的《关于干部种试验田的报告》,认为是一个

※很有意义的创造,“对于实现党对农业生产具体领导,起着决定的作用。

※  党对农业的领导具体到了上多少肥、下什么种、挖多深、种多密、除几遍草、

※用什么农具……如果农民不照办,就做一个样板让他们照着办,“如果不办,就

※要批判”。

在一些人心目中,农民是愚昧、保守、落后、懒散的一群,他们头脑

※简单,目光短浅,因循守旧,抵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只顾把肚皮胀饱打个人

※发家致富的小算盘,必须由党来教他们怎样种庄稼。

一方面要大破专家权威教科

※书的“迷信”,一方面是对“技术革命”的狂热迷信,只要“先进技术”一推广,

※什么样的人间奇迹也可以创造出来。

※  郑功瑶到湖北就是参观学习这样的经验。

回来后就在乡上展开“鸣放辩论”,

※声称亲眼看到孝感有密植小麦亩产四千斤以上的。

全乡召开一千多人的“密植誓

※师大会”,发誓使用三×七寸的密植标准栽秧,合符规格的插红旗,上光荣榜,

※送喜报,不合规格的拔掉重栽。

全乡生产队长以上干部人人搞革新试验田,她亲

※自和红光社副社长刘贤松合搞一块。

全乡立下亩产双千的誓言。

※  七月底,双季稻早稻收割,红光社首次放出一颗亩产三千七百五十二斤的卫

※星。

《四川日报》的报道说,这块高产田位于毛主席走过的田坎旁,由社长周桂

※林等人亲自栽种,他们说这是毛主席走过的地方,一定要它长出好庄稼!

几天之

※内,郫县全县射出几十枚三千斤以上的卫星。

※  八月五日夜晚,郫县广阔的田野上灯火闪耀,全县二十多万男女老幼手持灯

※笼火把,敲锣打鼓从各个角落向县城进发,参加全县庆祝早稻丰收大会。

清晨,

※广场上人头攒动,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跃进歌声如潮,老太婆们穿着花衣又唱

※又跳,男人们的光头象刚出土的蘑菇青光一片。

县长高义禄宣布,全县早稻获得

※空前大丰收,平均亩产一千零三十斤,比去年增加一倍,获全省冠军,比全省第

※一个早稻千斤县新繁多十七点四斤。

全省目前出现的三千斤以上的早稻卫星都出

※在郫县。

※  “这是毛主席来郫县后照出来的红光!

是人民冲天干劲开出的鲜花!

※  在雷动的口号声、锣鼓声、欢呼声中,省委农工部长杨万选要求郫县“叫中

※稻、晚稻放出更大卫星,叫明年的粮食再翻一番。

”周桂林在大会上结结巴巴地

※表决心,要让早稻放出万斤以上的大卫星,来回答毛主席的关怀。

县委宣布,给

※放三千斤以上卫星的社发奖金八十元。

※  八十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按当时的价格可买大米一千斤,更重要的它是一

※个荣誉,在全民“发功”的状态中,争上游、夺红旗是压倒一切的荣誉,上自省

※地,下至社队,竞相攀比,谁也不甘做乌龟王八老牛破车的下游。

当一眼就能识

※破的假话受到鼓励和表扬,甚至堂而皇之上党报、拿奖金,真假是非就失去了意

※义,重要的是创造无与伦比的奇迹。

※  让我们看看这种竞赛在两个农业社之间是如何进行的。

〖注5〗

※  合兴乡和平社与红光社相邻,早稻收割前,驻社干部胡清泉和社长黄子云商

※定,“今年产量一定要压倒红光,赛全县!

”红光社放出早稻三千七百多斤的卫

※星,当晚和平社干部开会,决定第二天就“放一个更高的卫星把红光压下去!

”。

※红光的三千多斤,不说都晓得是假的,他们都假得来,我们难道假不来?

商定的

※办法是“大秤小秤砣,多填划码单”。

※  第二天乡党委书记郑功瑶、乡长邱立崇到场验收,郑功瑶亲自“监秤”。

※子边打边称、往秤上一挂,挑挑都是三百斤左右。

谷子打完,总计亩产三千八百

※五十斤,超过红光社。

邱立崇是收了一半才赶来的,看了过秤登记再看看每挑谷

※子的份量,起了疑心。

谷子称完,他对过秤的人说:

“我来称一下看我有好重?

※他吊在秤上一称,一百九十多斤!

不由得心头火起:

“我才一百零几斤,咋个称

※出一百九十多来了?

这是啥子秤哦!

”监秤的郑功瑶立即向他使了一个眼色,邱

※便哑口不言了,回乡后郑为此事对邱进行了一次严厉的批评。

※  八月中旬中稻收割,红光社又放出一颗四千多斤的卫星,和平社干部闻讯

※“很不服气”。

※  第二天外边在割谷子,干部们就在屋里编划码单,外边谷子还没收完,屋里

※已经放出了一个亩产五千多斤的卫星。

※  接下来是一场龙争虎斗。

※  八月十八月,红光社六千一百五十八斤。

※  八月二十一日(上午),和平社“妇女卫星田”六千三百五十三斤。

※  八月二十一日(下午),红光社双星齐发,一个七千一百四十三斤,一个七

※千四百二十二斤。

※  八月二十二日(上午),和平社七千四百二十二斤。

※  八月二十二日(下午),红光社八千三百五十一点九斤。

※  和平社的干部对逐步升级式的争斗不耐烦了。

二十二日晚,干部们决定“干

※脆做一个大的”,压得他红光抬不起头。

※  做大的也不那么简单,前期的“卫星”完全是凭空胡报的假数,眼下产量已

※达神仙数字,吹得越高,名气越大,参观取经者越多,惊动的领导越多,仅有数

※字显示已经缺乏说服力,必须设法伪造假现场,提供实物依据,还要避免内部走

※漏风声,外部看出破绽,这就麻烦多了。

※  社干们选中十二队的一块试验田,它的妙处在地处偏僻,远离大路,很少有

※人来往,“便于活动”。

操作方案为:

一、调集全社各队嘴巴可靠的“积极分子”

※七十余人参加收割,既造成数十人收打一亩田的高产声势,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

※势收割完毕,以免闻讯者参观检查;二、收打后立即将田犁了,以免谷桩留下破

※绽;三、将其它田打的谷子集中到这块田打下的谷子中,说是这块田打的;四、

※将其它田谷草集中到这块田四周堆起来;五、编造高产经验,对外统一口径。

※  二十三日一早,社干部给调来的积极分子安排任务,积极分子们表示:

“只

※要你们安心把红口打开,我们多做几块卫星田、多熬几夜都没关系,你们干部咋

※个说,我们就咋个做,有啥来头?

”正在干得起劲,又有探子报告,红光社今天

※要放两个上万斤的大卫星,干部当即决定,这块田的产量定为一万六千七百二十

※点二斤。

※  产量精确到两、钱,以显示产量的准确可靠,是造假的通例,数千斤、数万

※斤乃至十几万斤的高产卫星几乎都有个小数点以后的尾巴。

计算方法也是蛮“科

※学”的,诸如每亩多少窝,每窝多少穗,每穗多少粒,多少粒一斤,都一五一十

※报得出账的。

并且都有某某领导亲自参加收打验收,包括农业专家在内各方人士

※参观监督验证,不由你不信。

※  不用说也知道,和平社这个“卫星”是乡党委和县委干部参与策划了的,收

※割时郑功瑶就在场,第二天,《郫县报》用号外刊出“欢呼中稻巨星腾空,和平

※社亩产一万六千七百二十斤”的消息,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五日,《四川日报》

※报道“郫县连放五颗中稻卫星,”其中最大的是合兴乡和平社十二队的这颗。

※道凭空造谣说,这块田“打几个草就是一挑谷子”,“县委书记高义禄等参加了

※验收”。

看了报纸的人很激动,而周围社队闻讯去参观的人都在发牢骚:

“叫我

※们来看泥巴,谷桩都不留给我们看一下,这种卫星,明天我们照样放得出来!

※  这时候全国的高产卫星已如节日的焰火满天乱窜,在比胆大方面,全国商品

※粮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