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3816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docx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学生作品评价研究分析

——以《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为例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法”比较适合实践性的课程。

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也有相应的转变,笔者论述了在《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步骤。

重点从评价的重要性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两个方面,阐述任务驱动法教学中的任务评价环节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法;任务评价;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育教学领域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是整个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又与整个教学活动相伴随。

[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课堂评价尤为重要,它不但能诊断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他认为评价是六个目标层次中的最高目标,评价指要对材料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或外在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评价的过程是对人物或事物的价值进行分析、衡量和判断的过程,一般来说包括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在实际教学中,评价一方面要对完成的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判断,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判断的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和调整。

作为中学生培养目标的高级目标,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能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学习过程,使之达到最好的效果。

1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的内容。

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第二章“内容信息的获取与评价”基础上,又为第四章“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的学习做铺垫,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通过《电子报刊制作的交流与制作》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还要掌握电子报刊的评价方法,学会鉴赏与评价他人的作品。

通过鉴赏与评价他人的作品,体验他人的创作思想,激发创造的欲望和创新精神,促进设计能力的提高,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本节要学习的是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及电子报刊作品的鉴赏与评价。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word操作能力。

但是,学生缺乏根据任务需求进行分析、整体规划和设计制作的经验及作品的鉴赏和评价等能力。

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任务需求恰当地选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并以合适的技术形式来表达内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调动课堂的气氛。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具体的运用。

[2]它是以任务为主线,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取知识,主动完成意义的建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理念,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创新的能力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它的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大部分主动权,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前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我提出了如图1-1所示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1根据目标,结合实际,设计任务

信息技术教材每一章的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有很好的把握。

在布置任务之前,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相符合,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使任务具有综合性;还要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统筹兼顾,使任务具有实践性。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第二章节已学习了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及信息的下载方法,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收集材料,完成一份电子报刊。

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回顾,又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

1.2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尝试练习

设计的任务应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第一课时上笔者首先利用半个课时的时间,完成常见信息的下载方法与下载的合法性的讲解与演示。

然后提出任务,由老师提出几个参考的主题,如建国60周年、上海世博会、3G手机、我喜欢的地方等等,让他们从中选择或者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定一个主题,并且围绕这个主题完成一份需求清单及收集相关的信息。

有些基础较好学生很快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并急于动手制作,而在动手制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保持教学进度的一致,此时我并不急于解答他们的问题,而是提醒他们先把问题整理记录下来,老师将在下一节课做全面的解答。

通过提出任务,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驱动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使他们进行主动学习。

1.3分析任务,共同讨论,发现问题

通过第一课时的尝试练习,学生会根据搜集的相关资料,分析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否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

同学之间可以交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课时老师先讲解电子报刊制作的一般过程、版面的结构和版面设计的几个要点。

然后选择《蝴蝶》这个主题为例,根据收集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用word给学生演示电子报刊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

在演示的过程中,把版面结构的设计和word的基本技巧融合在其中。

这对于上节课遇到问题的学生来说,是一个答疑的过程;而对于未动手制作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引导的过程。

剩下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开始制作一份电子报刊。

这里发现的问题通常是学生在分析任务和尝试练习时遇到的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新的问题,需要学生不断提出并解决。

分析任务、共同讨论、发现问题从实质上说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提醒错误,自主探索,解决任务

第三课时利用5分钟的时间,结合上节课学生普遍存在操作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主要的几个问题如下:

(1)学生缺乏规划设计的意识,没有在设计版面之前新建几个页面,而在完成第一页的时候才考虑要如何新建下一页,往往会出现新建的页面总是在第一页的问题;

(2)在插入文本框和利用绘图工具画图时会自动创建画布,学生不懂得如何取消;(3)很多学生文本框插入图片,此时的图片无法通过设置图片格式来更改图片的版式,导致排版时出现问题。

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余时间留给学生,继续完成电子报刊的制作,下课后学生把作品提交自己的FTP空间。

解决任务是模式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若遇到无法解决的,教师应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的效率。

1.5作品交流,发现不足,总结经验

学生完成任务后,应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可先进行组内评价,然后进行组间互评,分享制作的的经验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

第四课时主要进行作品的评价与交流。

课前先把学生按座号顺序分为8个小组,6个人为一组,且学生课前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

课上要对组员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比较优秀的作品,参加班级的作品交流。

通过集体的交流,大家可以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和借鉴,开阔自己的设计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作品交流与评价课上,每个作品给出1—2分钟的时间进行作品展示。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上台展示的顺序是利用随机数程序产生的。

当每个作品展示完,教师逐一做简单的点评。

八个作品展示完毕,由学生投票选出三个比较优秀的作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教师在总结归纳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作品的优点,多用鼓励性的话语,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既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提升自身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

2作品的评价分析在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作用

评价是指依据明确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对象的功能、品质和属性,并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性的判断。

[3]任务评价,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任务评价是任务驱动法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对学生作品制作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鼓励和评价,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

2.1诊断分析作品的完成情况

通过任务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能力水平,对教学效果做一个诊断,从而对教学过程做一个有效的调控。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制作心得,分享制作的经验,提高学习效率。

表现在通过获取有关教学设计成果即学生的作品制作过程和制作效果,是否符合评价的价值取向,是否达到评价目标的信息,对教学设计成果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目标。

2.2激励促进作品的制作效果

评价能使优秀作品的优点得到充分展现,促进比较差的作品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整体的作品水平,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从教育管理角度而言,它可以起到树立典型、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激励后进、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

2.3互相启发师生的制作思维

进行任务评价是加强学生自我认识、肯定优点、找出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师生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较深层次的交流,师生间常常能相互启发和提升,能极大地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的自我完善,同时有利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和有效课堂。

2.4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在展示电子报刊作品后,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或掌声,不但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短期学习动机,使本堂课的学习热情更高,还能维持学生长远的学习动机,即对学习知识本身感兴趣,对知识充满渴望与需求,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2.5提高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

正确评价自己、客观评价他人这是一个高素质人才所必须的能力。

不论是作品自评还是作品互评,都要求学生具有客观分析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正是学生所欠缺的。

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评价,并在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评价鉴赏的能力。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同学对同学的评价,也能深深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

2.6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作品的评价不是教师简单地给学生的作品进行打分,而是组织全班同学分小组讨论,在小组内推出优秀的作品,在作品交流课上上台展示,并讲解。

通过作品的评价交流课,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3任务驱动法中实施任务评价的案例分析

任务评价是任务驱动法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

不可否认,目前传统的评价机制在甄别与选拔方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总的来说,目前任务驱动法的任务评价缺乏比较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完善的评价体系。

而新课改课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理念应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

3.1任务评价的原则

3.1.1任务评价的注意事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和整体发展的不均衡性。

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力求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并能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我们应该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促使其最大可能地发展自身的价值。

[4]

(1)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学生评价活动,包括学生本人、同学、教师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参与的活动,不同主体评价的参考标准有一定的差异。

在本次任务评价中,学生在评价本人作品时会参考自己所做的工作,评价他人作品会参考自己的喜好,而教师则是参考整个作品的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

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2)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不能仅仅局限于关注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发展;也不能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为评价对象;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最终作品,还要关注作品的制作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品质,教学就要长其长,补其短。

(3)强调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制定评价标准时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在规律,结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把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作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同时还要考虑指标系统的科学性。

一是指标项与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各指标项必须能充分地反映目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二是系统内指标项的互相独立性,同一层次的各项指标必须不能相互重叠,不存在因果关系;三是指标项系统的完整性,所有的指标项能够全面、毫无遗漏地再现和反映教学目标。

四是指标性的简约型,指标体系力求简化,评估方法也应简约可行,不宜过于繁杂。

[5]反对两种倾向:

一种是指标项过于抽象概括化;另一种倾向是人为地把问题复杂化,指标项过于孤立繁琐。

(4)力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小组内自评与互评,小组间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等。

但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均需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特别是教师评价,应以肯定性评价为主,指出学生的优点。

即便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的角度进行鼓励。

并可适当指出改进的办法做出补偿,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3.1.2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

(1)要具有针对性

制定评价标准要针对评价对象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用的评价表可以概括性的语言,而学生用的评价表则需要尽量细化。

我根据不同的对象制定了两份评价量表,分别是学生自评量表(见附件1),学生互评量表(见附件2),参考借鉴一份教师评价量表(见附件3)。

(2)要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要切合实际,既要符合统一要求又要符合评价主体的能力特征,不能要求过高或过低,评价的等级或量标力求简化,不宜过细,等级过细不仅难以掌握,而且难以看清问题的本质和改进的关键。

(3)要有易操作性

评价标准应用可操作化的语言加以定义,应尽量减少概念化,抽象化的条文,不应虚无缥缈、不可捉摸。

三份量表是在几个班级的教学实践后,经过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后最终形成的。

(4)要有激励性

评价标准要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制作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主动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制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信息技术课程学生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由评价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三部分组成。

评价指标是指表征教学成果属性、特征的维度;评价标准是指评价教学设计成果达到指标的要求,设计量表时可以评价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或分值;指标权重,是指各个成分在总体中所具有的重要程度的标志。

根据上述的注意事项和各项原则,笔者确定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编制三份评价量表。

为了便于表述,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定义:

作品总分用Z表示;学生自评分数、学生互评分数、教师评价分数分别用E1、E2、E3表示;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或小组可另加附加分,附加分用C表示,建议C分值范围为1-10;权重用W表示,自评、他评、师评权重分别表示为W1、W2、W3;因此,学生作品的最后得分计算公式为:

Z=W1*E1+W2*E2+W3*E3+C

3.2任务评价的实施过程

在学生完成作品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课时的时间,以竞赛的形式,在机房开展电子报刊作品的交流与评价课程。

评分规则是:

Z=W1*E1+W2*E2+W3*E3+C。

而在本次作品评价中,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提高了学生评价所占的比重,但也考虑考虑到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和经验不足,做出的评价可能不够客观;同时参考有丰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经验教师的建议,笔者确定了各评价主体评价的权重系数,学生自评W1为0.2,学生互评W2为0.3,教师评价W3为0.5。

在班级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这个同学所在的全组成员额外加10分,第二名全组额外加8分,第三名全组额外加5分。

3.2.1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写下本节课的课题《电子报刊制作的交流与评价》,把表3-1的表格画在黑板上,并把学生作品互评表(附件2)打印出来,分发到全班同学的位置上。

表3-1组间互评表

顺序

组别

主题

票数

名次

3.2.2宣布规则

全班分为8组,由6个人一桌为一组,1—6号为第一组,7—12为第二组,以此类推。

然后通过2轮比赛来决定三甲名单。

获得第一名这个同学所在的全组成员额外加10分,第二名全组额外加8分,第三名全组额外加5分。

以竞赛的方式开展作品交流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

3.2.3组内互评

第一轮,根据评分标准(参照附件1),每组进行组内互评,最终推选出一个最优作品参加下一轮竞赛。

从互评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发现其中的亮点与不足,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也让学生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学习创作技术,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2.4抽签环节

此时教师要把小组推选出来的作品拷贝到教师机。

作品命名方式为组别加上作品名称。

利用随机数程序,决定8个小组代表作品的汇报顺序。

3.2.5作品展示

按照随机数产生的顺序,各小组的汇报人依次上台展示本组的作品。

每个作品展示1~2分钟的时间,其他同学可以自由发言,可以是欣赏的也可以指出不足。

作品展示期间,教师及时把作品信息写到黑板上的表格里,每个作品展示完毕教师进行简单的点评,从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几个方面进行点评。

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和客观评价能力。

3.2.6组间互评

把八个作品放在FTP首页,学生可以登入FTP查看作品,便于学生投票时讨论。

八个作品全部展示完毕,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

在八个作品选出相对优秀三个作品,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投票,一组可投三票,可以给自己的作品投票,但三票不能投给同一个作品。

票数以画“正”字的形式进行统计,最后以票数的多少来决定名次。

最终投票结果如下图:

 

表3-2组间互评结果

顺序

组别

主题名称

票数

名次

1

第八组

金字塔之谜

1

5

2

第七组

柯南

7

1

3

第六组

结界师

0

6

4

第四组

3G手机

2

4

5

第五组

最终幻想

5

3

6

第一组

福州旅游

1

5

7

第三组

SJ-永远的13人

6

2

8

第二组

国庆大阅兵

2

4

3.2.7教师总结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主题的选择与表达:

主题的选择是否有意义?

素材的选择是否紧扣主题?

主题的表达是否准确到位?

(2)版面的设计与表达:

版面要干净整洁;图文面积比例要合适;色彩搭配清新淡雅,彩而不乱;适度留白。

(3)技术的运用与创新。

肯定学生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促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大的提高,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取长补短。

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四个环节,小组推选出来的最终得分汇总如下:

表3-2学生作品得分汇总表

组别

作品名称

自评分数

组评分数

教师评分

票数

附加分

总分

1

福州旅游

85

98.6

88

1

90.58

2

国庆大阅兵

87

100

85

2

89.9

3

SJ-永远的13人

95

98.4

80

6

8

88.52+8

4

3G手机

83

97.6

78

2

84.88

5

最终幻想

90

95.6

72

5

5

82.68+5

6

结界师

71

96.5

73

0

79.65

7

柯南

89

99

82

7

10

88.5+10

8

金字塔之谜

85

95.5

83

1

87.15

此次作品的交流与评价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作品的自我展示,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制作电子报刊设计与制作的一般过程;通过生生间和师生间的互评,学生体验了他人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激发创造的欲望和创新精神,从而促进设计能力的提高;通过自评与互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鉴赏与评价能力;通过交流课,同学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进一步完善作品。

结束语

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教学。

其合理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而有效的任务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定的困惑和难题,如何更好地开展任务评价,这也是许多一线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任务评价的教学实践只是一个尝试。

使用任务驱动法对学生作品进行任务评价,要注意针对不同的课型构建与任务作品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如程序设计类作品,评价指标要涵盖程序设计的算法、运行结果、创新点等;多媒体类作品,评价指标要涵盖多媒体信息的类型运用、呈现和传递的特征、美观等;如果是完成一份策划,评价指标要涵盖策划的科学性、可行性、易操作性等;如果是一个综合活动,评价指标要涵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努力程度、与他人协作配合程度等。

同时,针对不同的任务评价课型,还要注意调整各评价主体的权重系数。

有些任务评价学生容易结合自己的完成过程来评价评价他人作品,此时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权重系数可以大点;有些任务评价更多关注的是任务完成的过程、细节、创新性等,此时教师评价的权重系数就要大点。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开展任务评价,能够充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学生的水平,发现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任务驱动法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效的任务评价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艺,黄宇星,朱彩兰,钟柏昌.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9-203.

[2]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1-190.

[3]单志艳.如何进行教育评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87-89.

[4]吴文虎,冯秀琪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113-132.

[5]吴淑珍.信息技术教育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2006,19(5):

13.

[6]朱虹.巧用评价量规,达成三维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量规构建例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1):

52-53.

[7]胡如兰.信息技术课堂呼唤发展性学生评价[J].信息技术课,2008,

(1):

32-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