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3989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1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docx

生物安徽省六校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解析版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组成A、B、C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单体。

这三种单体的结构可用d或e表示。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X为N、P元素,a、b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B.绿藻细胞内单体结构d的种类有8种,蓝藻细胞中d的种类有4种

C.人体细胞中不能合成所有种类的e,而植物细胞一般可以合成所有种类的e

D.A、B的多样性由d中的n充分体现,C的多样性由e中的R充分体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

1、本题的突破口是A→B→C,进而推测出A是DNA,B是信使RNA,C是蛋白质;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c表示氨基酸;X为N、P元素;Y为N元素。

2、d表示核苷酸,n为含氮碱基,f表示五碳糖,m表示磷酸;

3、e表示氨基酸。

【详解】A.根据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脱氧核苷酸,b表示核糖核苷酸,核酸才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A错误;

B.绿藻和蓝藻细胞内都含DNA和RNA,核苷酸的种类都有8种,B错误;

C.人体细胞有8种必需氨基酸不能合成,植物细胞一般可以合成所有氨基酸,C正确;

D.C蛋白质的多样性除了与e中的R有关,还与氨基酸的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D错误。

故选:

C。

2.下列关于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空间结构被破坏,则其功能丧失

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细菌的遗传物质只有DNA

C.拟核中的DNA不会和蛋白质结合

D.水绵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空间结构被破坏,则其功能丧失,A正确;

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

C.拟核中的DNA没有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但复制和转录时也会和酶结合,如DNA聚合酶等,C错误;

D.水绵是真核生物,有细胞核,也有叶绿体,D正确。

故选:

C。

3.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酶体、液泡、中心体都是含有磷脂的细胞器

B.内质网既能参与蛋白质、脂质的合成,还能参与物质的运输

C.膜蛋白不属于分泌蛋白,因此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无关

D.就目前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第一个真核细胞在距今约35亿年前出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

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中心体没有膜结构,不含磷脂,A错误;

B.粗面内质网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滑面内质网参与脂质的合成,B正确;

C.膜蛋白也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分类和运输,C错误;

D.就目前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第一个原核细胞在距今约35亿年前出现,D错误。

故选:

B。

4.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离子泵,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从而降低Na+对细胞质基质中酶的伤害。

下列有关推测不正确的是

A.该离子泵作用的结果使细胞液中的Na+浓度降低从而保护了有些酶

B.该离子泵作用的结果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

C.该离子泵工作时会伴随ATP的水解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可能会降低该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关键要从题中获取信息,题中指出“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基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这完全符合主动运输的特点,从而增大了细胞液的浓度,是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而适应盐碱环境。

【详解】A、该离子泵作用的结果使细胞质基质中的Na+浓度降低从而保护了有些酶,故A错误;

B、由于该载体蛋白

作用,液泡内Na+浓度增大,有利于吸水,从而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故B正确;

C、细胞的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ATP供能,故C正确;

D、由于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如果抑制该载体蛋白的作用,植物细胞吸水能力降低,故D正确。

故选A。

5.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复制的酶

B.酶在发挥其催化作用的过程中,空间结构不能发生改变

C.有些酶可以通过转录产生,有些酶可以在其提取液中通过盐析的方法获取

D.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正确操作顺序为:

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加入缓冲液→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盐析:

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溶解度的降低,不影响活性,加水后还可以溶解。

2、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DNA。

因此,DNA的合成场所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3、酶催化化学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但保存酶需要低温条件。

【详解】A、D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合成,因此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

B、酶在发挥其催化作用的过程中需要和底物结合,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B错误;

C、有些酶是RNA,可以通过转录产生,大部分酶是蛋白质,可以通过盐析方法获取,C正确;

D、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正确操作顺序为: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错误。

故选:

C。

6.如图所示为部分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

图中I至IV过程代表细胞的生命现象。

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1内大部分酶活性降低,细胞2和细胞1的遗传物质相同

B.一般情况下,浆细胞的细胞周期比血细胞的要短

C.Ⅰ过程中成体干细胞的DNA未发生改变,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D.效应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使其死亡并被清除,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Ⅰ表示细胞分化;细胞1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的特征,因此Ⅱ过程表示细胞衰老;细胞2可以无限增殖,因此过程Ⅲ表示细胞癌变;Ⅳ表示细胞凋亡。

【详解】A、细胞1是衰老细胞,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而细胞2是癌变细胞,其形成原因是基因突变,即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因此细胞2和细胞1的遗传物质不同,A错误;

B、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分裂,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

C、成体干细胞能够分化成浆细胞、肝细胞等,并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效应T细胞作用于细胞1和细胞2使其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

D。

7.关于人体有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二阶段产生的中间产物可为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B.第二阶段有CO2的产生,但是无ATP的生成

C.第三阶段为[H]与O2反应,只需要一种酶的催化

D.人体所有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CO2量都一定等于消耗的O2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

C6H12O6(葡萄糖)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

反应式:

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

【详解】A、第一、二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可为糖、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原料,A正确;

B、第二阶段有少量ATP的生成,B错误;

C、第三阶段为[H]与O2反应是一系列的反应,需要多种酶的催化,C错误;

D、如果以脂肪作为呼吸底物,耗氧量大于产生二氧化碳的量,D错误。

故选:

A。

8.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B.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答案】A

【解析】

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能产生ATP,场所是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故A正确;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和无氧呼吸作用都能形成ATP,所以此时光合作用不是细胞内ATP的唯一来源,故B错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化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并释放氧,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二、三阶段,都有ATP生成,但只有第三阶段消耗氧气,故C错误;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故D错误。

【考点定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9.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将质壁分离复原后的细胞用龙胆紫染色,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B.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也可在解离前使用卡诺氏液固定

C.观察线粒体利用了甲基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

D.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步骤是制片→水解→染色→冲洗→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是生物实验常用的方法,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因此可根据某些化学试剂产生的颜色反应鉴定相关有机物的存在。

【详解】A、质壁分离复原后的细胞是活细胞,不能被龙胆紫染色,A错误;

B、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也可在解离前使用卡诺氏液固定,B正确;

C、观察线粒体,利用了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C错误;

D、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步骤:

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D错误。

故选:

B。

10.下列关于等位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真核细胞中都有等位基因

B.一对相对性状一定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C.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而来

D.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的基因就是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就是等位基因。

3、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详解】A、纯合体的细胞中不含等位基因,A错误;

B、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对相对性状可能由一对或几对基因控制,B错误;

C、等位基因是由基因突变而来,C正确;

D、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的基因可能是等位基因,也可能是相同基因,D错误。

故选:

C。

11.下列实验方法、技术及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A.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B.孟德尔和摩尔根的杂交实验研究中都应用了假说演绎法

C.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A正确;

B、孟德尔和摩尔根的杂交实验研究中都应用了假说演绎法,B正确;

C、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C正确;

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D错误。

故选:

D。

12.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M)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T-A、G-C、G-C,推测“M”可能是

A.胸腺嘧啶B.鸟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D.腺嘌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亲代双链分离后,每条单链均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因此,复制完成时将有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个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分子相同,且每个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为新合成的链。

【详解】由4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对可知该DNA分子经过诱变处理后,其中1条链上的碱基发生了突变,另一条链是正常的,所以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中正常的DNA分子和异常的DNA分子各占1/2,因此含有G与C、C与G的2个DNA分子是未发生突变的。

这两个正常的DNA分子和亲代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是一致的,即亲代DNA分子中的碱基组成是G-C或C-G,因此P可能是G或C。

故选:

B。

13.下图表示某男性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时期,细胞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B.FG时期,细胞可发生基因重组

C.HI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D.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可导致Y染色体携带血友病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中是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在细胞分裂过成中的变化曲线,虚线之前AF段为有丝分裂,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加倍。

虚线之后FI段表示减数分裂,其中FG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段表示减数二次分裂。

【详解】A、CD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A错误;

B、FG时期,细胞可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正确;

C、HI时期,着丝点没有分裂时,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着丝点分裂后,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的相等,C错误;

D、血友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所以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不可能导致Y染色体携带血友病基因,D错误。

故选:

B。

14.在胎儿出生前,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取样细胞可检测出来的遗传病是

A.白化病B.苯丙酮尿症

C.猫叫综合征D.红绿色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出来。

【详解】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和红绿色盲是单基因遗传病,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ABD错误;

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出来,C正确。

故选C。

15.通过诱变育种培育出的新类型是

A.无子西瓜B.青霉素高产菌株

C.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D.八倍体小黑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A、无子西瓜是通过多倍体育种来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青霉素高产菌株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是通过人工诱变培育出的新类型,B正确;

C、能合成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所用技术是基因工程技术,C错误;

D、八倍体小黑麦是通过多倍体育种来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

B。

16.人类某遗传病受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根据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Ⅰ-1和Ⅰ-2再生一个女儿患病的概率为1/4

B.Ⅳ-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Ⅰ-2

C.Ⅱ-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

D.若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与Ⅱ-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8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中Ⅰ-1、Ⅰ-2有病,其女儿正常,说明双亲各含有一种显性基因,Ⅰ-1、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XaBXab或XaBXaB、XAbY,II-3的基因来自I-1和I-2,且表现正常,同时含有A、B基因,基因型一定为XAbXaB.II-4和III-2的基因型均为XABY,II-4和II-3婚配,其女儿III-3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详解】A、Ⅰ-1的基因型可能为XaBXab或XaBXaB各自的概率不清楚,他们再生一个女儿患病的概率没办法计算,A错误;

B、II-4和III-2的基因型均为XABY,II-4和II-3婚配,III-3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表现型为正常,III-2和III-3婚配,IV-1的基因型为XaBY或XAbY,致病基因来自于I-1或I-2,B错误;

C、II-3的基因来自I-1和I-2,且表现正常,同时含有A、B基因,基因型一定为XAbXaB,C正确;

D、若II-1的基因型为XABXaB,II-2的基因型为XaBY或XabY,二者婚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2×1/2=1/4,D错误。

故选:

C。

17.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生物的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都存在平行关系

B.基因表达的过程中,一定涉及到碱基的互补配对

C.t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是反密码子

D.tRNA的单链结构决定了其分子中没有氢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录过程中是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由于DNA中含有碱基T,RNA中没有碱基T而含有碱基U,因此转录过程中的配对方式是A-U、T-A、G-C、C-G;DNA复制过程中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其配对方式是A-T、T-A、G-C、C-G。

【详解】A、真核生物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不在染色体上,和染色体的行为不存在平行关系,A错误;

B、基因表达的过程中,不管是转录还是翻译都涉及到碱基的互补配对,B正确;

C、tRNA上能与密码子配对的相邻的三个碱基是反密码子,C错误;

D、tRNA形成了独特的三叶草结构,其分子中也有氢键,D错误。

故选:

B。

18.某人发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植物,对其4对相对性状(均由单基因控制)如株高、种子形状等的遗传规律很感兴趣,通过大量杂交实验发现,这些性状都是独立遗传的。

下列解释或结论不合理的是

A.没有两个感兴趣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联会时的交叉互换可导致这些感兴趣的基因之间发生基因重组

C.该种植物细胞的一个染色体组中至少含有4条非同源染色体

D.用这种植物的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显示所有感兴趣的性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4对相对性状如株高、种子形状等的遗传都是独立遗传的,说明这些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据此答题。

【详解】A、由题意分析已知该植物的4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是独立遗传的,说明这些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没有两个感兴趣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正确;

B、在某一对染色体上只有一对控制这些性状的等位基因,所以交叉互换不可能出现这些基因之间的基因重组,B错误;

C、由题意分析已知该植物的4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所以最少有4条非同源染色体,即该种植物细胞的一个染色体组中至少含有4条非同源染色体,C正确;

D、由于4对基因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用这种植物的花粉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可以显示所有感兴趣的性状,D正确。

故选:

B。

19.今年是《物种起源》出版160周年,该书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提出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物种进化的本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

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其中,“大量繁殖少量存在”和“遗传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而“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是达尔文根据前面的事实所作出的两个科学推论。

【详解】A、生物普遍具有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是自然选择的基础.遗传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且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A正确;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的观点,B错误;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说的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C错误;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物种进化的本质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D错误。

故选:

A。

20.下列关于动物细胞物质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多细胞动物都必须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