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4022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docx

泰山煤矿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1

 

矿井防隔水煤(岩)柱专项设计

 

二0一三年三月

 

矿井防隔水煤(岩)柱专项设计

 

设计编制单位:

枣庄市薛城区泰山煤矿技术科

设计主编:

许敦山总工程师工程师

设计编制人员:

徐恩深副总工程师高工

胡乐刚副总工程师工程师

张延亮技术科长助工

 

 

前言

一、概述

(一)企业位置及隶属关系

矿井东距枣庄10Km、西距薛城约15Km,南邻有泰山火车站,枣薛公路在井田南部1km处,交通十分方便。

隶属于枣庄市薛城区政府直属企业,原属薛城区泰山镇集体企业,根据省政府要求淘汰乡镇办矿产业政策及省煤炭局[2009]112号,按薛城区薛政[2009]69号文件精神于2009年12月16日改制后隶属于区政府管理。

(二)矿井生产建设情况

泰山煤矿于1994年10月开工建设,1998年3月投产。

1998年由山东省煤炭工业局煤碳设计院进行开采设计,设计开采煤层14、16、17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9万t/a,2003年核定为12万t/a。

矿井“五证一照”齐全、有效、合法。

目前,14层煤开采已经结束,现开拓开采16、17层煤,6、18层煤未开采。

2008年10月委托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编制了资源整合后的《南翼采区建筑物下开采设计方案》。

该矿采用一对立井开拓,暗斜井下山开采。

主井进风,风井回风,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方式。

主井担负提升煤炭、矸石、物料、人员提升。

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采区概况

一、井田位置及范围

泰山煤矿位于枣庄市薛城区泰山镇庄头村西,陶枣煤田的中部,北与陶庄煤矿为邻,东与甘霖煤矿接壤,南面和西面分别是天然焦煤矿和山家林煤矿。

二、地形地貌

区内地形较平坦,地面标高一般在+62~+66m,最大高差约4m,属第四系山前地势北低南高,冲积平原地形。

与地面对应的村庄有龚庄、第五中学、镇政府及西泰山村,采区回采时将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按设计方案加强对地表移动观测,严格控制下沉量。

三、主要河流及水体

井田北部山区为天然分水岭,有一条季节性南北向冲沟,成为雨后向南泄洪的自然渠道。

蟠龙河支流从采区内穿过,属季节性河流,洪水期一般发生在每年的七月份。

积水流入井田西部约18Km有南四湖中的昭阳湖和微山湖,湖面辽阔,常年积水。

四、区内煤矿开采情况

采区东、西与甘霖矿、山家林矿相接,两矿均未开采16煤;南侧与关闭的市中区利民矿相邻,已开采16层煤,距本采区500m;北侧为本矿北翼161采空区。

第二节 地质构造

一、相邻采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与南翼163采区相邻的采区为北翼161采区,北翼161采区现在正在开采,从实际揭露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看,16层煤厚度稳定在0.55m左右。

与下层的17层煤(厚0.5-0.8m)之间距12-16m,平均13m,上距14层煤45-58m,平均55m。

地质构造条件简单,无褶皱构造,断层多以小断层出现,落差最大均在0.5m以下。

构造发育相对简单,仅在洪支二断层附近区域,遇见断层0.6m,煤层顶板以十层灰岩为其顶板,厚约5.7m,较完整,仅在采区中下部见二处断裂,但断裂带不连0.3m破碎带。

煤层瓦斯含量较低,瓦斯涌出量少,相对瓦斯涌出量0.31m3/t,煤层倾角较小,近水平5-8°左右,地质条件简单,在采掘过程中,有煤层顶板二合顶时有少量涌水,再者是断裂带裂隙水,但一般在二月内疏干,最大涌水8m3/h,采区最大涌水量8m3/h,正常5m3/h。

二、地质构造

1、地层

泰山井田地层属华北平原型沉积,矿井范围内均被第四系冲积层覆盖,地层自老到新依次有:

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第四系。

石炭、二叠系是本区的含煤地层。

按岩石地层划分,依次为:

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二叠纪石盒子组和第四纪监沂组,现将岩石地层由下到上简述如下:

(1)奥陶纪马家沟组(OM)

马家沟组(OM)为含煤地层基底,岩性为厚层状灰岩和中厚层白云岩组成,岩溶裂隙发育,厚约800m。

(马家沟组以下地层不再叙述)。

(2)石炭纪本溪组(CYB)

本溪组(CYB)厚24.9米,由杂色铁铝质泥岩组成,顶部为青灰色铝质岩,厚0.8米左右,致密状,鲕粒状结构,相当于G层铝土矿层位,为滨海相古风壳残余沉积。

本组与下伏马家沟组地层假整合接触。

(3)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太原组(C-PYT)

太原组(C-PYT)厚约188米。

由灰~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砂岩、石灰夹煤层组成,含灰岩15层(一~十五灰),其中三、五、八、十下、十四灰(即徐家庄灰岩)较稳定,是煤岩层对比的标志层;含煤15层,(4~18层煤)经勘探和采矿生产验证,6、14、16、17、18层煤为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

本组属海陆交互含煤沉积,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属连续沉积。

(4)二叠纪月门沟群山西组(PYS)

山西组(PYS)厚约110米,主要岩性为浅灰~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夹煤层组成。

含煤3层,其中2层煤是陶枣煤田范围内主要可采煤层,但在本井田范围内,大部已被冲刷缺失,只有井田西部少量2层煤,已被山家林矿开采。

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过渡沉积。

(5)二叠纪石盒子组(PS)

石盒子组(PS)厚150~180米,平均170米左右。

岩性以灰白色砂岩、灰绿、杂色砂质泥岩、泥岩等为主。

中部夹一层绿灰色铝质岩(A层铝土矿),厚3.9米左右。

中上部偶见一厚0.1~0.5米的薄煤层。

本组为陆相沉积。

(6)第四纪临沂组(QL)

临沂组(QL)为含煤地层的盖层。

厚2~14米,由黄土、砂质粘土、粘土及砂、砾层组成。

含铁、锰质结核。

属第四纪冲洪积。

2)井田构造

1、井田内主要褶曲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鲁西地块(II)鲁中隆起区(III)枣庄—韩庄凹陷(Ⅵ)之枣庄凹陷(Ⅴ)内。

褶皱构造:

地层走向在矿井北侧为北西~南东向,倾向南西。

在矿井南侧,地层走向渐变为北东~南西向。

倾向北西。

因而,在本矿井范围,属倾伏向斜构造,向斜轴走向近东西,且倾向西,倾角4—8°。

两翼倾角均为4—10°。

断裂构造:

该井田断裂构造不发育,在井田东北部有一洪村断层,走向52°,倾向南东,倾角70°,落差10~20米,到本井田已基本尖灭。

主副井东北有Z1号小断层,走向55°,倾向南东,倾角80°,落差3米。

井田东南部有“洪村支二断层”,走向63°,倾向南东,倾角70°落差20~50米。

井田西侧,原邹F2断层在本矿开采中未发现。

在16、17、18层煤的南侧开采边界处,有Z2号小断层,走向80°,倾向南东,倾角75°,落差2.5米。

见表3-1

 

表3-1断裂构造统计一览表

名称

构造产状

性质

位置

备注

走向、倾向,倾角,落差

洪村断层

NE52°∠75°H=10~20m

正断层

矿界东侧

Z1号断层

NE55°∠80°H=3m

正断层

主副井东北200m处

14层煤落差大

16层煤未发现

洪村支2断层

NE63°∠70°H=20~50m

逆断层

主副井南300m

Z2号断层

NE80°∠75°H=2.5m

正断层

16、16、18层煤的南边界处

在开采过程中,未发现断距大于3米的其他断层,地层产状单一,很少有波状起伏的褶皱。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本井田开采可采煤层6、14、16、17、18层煤,可采平均厚度3.2m,可采含煤系数1.8%。

矿井井田属于隐伏煤田,煤田地层全部被第四系覆盖。

近几年来开采资料表明,本井田构造是一个以井田中央为向斜轴部,向西倾伏向斜构造。

就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而言,本井田属于简单类型。

2、采区163采区,为单斜构造,走向北东70度,倾角西北倾角6-8度。

本矿开采实际揭露,本采区主要断层为采区北侧洪支二断层。

走向北东85°,倾向北西,倾向80°,落差30-50m。

北翼161采区已有1618运巷、1618下材料巷已揭露伴生断层,断层东侧原青年三矿-270米水平石门已揭露此断层,落差50m。

第三节  煤层

一、含煤岩系及煤层

据以往地质勘探和甘霖、陶庄矿开采资料,区域含煤地层为石炭纪—二叠纪月门沟群山西组和太原组,厚度280~330m,共含煤18层,含煤系数5.5%。

山西组含煤3层,即1~3煤,其中2煤是陶枣煤田的主要可采煤层,俗称大槽煤,但在本区范围内尘灭为不可采煤层;太原组含煤15层,编号4~18煤。

其中,厚度≥0.5m的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层有5层,即6、14煤、16煤、17煤和18煤,其中6、18层煤为不稳定,局布可采。

二、可采煤层

本区域厚度≥0.5m的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为6煤、14煤、16煤、17煤和18煤。

各可采和局部煤层厚度变化情况详见表1-3-1。

表1-3-1区域可采、局部可采煤层特征一览表

煤层名称

煤  层

夹  石

见煤点厚度 

可采范围平均厚度

稳定

程度

结构

间距

层数

两极厚

及岩性

最小-最大

见煤点个数

最小-最大

平均(m)

6

0.4-0.80

(0.5)

0.5

不稳定

简单

39-48

(45)

14

0.7-1.20

(0.98)

0.98

较稳定

较简单

0.05-0.1黄铁矿

泥岩

45-58

55

16

0.4-0.77

(0.55)

0.55

稳定

简单

同上

炭质砂岩

9.6-15

13

17

0.5-0.90

(0.66)

0.66

稳定

简单

分布

0.02-0.06

8-13

9

18

0.32-0.84

(0.5)

0.50

不稳定

复杂

分层夹矸为延平巷

(1)6煤层

位于含煤层上部,三层灰岩之上7.6m,下距14层煤39-48m。

顶板为泥岩,夹薄层石灰岩厚6.9-13.8m,底板为灰色中细砂岩,厚4-8m,平均7.6m。

本层为主可采煤层之一,井田内有17点穿过该层,正常见煤10点,其他因钻探技术上没要求,未计算其该层厚度。

按点计数,可采系数为54%,按面积计算可采系数81%,全层煤厚度变异系数为30%。

煤层厚度0.4-0.8m,平均0.5m,据周边陶庄矿、肖桥煤矿、泰山东矿揭露该层煤,厚度都在0.5-0.8m之间。

本煤层结构简单,属稳定-较稳定可采煤层。

(2)14煤层

俗称小槽煤,位于太原组八灰之下约1.5-3.4m,平均2.7m,上距2煤层(本区尘灭,有层位)82.98-141.86m,平均125.00m;下距九灰12m左右,距十上灰约55m左右。

区域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度0.72-1.20m,平均0.98m;该煤层多为上下两个分层,偶见三个分层,结构复杂;下分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夹有一层厚0.05-0.10m串珠状的黄铁矿结核,层位相当稳定,可作为14层煤的对比标志层。

顶板为黑灰色页岩及砂质泥岩,含大量植物化石和硫铁矿。

底板为黑灰色页岩及砂质泥岩,含较多的植物根部化石、少量硫化铁结核及透镜体。

局部见天然焦,岩浆岩对煤层影响不大。

(3)16煤层

位于太原组十灰之下,上距14煤45-58m,平均55m,下距17煤层9.6-15m,平均13m。

是区域主要可采煤层,厚度0.40~0.77m,平均0.52m,一般稳定在0.50~0.60m;结构简单,含一层炭质粉砂岩夹矸。

底板大多为中粒砂岩,局部直接底板为黑灰色页岩,砂岩为老底。

在163采区内全区可见,采用见煤点3个,煤层厚度0.47~0.68m,稳定在0.50-0.55m左右;属薄层稳定煤层。

矿采区断层北为本矿161采空区,采空区内该层煤厚度稳定在0.55m左右。

(4)17煤层

位于太原组十一灰之下,上距16煤层13m,下距18煤层9m左右。

区域内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厚度0.5~0.9m,平均0.66m。

煤层稳定,结构简单。

直接顶板为十一灰(局部相变为砂岩或砂质泥岩,偶有黑灰色页岩为顶板)。

底板为灰黑色页岩及砂质泥岩。

新采区内全区可见,采用见煤点3个,煤层厚度稳定在0.5-0.72m之间,平均厚度0.66m。

在新采区的北部略厚,厚度在0.66-0.82m,结构简单无夹石。

属薄层稳定煤层。

(5)18煤层

位于太原组底部,上距17煤层平均9m,下距十四灰(徐家庄灰岩)一般18m左右,距奥陶纪马家沟组灰岩约50m左右。

区域上为局部可采煤层,厚度0.32~0.84m,平均0.50m,有分层现象,结构复杂。

顶板为砂岩、砂质泥岩或泥岩,易冒落。

底板为粘土岩和页岩,厚2m,遇水膨胀。

第四节 水文地质

一、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陶枣煤田北部边界为北山断层,断层走向65°,倾向155°,倾角75°,断距1500-2000m,为正断层。

破碎带主要由泥岩、砂泥岩、石灰岩、断层泥等组成,遇水膨胀,具良好的隔水性;南部边界为含煤岩系露头,地下水为接受地表水及大气降水补给,矿井涌水量受降雨量的影响明显。

各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含水性受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影响明显。

陶枣煤田有一百多年的开采历史,区域内古井、老窑密布,矿井开采受老窿积水威胁。

区域含水层大部分为厚度不大的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降雨及地表水渗透补给各基岩含水层,通过风化裂隙或构造裂隙各含水层间水力联系。

奥陶系灰岩从南山至煤田边缘面积约230km2,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的补给量最大,在煤田边缘以乘压水形式通过第四纪地层补给其他含水层的风化带,但第四系除局部砂层透水性好、补给条件佳外,一般为粘土及砂质粘土,透水性弱,补给速度慢,故区内含水层一般静储量大而动储量小,从几个矿井对第三、八层石灰岩防水可看出,初期水量很大,但随时间延长水量减弱的趋势明显,以静储量为主。

二、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1、概况

各含水层在浅部裂隙岩溶较发育,与地表水、大气降水联系密切,富水性较强,但随埋深增加,其富水性减弱。

本井田矿井充水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潜水、老窿水等,通过含水岩层露头、风化裂隙带、灰岩溶隙及未封闭、封闭不良钻孔、采空冒落裂隙等不同通道进入矿井,造成矿井充水。

北部边界断层北山断层为阻水断层,井田及其附近区域断层由于NNE向新华夏系扭动影响和多次构造活动,多具扭性和张扭性,总的来说断层导水性较差。

2、主要含水层

泰山井田主要含水层有:

第四系冲积层、二叠纪石盒子组奎山砂岩、太原组灰岩、奥陶系灰岩,对矿井有影响的:

第四系松散层、第三层灰岩、第五层灰岩、第八层灰岩、第十层灰岩、第十四层灰岩、中奥陶世灰岩。

(1)第四系砂质含水层

井田内第四系为河湖相沉积,厚度1-16m。

平均9m,假整合于基岩之上,该层以黄褐粘土、砂质粘土及下部砂层组成,组织松散,透水性强,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不均一。

抽水试验最大单位涌水量1.732L/S.m,水质类型多为重碳酸盐型。

(2)第三层石灰岩

厚6.2-16m,平均约9m,致密坚硬、质纯,含隧石,裂隙溶洞发育,裂隙率9.6%,富水性在浅部较强,随埋深增加而减弱,含水性取决于埋藏深度及裂隙岩溶的发育程度。

在裂隙带、破碎带、断层交叉部位及断层影响带,地下水溶蚀作用强烈,利于地下水活动,含水丰富。

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0.005-1.79L/s·m,渗透系数0.095-24.74m/d。

水质类型为HCO3-Ca·Mg,PH值7.1-7.3,含水类型为孔隙裂隙水。

(3)第五层石灰岩

厚2-3m,平均约2.3m,质纯致密,密易赋存隙岩溶水,但含水量较三灰弱,充水含水层为裂隙岩乘压水类型,单位涌水量0.61L/s.m,渗透系数0.026m/d。

该层不是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对矿井充水影响微弱。

(4)第八层石灰岩

厚2.6-5m,平均约3m,是14煤层的老顶,为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在浅部含水较丰富,东黄贝风井浅部揭露此层灰岩见溶洞最大直径达0.8m,-70m见溶洞直径不超过0.4m,-110m以下溶洞渐少,裂隙增多。

表明主要以静储量为主。

据邻区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0.12L/s·m,浅层部位裂隙岩溶发育,并与地表水有密切水力联系,其蓄水性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弱。

本层含水类型为裂隙岩溶乘压水,浅部水质属HCO3-Ca.Mg型。

(5)第十八层石灰岩

厚4-7m,平均一般约5.6m,是16煤层的顶板,致密质纯,为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

据浅部水文资料和矿井揭露资料分析,含水较丰富。

黄贝井实测涌水量表明其富水性随埋深增加而减弱,48开孔61m处9=0.68L/s·m,涌水量0.337m3/min,-200m涌以下,第16、20孔9=0.002L/s·m。

本层含水类型为裂隙岩溶乘压水。

(6)第十四层石灰岩

厚9-26m,平均10m,灰白色,致密,此层含水较其它含水层弱,含水类型属裂隙岩溶乘压水。

本含水层距煤系最下18煤层仅18m左右,为本矿重要含水层。

(7)中奥陶世马家沟组石灰岩

厚约800m,是井田基底含水层。

一般赋存较浅时富水性强,深部裂隙不发育富水性较差。

含水类型为裂隙岩溶乘压水。

上距煤系最下部的18煤层约50m。

虽然在矿区内埋藏较深,径流和富水性差,但当受构造因素影响,使奥灰与煤系地层间距变小或对口接触时,会使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

太原组含水层厚度与本组厚度比为0.1,组内各含水层因岩性、厚度、埋深及裂隙岩溶发育程度不同而富水性各异。

其共同规律:

浅部岩溶裂隙发育,含水丰富,达到一定深度时(补给水平)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其富水性逐渐减弱。

在井田及附近区域,断层交叉部位、破碎带、构造裂隙带、强含水层间一般均有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粘土岩等隔水层和弱隔水层相隔,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水力联系。

各含水层与主要可采煤层的距离见表1-4-1。

含水层与主要可采煤层间距表

含水层

名称

奎山砂岩

6煤

三灰

14煤

16煤

18下煤

14灰

奥灰

间距(m)

140~280

7.6

37

55

22

18

50

3、断层导水性

(1)洪支二断层

从邻区和井巷揭露洪支二断层属压扭性断层,走向,倾向有少量变化,但不透水。

4、水文地质类型

根据以上井田水文地质条件,按矿井水文地质规定分类标准,综合确定本井田的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类型。

第五节防水煤柱的 计算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及《做好------矿井防隔水煤柱专项设计----通知要求》,我矿在认真总结建矿以来矿井水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周边矿井的开采、水文资料、及我矿断层、构造类型,认为:

最深部矿井边界保护煤柱、断层保护煤柱、14层采空区开采16层煤的安全高度煤柱应认真做好专项设计。

具体如下。

一、设计依据

1、泰山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1:

2000

2、煤矿安全规程

3、煤矿防治水规定

4、泰山煤矿底层、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二、矿井煤柱设计实际参数

1、矿井最低开采深度H=430m;

2、16层煤厚度m=0.67m;

3、14层煤距16层煤的层间距h=55m;

4、洪村支2断层:

5、矿井西邻的山家林煤矿最高水位线为-150m;

三、矿井边界隔水煤柱、设计计算

分析周边矿煤层、地质及开采情况,唯有矿井西部边界与山家林矿的隔水煤柱是矿井隔水煤柱的重点,(理由:

山家林矿积水水位线高在-150m),为此选定16层煤矿井边界防隔水煤柱。

采用公式:

L=0.5KM=0.5×5×0.67=3.159m

式中:

L-煤柱留设的宽度m

K-安全系数,取5

M-煤层厚度(取采高0.67m)

P-水头压力,根据出界(临矿)实际

16层煤最高点标高为-287m最低点标高-430m

最大水头标高为-157m

最大水头压力=最大水头标高-煤层最低点标高

=-157-(-440)=283m=2.81MP按采矿手册中:

公式

L=0.5km(3P/KP)=0.5×5×0.67×3×2.81/2.37=5.96m

 矿井实际留设安全隔离煤柱为20m,满足安全规程要求。

 四、洪村支2隔水煤柱计算

采用公式:

L=0.5KM=0.5×5×0.67=3.159m

式中:

L-煤柱留设的宽度m

K-安全系数,取5

M-煤层厚度(取采高0.67m)

Kg-煤的抗拉强度,取2.37Mpa

矿井实际留设安全隔离煤柱为20m,满足安全规程要求。

五、14层采空积水区下开采

16层煤的安全高度计算

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三下开采地面保护规程》、《煤矿防治水规定》及枣陶地区14、16层煤开采、岩(煤)层变形规定,用“三带”设计计算,16层煤开采的安全高度,14层煤田采后,底板松动为12m/实。

1、垮落带高度计

采用公式:

2、裂隙带计算:

hL:

采用公式:

取最大值hL=19.9m

3、14层煤底板变形带hR=12m

上述三带之和:

即为16层煤的安全开采高度han

即:

han=hk+hL+hB

=5.22m+19.9+12=37.12m

实际14层煤与16层煤的层间距为55m

即55m>37.12m 

设计演算证明开采14层煤积水压下的16层煤是安全的。

综合上述专题设计计算。

泰山煤矿现留的矿井保护煤柱均为20m,断层煤柱是20m,是安全的。

14层煤距16层煤的层间距为55m,层间距大于安全深度,是安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