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131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docx

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19页

2020新高考语文名校优化卷五

测试时间:

150分钟 试卷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

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

唐代刘禹锡有句话:

“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追求美。

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中国艺术家则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当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情景交融,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

B.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C.中国艺术家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是比西方艺术高明之处。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由原文可知,“所有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情景交融”与“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B项,“十分漂亮才是美”说法有误,原文“非常完美”并不等于“十分漂亮”,有些作品可能在外形上并不漂亮,但在人物塑造上是完美的。

C项,“这是比西方艺术高明之处”的说法属无中生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阐述了中国艺术在意境方面的追求。

B.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意境和意象的分析,主要阐释了意境的特殊规定性特征。

C.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不同。

D.文章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意境的特征,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正反对比”的说法错误,应是“中西对比”。

C项,“作者以杜甫和王维的诗作为论据”是为了论证“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D项,“尤其强调好的艺术作品必须要有深远的意境”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很多人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让人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作为西方人他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选项中“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错误,因为按西方艺术家的观点,王维的诗不符合西方艺术家以逼真为美的原则,可能都不会被认为是好的艺术作品,也就无从谈“妙”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目前,养老保险还是省级统筹为主。

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虽然达到4万多亿元,但是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对建立人工成本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形成顺畅流动的劳动力大市场,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

(摘自人民日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材料二 

(摘自中国产业网)

(注:

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

材料三 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

因此,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

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

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

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以及文体设施等。

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努力做到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扶持引导政策。

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材料四 开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

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养老外,也必须重视文化养老。

发展老年文艺事业,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文艺的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诠释,寻找人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前实行的省级统筹为主的养老保险,存在地域之间的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B.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

C.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从2005~2015年,老年抚养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2050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D.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警示中国在养老问题上必须及早拿出相应对策。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结合材料一“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可知,“……但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曲解文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医学教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里增加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

B.社区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服务,使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大事也不出街道。

C.国家应该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专门负责老年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D.老年文艺事业应该成为养老事业的组成部分,只要让老年人欣赏老年文艺作品,就能使他们升华情感、完善道德。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项,“大事也不出街道”扩大范围,材料三说“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C项,“专门负责老年社区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错误,材料四说“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且“完善道德”之说于文无据。

6.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6分)

答:

答案 ①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

②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③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针对题目仔细阅读相关内容,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其认真分析、筛选。

本题要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分析,①由“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等分析可知,要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②由“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活动范围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面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等分析可知,要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③由“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等分析可知,要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狼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他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个女婴,生命垂危。

他顿时心软了,说:

“天送的,我收养了。

”牢牢地抱了回去。

转眼十年过去。

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辛苦耕作,骨瘦如柴,又害眼疾。

为了多攒点钱供养女上学,他上山采药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泪水泡饭。

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

有夸他行善添寿的,有骂他窝囊造孽的,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了苦笑一下,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儿,到乡里建洋房。

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只好蜗居在村里,仍旧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干栏石楼里,上面住人,下面养牛。

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

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儿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了。

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

表叔家到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要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还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

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连大人都惧怕,更何况小孩。

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有的就辍了学。

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她说: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你要念好书,争口气!

”然后卖掉了家畜。

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

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一片狼藉。

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

学狼叫。

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哪有半点端倪?

见表叔的女儿出门上学去,记者好奇地问:

“山里有狼,你不怕吗?

”她苦笑答:

“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

”记者一愣,又问:

“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她鼻子有些酸,说:

“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

”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

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边说:

“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她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

记者们疑心:

是风声作怪?

是狼嗥?

是人喊?

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晴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

万幸的是,石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选自《河池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交代表叔的光棍身份,以及他当搬运工的事,为下文写他收养孩子作了铺垫。

B.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门前古树被劈等细节,有利于突出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C.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主动做家务,她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

D.记者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

在他们的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章没有明确交代记者们发现真相,也没有写记者们的努力。

8.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

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6分)

答:

答案 ①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如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儿。

②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

如向光棍表叔提供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等。

③农村生源减少,学校实行合并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小说的环境入手。

小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本题考查社会环境,设题指向非常明确。

回归文本寻找有关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例如:

表叔的生活环境,国家的政策背景,养女的读书环境等。

全面概括,合理分点即可。

9.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情节上,“狼叫”是最关键的情节,推动了相关情节发展,与父女二人命运的转折关系紧密。

②人物上,使父女二人的形象更鲜明。

学狼叫是表叔应对困难的策略,体现着父爱;是养女行路时壮胆的行为,表现着她的坚强与成长。

③环境上,“狼叫”表现了当地的偏僻与贫穷,为小说的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④主题上,“狼叫”的消失,写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

⑤表达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对于标题作用的探究题,一般从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中心主旨和阅读效果等方面考虑作答。

本题也可从这几方面分析标题“狼叫”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忠恕,字行父,右仆射浚之孙。

入府幕,时韩侂胄权势熏灼,尝夺民间已许嫁女,夫家以告,忠恕白尹归其父母,尹不能难。

再调广西转运司主管文字,改通判沅州,主管京湖宣抚司机宜文字,知澧州。

开禧末,入为籍田令。

属太庙鸱吻为雷雨坏,神主迁御,忠恕因轮对,请广言路,通下情,宁宗嘉纳。

嘉定五年,迁军器丞,进太府丞。

出知湖州。

迁司农丞、知宁国府。

夏旱,请于朝,得赐僧牒五十,米十万七千余石。

常平使者欲均济而勿劝粜,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

所见浸异,以言去,主管冲佑观。

起知鄂州,改湖北转运判官兼知鄂州。

召为屯田郎官,丁内艰。

免丧,入为户部郎官。

入对,极言边事,其虑至远。

理宗即位,忠恕移书史弥远请取法孝宗,行三年丧,且曰:

“孝宗始自践祚,服勤子职凡二十有七年,今上自外邸入继大统,未尝躬一日定省之劳,欲报之德,视孝宗宜有加。

”既而宰辅率百僚请太母同听政,忠恕复贻书史弥远,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诏群臣集议庙制,忠恕谓:

“九庙非古。

若升先帝,则十世之庙昉于今日,于礼无稽。

宝庆初,诏求直言,忠恕上封事,陈八事……疏入,朝绅传诵。

始魏了翁尝勉忠恕以“植立名节,无

家声”。

及是叹曰:

“忠献有后矣!

”真德秀闻之,更纳交焉。

忠恕自知不为时所容,力请外补,遂以直秘阁知赣州。

魏了翁尝许忠恕“拳拳体国似浚,拨繁剸剧似其父枃,敛华就实则有志义理之学,尝有闻乎栻之教矣”。

(节选自《宋史·张忠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B.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C.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D.谓/英宗以疾/仁/哲以幼/母后垂帘/有不容已惟/钦圣出于勉强/务从抑损今/吾君长矣/若姑援以请/此亦中策尔/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客观型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

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

“谓”的意思是“说”,其后要断开,排除B项。

“惟”是句首助词,只能在其前断开,排除D项。

“此”是后句主语,其后不应断开,故排除A项,选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仆射,古代官职名称。

汉献帝时分置为左右仆射,自此以后,或二或一,置二人则分左右。

B.古代帝王有干支、年号、王公纪年法等。

“嘉定五年”中“嘉定”是庙号,是王公纪年法。

C.丁内艰,丧制名。

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丁内艰”是指为母亲守丧。

D.大统,“天下一统,成就帝业”之意。

本文的“入继大统”,是指继承帝业、登上帝位。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项,“‘嘉定’是庙号”错,“嘉定”是南宋皇帝宋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忠恕忠君爱民。

他给史弥远写信阻止皇太母共同听政;夏季干旱时曾为百姓申请救济粮。

B.张忠恕敢于直谏。

曾经利用上朝面君之机,向皇上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受到皇帝的赞赏。

C.张忠恕深谋远虑。

担任户部郎官时,曾上奏皇帝,详尽论说边境事务,考虑周到,有远见。

D.张忠恕不畏权贵。

敢于犯上,为民伸张正义。

曾经让韩侂胄把强抢的民女归还给她的父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题是文言综合分析试题,选项内容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

“曾经让韩侂胄把强抢的民女归还给她的父母”错,依据原文“忠恕白尹归其父母”可知,应是张忠恕报告给府尹,将女子归还给她父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忠恕虑后无以济,遂核户口、计岁月,严戒诸邑谕大家发盖藏。

(5分)

译文:

(2)忠恕自知不为时所容,力请外补,遂以直秘阁知赣州。

(5分)

译文:

答案 

(1)张忠恕担心以后接济不上,于是核查户口、统计年月,严格告诫各县晓谕大户人家献出所藏(粮食)。

(“虑”“谕”“发”各1分,句意2分)

(2)张忠恕自知不被时世容纳,极力请求补授外任,于是以直秘阁(的身份)担任赣州知州。

(“时”“外补”“为……所”被动句式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忠恕,字行父,是右仆射张浚的孙子。

进入府幕,当时韩侂胄权势炙手可热,(他)曾强夺民间已经许配人家的女子,夫家上告,张忠恕报告府尹将(女子)归还给她的父母,府尹也无法阻挠。

再次调任广西转运司主管文字,改任沅州通判,主管京湖宣抚司机宜文字,担任澧州知州。

开禧末年,(张忠恕)入朝担任籍田令。

正好太庙(屋顶上的)鸱吻被雷雨毁坏,神主之位不得不移放到别的地方,张忠恕乘轮流入殿(面君)之机,请求广开进言之路,疏通下情,宁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嘉定五年,(张忠恕)升职担任军器丞,晋职太府丞。

(后)出京担任湖州知州。

(再)升职担任司农丞、宁国府知府。

夏季干旱,(他)向朝廷请求,得到赏赐五十僧牒,十万七千多石米。

常平使者想要平均分配而不鼓励出售,张忠恕担心以后接济不上,于是核查户口、统计年月,严格告诫各县晓谕大户人家献出所藏(粮食)。

意见逐渐产生分歧,因为(有人)进言(张忠恕)离职,主管冲佑观。

被起用担任鄂州知州,改任湖北转运判官兼鄂州知州。

(后又)被召(入朝)担任屯田郎官,为母亲服丧。

服丧期满,入朝担任户部郎官。

入朝奏对,详尽论说边境事务,考虑得非常长远。

理宗即位后,张忠恕写信给史弥远请求效法孝宗,服三年丧,并且说:

“孝宗从继位开始,勤勉地尽孝子职责共二十七年,如今皇上从外邸入朝继承帝业,没有亲自去做一天的定时问候,要想报答恩德,做的要比孝宗更多。

”不久宰相率领百官请求皇太母共同听政,张忠恕又给史弥远写信,说:

“英宗因为有病,仁宗、哲宗因为年龄小,(所以)母后垂帘听政,有不得已的原因,只有钦圣出于勉强,一定要抑制和减少这种情况。

如今我们君主长大了,如果只是靠请求,这也是中策罢了。

”(皇上)下诏命大臣们集体讨论宗庙制度,张忠恕说:

“九庙并不古老。

如果供上先帝,那么十世的庙就从如今开始,在礼制上没有根据。

宝庆初年,(皇上)下诏访求率直言论,张忠恕呈上密封奏折,陈述了八件事……疏奏送入后,朝廷官员们互相传诵。

当初魏了翁曾经用“建立名节,无愧家声”来勉励张忠恕。

到这时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