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133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作业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铁路运输B.航运C.电报通讯D.航空

2、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做客中国政府网,与网民就教育、医疗、就业、金融危机、反腐等各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内容进行了在线交流。

总理提出“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

关于这一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①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②网络成为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

③网络成为推进民主发展的渠道之一④网络民主已经成为主流民主形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3、“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下回国的 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

4、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老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  )

A.食品流通领域B.空间技术领域

C.农业科技领域D.文化教育领域

5、2011年3月16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情况,强调核电发展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决定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暂停审批核电项目。

下列有关我国发展原子能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1956年把原子能列入全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B.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

D.秦山核电站是我国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

6、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朱光亚同志,在1950年学成回国,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所参与的科研活动不包括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核技术的和平利用D.神舟号飞船成功发射

7、1956年春,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三钱”所做的与《规划》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A.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B.南优2号杂交水稻

C.“银河—II号”型计算机D.人类基因组排序工程

8、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

“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

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

”张爱萍将军说:

“再穷,我们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文中的“人家”和“狗”主要是指(  )

A.占据和控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当局B.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势力

C.垄断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超级大国D.死灰复燃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

9、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

这是我国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技装备研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

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是(  )

A.“银河——Ⅰ号”B.“嫦娥一号”

C.“银河——Ⅱ号”D.“东方红一号”

10、2006年9月28日,中国最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在合肥成功放电,这是世界首个投入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

这一成果说明①中国在核能源利用方面处于世界最先进地位②中国的能源建设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③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开发更丰富的能源④中国开发利用核能源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1、“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你认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应该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12、有人说:

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

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两弹一星”②“万能蒸汽机”③杂交水稻“南优2号”④有轨电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

13、2008年9月28日17时40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顺利完成了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中国通过航天员的首次太空行走实现了历史的突破。

请按顺序排列人类探索太空的重大成就()

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试飞成功②“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③“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④“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④①D.②①④③

14、1986年,邓小平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等科学家时说:

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共同努力。

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

—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

A.科学有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B.中国科学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世界

C.科学是发展中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D.科学是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财富

15、著名史学家胡绳说: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

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到的。

”下列哪些史实能论证这一观点?

()

①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③中日建交

④中美建交⑤杂交水稻南优2号⑥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A.①②③B.④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⑤

16、“文革”期间,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科研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④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A.④②③①B.③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

17、2004年10月14日,袁隆平和另一位西非专家受到联合国的表彰,两人分享了25万美元的奖金。

袁隆平的突出贡献集中在()

A.航天科技领域B.水稻良种培育

C.信息网络研究D.“两弹一星”设计

18、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当选人物的评语: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此人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

A.食品流通领域B.空间技术领域C.农业科技领域D.文化教育领域

19、“‘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20、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中国第二颗探月卫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这些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说明当今世界(  )

A.争夺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各国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持和资金投入

D.世界大国展开军备竞赛

二、非选择题:

(共3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时间

特点

情况

1950~1958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59~1962年

非常时期

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

非常时期

几乎零增长

1975年以后

指数增长期

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

——《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二新中国科技人员占人口的比例:

年份

全民所有制单位

科技人员的总数

全国每百万人

中科技人员数

全国每百万职工

中科技人员数

1952年

42.5万人

少于7.5人

269人

1987年

889.4万人

83.1人

889.43人

1989年

996.1万人

88.1人

967.6人

材料三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材料四1978年3月18日至3月2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

在开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长篇讲话。

这个讲话从始至终贯穿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的精神。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如何?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

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后两次错失重大机遇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

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

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

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

“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

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四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

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你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4)材料三、四表达的观点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答案】C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网络民主已经成为主流民主形式显然扩大了网络的作用,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中国还不能生产尼龙袜子,反映出中国的生产还比较落后,而邓稼先把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反映了归国科学家为我们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

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提出前归国的,并且材料也没有相关信息。

其中④虽然是原子弹发明后的影响,但材料中并没有显示中国已拥有了原子弹。

4、【答案】C

【解析】此评语是评述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的。

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农业科技领域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上。

5、【答案】C

【解析】我国第一座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

6、D

7、【答案】A

【解析】南优2号杂交水稻是70年代的成果.涉及到规划的主要是两弹一星,故选A.

8、【答案】C

【解析】我国发展原子弹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加强国防力量.当时中国的国际环境恶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

9、【答案】A

【解析】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是“银河——Ⅰ号”,时间为1983年。

10、【答案】D

【解析】中国目前在核能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不是最先进的地位,这个装置的实验成功,只能说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也是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要导致的。

中国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开发核能的。

11、【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空间技术”的要求,如A选项就首先不符合这个要求。

我国“空间技术”的第一个里程碑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第二个里程碑就应该是“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12、【答案】D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判断,“万能蒸汽机”和有轨电车在近代就已经有了,故排除②④。

13、【答案】B

【解析】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1981年4月,美国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试飞成功;2003年“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14、【答案】B

【解析】从所给的材料来看,强调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但并没有中国科学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世界的意思。

1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1966—1976年十年中的科技、外交成就。

①④⑥属于十年探索时期或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就。

16、【答案】C

【解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是在1973年。

17、【答案】B

【解析】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杂交水稻被推广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他们解决了本国的粮食问题,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了世界粮食问题。

18、【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此人是袁隆平。

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技术的开创者和带头人。

因此他取得成就的研究领域是农业科技领域。

19、【答案】A

【解析】开发“两弹一星”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客观上所起的作用。

20、【答案】C

【解析】当前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故A、D错。

B结论与题干没有关系;绕月工程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表现,体现国家对科技的重视与资金投入。

二、非选择题

21、

(1)原因:

①建国之初,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以及党中央制定的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努力。

②“左”倾错误和三年的经济困难。

③党的纠“左”措施使得形势好转。

④“文革”时“左”倾错误的泛滥使科技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

⑤结束“文革”,批判“左”倾错误,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条件:

国家重视,科学决策,科研队伍,经费投入,教育水平等。

关系:

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本题以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曲折历程及其条件为主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分析阐释能力。

(1)问,要结合材料1中的五个时期科技状况,分别思考影响科技发展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

(2)问,要结合材料2、3、4,从人才、经费、政策等方面分析条件,根据所学知识思考科技、经济发展与国家地位的关系。

22、

(1)19世纪以前,发明应用在前,科学相对滞后;19世纪以后,科学在发明应用之前,并且推动发明应用。

(2)第二次: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西方的殖民侵略;太平天国的消极影响。

第三次:

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的泛滥;“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以阶级斗争为纲)。

(3)特点:

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实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本题以世界科技发展及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特点及原因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及归纳分析能力。

(1)问,依据材料对比分析即可。

(2)问,要结合后两次国内的政治形势分析原因。

第(3)问,要着重从成果、世界地位及经济效应等方面分析特点;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3、

(1)错误估计:

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后果:

“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高考制度的恢复,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反映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3)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4)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都指出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解析】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及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这一信息分析。

(2)问,注意分析材料二中的第二段话和第四段话分别介绍的是1977年恢复高考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第(3)问,可结合材料的中心发展教育事业及所学知识归纳。

第(4)问,注意两则材料表明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和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教育置于“国运兴衰”的战略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