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4205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基本概念

(1)地震: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

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

断裂或

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

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震级:

地震

能量大小的指标。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释放的

能量越大。

(3)烈度:

地震

破坏程度的指标。

烈度越大,

破坏越严重。

烈度主要受到

震级、震源

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

地面建筑等因素的影响。

一次地震有

多个烈度。

2.地震构造

3.分布:

板块交界处是地震多发区

4.危害

 

1.判断正误。

(1)地震是岩石圈的震动。

(√)

(2)板块交界处地震集中。

(√)

2.与地震烈度呈正相关的是(  )

A.震级B.震源深度

C.震中距D.建筑质量

答案 A

解析 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破坏性越大;震源越深,地震能量向地表传递过程中损失越多,地震破坏性越小;震中距越大,受地震影响越小;建筑质量越好,被破坏的可能性越小。

3.1976年7月28日凌晨3:

42,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

震源深度16千米,震中烈度11度。

当时唐山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也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

简要分析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伤亡严重的原因。

提示 震级高,释放的能量多;地震预报技术不成熟,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在夜间,居民大部分处于熟睡中;地震是突发灾害,居民逃生机会少;震中位于唐山市附近,人口集中;救援机制不健全,救援设备落后。

二、滑坡和泥石流

1.判断正误。

(1)滑坡与泥石流总是相伴出现。

(×)

(2)滑坡可能会引起泥石流。

(√)

2.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有(  )

①火山爆发强烈 ②地壳活动强烈 ③暴雨集中 ④外力作用强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故岩石破碎,且地形起伏大,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故导致滑坡、泥石流多发。

3.干旱地区有泥石流吗?

提示 有。

若干旱地区气温在春季骤升,冰雪融水迅速增加,可能引发泥石流;雨季暴雨也可能造成泥石流。

任务探究

 地震

北京时间2016年11月13日19时2分,新西兰南岛发生7.8级地震,余震次数超过1500次,惠灵顿震感强烈,但未造成伤亡和房屋倒塌。

地震发生后,新西兰政府敦促惠灵顿、达尼丁、基督城等地沿海的居民转移到高处或安全地带。

下图为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和新西兰地震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在图一上指出世界主要地震带,并总结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2)地震后,新西兰政府为什么督促沿海居民搬迁到高处?

(3)为什么这次地震图中城市震感都很强烈?

(4)图二中新西兰城市受此次地震影响最小的是哪一个?

为什么?

[成果展示] 

(1)指图(略)。

地震带分布规律:

世界两大地震带都分布在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2)预防地震引发海啸。

(3)震级高、震源浅。

(4)奥克兰。

震中距远,而且与震源不在一个岛上。

1.地震灾情的分析

(1)首先分析影响因素:

震级、震中距、震源

深度、地质结构、发生时间、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建筑物的

抗震系数、人的防震意识和抗震救灾能力等。

一般来说,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破坏性越

大;震源越深,地震能量向地表传递过程中损失越多,地震破坏性越

小;震中距越大,受地震影响越

小;建筑抗震系数越高,被破坏的可能性越

小;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

伤亡率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

高,损失越大。

(2)地震灾情的变化:

在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的同时,经济损失有加重趋势。

(原因是:

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度

提高,使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减少的趋势,但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资产密度

增大,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2.地震与板块分布图的判读

(1)确定地震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2)读出板块的

边界及其

类型。

(3)总结地震与

板块的关系。

(4)探究地震的

成因。

(5)结合地理环境特点,为特定地区设计防震避灾的有效措施。

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

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km。

据此回答

(1)~

(2)题。

(1)此次地震(  )

①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上 ②发生在亚欧板块 ③是地壳张裂造成的 ④是地壳挤压造成的

A.②④B.③④

C.①④D.②③

(2)在同一次地震中,台湾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活动频繁

B.西部人口稠密、聚落众多

C.西部人们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

D.西部经济发达

科学思维

地震的成因和危害的分析方法

此次地震发生在亚欧板块上,正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是板块挤压造成的。

台湾西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聚落众多、经济活动频繁,这是导致灾情西部比东部严重的原因。

[答案] 

(1)A 

(2)C

  提升运用能力

读百年以来的五大地震列表,回答1~2题。

年份

发生地点

里氏震级

1952

俄罗斯堪察加半岛

9.0

1957

美国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

9.1

1960

智利

9.5

1964

美国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

9.2

2011

日本东海岸

9.0

1.百年以来里氏9.0级及以上大地震主要分布在(  )

A.太平洋中脊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

C.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D.大西洋中脊地震带

答案 B

解析 总结表中信息可知,百年以来里氏9.0级及以上的地震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2.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海岸的大地震,是由于(  )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背运动张裂而形成的

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

答案 A

解析 日本东海岸位于太平洋西北边缘,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处。

任务探究

 滑坡和泥石流

材料一 “易贡藏布”也称“野共藏布”(藏语方言)、易贡河(汉语简称),即流经嘉黎县—波密县(八盖乡—易贡乡—通麦镇)的一条大河,通过易贡湖,由西北至东南,在通麦镇汇入帕隆藏布江,是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

该流域在1902年和2000年分别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自2000年以来,每年发生滑坡泥石流多达10余次,被称为“地质灾害博物馆”。

材料二 易贡地质灾害博物馆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易贡河流域频繁发生大型滑坡、泥石流?

(2)滑坡、泥石流可能形成哪些地质地貌景观?

(3)易贡河流域滑坡、泥石流虽然严重,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并不大,为什么?

(4)为什么对易贡河流域滑坡、泥石流景观进行保护?

[成果展示] 

(1)位于板块边界,地震频繁,岩石破碎;地形陡峭;植被较少;冰川融水多;地下水丰富;受地形和西南季风影响,多暴雨。

(2)滑坡遗迹、泥石流沉积地貌、堰塞湖等。

(3)地广人稀、经济落后。

(4)进行地质灾害研究;发展旅游。

1.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下题。

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科学思维

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的方法

地形崎岖、降水季节变化大、岩石破碎、地表多碎屑物质是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 C

                   

  提升运用能力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时会掩埋、摧毁道路,严重影响交通正常运行。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铁路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是(  )

A.京广线、京九线B.石太线、石德线

C.成昆线、宝成线D.包兰线、兰新线

答案 C

解析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有宝成线、成昆线等,C项符合题意。

2.在修筑铁路时,为防止泥石流或者滑坡的发生,在设计中应注意(  )

A.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

B.大量开挖坡脚,以增加铁路周围的宽度

C.驱散积雨云,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

D.发射卫星及时监测灾害,进行卫星导航

答案 A

解析 根据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修筑铁路时,应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108页活动]

思路点拨 1.阅读旱灾直接引发的灾害示意图;判断地震可能直接引发的灾害。

2.旱灾灾害链显示由旱灾引起一连串的环境变化,形成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次生灾害。

地震不会直接导致形成堰塞湖,中间环节应是山崩或滑坡。

堰塞湖水位抬高,会淹没周边农田、聚落,导致洪涝。

3.调查家乡的常见自然灾害,分析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构建灾害链。

成果展示 1.山崩、地裂、火灾、爆炸、水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等。

2.地震→山崩或滑坡→堰塞湖→洪涝。

3.台风→暴雨→洪涝;

地震→海啸→洪涝→土地盐碱化;

高温→干旱→蝗灾→饥荒。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举例说明学校所在省级行政区主要地质灾害及分布。

2.关注新闻报道,锁定某重大地质灾害,分析其成因。

3.设计活动方案,组织灾害知识宣传。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地震

1、2、5、6、9、14

滑坡、泥石流

3、4、7、8、10、11、12、13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我国,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的灾种是(  )

A.地震B.滑坡

C.泥石流D.火山喷发

答案 A

解析 地震影响范围大,突发性强,释放能量大,难以准确预报,造成人员伤亡最惨重。

2.影响震中位置的是(  )

A.震源B.震中距

C.震级D.烈度

答案 A

解析 震源对应的地面上的位置是震中。

2017年8月4日,云南西北部的贡山县发生泥石流。

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这次泥石流的原因主要有(  )

①连续不断的强降雨 ②地处云贵高原,地形起伏大 ③特殊的地质条件,松散碎屑物多 ④人类活动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云南西北部地处横断山区,形成泥石流的必要条件是强降雨、比降大的沟谷和地表碎屑物多,同时人类活动可诱发和加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4.我国江苏省不易发生泥石流,其原因主要是(  )

A.降水少,且强度小

B.人口素质高,环保意识强

C.人口稀疏,人类活动影响小

D.地形较为平坦,坡度小

答案 D

解析 江苏省地形以平原为主,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

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

读表回答5~6题。

地点

X

Y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0

500

震中距(千米)

5.8

2.5

地震发生时间(地方时)

10:

25

4:

00

震级

7.4

7.1

死亡人数

8

1820

5.从表中资料看出,下列判断不可靠的是(  )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释放的能量大于Y地

C.X、Y两地距震中远近

D.X、Y两地的地震是否属于破坏性地震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的资料信息能够明确的是震级(释放的能量)、与震中的距离、有人员伤亡(受地震波的冲击)、5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不能明确判断的是震源深度。

6.Y地较X地因地震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是(  )

A.Y地人口密度较大

B.Y地距离震中较近

C.Y地的地震发生在夜间

D.Y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

答案 D

解析 地震产生的危害与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离震中的距离、地震发生的时间、抗震救灾的能力等有关。

X地位于板块边界地带,Y地位于印度洋板块的内部,故D项符合题意。

7.泥石流灾害频发的地区,其气候特征往往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高温少雨

C.四季分明,降水均匀

D.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答案 D

解析 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有两个:

一为山体破碎,植被覆盖率低;二为短时间内高强度的降水。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同时我国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此完成8~9题。

8.我国是多灾害的国家,下列地区中泥石流和滑坡灾害频发的是(  )

A.内蒙古高原B.云贵高原

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

答案 B

解析 云贵高原降水丰富,地表起伏大,滑坡、泥石流灾害较多。

9.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

B.国内外地震台所测的震级不同,这是因为离震中距离不同,震级也就不同

C.离震中远近不同的地方烈度不同,说明一次地震有不同的烈度

D.市内有的建筑物未倒塌,说明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为零

答案 C

解析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即使国内外地震台测得的震级数值略有差异,也只是测算上的误差。

烈度是某一地区地面受到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在同一次地震中,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反之越小。

同时不同的地方

地质构造、地面建筑不一样,即使距震中一样远的地方,有时烈度也相差很大。

震中附近建筑未倒塌,与其地质构造和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有关,但震中附近地区烈度不会为零。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是指在某些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4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5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更大。

读某年9月7日我国地质灾害预报略图,完成10~12题。

10.我国9月7日前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是(  )

A.秦巴山区B.横断山区

C.武夷山区D.东北山区

答案 A

解析 根据9月7日我国地质灾害预报略图并结合我国地形分析,我国9月7日前后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是秦岭、大巴山地区。

11.地质灾害预报的依据是这些地区的(  )

A.天气状况B.地质地形条件

C.大型施工活动D.水系特征

答案 A

解析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是指在某些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故此次地质灾害预报的依据是这些地区的天气状况。

12.从全国看,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  )

A.4~9月B.10月~次年3月

C.6~11月D.12月~次年5月

答案 A

解析 从全国看4~9月是我国多雨月份,是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发生的月份。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图一为五年累计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单位:

次)。

图二为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1)简述云南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

(6分)

(2)指出云南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10分)

(3)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地形区还有________高原、________高原和________盆地。

(6分)

答案 

(1)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总趋势是西多东少。

(2)7~8月份。

暴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一个动力条件、诱发因素;7~8月份,受夏季风影响,云南省多暴雨,降水量多,降水强度大,致使滑坡、泥石流多发。

(3)青藏 黄土 四川

解析 第

(1)题,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先从整体上描述,如分布广泛或分布不均等;再描述其变化趋势,如西多东少或从东向西增加等。

(2)题,从图中看出每年的夏季都有滑坡、泥石流发生,总体上是7~8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分析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时,首先要明确其形成机制的因素(如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坡度大的沟谷、充足的碎屑物质或堆积物、充足的水分等),再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其形成原因。

第(3)题,我国四大高原中,只有内蒙古高原不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我国四大盆地中,只有四川盆地滑坡、泥石流多发。

14.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0分)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随后又发生多次有感余震,其中最强烈的余震为里氏7.1级,海岸附近形成了20米高的海啸,海啸将一些渔船涌到陆地上。

宫城县筑馆一处山体滑坡,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泄露。

下表为震级、震源深度与烈度关系。

(1)表中h和Ms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烈度与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烈度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

(2)日本位于________板块和________板块交界处,地处________地震带,地震频发。

(6分)

(3)简述3.11地震给日本带来的危害。

(10分)

答案 

(1)震源深度 震级 烈度大小与震源深度(h)呈负相关,与震级(Ms)大小呈正相关 震中距、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等

(2)太平洋 亚欧 环太平洋

(3)诱发海啸,导致核电站发生核泄露,建筑物遭到破坏,造成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导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严重等。

解析 第

(1)题,根据表格信息即可判断两个要素及其关系。

影响烈度的因素主要有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条件、震中距、抗震性能等。

(2)题,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

第(3)题,地震的危害从诱发次生灾害、破坏生产生活设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