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410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docx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带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列文章,完成问题。

艾叶又飘香

余雪云

郡时候,日子过得穷。

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

端午节、春节。

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

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

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酣畅淋漓地吃个痛快。

令人特别沮丧。

不过。

“初一糕、初二桃、初三棕、初四艾、初五划龙舟”,那来自乡野山村的童谣。

我倒是记得牢牢的。

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

比如做发糕,首先要磨好米浆,加糖、加发酵粉等候华丽蜕变。

随之,奶奶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往锅里注入一大锅水,将笼屉洗净垫上一块大布巾。

架在大锅上,水烧开后倒入米浆盖妤锅盖,蒸笼的周围用毛巾包裹严实以免漏气,这样蒸40分钟左右,发糕差不多熟了。

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截。

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于生动起来。

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由于大人们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选在晚饭后蒸发糕。

当天晚上,孩子们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厨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厨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厨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儿,等吃到发糕时大概都晚上十点了。

对闹腾一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时间除了嘴巴能动,我估计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经睡着了,当大口大口的发糕被囫囵地吞进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舌尖被燙得火辣辣的。

这是初一。

初二是吃桃子的习俗日,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缘由。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从泉州带回的水蜜桃,个儿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适宜。

一个桃子估计有半斤多,吃上一个,小小的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浓滚的。

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桃子。

初三是包粽子。

棕叶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鲜清甜。

绑粽子的绳子是棕树叶,棕树叶要提前到山上去割取,晒干后备用。

棕树的叶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团扇子,用时要提前泡软,用锥子把棕叶划拉成一条条细细的丝线。

一把棕树叶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馅儿。

那时候,粽子的馅儿比较单调,要么纯糯米加碱,要么糯米加黑豆,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算是人间美味了。

包粽子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结实,而且形状各异:

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棕、三角棕、菱形棕。

然后用野生的薄荷头同粽子炖在一起,整个厨房香气扑鼻。

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

端午节前,母亲会买些彩线,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缀,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这些小饰品有时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

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小挂件。

(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

初四的早上,父亲会早早拿着镰刀去割午时草,什么葛蒲、艾叶、薄荷等。

太阳升起来时,父亲巳经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了,满堂飘香,父母还不忘对孩子们说道:

初四这天要起早,才会更聪明伶俐的。

其实,过节这几天,期待、兴奋、嘴馋,根本不可能睡懒觉。

五月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扁食、鸭蛋(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祛风寒等功效)。

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

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没钱买肉,只好包素馅儿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葱头剁成馅儿,没想到没有肉参与的扁食,居然特别好吃,成了我记忆里的风味美食,也成了我几十年抹不去的乡愁。

吃好午饭,母亲会搬来大木桶倒入用午时草煮的水给孩子们沐浴,然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

端午节有新衣服,在那个时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买布是凭布票去买,然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断衣服。

孩子们添的所谓新衣服,无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条小短裤之类的。

这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高兴的事。

接着,母亲还给孩子们的额头上都画个“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黄,(这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完成仪式后,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

雷雨刚过,木兰溪的水面比往常开阔了许多,水面激流飞跃,非常壮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

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面出击。

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

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

小孩子呢,其实就是去看热闹的,享受着那种节日特有的快乐。

(1)请简要回答第二自然段中的童谣有何作用。

(2)文中划线句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3)有人认为,文中三处括号中的内容太哆嗦,应该删除,你怎么看?

请说明理由。

(4)本文标题为“艾叶又飘香“,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与艾叶无关的内容,是否文不对题?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分析】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家乡端午节初一到初五的习俗,文化气息浓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端午节的怀念、喜爱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解答】

(1)本题考查引用童谣的作用。

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内容上,第二段的童谣写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使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

由“那来自乡野山村的童谣。

我倒是记得牢牢的”可见,童谣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习俗的印象很深刻。

“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端午节的怀念和喜爱之情。

结构上,后文内容按照此童谣的顺序依次叙写端午习俗,童谣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

此题要求从描写和修辞角度着手,“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

凑近眼前一看”“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是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奶奶蒸发糕时的动作,可见奶奶蒸发糕手艺的娴熟、高超,也表现出“我”对奶奶的赞叹和对发糕的喜爱。

“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把撒上黑芝麻的发糕比作白雪公主的黑眼睛,是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奶奶手艺的高超和“我”对发糕的喜爱。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解释了“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缀,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的原因,既给文章增加了文化韵味,又表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爱。

“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祛风寒等功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化韵味。

“这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解释了“母亲还给孩子们的额头上都画个‘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黄”的原因,也具有丰富文章内容、便于读者理解和增加文化韵味的作用。

由此可见,括号中的内容不宜删除。

可据此作答。

(4)本题考查对标题的赏析。

此题可从标题与文章主旨的联系进行分析。

挂艾叶是端午的习俗,标题中的“艾叶”能表明本文写的是主要内容是端午习俗。

古代民间认为,端午节挂艾草和菖蒲可以去除阴邪之气,去除病毒蚊虫,有着祈求家人身体健康的美好寓意。

因此,以“艾叶”为标题有着美好的寓意。

“艾叶又飘香”具有意境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题答案虽具有开放性,但宜对此标题持赞同态度。

可据此作答。

答案:

(1)内容上,增加文章的文化韵味,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端午节的怀念和喜爱之情;结构上,领起下文。

(2)这一句运用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细致地写出奶奶做发糕的动作,并且把撒上黑芝麻的发糕比作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生动形象地写出奶奶制作的发糕非常精美,表现了奶奶蒸发糕手艺的娴熟、高超,表达出“我”对奶奶手艺的赞美和对发糕及家乡端午节的怀念、喜爱之情。

(3)这三处括号中的内容解释了文中母亲做法的原因,便于读者理解,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韵味,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因此不应删除。

(4)示例:

我认为这个标题很好。

“艾叶”是端午的标志性物品,点明了本文有关端午习俗的内容,对祈望家人身体健康的美好寓意;标题还具有意境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在记叙文中标题有如下作用:

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2、点明文章中心思想;3、交代文章写作情感;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作为文章的线索。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打造有生命力的文化地标

智春丽

①今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再出重拳,对湖北省荆州市巨型关公雕像项目和贵州省独山县水司楼项目展开了调查,指出其脱离实际、滥建“文化地标”、破坏自然景观风貌等问题,要求整改。

这让人深思,我们要打造怎样的文化地标?

②提到一座城市,人们往往会想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

600岁的紫禁城见证着北京城的过往,拓荒牛雕塑标记着深圳的开拓进取,珠海大剧院“日月贝”讲述着“珠生于贝,贝生于海”的城市记忆,古典园林里生长着苏州的温婉……这些城市文化地标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象征,与人们产生紧密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

③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化地标”既是城市文脉的见证,也是地域活力的象征。

我们应当立足城市的人文历史底蕴,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具有“颜值担当”兼具“内涵气质”的文化地标。

④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

近年来,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各类文化地标化身网红建筑,成为热门参观地、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现象也引起社会关注。

⑤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

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无论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还是如今兴起的保护生态、亲近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都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丽江古城依山傍水、以水为脉,整座古城获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体育场“鸟巢”充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勾勒出现代北京的美丽风景。

反之,若缺乏对自然的敬畏,滥造钢筋水泥地标,即便再大的“手笔”,也与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⑥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

一个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流淌着活生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走进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原样保留的铸造厂车间及生产设备,拉近了人们与老工业基地的时空距离;漫步福州修旧如旧的古厝间,曾经的老房子、如今的文创园,古老与现代交融,乡愁与时尚相遇。

面对数之不尽的历史文化街区、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进行合理适度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成为广受认可的文化地标。

⑦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功能。

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

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连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

到一座城市先逛博物馆,人们才能加深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过往和现实文化的认知。

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建院以来,为观众带来1万多场演出,开展大量艺术普及教育演出及活动,观众和粉丝遍布全国。

正是那些传播文化、服务公众的不懈努力,使得文化地标的形象更加亲切、更加持久。

⑧当人们漫步在一座城市的街头巷尾,与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文化地标不期而遇,感受着独特的人文艺术气息,他们会读懂这座城市,更会爱上这座城市。

文化地标在与公众的“紧密连接”中就能收获持久口碑和影响。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1日05版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第①段列举社会中某些文化地标建设乱象,既吸引读者,又起到引出论点的作用。

B.第②段举例论述时,所用动词“见证”、“讲述”等都是拟人化的手法,表达生动。

C.第④段论述了城市地标往往具有网红效应,城市的网红建筑就是城市的文化地标。

D.第⑦段加点词“很大程度上”“大量”都表程度,体现了议论文逻辑和语言的严密性。

(2)下面关于本文论据的使用判断不当的是 A 

A.“重庆李子坝轻轨站、广州‘小蛮腰’电视塔等网红地标展示城市的特色底蕴和年轻活力。

”可为第④段作正面举例。

B.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强调建筑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可充当第⑤段的道理论据。

C.第⑥段先后举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和福州的古厝间为例,从不同角度证明改造旧建筑必须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兰州‘黄河母亲’雕塑表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这一例子替换第②段“珠海大剧院‘日月贝’”的例子,对论述没有影响。

(3)不久将落成使用的广州粤剧院将参加2021年年末广东十大文化地标竞选,请你阅读链接材料,结合上文,为粤剧院拟写竞选的理由。

链接材料一:

广州粤剧院以“凤冠霞帔、游龙戏凤”为设计主题,建筑充满粤剧元素。

剧院建筑方案以红色为主色调,以粤剧正印花旦的凤冠造型作为剧场外形,建筑表面图案用的是戏剧服饰的霞帔花纹,建筑表面上的曲线灵感来自于粤剧的水袖。

链接材料二:

广州粤剧院余勇董事长表示,建成后的广州粤剧院设练功房、艺术家工作室等。

其顶部的空中粤剧花园,为票友们进行粤剧交流提供空间。

粤剧院将成为振兴粤剧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

(选自《南方都市报》2018年09月19日版次:

GA05有删改)

【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首先用多个事例引出话题,指出建设文化地标的重要意义。

接着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证明中心论点,

【解答】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A.有误,第①段列举社会中某些文化地标建设乱象,吸引了读者,但没有起到引出论点的作用;

B.有误,第②段举例论述时,所用动词“见证”、“讲述”等都是拟人化的手法,“表达生动”不对,作用是准确具体;

C.有误,第④段论述了“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在传播城市形象方面有巨大的流量效应”;

D.正确。

故选:

D。

(2)本题考查论据运用分析。

A.有误,“重庆李子坝轻轨站”是重庆市急功近利打造新文化地标的结果,破坏了正常的城市生态,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可知“可为第④段作正面举例”不对。

BCD.正确。

故选:

A。

(3)本题考查竞选拟写。

根据题中的两则材料,对剧院的外形以及戏曲元素进行概括描写。

拟写理由时应结合粤剧的独特性和文化性进行分析。

答案:

(1)D

(2)A

(3)广州粤剧院必落于广东省的省会城市广州市,建筑中融入了许多的传统戏剧元素,剧院内为票友们提供粤剧交流空间,承担着振兴粤剧的使命。

剧院也将成为世界非物质遗产的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

而粵剧作为广东省特有的剧种,其中的文化底蕴是丰富的。

所以承担着粵剧发展和振兴的剧院,则理应被选入广东十大文化地标之一。

【点评】阅读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难度相对降低。

解答此类题,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答案相对应的内容,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通过分析与比对得出答案。

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句中的细微错误,如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有没有丢失,使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等。

3.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一条跛狼的奋斗史

蒋骁飞

①这是一部有关动物的纪录片,但我宁愿将其看成是一部生命的奋斗史。

②它是一只非洲狼,不知为何,一出生它的一条腿就比其他三条短了一截。

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这是致命的缺陷。

当摄制组发现这只跛狼时,断言它将活不过童年。

也许正是这种不幸,激发了摄制组的兴趣,他们决定跟踪拍摄跛狼的生命历程。

③在哺乳期,这只跛狼就呈现出生存的艰难。

它总是落后于兄弟姊妹抢得母亲的乳头,甚至有时候只能等兄弟姊妹饱餐之后,才能在母亲早已干瘪的乳房上费力地吮吸一阵子。

④狼的哺乳期一般只有三个月,哺乳期的竞争还算不上激烈。

三个月后,幼崽的食物来源主要是父母亲捕杀回来的野兔、羚羊等动物,这时,小跛狼的生存面临了更大的危机。

当母亲从外面叼回食物,它的兄弟姊妹们箭一般一拥而上,大快朵颐;等它上前,几乎连插针的缝隙都没有了。

小跛狼通常是等别人享受完盛宴之后,才能去捡食那些剩下的骨头和皮毛,它的母亲对它的处境始终视而不见。

在动物界,母亲从来不去偏爱、袒护某个子女,哪怕它弱小得急需帮助。

这是自然法则之一,只有最强壮的个体生存下来,对整个种群才有利。

也许,对于这只可怜的跛狼来说,它接下来的命运就是饿死。

⑤但事情总有例外,在经历无数次挨饿的痛苦后,小跛狼有一天突然做出了惊人之举。

那一天,当它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接近食物时,它愤怒地咬住一只争抢者的后腿,死劲地往外拖;受袭者一声尖叫,退出了争抢的队伍,小跛狼立即坚定地插了进去。

那天,它第一次饱餐了一顿。

此后,这种犀利的抢食方式,让小跛狼受益匪浅,它最终成功地成长为一只成年狼。

⑥狼是群居动物,它们共同捕食、共同享用战果,但千万不要以为狼群是共产主义社会。

在群体中,贡献最小者,通常会被同伴逐出狼群的领地,成为流浪狼,其结果将是死路一条。

这也是自然法则之一,弱小者会削弱整体的战斗力,不利于整个种群的发展壮大,甚至会拖垮整个狼群。

要想在群体中继续生存下去,跛狼必须成为捕食能手,最起码不能拖大家的后腿。

这对一只先天残疾的狼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⑦一切再一次出乎预料,成年后的跛狼在捕食活动中表现不俗,尽管它的速度略逊于同伴,但它的敏锐力和耐力比同伴更强。

它总能最先发现易攻击的捕食对象,并第一个冲上去。

更可贵的是,它能以惊人的持久力追击猎物。

有时候,眼看猎物就要逃脱狼群的围剿,它仍坚持追击,独自与猎物角斗,它曾多次被黄牛高高挑起,重重摔倒后又迅速爬起与对手相搏。

常常在它的最后坚持下,整个狼群获得了更多的战利品。

⑧跛狼不是集体中最优秀的,但它是最尽力、最拼命的,它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这让它在狼群中获得了同伴的敬重和不可动摇的地位。

更让人欣喜的是,它还获得了一只母狼的青睐,它们最终结成伴侣,并育有6只幼崽。

⑨一只被人类早早判为“死刑”的跛狼,最后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仅如此,它还赢得了地位、爱情和尊重。

这部长达160分钟的纪录片,让我看到了命运的___,更让我领略到生命的___。

(1)阅读选文,在第⑨段的空白处补写相应的内容。

A. 艰辛和残酷 

B. 坚韧和智慧 

(2)选文中跛狼的缺陷为它的成长带来的生存危机是什么?

(3)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品析句中加点的词语。

受袭者一声尖叫,退出了争抢的队伍,小跛狼立即插了进去。

(5)请简单梳理概括选文中“我”对跛狼的感情变化。

【分析】本文写一只跛狼克服天生残疾的缺陷,顽强生存,最终赢得了地位、爱情和尊重的经历,表达了对坚韧、顽强品质的赞美之情。

【解答】

(1)本题考查补充语句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跛狼先天残疾及对于生存的重大影响来看,应填写“艰辛”“残酷”等词语。

第二空,根据跛狼一次次出人意料地生存了下来,最终赢得了地位、爱情和尊重的经历可知,作者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顽强,可选择类似词语作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由“它总是落后于兄弟姊妹抢得母亲的乳头,甚至有时候只能等兄弟姊妹饱餐之后,才能在母亲早已干瘪的乳房上费力地吮吸一阵子”“也许,对于这只可怜的跛狼来说,它接下来的命运就是饿死”“在群体中,贡献最小者,通常会被同伴逐出狼群的领地,成为流浪狼,其结果将是死路一条”等语句可见,跛狼的缺陷为它的成长带来的生存危机是吃不饱、成为流浪狼而面临死路一条。

(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由“重重摔倒”“迅速爬起”“相搏”等语句可见,画线句运用的是动作描写,写的是跛狼英勇搏斗的情景。

“迅速”表现其动作快,“重重”“相搏”表现其勇敢。

(4)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

“插”在这里是挤入的意思,结合“它愤怒地咬住一只争抢者的后腿,死劲地往外拖;受袭者一声尖叫,退出了争抢的队伍”可知,“插”在这里一方面表现了小狼们吃食时的密集,挤进去不容易,也表现了跛狼动作的迅速和坚决,可见其具有坚定的求生存的决心。

(5)本题考查梳理情感脉络的能力。

由“当摄制组发现这只跛狼时,断言它将活不过童年。

也许正是这种不幸,激发了摄制组的兴趣,他们决定跟踪拍摄跛狼的生命历程”可知,“我们”同情这只跛狼。

由“它总是落后于兄弟姊妹抢得母亲的乳头,甚至有时候只能等兄弟姊妹饱餐之后,才能在母亲早已干瘪的乳房上费力地吮吸一阵子”“也许,对于这只可怜的跛狼来说,它接下来的命运就是饿死”“这对一只先天残疾的狼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挑战”等语句可得出:

心疼。

由“跛狼不是集体中最优秀的,但它是最尽力、最拼命的,它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这让它在狼群中获得了同伴的敬重和不可动摇的地位”“这部长达160分钟的纪录片,让我看到了命运的___,更让我领略到生命的___”等语句可见,作者对跛狼心生敬佩。

答案:

(1)A.艰辛和残酷 B.坚韧和智慧

(2)吃不饱、成为流浪狼而面临死路一条。

(3)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跛狼的动作快和黄牛的力量大,表现了跛狼的勇猛。

(4)插,挤入,写出小跛狼面临争抢食物的狼的数量多,见到能吃到食物的机会抓得住和进入狼群的动作坚决。

(5)同情、心疼、敬佩。

【点评】描写的定义和分类:

1、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

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

2、描写角度:

正(直接)、侧面(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分为: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等;

景物描写分为: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描写景物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4.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文本一:

①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

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并设有“亭吏”。

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

《汉书》记载:

“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

”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

之后,亭的这些功能逐渐废弃。

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

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

②亭作为点景建筑,也出现在园林之中。

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A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

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大明宫中有太液池,池内有太液亭。

兴庆宫有多组院落,内有龙池,龙池东的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

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

在宋《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文本二:

①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

说起亭,忽然想起清代扬州笔记作家李斗,他在《扬州画舫录》中说,扬州以园亭胜。

园亭,就是指园林。

当然,扬州的亭也是别具一格的。

以五亭桥最为有名。

五亭桥,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又称莲花桥。

亭与桥结合,形成亭桥。

分为五亭,莲花状,聚集于一桥,亭亭之间连以短廊,形成完整屋面。

②亭虽小,但是在传统园林建筑中,却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

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

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

B明代袁中郎游香山,觉得“香山龙潭水光千顷,荷香十里,长堤迂曲回环,垂杨夹道,大有江南风景”。

但美中有不足,他说:

“无亭榭可布几筵耳。

”四周群山郁苍,群木荟蔚,景致殊美。

若有一亭,供三两知己摆点儿酒菜,喝上几盅,方才快意。

③山水之间,有亭可憩,方能渐入佳境,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趣融为一体。

登山途中,或风景佳处,皆有亭。

流泉自幽涧中或隐或现,曲折而下,激石有声,铿锵如琴。

苏轼说:

“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亭虽小,在瞬间又被无限放大。

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