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542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docx

小学必背古诗含注解

古诗整理材料

49、 江上渔者   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

  ①渔者:

捕鱼的人。

  ②但:

只。

爱:

喜欢。

  ③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

你。

一叶舟:

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

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风波:

波浪。

  ⑦一叶舟:

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作品鉴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

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1]

     表达作者对渔民工作痛苦艰险的同情和对百姓的怜爱。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原名朱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公元1015年(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这首诗概述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本文描绘了生活劳动的艰苦。

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艰辛。

 

         

 

50、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

一年过去了。

3.屠苏:

屠苏酒。

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

光辉灿烂。

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

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宋代诗人,汉族,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

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

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

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

“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51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泊船:

停船。

泊,停泊。

2、京口:

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长江的南岸,和瓜洲相对。

  2、瓜洲:

瓜洲在今天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县南,与京口相对

  3、一水: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4、间(jiān):

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

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间”。

根据本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

“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

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

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

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5、钟山:

今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当时家居于此。

  6、隔:

间隔。

 

  7、数重:

几层。

读shùchóng

  8、绿:

吹绿了。

9、何时:

什么时候。

 

  10、还:

回。

译文

  春日夜里,行船停泊在瓜洲岸边,我隔江遥望对岸的京口,心里想,这里与我居住的钟山也就只隔着几座大山,和煦的春风吹绿了长江南岸的草木,而我何时才能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返回家乡呢?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

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52、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①书:

书写,题。

  ②湖阴先生:

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③茅檐:

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④无苔:

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

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⑥护田:

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⑦将:

携带。

绿:

指水色。

  ⑧排闼(tà):

开门。

闼:

小门。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

“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

“[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

“[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

‘左将军,富贵至矣!

速命酒饮我!

  徐迟《祁连山下》:

“风景排闼而入。

  ⑨送青来:

送来绿色。

  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译文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修辞手法

  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简析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的善施教化。

5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

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

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

遮盖,掩盖。

  3.跳珠:

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

风从地面卷起。

赏析

  这首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54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

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

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

奇妙。

  4.西子:

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55惠崇《春江晓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洒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

宋初僧人,擅长歌和绘画。

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

晓:

早晨。

  2.蒌蒿:

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

芦芽:

芦笋。

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

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

河豚欲上时:

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56题西林壁苏轼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

书写,题写。

西林:

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

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从侧面看。

  (3)各不同:

不相同。

  (4)识:

认识;清楚。

(注:

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

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

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

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57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

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

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

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赏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

58三衢(qú)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人资料曾几(jī)(1084~1166)中国南宋诗人。

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赣州(今属江西)人,徙居河南洛阳。

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畿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

”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

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

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

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

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

《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注释

①三衢道中:

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江区,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

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

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

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

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⑥不减:

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

黄莺。

赏析:

诗作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首句写出行时间,“梅子黄时”指五月。

梅子快要成熟的季节,往往多雨,但现在却“日日晴”,写天晴,也是写诗人的愉快心情。

天晴人心也晴,那么明睸,那么开朗!

次句写出行路线。

诗人乘船去游山去了,“泛尽”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又换走山路——三衢山中之小道,其乐无穷,其雅无穷,其趣无穷。

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

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诗意

这是一首纪行诗,写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

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

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59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1.示儿:

给儿子们看。

2.但:

只。

3.九州同:

祖国统一。

4.中原: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

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

你的父亲。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6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题意思:

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1)将晓:

天将要亮。

  

(2)篱门:

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

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

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

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

指西岳华山。

岳:

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

碰到天。

摩:

摩擦、接触。

  (7)遗民:

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泪尽:

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

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

胡:

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

远眺南方。

  (11)王师:

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

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61、四时田园杂兴

(1)(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jiěgòng

 

村庄儿女各当家。

bàngsāngyīn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

虽写过不少爱国诗篇,但最著名的还是田园诗,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和风土人情。

注词释义

  杂兴:

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

  耘田:

锄草。

  绩麻:

即缉麻,把麻搓成线。

  童孙:

幼小的孙子。

  未解:

不能,不会。

  供:

担任,担负。

  傍:

靠近。

古诗今译

  白天出去锄草夜里缉麻,农家儿女都能各自持家。

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也靠近桑树阴学习种瓜。

名句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

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写的是夏日村庄的生活场景:

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

最精彩的是后两句。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农村孩子的游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

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

诗中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女”,称小孩为“童孙”,分明是老农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图。

这里有写实的成分,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

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使人由景见情,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62.四时田园杂兴

(2)(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jiá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译文: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简析: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后两句写出昼长人稀,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注词释义:

1、梅子:

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2、肥:

指果肉肥厚。

3、麦花:

荞麦花。

4、菜花:

油菜花。

5、日长:

夏天已近,白天越来越长了。

6、篱落:

篱笆。

7、惟有:

只有。

8、蛱(jiá)蝶:

菜粉蝶。

 

63.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