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4888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docx

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35深刻教案

通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目标要求】

高考作文的深刻性就是要求考生发扬创新精神,发挥想象能力,摆脱幼稚,超越平庸,写出既能联系生活实际,又能帮助人们提高认识,解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辨证性、哲理性和有针对性的文章来。

辨证性。

“理”应是正确的、科学的,但“理”不能自明,不能自现。

要明理、阐理和扬理就要论辩,加以阐发和证明。

由于论辩是一种思辨过程,是一种思维运动形态,因此论辩要周密,道理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必须发掘出来。

但是阐发、证明挖掘都必须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既看到事物的这一面,也看到它的另一面。

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这一事物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它与周围的事物有何联系。

由果推因或由因推果。

③要有发展的眼光,站在未来的角度推断这一事物发展下去产生的结果。

哲理性。

任何议论文都是诉诸理性的,无理不成文,成文即有理。

议论文不但要有正确、科学的理,而且这个理还要尽量讲得深入、切实,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质,所以哲理性就成了它的重要内涵。

说理的深刻透彻,首先表现为深刻的哲理性。

这一特征表现在文章中便是:

以理贯之,以理融之,以理统之。

针对性。

高考作文不论记叙、议论或说明,都要联系当前实际,解决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澄清迫切需要澄清的问题,提高人们必须要提高的思想境界。

这样才能起到有的放矢的作用。

从《考试说明》的内容来看,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网络透视】

1.“现象”是可以直接看到的。

“本质”又叫“实质”,一般指事物的根本属性,它往往是隐蔽的。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从具体事物中看出道理来,找出规律来。

这就要对现象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

写记叙文,应着眼于对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和事件的意义、影响进行发掘。

具体说:

写人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了什么,而且要写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写事不仅要写事件本身的发展,还要从多方面去表现既能告诫自己又能启迪他人的最动人、最深刻的一点。

写议论文,应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抓住问题的核心去确立自己的观点。

总之,不能只在表面现象上兜圈子、就事论事,而应由表及里抓本质,否则论述就浅了。

写说明文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事物的特征没抓住,说明也就缺少行文的纲,即便条理不乱,也是流于表面简单复现。

[例文]

难舍诚信

常常徘徊在街头漫天飞舞的广告中,光怪陆离的霓虹灯下,想着深夜网上那份虚拟的爱情,我们便丢了“诚信”的背囊。

虽然听着一口一个的“义气”,我们还是习惯戴上伪笑的面具。

在坚硬的水泥壳下忙碌。

难道“诚信”过时了吗?

难道“诚信”消失了吗?

我不由得彷徨起来,是否还要背上这沉重的负担……

其实“诚信”比金钱、名誉更为古老。

茹毛饮血的原始人,正是本着诚信,靠着团结,围捕了一头头巨兽,获得了一次次生机。

这种在生与死之间建立起来的信赖关系,正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基础。

古往今来,“诚信”便是英雄们惺惺相惜,成就大业的根本,无论儒法;还是老庄。

“诚信”,“诚”总是作为君子最重要的美德出现的,古书上处处写着君王以诚治国,诸侯以诚得士的故事。

信陵君正因诚信,得到侯生与朱亥,抗秦救赵,名扬四海。

刘皇叔正因诚信,打动了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业。

而梁山上,那些英雄好汉,一诺千金,为诚信两胁插刀的豪情,更被写进才子名著,感动着千百万读书人。

诚信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背上“诚信”,我们便会感到一种责任感,那是对自己的要求。

“诚信”是一只背囊,背上它,我们便势必要面对一种可能:

一种被抛弃、被欺骗,乃至被诋毁,被利用的可能。

可诚信绝对会还你一分轻松,一片坦荡,一身磊落。

报纸上,那些靠欺骗别人金钱与情感而致富的人,被押上审判台,受到唾弃,承担罪责;书本里,那些靠出卖同志,乃至出卖祖国的叛徒,则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反倒是那些恪守“诚信’,准则的布衣和烈士,享受着更为崇高的礼遇……

有人也许不屑,在这个社会里别人都不诚信,为何要我诚信?

也许时代变迁,使得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难以辨别。

也许现代的技术,使得更多人在诚信与虚伪的路口迷失。

可是《圣经》说:

“你们只看得见别人眼中的刺,忘记了自己眼中还有一根,诚信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如果紧盯别人的行为,仅仅希望诚信成为一种互换的交易,那诚信本身的色彩便巳消褪大半,那些在官场上吟哦不决的官僚,在商战中东游西荡的掮客,便正是因为缺乏付出诚信的勇气,而被人耻笑。

“诚信’’的背囊舍弃容易,可要重新背上它,还必须付出不少的代价哩!

诚信不光是对人的,对誓言与信仰的诚信更值得我们尊重。

当我们徘徊在真理前方时,正是对信仰的诚信,引导我们走向辉煌。

这样的诚信不仅仅是背囊,更是拐杖,助我们在荆棘丛中无畏前行。

看看未来漫长的路途,俯身拾起诚信,不禁长叹:

“难舍诚信,诚信难舍。

[解析]文章从人们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人手,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接着两段,文章借助历史来分析“诚信”“与人类的关系”。

后面四段,则对“诚信”进一步分析,第4段先对“诚信”的内涵做出界定,第5段则通过将叛徒罪人和布衣、烈士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第6、7段则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借助《圣经》中的一句话,进一步揭示“诚信”的本质:

“诚信是一种不求回报的付出”,它将“引导我们走向辉煌”,“诚信不仅仅是背囊,更是拐杖,助我们在荆棘丛中无畏前行”。

文章最后一段,语句简洁,含义隽永,结尾处借用感叹“难舍诚信,诚信难舍”,言尽意深,令人深思。

2.“原因”是引起另一现象的现象,而产生的那个另一现象就是“结果”。

结果与原因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一个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2)多种结果是一个原因引起的。

(3)不同的结果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

(4)同一个结果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5)原因和结果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多果。

(6)因和果可以互相转化。

(7)对于某一个问题是结果的东西,对于另一个问题又成了原因。

另外,在多种原因中,有的原因是主要的,有的原因是次要的。

有的是内部原因,有的是外部原因,有的是主观原因,有的是客观原因,有的是直接原因,有的是间接原因。

这是在寻找原因时应该加以区分的。

题目:

美国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宣布,在他约185亿美元的资产净值中,他将只给孩子们每人留1000万美元,剩下的将捐献给慈善事业。

美国第二大富翁沃沦·巴菲特也放言,他的子女将很难得到他的巨额财产。

68岁的美国住宅装饰公司董事长伯纳德·马库斯把8亿多美元全部留给支持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马库斯基金会。

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评论,表明你的观点。

[例文]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警言,比尔·盖茨、巴菲特和马库斯的放言又无非证明了他们对这一真理的认同。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在财富的价值观、认识观以及财富与子女的关系的处理上却是天壤之别、大相径庭。

认真分析一下这种文化差异,我们是不难发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西方人取得财富是事业成功后的一种回报,他们创造财富是一种超脱于财富追求,中国人取得财富虽也是事业成功后的补偿,但他们创造财富却是为了数量累加而有无尽的享用。

唯其是追求,故西方人视财富的多少是事业大小成败的一个标尺而已,唯其是享用,故中国人视财富为生存质量的一个依据。

是事业的一个标尺,所以财富超出这个层面意义价值之外的东西便失去了它的意义,子女们也休想从父辈那里捞得过多,有时甚至是半点的好处。

同其是生存的一个依据,所以,其价值仅仅是生存,子女们也按几千年子继父财、子承父业的传统,过起了潇洒安逸的生活来。

他们对于西方人的另一种活法很难理解。

这是怎样的一种差别呀!

这是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的分界线,这是进步与停止,进取与满足的分水岭。

很显然,西方人不因父辈的辉煌而沾沾自喜,也不因父辈的财富而自我满足,他们通常自创一条道路,孜孜以求,自强不息,负重奋进。

因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子不胜枚举。

相反地,一些中国人常常沉湎于父母开创的宏业和巨富中生活得如鱼得水、无所忧患,所以“坐吃三年海也空”的悲剧俯拾皆是。

古人所谓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正是道出了这种中西差异最终走向的两种前途,两种结果,两种命运。

作为担负祖国繁荣、民族兴盛重担的青年,应该从中得到很大的启迪,并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一番整理。

对传统的、但是落后的,天经地义的、但是愚昧的,顺理成章的、但是倒退的观念来一个彻底的革新。

多一些磨难,少一些安逸;多一些成熟,少一些幼稚;多一些超脱,少一些庸俗;多一些勤奋,少一些贪婪;多一些实干,少一些享用。

无论从什么角度说,这于国于家于己,都是一件极其有益的事。

多一些精神,少一些物欲,那么比尔·盖茨也会对我们翘起大拇指的。

[解析]本文根据所给的材料,对东西方在同一个问题上产生的不同认识的原因进行了揭示,全文通过东西方在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对金钱不同理念的分析,论证了东西方在忧患意识上的差距,发出了要多一点精神,少一点物欲的号召。

3.所谓“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是通过一定的引导激起读者的联想并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有所知、有所悟。

一般地有以下几种情况:

文章的观点是别人没有说过的,新颖独到。

让人读后豁然开朗,使文中的观点比较辩证,能增加人们对某一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者文章的观点虽不全面,但能使人产生对该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人们对该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者文章的观点能引起人们现实的联想,丰富对该问题认识的内涵;或者文章的观点包含在所提出的某个实际问题中,能促使人去作深入的思考。

总之,言虽尽而意无穷,让人读后有一定的回味余地。

只要能做到上述内容中的任何一条,就是文章的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了。

[例文]无愧我心

做完童年的梦,听完少年的歌,踏着青春的步伐走进花样年华,我们长大了,开始观察社会百态,探求人生奥秘,选择自己的生活。

然而,一旦拥有选择的权利时.年轻的你我却迟疑了,眼中有几分茫然,几分困惑。

怎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呢?

怎样才能正确地选择呢?

怀着疑虑,还是让我们去倾听历史的回音吧!

迈进历史长廊,我仔细地看,认真地想。

面对凌厉的权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园居,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访名山而去。

多姿多彩的人生路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弃医从文“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朱镕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平淡的生活中,徐志摩轻轻吟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哲人则深刻含蓄“要穷,穷得像茶,苦中一缕清香;要傲,做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

徐悲鸿的万马奔腾的气势中仿佛也在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这些先哲们以自己明智的头脑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在历史上刻下了深刻雄厚的一笔,历史也就选择了他们,名垂史册!

走出历史,庭前花开花落?

天上云卷云舒,那样清新自然。

风中,我心中的答案也一点点明、一点点亮起来,疑虑散在风中飘逝了。

我终于明白,心灵的选择;要在保存自己完整的尊严、独立的人格之下,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先国家之重而后私人,这样,才能在“明辨之、慎思之”之后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才能让我们扎扎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才能无愧我心!

我终于明白,当我颤栗地从上帝手中接过我纯洁的生命时,我就拥有了选择的权利!

我含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将自己的青春挥洒成一幅色彩斑澜的图画,以铺尽我朴素的人生,让我拥有有所作为的盛年和没有遗撼的晚年,让我的生命发光,让我的所作所为都能无愧我心!

[解析]这是篇散文,作者用青春之笔写了青春颂歌的同时,让人警醒,促人深思,催人奋发。

文章开门见山,摆出“选择”之由——我们长大了,要选择自己的生活;怎么选择呢?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路呢?

这就使全文的言论有了鲜明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然后以“让我们去倾听历史的回音吧”一句统领下文,从做人的尊严,独立人格,做人的原则几个角度,充分论证选择人生路应遵循的原则。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要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大量的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材料。

材料是认识本质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些感性材料,就无从进入认识本质的大门。

(2)要对材料进行认真思索,对大量的现象及其联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研究,从而归纳、抽象出其中本质性的东西。

要注意的是,事物的现象有真相,有假相,真相是正面地直接地反映本质的现象,假相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例如,在地球上看太阳,是太阳在绕地球转,这是假相,本质是地球在自转和公转。

有的假相是人为的,如“贼喊捉贼”本意是想通过制造假相开脱自己。

假相也能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这就增添了认识本质的困难。

因此;我们要善于做去伪存真的思考和辨别。

(3)我们要考虑到,事物往往是纷纭复杂,一方面,多种现象可以是相同的本质,“五十步笑百步”说的是缺点或错误虽有轻重之别,本质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一种现象也可以有多个本质特点,这是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结果。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事物是联系着的,问题的产生都与客观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

社会的习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等等。

(2)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外因是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

比如一个人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的高低,态度的好坏、情感的积极与消极等都会使问题发生质的变化。

(3)分析问题产生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问题的产生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往往因多种主客观原因并存,互相作用而产生的。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普通常见的生活现象和事例上能发现并用它们表达深刻的哲理、事理和伦理。

哲理是关于宙宇、人生的根本原理。

事理是生活中各种事情所包含的或应遵循的道理、规律、是非得失的依据。

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它们都具有原则性和抽象性。

一般人在大事上也许能看得出来,而在日常小事上往往忽略和“无知”。

你在文章中能从普通常见事物上发现并表现它们,必然对大家有启发作用。

(2)在文章中能对事物提出并论述高于一般人或深于一般人的见解。

有一个成语叫“振聋发聩”,大致就指的是这种情况的极端形态。

(3)在文章中表达超乎一般人的、带远见性、前瞻性的看法。

(4)在文章中将辩证法使用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深度,从而在全面周密的分析中,表达出某种更加完善合理的观点。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许多人能够把辩证法挂在嘴边,但一遇到实际问题,还是非此即彼,暴露出偏激和片面。

不少人则虽然能够用两分法看待问题,但往往又陷于表面化和简单化,将辩证法用得不深入,不彻底,留下许多漏洞。

将辩证法用到某种深度是不容易的,也是十分可贵的。

【活题精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

“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

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阿Q新传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出名,未庄便掀起了一阵阿Q旅游热,而阿Q也摇身

一变,成了阿Q旅游总公司的董事长。

这天,阿Q召开董事会,到会的有董事小D、赵司晨、王胡、假洋鬼子

赵老大爷及秘书小尼姑。

“今天召开这个会,”阿Q习惯性地挠了挠头上的癞疮疤,继续说,“为的是就企业的发展问题,讨论个办法。

只见小D猛地站起来,涨红着脸说道:

“我认为多找几个模样儿标致的导游小姐足矣,又省钱又捞钱,Q哥,你说呢?

“嗯。

”阿Q点一点头,心想,还是哥们儿小D和我想的一样,主意不错。

“我不这样认为,”假洋鬼子一边舞动着那支哭丧棒,一边说,“这不妥当。

”阿Q瞥了他一眼,又想起了当年自己挨的那几下打,不觉忿忿不平起来。

“旅游事业的发展要有优质的一条龙服务,而不是美色,我们要先修路并建立具有未庄特色的古朴的有风情的景点,比如说阿Q吧,你董事长住的那间破祠堂就是

一大景点。

还有尼姑庵的那片萝卜地也是……”假洋鬼子滔滔不绝。

赵司晨及王胡等人听了也不住点头。

小尼姑说道:

“到底是留过洋的,见识就是高。

”假洋鬼子听了,又得意地摇起了哭丧棒。

阿Q见状,不免有些不平:

“当年革命,他还没我积极呢。

不过,假洋鬼子说的似

乎也有些道理……但他当初那样对我,谁知今天安的什么心呀!

毕竟是有钱人家的少爷,靠不住的。

小D的话也不无道理嘛……再说小D毕竟是我当年的兄弟,虽抢过我的生

意,也是被迫的。

不相信同一阶级的兄弟,还信谁?

”想到这儿,阿Q站起来,挠挠头上的疮疤;喊道:

“我决定由小D担任发展部经理,带领小尼姑、吴妈、赵司晨的妹子等,大力发展未庄的旅游业。

假洋鬼子在家待命!

霎时,全场一片哗然。

从那以后,未庄上下一片热闹。

但不到半年,因服务态度差,且涉嫌不正当经营,阿Q旅游总公司被查封。

阿Q挠着头上的癞疮疤;后悔莫及:

“唉,当初办事怎么光凭感情亲疏来做决定,不辨好赖人呢?

……没事,反正还有救,明天重开董事会,开除小D,任用假洋

鬼子当经理。

真是的,他妈的倒霉。

不过本董事长还有补救的办法!

Q董事长又胜利了。

不一会儿,软软的席梦思床上就响起了董事长响亮的鼾声。

[简评]

这篇高考优秀作文充分证明了话题作文取材空间的广阔性。

考生以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中特有的故事情节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为基础,演绎了当今阿Q旅游总公司由盛到衰的一段故事,并形象地展示了其中的原因,从而紧扣了“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

这是本文的新意所在。

语言朴实晓畅,人物形象鲜明,尤其是主要人物阿Q,当他行使董事长权力时,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拍板决策,仍然闪烁着鲁迅先生原作中人物固有的个性光彩。

这也是此文的亮点。

(例2)xx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试题

有一则寓言说,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哲学家聚会时有人提议,各自用一句话来描述和赞赏世界。

文学家感叹地说:

“这世界真是太美了!

”科学家认真地说:

“这世界最珍贵的是探索。

”企业家兴奋地说:

“这世界充满着商机!

”哲学家没有说话,沉思之后在纸上画了一个“?

”和一个“!

”。

请以上面这个寓言或其中某一个人的话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文体不限。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解析]xx年春季招生的作文题也是一篇话题作文,“以上面这个寓言或其中某一个人的话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等均可以。

相比较而言,,以其中某一个人的话为话题比较容易把握,但是依然要采用“大题小作”法,才能写出独到之处。

例文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世界只有一个,看世界的眼光却有无数种。

正是这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才把世界描述得“五花八门”、精彩纷呈。

文学家有文学家的浪漫,科学家有科学家的严谨,而企业家则睿智、独到,哲学家玄秘深沉。

好一个立体的世界,好一群非凡的人们。

惟一的世界造就了不同的人们,不同的人们注目着惟一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是我们惟一的家园,普天下的子孙同源同根。

那么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我们的家?

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爱我们的兄弟姐妹以及本身?

新世纪的钟声唤醒美丽的霞光,那钟声中含着期盼,那霞光里蕴着温柔——同一个世界的人们,爱我们惟一的家吧!

如果让克林顿描述世界,他大概会说:

“世界是美国的旅店,你们全都是旅客,本店可以把你们请进来,也可以把你们赶出去!

如果让安南来描述世界,他也许会说:

“世界是一个不停滚动的球,各方力量均衡作用,它才能够正常运转。

惟一的世界啊,却换来如此众多的解释,莫不是世界原来就无法描述或无法下定义?

当然不是!

正是不同身份的人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世界才会有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声音。

我们不必去苛求大家都用一个声音说话,也不必用同一种眼光看世界。

有别的眼光会把世界看得更新奇、更美丽!

这世界只有一个,而同一个世界上却有鲜花也有毒草,有和平鸽也有猎枪,有歌声也有哭泣。

我知道,大同世界还在远方等待着我们,脚下的路还不是那么平坦,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多一些美好的理念,为幸福美丽的明天铺一条阳光大道呢?

两个和尚争一把梳子是人类永恒的悲剧吗?

不,我们不信!

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的自由,用不同的双手美化世界,朋友啊,那是我们的责任!

(简评)世界是客观的,但看世界的眼光有无数种,所以世界又是“五花八门”的,文章在层层论述中推出:

“正是不同身份的人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世界才会有不同的眼光和不同的声音”,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爱憎,同时又用宽容的眼光对待这一现象:

我们不必苛求大家都用一个声音说话,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的自由,重要的是要用不同的双手去美化这个世界。

立意脱俗。

全文多用问句,使上下文文气紧凑,对表达中心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过关检测】

1.《心灵鸡汤》的作者之一汉森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们生活在一个牧场,我的女儿很喜欢蝴蝶,她总是把各种鳞翅目幼虫放在某些植物上以防鸟食,还引来了很多蝴蝶。

一天,她发现一只刚刚脱壳的小蝴蝶显得那么脆弱。

她很难过,不停地对我说:

“爸爸,我能救活它吗?

我能救活它吗?

”我说这只蝴蝶要死了,但她还是不停地问,我只好说“可以可以”。

一连三个晚上,她都把这只受伤的蝴蝶放在她小小的胸脯上,她害怕伤害它,就不敢翻身。

第四天早晨,它死了,我们埋葬了它,为它举行了葬礼……

故事中的小姑娘如此地爱惜一只蝴蝶,它死了,父子俩还为它举行了葬礼。

想一想自己,想一想周围的人,想一想历史,我们对一只蝴蝶,一只麻雀,一棵小树,一朵花……是怎样的态度?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从这样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写一篇文章,把你的启示写出来;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2、通常,人们看一个孩子聪明与否,只看识字、阅读、计算几项。

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存在着多种互不相关的智力领域:

语言、数理逻辑、空间关系、理解能力、音乐、身体动觉、人际交往和自知之明。

就一个人来讲,这七种智慧发展是不平衡的,往往是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因此,我们通常的“聪明”标准就受到了挑战。

加德纳说:

“幸福愉快的途径,是最高程度的发挥本人的才能,不管这些才能是什么。

看了加德纳的发现和主张,你有什么想法呢?

请以“聪明”(或“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不要简单地重复既有的观点,要写出一点独到的体验、感受、认识,要力求对社会人生有所启迪。

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3、随着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人们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地球也就成了“地球村”。

在这变“小”了的地球上,无论哪个角落发生事情,都可能迅速影响全球。

人们在改变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了新的时空观。

作为“地球村”的一位村民,对“地球”的现状和未来有何关注,有何思考?

请以“地球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4、俄国著名文学家赫尔岑,有一次被邀去听音乐。

演出开始不久,赫尔岑就捂起耳朵,打起瞌睡来。

女主人很奇怪,问道:

“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

”赫说:

“这种又轻佻又低级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女主人惊叫起来:

“你说什么?

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