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262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docx

江西省南昌市四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四校联考期末

高一历史试卷

满分值:

100分测试时间:

100分钟

说明:

1本卷共有两大题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魏国李悝曾对当时的

粮食产量估计说,一亩地(约当今三分之一亩)在平常年景,可以产粟一石半,……平常年景一家种地百亩所产粮食,够全家一年半食用。

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2.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

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

官窑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

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显示朝廷的威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3.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4.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

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

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B.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D.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5.当哥伦布伟大发现的消息传到威尼斯时,当地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证券、债券下跌了40%—50%。

威尼斯商人恐慌的原因是()

A.金银价值下降导致物价波动B.地中海传统商路中心地位即将失去

C.世界东方将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D.世界金融中心将向亚洲转移

6.1609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

“某地”是指(  )

A.英国的伦敦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D.意大利的威尼斯

7.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

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

……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

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8.《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B.欧美国家同时发生

C.兴起于重工业D.电力的广泛使用

9.《上海县志》记载,明嘉靖时上海县“外内有事,田家妇女亦助农作,镇市男子亦晓女红”;当时该地区植棉、摘棉多由妇女完成,而轧花、弹花多是由男子来承担,农闲男子纺纱织布也不足为奇。

所以上海四邻又有“男纺女织”之说。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出现变化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10.晚清以来,我国的近代工业集中于东部地区。

抗战时期,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克服重重险阻西迁至西南大后方。

这一举动产生的影响是()

A.加快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进程 B.保存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

C.粉碎了日本经济掠夺的企图     D.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格局

11.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高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表现不包括()

A.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B.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阶级基础

C.资产阶级维新和革命思想的传播D.彻底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12.“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

,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螂’。

”这首歌谣体现哪个时期的特色(  )

A.“大跃进”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13.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找到了一条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圈地运动"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那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这道路是()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B.实施生态农业战略

C.稳定农村劳动力市场D.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4.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了继续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

这个决定()

A.首次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趋向具体化

C.规定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时间

D.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5.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

C.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16.据统计: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

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

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A.中国民族危机的困境B.文学革命的直接影响

C.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17.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

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上述材料反映出()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

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

18.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道:

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

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

该材料说明了()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19.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20.“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

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资

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美国的经济发展过快

C.生产的相对过剩严重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1.《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农业集体化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施新经济政策

22.美国学者指出:

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

这主要是指(  )

A.赫鲁晓夫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苏联实施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错误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

23.“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话

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出发点是(  )

A.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B.争取在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互相交流

C.密切西欧各国间

的关系,维护欧洲安全

D.建立与美国平等的伙伴关系

24.某一国际组织的资格要求是:

必须是一个能够管理其本身的对外事务,并且愿意而且能够履行该组织协定条款——它的宪章——所规定的成员义务的国家。

按照这些义务,成员国在实施其汇率政策和有关经济与金融政策时必须以协定条款为依据,并提供所要求的经济和金融信息。

成员国还必须支付认缴款。

该国际组织()

A.对生产领域投资使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发展

B.需对发生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紧急资金融通

C.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协助

D.有权对成员国的贸易政策和法规进行监督

25.2008年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任务艰巨。

除努力自救外,中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

A.B.C.D.

二、非选择题:

(共50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0分,29题14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

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四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

(1分)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

(2分)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

(2分)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

(4分)

 

(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3分)

 

27.某高中组织高一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王刚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围绕“体制创新和调整”,做了几张知识卡片。

卡片一: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必须退到国本主义上去……”                                

----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卡片二:

罗斯福1938年在谈到“新政”时说: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地纠正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卡片三: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O.17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4万亿元,年均增长11.4%;2007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跃上了10万亿元的新台阶.居世界第三位。

纵观当今世界60多亿人口中,主要工业国人口约为7亿,所占比例不足12%.而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创造了13亿人同时迈入工业化的伟大奇迹,中国工业化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迈向工业大国:

30年工业改革和发展回顾》

请回答:

(1)依据卡片一及所学知识,指出“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指什么?

为“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列宁采取了什么政策?

(2分)

 

(2)卡片二中“新政”被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开始。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开始”体现在哪里?

(3分)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又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1分)

 

(3)卡片三所展示的巨大成就无疑是改革开放的结果。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提出了很多创见。

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除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之外还有哪些?

(4分)

 

(4)上述卡片所反映的改革在实质和手段上有何相同点?

(4分)

 

28.随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二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

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

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

……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

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

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新型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2分)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

(1分)

 

(2)材料二表明近代

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

(1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4分)

 

29.学术界

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由于

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

……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

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般难以管理。

这个问题至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

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于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

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程度,而且尤有过之。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

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

(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的形式有什么不同。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

(2分)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

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分)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3分)

 

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四校联考期末高一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B

A

D

B

C

D

A

B

B

D

A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C

B

C

C

D

A

D

D

A

B

C

 

26.

(1)模式:

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1分)特点: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分)

(2)信息:

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2分)特征:

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分)

(3)原因: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

(4分)

(4)①同意。

理由:

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

(3分)

②不同意。

理由:

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3分)

27.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

(2)“新”体现在:

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高科技

产业迅速发展,新经济出现等。

(3分。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调整: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分)

(3)创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2分)

(4)实质都是对现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手段都是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相结合。

(4分)

28.

(1)表现:

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瓦肆”“夜市”);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

(任2点2分,)

依据:

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1分)

(2)变化:

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实质:

中国经济正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1分)

(3)原因: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等。

(任2点4分)

29.

(1)媒介

资源和奴隶的掠夺,生产和贸易超越了国界。

(2分)

(2)扩张形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列强以流通领域的交换为主要形式,以倾销商品为主要方式;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经济国际化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以资本输出为主,出现国际垄断同盟。

(4分)

(3)问题: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贫富鸿沟的加深。

(2分)因素:

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3分任意3点)

(4)对策: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的扩张,对传统的民族经济主权构成挑战,发展中国家要捍卫民族主权。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不能闭关自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和捍卫国家的主权。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