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5426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docx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1同步备课教学案湘教版必修三

课时1 四大地区的差异

[学习目标] 1.了解四大地区的划分。

2.针对两个典型地区,学会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

1.四大地区

(1)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东部地区:

①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台

11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②中部地区:

晋、豫、鄂、湘、皖、赣6个省区。

③西部地区:

陕、甘、宁、新、内蒙古、青、渝、川、贵、云、藏、桂12个省(市、区)。

④东北地区:

黑、吉、辽3省。

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1)总体特点:

区域发展差异突出:

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发展、西部地区各方面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部地区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

(2)具体表现:

①产业结构差异:

东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但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

②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在东部地区,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但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仍然是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分布密度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③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则比较低。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经贸合作。

思考

 有人说,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四大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吗?

答案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我国四大地区地带性差异是一系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条件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社会经济条件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1.读教材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并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答案 第一产业的比重东部远小于其他三大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东部大于其他三大地区。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其他三大地区应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2.读教材P15~16图1-14“某地区产业结构比例变化”、图1-15“某地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变化”,回答问题。

(1)说一说该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和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情况。

这种变化趋势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该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是轻工业比例呈大幅度上升趋势,重工业比例先上升后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和轻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能活跃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2)试从三次产业的构成及其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所占比例两个方面,对该地区2012年的产业结构进行评价。

答案 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该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第二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所占的比例来看,该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相对较弱。

知识点拨

 我国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地区

主要的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是海运便利,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水平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多洪涝灾害

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地区

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农林牧产品的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及重工业发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地区

有漫长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

东北地区

工业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严重。

矿产资源濒临枯竭,水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建设商品粮、农林牧基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进入21世纪后,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四个地区在资源方面有明显差异

B.四个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显著的差异

C.四个地区的开放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D.四个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

2.下列叙述中,四个地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

A.都临海,都有大河入海口

B.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C.都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

D.都有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3.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貌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无论冬夏气温均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答案 1.A 2.D 3.C

解析 第1题,四个地区的区域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

第2题,中、西部地区不临海;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政策优势、海外侨胞的人缘优势、地缘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中国现有6个经济特区,包括东部沿海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和西部地区的喀什;商品粮基地的形成条件是农业基础好、开发潜力大、粮食的商品率高,四个地区都有商品粮基地。

第3题,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方法技巧

 四字法记忆四大地区差异产生的自然原因

(1)东部地区:

位置临海,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植被良好;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矿产贫乏,能源短缺。

(2)中西部地区:

距海遥远,位置闭塞;气候干燥,日照充分;海拔较高,水源较少;矿产丰富,能源充足。

(3)东北地区:

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地形平坦,植被良好,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矿产丰富,能源充足。

教材P14 活动探究

提示 1.

(1)东北地区包括: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东部地区包括:

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

(3)中部地区包括:

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

(4)西部地区包括: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重庆市、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

2、3.略。

教材P15~16 活动思考

提示 1.

(1)产业结构差异

地带

产业结构

工业结构

东部地区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

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东北地区

以重化工业为主导

重型产业为主

中部地区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过渡

西部地区

重型产业为主

(2)主要原因:

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

(3)对策:

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2.

(1)变化:

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稳定,有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轻工业比例大幅度上升,重工业比例逐步下降。

作用:

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和轻工业比例大幅上升能活跃市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评价: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工业以轻工业为主,说明该市经济较发达,产业结构较合理。

知识小结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据此回答1~2题。

1.鄱阳湖平原种植水稻,长江三角洲种植花卉,造成两地不同种植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气候B.土壤

C.地形D.市场

2.我国东部多耕作业,西部多牧业,主要原因是(  )

A.生产生活方式不同

B.开发历史长短不同

C.光、热、水、土等条件不同

D.地质作用影响不同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两者都位于长江流域,气候、地形、土壤因素相同,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沿海,是我国出口农业商品基地。

第2题,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条件的制约。

我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部地区森林发育形成肥沃的土壤,西部地区主要以草原植被为主,所以东部多耕作业,西部多牧业。

3.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

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基地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答案 

(1)科技水平高;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

原料和燃料。

乙区域:

市场。

40分钟课时作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划分为四大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四大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

B.中部地区面积最大

C.西部地区人口最稠密

D.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

2.下列四组省区中,全部属于中部地区的是(  )

A.吉、皖、湘、琼

B.晋、内蒙古、陕、桂

C.豫、晋、赣、鄂

D.冀、鲁、辽、粤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西部地区矿产资源最丰富,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2题,本题要求学生掌握中部地区所包含的省区及其简称。

中部地区包含的省区有山西(晋)、河南(豫)、安徽(皖)、湖北(鄂)、湖南(湘)、江西(赣)。

读日本、英国资料图,完成3~4题。

3.两国的气候均深受海洋影响,东京与伦敦两城市(  )

A.均为亚热带气候类型

B.均为温带气候类型

C.东京气温年较差较大

D.伦敦降水季节变化较大

4.两国均为岛国,但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国的矿产资源都比较贫乏

B.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较高

C.两国的农业均以畜牧业为主

D.两国工业都是“临海型”布局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东京地处亚洲东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伦敦地处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大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4题,两国都是岛国,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都较高;英国矿产资源丰富,日本缺乏工业所需的矿产资源;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城市化发展早,水平高,乳畜业发达;日本是季风气候,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日本工业原料和产品都依赖国际市场,工业是“临海型”布局,英国传统工业是建立在原料地,不是“临海型”布局。

区位指数是综合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

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我国东南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矿产资源丰富

C.乙地区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较恶劣

D.丙地区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6.甲地区区位指数大于40,其优势主要表现在(  )

①交通便利 ②资源、能源丰富 ③老工业基地基础好

④科技水平高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5.C 6.B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我国区位指数由东向西递减,A项错;东南沿海矿产资源贫乏,B项错;乙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劣,C项正确;丙地区即江西省区位指数低,是由自然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D项错。

第6题,广东省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水平较高,区位指数大于40。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

读“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变化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7~8题。

7.关于西部地区的能源分布,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的风能资源丰富

B.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C.西部各省区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D.西部的煤炭资源只分布在中纬度省区

8.关于我国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出效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B.改革开放后产出效益增长最快

C.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进入21世纪西部能源开发存在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西北地区接近冬季风源地且昼夜温差大,风能资源丰富。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产出效益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增长最快,进入21世纪产出效益呈下滑趋势。

读“我国各省(区、市)某项指标统计地图(图示面积大小表示该指标值的大小)”,回答9~10题。

9.该指标最可能是(  )

A.人口数量B.石油储量

C.耕地数量D.年降水量

10.造成图中东部省区面积大于西部省区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B.矿产资源储量的差异

C.劳动力素质的差异

D.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答案 9.A 10.A

解析 第9题,图中显示,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人口数量较大的省(区、市)面积较大,而北京、天津、宁夏、新疆等人口较少的省(区、市)面积较小,故该图最可能是按人口数量这一指标绘制的。

第10题,图中东部省(区、市)面积大于西部省(区、市),即东部省(区、市)的人口数量较大,这是由于东部地处平原、丘陵地区,且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自然条件远比西部优越,故东部人口数量大于西部。

下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1~12题。

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2002年

2003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珠江三角洲

6

52.1

41.9

5.1

54.6

40.3

长江三角洲

4.9

49.8

45.3

4.1

52.4

43.5

京津冀

10.0

45.7

44.3

9.5

47.2

43.3

大东北

12.8

49.7

37.5

12.5

50.4

37.1

11.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12.与其他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B.轻工业比重大

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

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

答案 11.C 12.B

解析 第1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直接读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第1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其他三大经济圈的重工业比重都大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1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国长江沿岸形成了六大经济开发区。

读“长江沿岸经济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所在平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简要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2)乙所在省区__________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这里交通条件优越,其矿产加工成初级产品,可以经湘黔线、__________线、__________线运往上海。

(3)丙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不可能是(  )

A.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

B.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

C.加快中部崛起的重要带动区

D.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

(4)丁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属于长江经济带的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基地(名称),该工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_缺乏。

答案 

(1)水稻种植业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土壤(或紫色土)比较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历史悠久,基础较好;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国家政策支持。

(2)有色金属 浙赣 沪杭 (3)D

(4)沪宁杭 能源和矿产资源

解析 本题首先根据经纬度和河流轮廓确定各经济区所在的省市,再根据各省市工农业生产、资源分布、交通线路及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限制性因素作出回答。

1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读图,回答问题。

(1)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

(2)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简答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答案 

(1)海岸 江河 铁路干线 边境

(2)热量丰富、降水充足,雨热同期;地势较为低平,土壤肥沃;河川径流丰富(水源充足);濒临海洋。

(3)(甲城市)哈尔滨:

陆上对外交通便捷,靠近能源基地,工业基础好。

(乙城市)广州:

海运便利,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思想观念开放,著名侨乡,毗邻港澳。

(丙城市)拉萨:

旅游资源独特,民族政策优惠,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直接得出答案。

(2)题,农业区位因素要从气候(热量、降水、光照、雨热关系)、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分析。

第(3)题,比较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差异,主要从三者的位置、资源、政策等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