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472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教育学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知识点.docx

《教育学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知识点.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知识点.docx

教育学知识点

第1章教育学的由来与使命

一、教育学知识的流派演变

1、实在论——自然主义教育学。

17-18世纪是哲学、科学与文化振兴的世纪。

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

要求把教育的着眼点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美转到现实生活中来,重新考虑教育的思想、内容与方法。

这种特定的时代精神与教育自身的发展倾向结合,导致了实在论——自然主义教育学的产生。

代表人物及著作: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2、唯理论——理想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是以“自由理想”而著称的世纪,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兴起的德国古典哲学,把这种自由理想的发展推上了顶峰,使崇尚理性、追求真理成为哲学的主流。

与此同时,在自然科学界,牛顿力学的光辉也助长了唯理论的倾向,对“永恒真理”的信仰、对理性的忠诚、对万物的系统而有序的确认成为时代精神。

唯理论——理想主义教育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代表人物及著作:

康德,第一次在大学讲坛上讲授教育学并确立了教育学在大学课程中的学术地位。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3、实证论——科学主义教育学。

在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随着科学实验的发展,不仅自然科学彻底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而且,科学自身也发生了分化,产生了诸多新的学科。

实验心理学诞生之后,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被引入教育学领域。

一些教育思想家试图通过科学实验探索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和教育方法的合理化,这导致了教育学知识的转型。

代表人物及著作:

斯宾塞《教育论》、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

4、实用论——进步主义教育学。

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科学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变革,牛顿体系的独霸局面日益受到挑战,多元科学研究传统逐步确立,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信仰开始动摇,而否定永恒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否弃彻底证实的实证论,主张以实用论取代实证论。

在这种时代精神的驱动下,教育领域发生了一场新教育运动,我们把这场运动带来的教育理论称之为实用论——进步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及著作:

帕克《关于教育学的谈话》、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柏克赫斯特《道尔顿制教育》等。

二、教育学的使命

1、阐释做好教育工作的依据、有效性和合理性。

2、改进教育实践

(1)解释教育实践问题。

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关注、解释、解决教育问题是教育学的基本任务。

教育学有专门的语言、概念和符号,有系统的原理、定理、方法、模型,教育问题能得到有理论根据的理性解释。

(2)提升教育实践水平。

通过对教育学科系统知识的学习,教育者可以领悟教育真谛,提高教育艺术,规范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水准。

(3)推动教育实践改革。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主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避免盲目,需要用教育学来预测教育走势,引领方向,干预教育行为,影响改革进程。

3、提升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教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总和,是引导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是教师教育真善美合一的理想境界。

让教师成为智者,教师职业充满魅力,增强幸福感。

教育智慧的生成依赖于教育理念的引领、教育情感的激励、教育知识的支撑、教育研究的锤炼。

4、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1)养成专业精神。

(2)奠基专业知识。

(3)提升专业能力。

第2章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

1、教育本质达成的共识、(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

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是教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命题。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与分类

教育功能:

指的是教育的作用,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产生的作用。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划分,是从教育作用的对象上进行的分类。

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两者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

这一分类是从教育功能的层次上进行的分类。

它反映出教育功能间的主从关系或轻重程度。

所谓基本功能是指教育根本的、基础的且是恒常的稳定的功能;派生功能是指由基本功能引发出来的功能。

(3)正功能与负功能

这是从教育功能的性质与作用方向上进行的划分。

正功能指的是教育产生的积极的良好的效果,负功能是指教育产生的消极的不良的后果。

(4)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这是从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进行的分类。

教育的筛选功能是指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教育客观上所发挥的对个体的选拔的过程。

教育的协调功能一方面在发挥筛选功能的同时又依赖于自身的力量使得这种筛选成为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客观上形成人的发展差异的同时又在通过教育尽量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差异。

2、教育的个体功能

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培养个体的主体性

个体的主体性包括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主体意识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而主体能力是指主体认识、改造自我内部和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

(2)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

个体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爱好、兴趣等,多取决于后天的因素,尤其是教育的作用。

教育因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潜力,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2、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角色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大论述)

教育的社会功能可分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发挥维系政治稳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什么时代,也无论是哪个国家,掌握政权的阶级总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权力掌握支配教育的优先权,为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管理者输送需要的合格公民。

第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公民。

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

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培养自身所需要的、具有一定政治素养的社会公民,以便维系社会稳定、平稳的发展。

第三,教育通过宣传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教育也是宣传思想的工具。

它可以通过学校这块阵地,通过教材内容、师生的言行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政治、哲学、道德等思想,形成有利于政治发展的意识、舆论,从而达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目的。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变革的功能

第一,教育事业在促进受教育者科学素养提升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受教育者的民主意识,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第二,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

教育的普及水平的提升,将会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结合在一起。

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得以加强,这一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育通过生产人力资本,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再生产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的手段,这些新的科学知识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在受制于文化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

(1)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保存与交流功能。

文化的传播可分为传递和交流。

通过教育,文化从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个体财富,所以教育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在发挥交流功能是双向的或多向的。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有两个标准:

一是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二是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

教育的文化选择形式总体上有吸收与排斥两种。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

变现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对文化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选择的重点也会发生转移。

(3)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教育的文化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承实现着文化创新;二是教育本身创造、拓展、更新文化。

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可以直接创造文化,也可以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间接的创新文化。

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有对文化的融合入、选择、保存、交流和批判功能,这本身也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成分。

第3章教育价值与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一、教育价值:

作为客体的教育系统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即理解教育价值概念的核心是把握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受教育者)的需要与教育系统(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的属性两者之间的价值关系。

教育价值的基本表现方式就是教育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

二、教育价值的分类

通常把教育价值划分为教育对个体的价值与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又称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

本体价值:

是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或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价值。

工具价值:

是指教育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系统的发展需要的价值。

3、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判断、评价等的总称。

(1)教育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社会条件和自我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1、首先,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2、其次,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

3、再次,人的实践活动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2)教育价值观的特点

1、稳定性;2,、差异性;3、时代性;4、阶级性;

(3)形成正确教育价值观的意义

1、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认识和理解教育对人和社会的作用,深化人对教育的认识;

2、有助于促进人们更好地进行教育判断和选择,推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有助于更好地制约或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或预期实现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一定国家或地区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活动在不同的目的领域,具有不同层次的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依次为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

这几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功能。

一是明确规定了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即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二是规定了社会所需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即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

三是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取舍,即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四是决定了教育学的重点和质量标准,即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

2调控功能。

首先,教育目的被赋予特有的价值取向,称为衡量教育活动的内在依据。

其次,教育目的对人才培养的规定提供依据,并直接调控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选择。

最后,教育目的衍生出的教育目标对教育活动也有调节和矫正的作用。

3激励功能。

教育的目的蕴含这人们的观念价值与期望,可以形成一种吸引力和激励作用,它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

4评价功能。

集中体现在对教育活动得失、教育质量高低、教育目标达成度等的判断与评价上。

四、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社会依据:

1.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目的的性质上来看,一定的而社会总是要求培养出的人才为其政治经济服务,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意识,需要哪些类型与规格的劳动力都集中地反映在所指定的教育目的上。

2.一定的社会生产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育目的是依存于一定的生产方式的,一个时代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决定的。

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规格、类型和标准的需要不同,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便有所不同。

(二)教育目的的人的依据:

1.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①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程度;②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变化。

2,依据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

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特点和发展意愿,因材施教。

五、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我国古代教育目的:

重在内则“修身”,外则“治国”,主张培养个人良好的德行,养成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通过修身养性而后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其精神实质都是通过教育塑造理想人格,并以人格魅力和德行修养来服务并服从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统治人才。

我国近现代教育目的:

1906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了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新的教育宗旨: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一宗旨充分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现实和目的。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1912年7月,蔡元培提出一个包含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教育方针。

北洋政府公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反映了近现代资本主义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

此后,国民政府又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提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

1940年,毛泽东又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教育目的:

经过多次修改完善,总体目标如下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为重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80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七、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个性,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在社会诸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性格、文化、素质特征。

忽视人的个性,一味追求同质化和平均化的教育,只能造就毫无特点和创新,碌碌无为的庸才,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便是个体的主观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全面发展是个性的基础。

没有人的基本素质的完整、和谐的发展,个性及特长发展就会缺乏基础。

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动力。

人的发展想要真正形成自己突出的个性特点,就必须使得自己的素质达到一定的全面性。

8、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主要指的是德、智、体、美等几方面的全面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还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

全面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个性,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人,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的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

另一方面,个性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动力。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必须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但同时必须注意到只能通过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化共性来促进个性化,使个性化即朝着有利于形成个体特色的方向发展,又朝着有利于社会的目标发展。

(2)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推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上,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同样都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上。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素质教育是全面教育的继承和深化,二者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素质教育进一步明晰了全面发展的外延和内涵,使全面发展的内涵不断深化和丰富,越来越强调人的整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又称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4章教师和学生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

学习者、学者和研究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的榜样和朋友。

教师角色是教师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以及对教师如何行为的一种期望。

它是教师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反映。

二、教师的劳动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

劳动对象的复杂,劳动内容的复杂,劳动任务的复杂,劳动过程的复杂。

(1)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创造性的因材施教;

(2)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机智,处理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发状况;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3)教师本人克服厌教情绪,避免机械重复,使教育教学充满乐趣,也需要有创造性。

(二)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教师个人的教学活动和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集体综合研究、协调配合和指导控制。

(三)教室劳动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科学性强调的是教师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任意而为随心所欲。

艺术性是指教师要善于思考,要有灵活处理偶发事件的教育机智,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育原则。

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基础和依据,艺术性是科学性的发挥和升华。

只有二者统一才能达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四)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示范性。

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周期是漫长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示范性:

教师时时刻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3、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教师职业应该具备的、人们期望教师具备的职业品质。

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基础,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同时也是造成教师劳动价值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1)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

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教师集体以及教师与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2)知识结构

1、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2、精深的专业知识;

(1)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把握要达到“三W”;

(2)要了解本门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掌握本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3)要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3、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4、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3)能力结构

教师不仅要有怎样教的知识,还必须具备怎样教的能力。

1、驾驭教材的能力;2、交往沟通的能力;3、组织管理与课程开发的能力;4、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的能力;5、终身学习的能力;

4、学生的角色定位

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学习的人。

(一)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二)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三)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人;(四)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四、师生关系的定义: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

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和心理关系。

教育关系是基本关系,社会关系是一种背景关系,心理关系是教育关系的基础和深化。

四、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

2,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

3,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师生关系发展的新趋势:

一,我——他型师生关系。

(“人与物”)

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师生成为相互利用相互控制的对象,缺少沟通交流,教师以知识权威自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没有真正的教育交往。

二,你——我型师生关系。

(“人与人”)

是一种师生主体间性的对话关系,师生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充分沟通,对话和理解,体现出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惠互利,对话合作的特征。

六、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主体间师生关系的优化,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因素。

教师是影响师生关系建立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师生关系。

教师通过语言暗示,面部表情对学生表现出的态度,无形中会改变师生之间的举例。

其中有专制型教师、放任型教师、民主型教师。

(2)教师的智慧影响师生关系。

学识渊博,智慧幽默的老师学生主动亲近。

(3)教师的人格因素影响师生关系。

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老师也受学生欢迎。

2,学生因素。

主要来自于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对学习的认识。

学生要认识到教师是为了自己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否则会厌恶教师和课程。

3,环境因素。

教师与学生作为师生关系创设在的活的生命体与环境随时随地的发生着相互作用。

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环境,课堂组织环境都会影响师生关系。

三、构建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1、真心关爱学生。

2、公平对待学生。

3、理解宽容学生。

4、严格要求学生。

第5章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

1、泰勒原理:

泰勒提出了课程研制的四个基本问题:

(1)学习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接班问题识记上也就是课程研制活动的基本环节,即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的简要评析

(1)泰勒原理内容简约,条理清晰,注重目标、效率和行为控制,强调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是一种有条理、系统的课程设计模式。

(2)既便于操作和评价,也是理性主义在课程研制中的反映。

(3)但是泰勒原理过于注重目标(特别是行为目标),不但会把目标分解破碎,也会导致忽略体验等过程性目标。

2、课程计划

3、课程标准

一、课程:

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一定的选择和组织方式构建的旨在使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和谐促进的经验载体。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主动经验与被动经验、外显经验与内隐经验。

一、课程理论

主要是对课程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课程的内涵,类型,构成,研制,实施及对这些问题进行整体把握的课程理论流派等进行回答和解释。

二、课程类型

(一)划分的依据:

1、根据组织方式: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根据课程的管理体制或权制分享: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3、根据课程的显隐程度: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几种重要的课程(名词解释要附上所属类别)

1、学科课程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以及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形态,具有系统性、逻辑性、预设性、简约性。

2、活动课程

又称经验课程,是以学生生活本身为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进行学习,获得直接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发展个性的课程形态,具有活动性、开放性、主体性、复杂性。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通过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式,使学生在直接经验中实现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四种形式: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4、校本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