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840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经爱情诗选读.docx

诗经爱情诗选读

《诗经》爱情诗选读

一、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二、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sù),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shuì)兮,无使尨(máng)也吠。

三、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四、将仲子兮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

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五、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6、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七、隰桑

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情之起,思无邪

『诗经』爱情诗七首

by史杰鹏

我们讲《诗经》里的七首爱情诗,有的详细讲,有的略讲,总之,都是我喜欢的篇目。

一、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我上高中的时候,买过一本《诗经选注》,里面一部分是爱情诗,凡是这些爱情诗,我都背下来了。

这是年轻人的天性,吃饱了,就会对异性胡思乱想。

当然,现在也有对同性胡思乱想的,都很好。

情欲勃发,这是好的东西,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

如果世界没有这种对爱情的想慕,人生该是多么单调,又是多么困苦啊!

《汉广》这首诗,出自《周南》,从其他国风都用地名冠之的情况来看,周南也是一个地名。

按照传统注释,周南具体指代什么地方,有很多种说法。

有的说,古代的周南,就是现在的洛阳。

司马迁在写《太史公自序》时就说:

"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

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杨雄的《方言》里讲:

"窕,美也。

陈楚周南之间曰窕。

"按照《太史公自序》的说法,周南就差不多在河、洛之间,而《方言》把"陈""楚""周南"放在一起,说明它们靠得也比较近。

陈,在今天的河南东南部,淮阳县一带。

楚的地域比较广,除去发源地湖北,河南、山东,都有它的地盘。

有人概括过周南的具体方位:

东北和召南之地相接,西与周都相接,东南和陈地相接,东与楚地相接。

总之,周南的范围,大概是陕县,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颍州以东,洛阳以南的湖北、河南之地。

其他的说法,我们就不介绍了,太烦琐。

我们是来欣赏文学的,不是搞历史地理。

前面说过,《汉广》一诗我高中时候背过,很喜欢,就是因为它描写爱情。

这首诗没有一个难字,也很好背。

很多重复的句子,一唱三叹,符合歌词的特点,音乐属性很强,可能当时就曾经是民歌。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首句说南边有乔木,不可以在它下面休息。

这两句看似普通,细究却没有什么道理。

为什么有乔木,却不可以在它下面休息呢?

我们知道,乔木,是指高大的树木;灌木,是指矮小的树木。

"乔"的繁体字,下面就是"高"字,"乔"和"高"古音很近,应该是同源词,也就是说,它们的词义有同一个来源,非常接近。

在汉字里,有很多以"乔"字为声符的字,也有"高",或者隐含有"高"的意思,比如骄傲的"骄"。

一个人如果很骄傲,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很高大,比别人高大。

再比如桥梁的"桥",在古人眼里,"桥"都是架得比较高的。

古代桥又叫"梁",跨越水的梁,有的用木制,有的用石头制造,还有的就是在水中直接建一道堤坝,都可以叫"梁",都比平地要高。

建造屋子时,架得最高的那根大木,也叫梁。

再比如矫健的"矫",一般我们熟悉的是它"矫正"的意思,但在古代,它经常被作为"高"的意思,比如"矫健",就是指很高大挺拔。

在古人看来,"高大"和"健硕",意思是相关的。

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轿子"的"轿",是人坐在里面,给抬起来走的,也很高。

总之,以"乔"为声符的字,大都和"高"有关。

既然有高大的树木,为什么不可以在下面休息呢?

汉代的郑玄说,是因为树木既然高大,枝叶高耸,所以不好在下面休息。

他到底是什么意思,深究也有问题。

为什么枝叶高耸就不好在下面休息?

依照我们的生活经验,树荫多不多,跟枝叶的繁茂度有关,和高不高没有什么关系。

树太高就不好在下面休息?

没什么道理。

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必深究,郑玄自己也未必多清楚,要知道,古人的大脑没有我们现代人精密,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强作解人。

郑玄的年代,距离《诗经》时代也有上千年,在很多方面,他不一定比我们多懂多少。

我们有一句俗语,叫"大树底下好乘凉",乔木就是大树,没有在乔木底下反而不好休息的道理。

金文的"休"字,就是画一个人在树下休息,对于古人来说,大树底下是非常重要的休憩之地。

《管子》里面曾经讲了一个小故事,说齐桓公很忧心忡忡,忧心忡忡什么呢?

忧心老百姓太懒,生产劳动不积极,税收太少。

管子给他出了主意,说把路旁边的大树树枝全部砍掉,砍得光秃秃的,大家就没地方休息了,

就没法偷懒了,就只好为国家卖力干活了。

齐桓公高兴得不行,夸奖管子治理国家真有一套。

所以在古代,大树是很重要的。

我想,《汉广》里的这句,也未必有什么深意,就是纯粹起兴,相当于现代诗说:

"南方有好多好多的大树啊,可是我没法在下面休息。

"你要是问他为什么不在下面休息,那纯属无聊。

人家是写诗啊,写诗是不要太逻辑严密的,要靠解诗者去寻找其中的逻辑。

当然,我们自己也可以这么解:

好多好多的大树,我没法在下面休息,因为我恋爱了,恋爱得要死要活,怎么有心情休息嘛。

有必要提一下,这个"休思"的"思",有个版本的异文是"息"。

我认为"思"是对的,"思"就是一个语气词。

我们看"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里面是"休"和"求"押韵。

《诗经》的语气词,一般是不入韵的。

如果原文是"休息",那么"息"就是个实词,韵脚是"息"字,和"求"就不押韵了。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这两句直接进入正题。

原来写的是在汉水的附近,有个小伙子,望着面前浩瀚的江水,水的对岸,有他的意中人。

他心头火热,像一头发情的毛驴,对那女孩日思夜想,但是很麻烦,两人隔着一条汉水。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这两句是说,汉水好广阔啊,我游不过去。

其实我们也可以抬杠,你游不过去,不会锻炼身体啊?

把胸大肌和六块腹肌练出来,再每天长跑,练出足够的体力,游过去不行啊?

即使不行,你弄张羊皮,缝好吹足气,载着你去不行?

就算羊皮蛮贵,你买不起,那么木罂你有没有?

木罂,古代人也常用来渡河的。

楚汉战争的时候,刘邦派韩信为左丞相,带兵去打魏国,从临晋渡河。

魏王魏豹发兵抵拒,两军在蒲坂对峙。

蒲坂在黄河的东边,今天属于山西;临晋在黄河的西边,今天属于陕西。

魏军只要守住蒲坂,韩信渡不了黄河,就无所作为。

但韩信却下令一部分军队假装渡河,迷惑魏军;另派主力沿黄河上溯,从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偷偷渡河。

没有渡船怎么办?

每个人腰间缚着一个木质的大腹缶,这就叫罂,可以浮在水面上。

韩城一带的黄河不宽,我曾经亲自考察过,渡过去一点不难。

当时又是夏历八月,天气暖和,也不用怕冷,就当在黄河里集体洗了个澡。

这支队伍湿淋淋地爬上岸,衣服贴在身上,曲线分明,解下身上的大木缶,撒开脚板南下袭击魏国重镇安邑。

魏王豹正全神贯注防备对岸临晋的汉军,哪料到此,立刻回兵救援安邑,两军交战,魏军大败,魏豹也成了俘虏。

我们大可以责备男主人公,你身体弱,游不远,腰间绑个大腹缶,再游过去总不难吧?

你没这么做,说明你不是真爱女主人公。

但诗要是这么解,就没意思了。

而且,如果男主人公真的那么做了,然后两人一起生儿育女,吃糠咽菜,因为生活的艰辛,成天鬼一样互相叫骂,那还有什么诗味?

谁还会读,是吧?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方",现在我们一般写作"舫",指并排绑着的两只船。

这种船一般比较简易,又叫"泭"(fú),也就是筏子,我们南昌人叫竹排。

全句的意思是:

江水很长,扎个木排都浮不过去。

上面那句写江水很宽,游不过去;这句写江水很长,木筏渡不过去。

看似自相矛盾,因为你要去对岸,主要在乎江水宽不宽,至于长不长,其实是无关紧要的。

但诗歌嘛,不要深究,理由如上。

另外我们要注意到,泳、永、方,在古代都是押韵的,韵母很近,现在已经不押韵了。

上面是第一章。

古代配乐的歌曲,一段称为一章。

《说文》里说:

"乐竟为一章。

"就是歌曲唱完一段,称为一章。

所以《关雎》那篇,古人指出共有五章,每章四句;《汉广》则是三章,每章八句。

一章,也叫一终,"终",就是终结的意思。

也可以称为"遂",因为"遂"也有终结的意思。

还可以称为"竟""成",因为都有终结、完成的意思。

这里我们采用最普及的称呼,一章。

接下来,解释这个小伙子的心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翘翘,本来是长的意思,翘起来,就是长嘛。

但在古人的意识里,"长"和"茂盛"意思有相通之处,所以,"翘翘"在古代又有"众多"的意思。

楚,就是荆棘。

楚国又叫荆国,因为"楚"和"荆"意思一样,都是指荆棘。

这两句诗是说:

那茂盛交错的,都是柴薪,我帮你砍伐,砍伐其中的荆棘。

言,就是我的意思,"言"和"我"的古音很近,有可能是通假。

但也有学者认为,"言"不能解释为"我",这些都是很深奥的学术问题,目前还没争出个什么结果,我们不管它。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两句,是说如果她嫁给我,我就给她喂马。

那女孩并不一定真有马,也许只有一头牛,一窝猪。

但说马,可以跟楚字押韵。

"马"和"楚",现在读音相差很大,但在当时,他们都是古音学家归纳的鱼部字,是可以押韵的。

男孩很努力了,他许诺,为了那女孩,他什么都肯干,他愿意使出浑身解数,倾情为那女孩服务。

这里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信息:

这小伙子是个普通人,他没什么钱。

其实从前文我们早可以猜到,倘若他有钱,大可以雇人去河对岸提亲,敲锣打鼓,用豪华游轮,把女孩迎娶来,但他只是慨叹江水又宽又长,无所作为,显然是比较穷的。

只是我们还不敢那么肯定,还以为他只是抒发诗意。

但这几句就很明显了,他没有说:

"女孩啊,你嫁给我吧,我给你工资卡,银行卡;我有几套房,都写你的名字;我给你买游艇,顺长江而下,出海遨游。

"统统没有。

他只是说:

"我会给你喂马,我会帮你砍柴。

"非常朴实,跟几十年前中国农村男女的情况一样,想追求谁,就去帮谁干农活,割稻子、掰玉米什么的。

还都能成功,因为大家都没见过什么世面,要求都很低。

但是现在,就不行了。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接下来这几章,就是旋律和歌词的不断回环重复了。

蒌,指一种草,又叫蒌蒿,生长在水边,江南人常用来蒸鱼。

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晓景》是我们读过的: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用蒌蒿来炖河豚,味道鲜美。

元代的乔吉《满庭芳·渔父词》曲说:

"蒌蒿香脆芦芽嫩,烂煮河豚。

"这两句的意思是,那茂盛交错的,都是上好的柴薪啊,我帮你砍伐其中的蒌蒿;如果你肯嫁给我,我还会帮你喂马驹。

这个男子应该是位好丈夫,但也不一定,因为男人大多是这样:

追到之前瞎许诺,到手之后全忘光。

而且他是个空想主义者,每当发完一个誓,依旧只看着茫茫的江水发呆:

汉水啊,你为什么这么宽,我游不过去啊;江水啊,你为什么这么长,我用竹排也划不过去啊。

当然,说是这么说,你要真的游过去了,划过去了,你就不会这么刻骨相思了,我们这些怀春男女就不会有同感了,就不愿意听你抱怨了!

只有得不到的,才是最让人断肠的,才是永世难忘的。

这就是《汉广》一诗的动人之处。

二、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sù),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shuì)兮,无使尨(máng)也吠。

这首诗出自《召(shào)南》。

召南这个区域,据古注说,跟召公的德化有关,一般认为在周南的南边,所谓南郡南阳之间,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北部一带。

这个问题争议很大,我们不理会,只讲诗本身。

按照古人的注释,说这首诗是讥讽礼崩乐坏,男女不再讲究礼仪,见面就乱搞的。

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麕,就是獐,是一种鹿科动物,体长一米左右,不长角,毛粗长,黄褐色,善游泳,雄性的有犬牙,会露在外面。

古代有个笑话,说唐朝的宰相李林甫,不学无术,经常写错字。

有一次他舅子姜度的老婆生孩子,李林甫亲自写了一张贺帖,说:

"闻有弄獐之庆。

"搞得旁边的人掩口而笑。

因为李林甫本来应该写作"弄璋之庆",这个词出自《诗经·小雅·斯干》: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说男孩子生下来,就要给他玩"璋"这种玉,因为这是贵族用的礼器,贵族必须懂得玩璋,而不是玩獐子。

李林甫这事一传出,大家都称他为"弄獐宰相"。

回到诗本身来。

很好懂,说是野地里有一头死了的獐子,要用白茅草包裹它。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白茅包裹着一头死鹿,和吉士诱惑怀春的女孩,两者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我觉得没什么联系。

就像《汉广》的"南有乔木,不可休息",和"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样,两者也没什么关系。

要记住,这是写诗,这是文学。

写小说的人,经常来一段景物描写,景物可能只是发生事情的环境,也可能根本就是作家本人的一点情绪,和故事本身没有必然联系。

但我们可以由此设想,在一个小树林内,一对情人正要幽会。

突然,面前横亘的一头死獐子吓坏了女孩:

"哎呀,这有头獐子,怎么办啊?

它还活着吗?

"男的用手探探獐子的鼻息,说:

"死了,哇嗷,今晚有肉吃了。

"女的说:

"那,亲爱的,咱们现在就把它抬回家烹了。

"她很着急,那时候人穷,普遍缺乏蛋白质摄入,突然碰到一头獐子,谁会不欢欣鼓舞?

但男的可不这么想,他想吃肉吗?

当然也想。

但我们要记住,他很年轻,除了想吃肉,他还有肉欲。

我们可以预见他会这么说:

"亲爱的,别忙,咱们先欢乐欢乐,欢乐完了,再把獐子弄回去不迟。

"女的说:

"那被人捡走怎么办?

"男的说:

"咱们先弄些白茅草,把獐子包起来,这样,别人就看不见啦。

"他们兴冲冲把獐子盖好,男的继续挑逗女的:

"亲爱的,现在,该轮到我们了,你别跑,来吧。

"这就是"吉士诱之"。

这里要稍微讲解一下"吉士",以往的注本都不注重挖掘词源,而在比较早的时代,挖掘一个词的词源,对理解古诗有重要的作用。

吉士,指高大健壮的肌肉男。

在出土的金文里,经常说"择其吉金",来铸造鼎啊盘啊什么的,这个"吉金"的"吉",就是"坚硬刚猛"的意思。

甲骨文的"吉"字,下面写成"口",上面或者写成竖立的戈状,比如";或者上面写成士状,比如;。

戈是一种兵器,先秦常用;士是斧头的形状,也是兵器,两者都是很坚硬的东西。

所以,古代很多以"吉"为声符的字,都和"坚硬刚猛"有关。

比如有个人叫顾颉刚,其中的颉,《说文》训为"直项也",意思是脖子很坚硬,就像得了强直性脊柱炎。

东汉有个县令,叫董宣的,得罪了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光武帝要他跪下给公主道歉,董宣硬是梗着脖子,不肯道歉,光武帝感叹:

"你真是一个强项令啊。

"所谓强项,也就是硬脖子,也就是"颉刚"。

再比如结束的"结",《说文》说:

"缔也。

"就是打结。

《说文》:

"缔,结不解也。

"大家都知道,打好的结,也是很硬邦邦的。

我们结婚,就是要把男女关系坚硬化、固定化,等闲不能松开。

又比如宋徽宗赵佶的"佶",意思也是壮健的样子,当然,宋徽宗是亡国之君,他本人辜负了这个名字。

总之,今天我们说"吉祥""吉利",都和"坚硬"相关,因为古人认为坚硬的东西是好的,是壮健的,是挺拔的。

所以"吉士",就是壮健的肌肉男,女孩一般都喜欢的,要不现在怎么这么多男的去健身啊。

有两块胸大肌、六块腹肌的男子去挑逗女的,我不说全部,至少有三分之二怀春少女扛不住,你们说呢?

上面我讲的,大概就是这首诗的秘密;而不是郑玄所说的:

獐子死在林子里,大家仍很懂礼节,想着用白茅草去包裹它;而男的却横暴无礼,想在树林里勾引良家妇女。

这哪对哪啊?

古代的腐儒,真的让人好笑。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第二章仍是复述这个场景。

朴樕,是个联绵词,两个字都是音韵学家所说的古屋部字,这类字有很多变体,或者写成"仆仆",或者写成"龌龊",或者写成"觳(hú)觫(sù)",总之词源义都与"蜷缩"有关。

林有朴樕,古书解释为"小木",所谓"小木",就是蜷缩在一起的小木丛。

诗句是说:

林子里有小木丛,野地里躺着一头死鹿,男女两个用白茅细致地将死鹿捆扎起来。

白茅纯束,"纯",就是聚合。

纯,也可以写成三里屯的"屯",甲骨文里,"屯"表示一双,"奇"表示单个。

所以,"屯"会引申为聚集的意思。

"屯"和"全"的古音相近,"全"的意思也是表示聚集、全部。

我们今天依旧说"屯集"物品,情况是一样的。

总之,这对男女把死鹿四蹄攒尖,捆扎了起来,然后互相击掌,叫了一声"耶"。

男的看着女的,眼睛里射出幸福的光芒,在有鹿肉吃的兴奋预期下,他眼睛里的女孩越发漂亮了,水灵灵的,像美玉一样。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第三章可就不客气了。

为什么不再来复述一下场景?

比如说林子里很深邃,地下躺着一头麋什么的,一唱三叹。

或许可以,但恐怕太拖沓了,该来真格的了,于是就出现很香艳的场景。

所谓的脱,又写

成"娧(tuì)",意思是动作美好,舒迟优雅,不急躁。

古代凡是从"兑"为声符的字,多有松缓、分开的意思,比如"脱""悦""说""敚""?

"等等,一个人太急躁了,就不可能显得优雅,所以松缓和优雅的意思相关。

"感",有的版本又写成撼动的"撼",意思是"摇动"。

"无感我帨兮"的"帨",有的本子写成"帅",指佩戴的手巾,用来擦拭汗液的,相当于后世的手帕,大概比手帕要大一点。

在那个时代,声符"兑"和"帅"的读音很近,可以通假。

身上佩戴一块手巾,是当时有点身份人的标配,估计这个女的出来的时候,还是经过一番修饰的。

女孩很爱干净,诗句描写的场景很香艳,她叫道:

"死人,庄重点,轻一点。

不要把我的手帕弄掉了,不要让我的长毛狗叫起来。

"尨,就是指多毛狗。

尨的意思还有庞杂,在古人看来,"多"和"庞杂",意思是相通的。

原来他们幽会,还带着一条长毛狗,真有爱心。

这是很简单的一首爱情诗,东汉的郑玄却解释说:

贞洁的女子想要心上人派媒人带着聘礼上门求婚,她的动作舒迟,但时代却礼崩乐坏,肌肉男武力劫色,奔走失节,搞乱了女性佩戴的手巾。

这是哪对哪啊?

三、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这首诗出自《邶风》。

我们知道,《诗经》有《卫风》《邶风》《鄘风》,地域都在河南商朝的故地,主要是黄河北部。

古代把黄河以北称为河内,商朝的主要疆域就在河内。

后来周灭商,把商地分为三个国家,就是卫、邶、鄘,如果分得不细,也可以统称卫。

《史记》里讲吴国公子季札访问鲁国,听鲁国音乐家演奏乐曲,不管演奏的是《邶风》《鄘风》还是《卫风》,季札的总括评价都是:

"真美好啊,真朴实啊,我听说卫国的先祖就是这种品德,这肯定是《卫风》吧。

"邶,顾名思义,指商都朝歌以北的地方,大约在今天河南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的区域。

南边则叫鄘,以新乡县为中心。

东边叫卫。

但如果要分得细一点,《静女》就属于《邶风》。

此诗古代腐儒们照样有政治方向的解释。

郑玄就说,是因为卫君和夫人无道德,国人于是作诗讽刺他们。

有的人还说,这是君夫人迎接媵女的诗。

古代诸侯国君娶老婆,都讲究门当户对,非别国诸侯的女儿不娶。

每次娶老婆,和女方的祖国同姓的另两个国家也要出人作为陪嫁,称为媵。

这个静女,就是其中的一个媵,也就是陪嫁妾,而诗中的我,则是嫡夫人,也就是大老婆。

她出城门去,把远方来的小老婆从城墙一角接回家。

小老婆送了大老婆一根彤管,勉励她好好辅助国君,做德才兼备的女人。

两人互相勉励,一点也没有宫斗的架势,和现在影视剧里演的,完全不同。

当然,这是很牵强的。

宋代士大夫承认,都是瞎扯。

欧阳修直截了当地说:

"此乃是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尔。

"朱熹也很痛心地下批语:

"此淫奔期会之诗。

"应该确实就是青年男女的约会恋爱诗,"淫奔"两个字,带有强烈的卫道士语气,很让人讨厌。

但古代人普遍迂腐,可以原谅。

"静女"的"静",是什么意思呢?

古人训为"贞"。

古代"贞"和"静"常常连用,静,就是安静、娴静。

文史学者吴小如说,所谓静女,就是今天广东人所谓的靓女。

这对不对呢?

"静"和"靓",好像读音也蛮近的样子。

但这恐怕是不行的,因为"靓"是现代方言词,不能这样比附。

它在汉代的时候,虽然有化妆美丽的意思,但距离《诗经》时代,还是过于遥远。

更重要的原因是,古代人以"娴静"为美好的象征,《关雎》里说"窈窕淑女","窈窕",就解释为"幽娴";"淑女"的"淑",也和"幽静"一类的意思有关。

按照古人的审美系统,"静女"的"静",还是解释为"幽娴贞静"比较好。

除此之外,"静女其姝"的"姝",则可以确切无疑训为"美丽",如果"静"也训为"美丽",就等于床上叠床了。

因为,我们不能说:

美丽的女孩很美丽。

这样的话不通。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个安静贤淑的美女,竟然在城墙脚下等我。

但又躲藏着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

"爱而不见",我小时候一见,以为诗句意思是:

爱我,但是又不见我,搞得我抓耳挠腮。

好像这么理解很合适,后来才知道,"爱"应该训为"隐蔽""躲藏"。

为什么呢?

在古人眼里,"爱惜"和"隐蔽"意思是相通的,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

比如"隐"字,在古代也有"爱"的意思,我们说的"恻隐"之心,这个"恻"和"隐",其实都和"隐藏"的意思相关,也和"爱怜"的意思相关。

大概在古人看来,爱怜某人,和保护某人,以及将某人隐藏起来,意思是有相通之处的。

我们爱一个人,就想照顾她,把她保护起来嘛,是不是?

当然,引申途径是不是这样,还可以讨论,但语言事实无可否认。

我曾经在小说《楚墓》里,也发挥过这个"爱"字,我说:

"'爱'为什么训为'隐'呢?

是因为爱是一种非常朦胧、不可捉摸的心理状态,像夏天的夜晚,天际只留一抹晚霞,蝙蝠在空中捉蚊子,恋人们在树下呢喃,只有趁着这若有若无的霞光,心中的委曲才敢向恋人吐露。

而且有趣的是,古汉语里面'隐'字本身也有'爱'的意思,《诗经》里说'爱而不见',又是隐蔽而不见的意思。

这说明,古代人精确地把握了爱这种情感的特点:

爱,就是一种隐约朦胧的心思。

为什么人们把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用暧昧这个词形容呢?

也是因为此。

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反而是真正的爱情,那种夫妻之间,坦荡透明的,也许反而不算爱了。

"当然,我这种阐发,就小说而言没有问题;但如果讲学术,则是过度阐发,也许"爱"和"遮蔽"的意思相关,仅仅因为词义中蕴含"保护"的因素。

第二章"静女其娈",娈,也是美的意思。

不过在《说文》这部书里,"娈"训为"慕也",其实就是现在"恋爱"的"恋","娈"和"恋"古音很近,可以通假。

不过这个"娈"有另外一个义项是美好。

诗句是说,这个美貌的女孩,送给了我一根彤管。

彤管是什么?

按照古注,儒生们的解释是"红色的笔管",还说在古代宫廷里,有些女官被分配的任务是用红色的笔管写字,凡是君主召见妃嫔,都要记下妃嫔的名字和召见时间。

这种女官,也被称为女史。

秦汉时代,所有的秘书都被称为"史",丞相府有丞相长史,就是首席秘书;县政府有令史,就是县令的秘书。

彤管有炜,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