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8828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沈阳理工大学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

1公共部门(PublicSecter):

一个社会中属于政府所有,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政府直接指令的经济实体(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的总和称为公共部门。

2帕累托改进:

较好(利己不损人)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改善;没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坏

3帕累托效率(最优):

最佳(利己必损人)在一种资源配置状况下,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亦即,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境况的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境况恶化为代价.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

生产效率

(1)研究问题:

如何将既定的资源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才是最有效的

(2)研究工具:

埃奇沃斯箱形图:

表示用既定数量的两种资源去生产两种不同产品的所有配置方案。

箱子的长宽OM,ON:

两种资源的总量

矩形一组顶点O&O’:

两种产品的原点

等产量曲线

生产契约线:

所有符合生产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3)实现条件:

一种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等于任何一种其他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

——满足这一条件的资源配置状态称为生产效率

(即,斜率相等,符合生产效率的点在两种产品等产量曲线的切点上。

否则,总可以找到一个点进行帕累托改进,即使得一种产品产量增加的同时,另一种产品的产量能够保持不变。

(4)生产契约线:

A、B两种产品的等产量曲线连成的曲线,为生产契约线,表示所有符合生产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

交换效率

(1)研究问题:

在给定的产品种类和数量的情况下,产品应如何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进行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

(2)研究工具:

埃奇沃斯箱形图

箱子:

给定两种产品的数量

箱子一组顶点:

甲乙两人的满意度原点

无差异曲线

(3)实现条件:

消费者甲的产品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消费者乙的产品边际替代率。

——满足这一条件的资源配置状态称为交换效率

产品组合效率

(1)研究问题:

在生产效率的同时,怎样的产品组合最有效率。

(通俗表达:

各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应符合一定比例)

(比较之前两种效率:

生产效率没有考虑产品组合效率,而交换效率是在给定产品组合下研究,也没有考虑产品组合效率)

(2)研究工具:

产品组合效率曲线

横纵坐标:

AB产品的产量

向原点凹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

向原点凸线:

消费者无差异曲线

产品组合效率线:

上述两曲线切点连成的线。

(3)实现条件:

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转换率(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符合这一条件的资源配置状态称为产品组合效率

4无知的面纱是一种假设的社会状态,所有社会成员都不知道自己现在和未来在竞争中将会处的地位,也无法预见竞争结果与自己的联系。

5准公共产品(QuasiPublicGood):

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

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6阿罗不可能定理:

在民主社会里,不可能找到一种投票程序,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顺序的影响,同时又尊重每个人的偏好,能将所有个人偏好合乎逻辑地转换为一种社会偏好,作出前后一致的结论。

7中位投票人定理:

一般而言,只要所有投票者都存在单峰偏好,按多数票规则必定能得出一个唯一的结果,该结果恰好是众位投票人的第一偏好,也就是说,中位投票人所偏好的方案会被顺利通过,这就是中位投票人定理。

8税赋的超额负担:

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9税收中性是针对税收的超额负担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10拉弗曲线(P274)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简述拉弗曲线该曲线在于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对于说明税率与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1)高税率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收

(2)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有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 

11瓦尔纳法则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1)政治因素:

国家职能扩张→政府职能的内在质量提高→财政支出扩大,

(2)经济因素:

工业化→扩大的市场与市场主体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要求建立有关的司法和行政制度→财政支出增长,城市化和人口密度问题→外溢性→必须政府解决。

(3)此外,把对于教育、文化、娱乐、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于需求的收入弹性。

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增长将快于GDP的增长 

12教育支出的合理分配取决于政府在教育支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选择。

公平主张政府实行“补偿性”教育,政府不应使教育投入均等化,而应使教育产出均等化。

对贫困不利因素造成的对教育的影响进行补偿。

效率政府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有能力的地区,似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MR较多。

 

1财政的职责

(1)资源配置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

因为,在经济体系中,市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有时是过度的,有时是不足的,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表现在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进行校正,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2)收入分配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平衡国际收支是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的三个方面。

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就必须采取相应抉择政策,即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即时变动财政收入政策。

(4)经济发展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快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

2西方财政理论发展的三个学派(社会政策学派、福利学派、凯恩斯学派)

社会政策学派主要强调税收的社会意义,认为税收应是矫正社会财富与所得分配不公的手段,是实现社会政策目标有力工具的一种学说。

这一学说产生于19世纪末。

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瓦格纳以及美国著名的财政学家塞力格曼等人,他们都主张运用税收作为矫正财富和所得分配不均的手段。

特别是主张运用累进的所得税来防止贫富悬殊,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瓦格纳指出“从社会政策的意义说,所谓赋税,就是以满足财政上的必要的同时,或不问财政上有无必要,以规定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国民财产的分配,借以矫正个人所得与个人财产的消费为目的所征收的赋课物。

福利经济理论论证了国家举办社会福利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为国家建立福利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农业保险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形成经过了一个由否定社会救济制度到主张国家福利的发展变化过程。

福利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庇古(A·C·Pigou)提出的税收原则:

认为政府征税时,应符合公平和效率两项原则:

(1)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有两重含义:

①横向的公平,即指对经济情况相同的人应当课以相同的税收;②纵向的公平。

即指对经济情况不同的人应当课以不同的税收。

(2)效率原则。

即课税时应考虑税收对于工作、储蓄、投资、冒险革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

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凯恩斯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单纯依靠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不足以保证社会资源的使用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

因此,必须依靠国家干预经济来提高消费倾向和加强投资引诱,以扩大有效需求,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

3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Peacock)和魏斯曼(Wiseman)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英国公共支出的历史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从而提出了“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在正常年份公共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剧变”(如战争、经济大危机或严重灾害)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当“剧变”期结束之后,公共支出水平会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水平。

4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Rostow)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角度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他们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须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桥梁、电力、环境卫生、法律和秩序等,因而公共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之比往往较高,这些公共投资会促使公共支出的增长;当经济发展进入中期阶段之后,公共投资会减少,但由于市场缺陷日益暴露,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会加强,干预活动恰恰是以公共支出增加为前提的;随着经济发展由中期阶段进入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结构也发生变化,教育、保健、社会福利等支出逐渐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公共支出增长。

5公平的含义(3种)、联系、区别

规则公平:

经济活动是所有社会成员参与的竞争,竞争的规则必须公平。

(1)这种规则对于各社会成员来说是统一的、一视同仁的,不偏袒某些人也不压抑某些人,所有人都遵循统一规则参与经济活动。

(2)这一规则包括确认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各人以自愿、诚实的方式进行交换,禁止抢劫、盗窃和欺骗。

(3)各人都按自己对生产所做的贡献大小取得属于自己的份额

起点公平:

不仅竞争过程中的规则要公平,对于所有社会成员来说,起点也应是公平的。

比如,如果有人出生在富裕家庭而有人出生在贫困家庭,从起点公平角度情况看,是不公平的。

如果满足起点公平+结果公平,收入份额差距源于:

(1)天然禀赋

(2)选择

结果公平指各人收入份额均等。

强调生产成果在分配上的均等,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收入份额的相对关系。

6衡量公平的两个指标

贫困指数

(1)定义:

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2)缺点:

一、不客观(怎样确认基本生活水平?

)二、不灵敏

基尼指数

P31、32理解图上点的含义

(1)定义:

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之比成为基尼系数

(2)特征:

贫富差距越大,洛伦茨曲线越往下凹,基尼系数越接近1;贫富差距越小,洛伦茨曲线就越平直,基尼系数越接近0

7公平、效率与社会福利。

理想主义的观点:

收入分配公平,不影响效率,可以提高社会总效用。

只要人们之间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只要每个人的收入效用函数是相同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公平度总可以提高社会福利。

这种调整可以一直进行到每个人的收入相等为止。

现实主义的观点:

收入分配公平会影响效率的提高,从而减少社会总效用。

生产与分配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多大程度上将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去取决于它能够从生产的成果中得到多少。

只有在生产成果的分配与他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时,人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贡献给生产,产出才能在给定的条件下最大化。

8三个主义

功利主义

(1)主张:

社会福利水平就是社会总效用,它等于社会所有成员的效用之和,一个社会应追求社会总效用的最大化。

而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每一单位效用是等价的。

(2)强调效率目标,但它可容纳比较温和的效率再分配

(3)功利主义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

罗尔斯主义

(1)主张:

,一个社会应重视增加穷人的效用,社会福利水平等于最低收入者的效用水平。

因为在社会成员之间收入水平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富者的一单位效用与穷者的一单位效用不是等价的。

只要穷人效用水平增加,不管富人效用减少多少,仍可使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只要穷人效用没有增加,无论富人增加多少,社会福利水平就没有提高。

(2)强调公平目标,但一般情况下不等于平均主义

(3)社会无差异曲线呈L形,其顶点处在由原点出发的、斜率为45度的射线上。

折中主义

(1)主张:

富人一单位效用的社会评价小于穷人的一单位效用的社会评价;而富人的效用,只要达到一定程度总可以等同于穷人一单位的效用。

(2)目标介于两者之间

(3)社会无差异曲线介于前两种之间,呈弧状。

9现实市场的缺陷(市场失灵):

(1)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

非排他性:

如果某人购买、消费了某商品,并不能够排除其他人购买、消费这种商品。

非竞争性:

提供更多的产出时,边际成本为零。

):

供给不足

(2)外部效应(未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

供给过量或不足

(3)竞争失灵(垄断):

垄断产量低效率

(4)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劣币驱良币”“旧货市场”

(5)消费者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

(6)收入分配不公:

10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短缺或过剩。

如果政府的干预方式是把价格固定在非均衡水平上,将导致生产短缺或者生产过剩。

如果把价格固定在均衡水平之下,就会产生短缺。

反之,则产生过剩。

  

(2)信息不足。

政府不一定知道其政策的全部成本和收益,也不十分清楚其政策的后果,难以进行政策评价。

  (3)官僚主义。

政府决策过程中也许高度僵化和官僚主义严重,可能存在大量的重复劳动和繁文缛节。

  (4)缺乏市场激励。

政府干预消除了市场的力量,或冲抵了他们的作用,敢于就可能消除某些有益的激励。

  (5)政府政策的频繁变化。

如果政府干预的政策措施变化得太频繁,行业的经济效率就会蒙受损失,因为企业难以规划生产经营活动。

  治理政府失灵的主要措施有:

  1、市场化改革。

政府市场化改革就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功过市场竞争和交换制度的运作而不是完全依赖政府权威制度的运作来实行政府职能的调整。

①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化,②政府职员雇员化。

  2分权改革。

分权是解决组织官僚化的有效途径,能一定程度上克服行政低效、增加官员与公众获得信息的机会,使社会系统减少或免受政府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矫正政府失灵。

  3、厉行法制。

克服政府行为的自利性,避免政府失灵的关键是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权力限制,建立法治政府。

  4、促进公民的参与与监督。

11公共产品: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

非竞争性:

一个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获益——>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产品的成本——>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斥性:

所有消费者都可以不费任何代价、不受任何限制地获得该产品的消费权——>无论付费与否,都可以消费产品——>“免费搭车”

这两种性质源自于公共产品的不可分割性。

12公共产品消费方式——公共提供

原因:

(1)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不应向消费者收费——>生产者不提供

(2)“免费搭车”心理:

理性消费者不愿通过市场购买显示自己的偏好。

-->市场机制消失

(3)市场提供的效率损失P63图

横纵坐标:

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凹向原点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

凸向原点曲线:

消费者无差异曲线

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找出E(最优配置点),C(公共产品均由市场提供点);作经过这两点的消费者无差异曲线。

两者之差就是效率损失。

最适规模P64图

只有当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个人边际效益等于个人边际成本时,公共产品数量才会最优。

社会边际效益应该等于给定数量水平上所有消费者所愿支付的价格之和,即社会需求是个人需求的纵向加总。

公共产品的成本应在给定数量上,按消费者边际效益分摊。

(比较私人产品:

在给定价格上)

实现方法:

政治过程代替市场机制

13投票交易及其影响

投票交易:

多数投票规则能够反映投票人的偏好次序,但无法反映投票人的偏好强度,弱偏好与强偏好可能最终排序一样。

但事实上的偏好强度差异很大,互投赞成票的投票交易制度给人们提供了表达其偏好强度的机会。

影响:

一些人认为这种制度的存在能够有效促进公共品的提供,也能通过投票交易建立一种稳定的均衡,因此影藏于投票背后的妥协是民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另一些人认为互投赞成票的投票交易制度可能会导致特殊利益团体获利,而且获利不足以抵消损失,同时还可能催生一些无效项目。

14官僚行为的特点

(1)官僚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者。

(2)由选民选出的公共机构(政府)任命或雇佣。

(3)通常并非直接对选民负责,主要对任命他们的机构和政治家负责。

(5)他们追求的并不是公众的利益,而是他们个人的利益。

(6)他们总力求增加政府预算,由他们来行使配置资源的权力。

15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税负能否转嫁以及转嫁程度主要取决于产品、服务、生产要素的供求弹性,价格决定模式,税收具体形式等因素。

一)供求弹性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的。

供给弹性表明商品的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一般来说,供给弹性与税负转嫁呈反向运动,即供给曲线越平坦,供给弹性越大,税负越是趋于由购买方负担,反之则反是。

需求弹性表明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也是成反向运动,即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需求曲线越平坦,需求弹性越大,反之则反是。

2)价格决定模式

市场定价: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价格由边际效用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决定,征税引起的价格变动幅度由两者的斜率决定。

在垄断条件下,垄断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边际成本等于垄断者边际收益条件下决定产量,再根据这一产量上的消费者边际效用决定价格。

因此,即使边际成本与效用曲线,供需弹性相同,两种定价模式所形成的均衡价格也是不同的,从而征税对价格的影响也不一样,税负转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3)税收方式

1)税种,不同税种对税负转嫁与归宿有着不同影响。

2)课税对象,产品或服务需求弹性大、供给弹性小税负由生产者承担,反之消费者承担。

3)课税范围,同类商品只有一部分作为课税对象,转嫁困难:

同类商品普遍征税,易实现税负转嫁。

4)计税单位,在垄断市场中从量税与从价税对税负转嫁与归宿有不同影响。

16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税负转嫁图示法:

P255

(一)无关性定理

税收对价格和产出量的影响与究竟是买方纳税还是卖方纳税无关,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税负转嫁主要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弹性。

(二)供求弹性相等,则税负买方卖方各一半

(三)弹性小的负担得多.

17税收原则

1)效率原则:

充分且有弹性,节约与便利,中性与校正性

2)公平原则:

平等竞争原则,效益原则,能力原则

3)经济稳定增长原则

18财政收付形式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其中税收收入又分为直接税收收入(所得税和财产税)和间接税收收入(产品税);非税收收入分为公有财产收入(公有财产的租金及转让溢价收入)、公有企业收入(行政收入、货币发行收入、使用费等。

19税收效应

20公共收费与税收异同

相同点:

1)主体均为政府或其授权单位

2)都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重要形式,从收入的性质上来说都属于财政性资金。

3)二者的征收都有一定的“规制”,即两者征收方面的规章制度都是通过政治程序制定的。

4)从收入的基本用途来看,二者收入均用于履行政府职能。

不同点:

税收具有无偿性,而收费具有有偿性,这是税费之间根本区别。

税费在具体用途上有所不同。

税收没有指定用途,收费一般用于专门的用途。

税收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而收费具有特殊性和自愿性。

税收的征收具有固定性,而收费的征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1公有企业中的垄断行业

22公债收入的定义与特征

含义:

公债是债的一种形式,它是政府依据借贷原则,以债务人身份向个人、公司企业、社会事业单位以及国际社会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特点:

(一)自愿性:

人们自主决定是否认购和认购多少公债,没有政府强制性规定。

(二)有偿性:

人们自愿购买公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回报,政府必须按期还本付息。

常公债的利息高于同期银行利率。

(三)灵活性:

公债的发行与否及发行多少一般由政府根据财政收支的余额状况灵活加以确定,

而非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

三者关系:

公债自愿性决定公债的有偿性,而自愿性和有偿性有决定了公债的灵活性。

23公债依存度

含义:

指公债发行收入在当年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公债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

  

 公债依存度=当年公债发行额/当年中央财政收入*100%

公债依存度过高,表明财政支出的很大一部分要靠发行公债来维持,即意味着国家财政的基础是比较脆弱的。

公债依存度应当控制在一个适度的界限以内,这个适度界限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因经济和财政实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公债依存度从流量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中央财政支出中有多少是通过公债来实现的。

如果公债的发行量过大,则表明中央财政支出过分依赖于公债收入,财政处于脆弱状态,对经济的未来发展不利。

国际公认警戒线是:

公债依存度不能超过15%-20%;中央财政的国债依存度(当年的国债收入与中央财政支出之比)不能超过25%-35%

24公债规模的合理指标

1、绝对量指标

(1)公债总额,也称公债余额,是指政府现存且尚未清偿的债务总额。

这一指标反映了政府的债务总规模。

在没有短期公债的情况下,公债总额是当年新债发行额与历年公债累计余额之和。

(2)公债发行额,是指政府在某一年度内发行债务的数额。

这一指标是从政府收入角度衡量公债数量。

在平价发行的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发行手续费等因素,公债发行额就是这一年的公债收入。

(3)公债还本付息额,是指在某一年度内政府对公债的偿还额。

这一指标是从政府支出角度衡量政府的债务负担。

只有当公债发行额大于公债还本付息额时,政府才有公债净收入可以利用。

2、相对量指标

(1)公债负担率。

公债负担率是指公债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如下:

公债负担率=(当年公债余额/当年GDP)*100%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宏观经济对政府债务的负担能力。

一般来说,公债负担率越高,国民经济承受债务负担的能力越大,财政的偿债能力也越强。

(2)公债依存度。

公债依存度是指当年的公债发行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如下:

公债依存度=(当年债务依存度/当年财政支出额)*100%

  该指标包括两种计算口径:

当分母是国家财政总支出时,称为国家财政的公债依存度;当分母是中央财政总支出时,称为中央财政的公债依存度。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国财政支出对公债的依赖程度。

公债依存度越大,说明财政的基础越薄弱,对债务收入的依赖程度越高,财政潜在的风险也越大。

(3)公债偿债率。

公债偿债率是指公债的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如下:

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

  公债偿债率指标反映了财政还本付息的能力。

公债偿债率越高,扣除公债还本付息支出后,可供财政支配的收入份额越少,财政收入的压力越大。

  除上述三个指标外,衡量公债的规模还可以采用一些其他的参考指标。

例如公债发行额占当年国民收入的比重、公债还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等等。

财政政策的三个乘数效应(P434-435)

1、政府支出乘数:

GDP的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支出变动量之间的比率。

政府支出对GDP起扩张作用。

增加(减少)政府支出可扩大(缩减)总需求,增加(减少)GD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