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5982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docx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

  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

就是指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

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

  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

  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

  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2、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3、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P46

  1)整体性—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有整体性

  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  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5、任务有三方面:

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6、内容: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供给量预测;③土地需求量预测;P48④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⑤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⑥土地利用分区;⑦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7、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8、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衡量小康的指标体系3个方面12项指标构成:

①宏观经济条件方面;②生活质量方面;③生活效果方面

  1

  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

  人口预测——人口自然增长法P58

  它以现有总人口为基数,通过预测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确定预测末期的总人口数,公式:

  Pt—规划年人口数Pto—基期年人口数t—预测年期K—人口自然增长率C—规划期内迁入人数d—规划期内迁出人数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

  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例题:

某县1990年有100万人,1996年110万人。

如1997-20XX年人口增长速度保持1990-1996年的水平,20XX-20XX年、20XX-20XX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和的水平,机械净增长规模分别控制在1万人和2万人。

请计算该县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总人口。

解答:

1990-1996年人口年均增长率:

K=

  P(20XX年)=110×(1+)4=万人P(20XX年)=×(1+)5+1=万人P(20XX年)=×(1+)4+2=万人劳动平衡法  P59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

  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

此法一般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公式为:

  

  例如:

若已知某集镇20XX年年底人口数为20XX人,其中基本人口数为1000人,根据该集镇的社会经

  济发展计划,估计20XX年基本人口将增加800人,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则该集镇20XX年总人口数为:

  1000800

  p40001城市化水平预测——城市化的量度一般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目前描述城市化发展程度的常

  用指标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

人口比例指标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土地利用指标系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复合指标法系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方面指标即:

①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

  比;②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③城市的大小;④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

通过分析应掌握一下情况:

①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

  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④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⑤土地利用的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

  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3方面30项

  指标组成。

  2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②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③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④土地建设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⑤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X100%;⑥草原载畜量=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

  ⑦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X100%;

  ⑧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人口密度;⑨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⑩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⑾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

  ⑿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此项指标可以按各类用地和按货币、

  实物、能量分别计算。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农业

  用地和建设用地或乡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别计算。

  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

  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途径:

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3.提高城市用地

  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5.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5.村庄土地整理

  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预测分为:

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P73

  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和特种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大田作物用地需求量预测

  ①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内部需求量②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商品率

  WV/1P③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总产量:

  ④确定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

  YFYF100式中:

YF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F权重,依据大田作物比例结构拟定;Y作物的平均先进单产S1W/YFA;式中:

A为复种指数⑤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种植面积: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依据人均用地定额指标计算居民点用地面积:

Z2=NJ2

  式中:

Z2——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N——规划人口数  J2——人均用地定额人口用地定额指标法:

Z=CXJ1+NXJ2

  3

  式中:

Z——居民点规划占地面积C、N——分别是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J1、J2——分别为城镇和农村人均用地定额土地供给平衡分析P91

  土地供给系指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

土地需求系指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求。

  土地供需分析就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1、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

  式的集合。

  2、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3、规划原则:

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

  参与原则;

  4、方案编制方法——综合法

  ①原理:

通过单项用地计算,采取逐项逼近,达到土地面积的综合平衡;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

  等于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公式如下:

A=B式中:

A---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B---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公式:

Bt=Bo+C-D

  式中:

Bt---期末用地面积;B0---期初用地面积;C---期内用地增加量;D---期内用地减少量。

②依据:

土地利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

  ③做法:

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上作业,达到土地面积在数量和空间位置上的

  平衡。

形成4个表格。

  5、规划期内增加的耕地面积包括新垦荒面积、工矿废弃地、旧废基地重新变为耕地的复垦面积。

6、规划期内减少的耕地面积包括建设占地耕地面积,退耕还牧、还林、还园的耕地面积。

7、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P97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对比P98要会填

  下表为某县20XX—20XX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单位:

hm2,填出期内增加、期内减少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类  型耕  地园  地林  地牧草地居民点矿工用地交通用地水  域未利用地规划面积期内增加基期面积412055054221061432615601858107期内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减少6046010201013573113130205001026126981981551801081020248684530181050012108633133352014158200406338138251051015001615666610561030613132090423011412660155937土地利用类型耕地3800  60508039901904

  土地利用结构表

  用地类型面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镇村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土地总面积412055054221061432615601858107基期年%%%%%%%%%100%面积39905736982486333381566618107规划年%%%%%%%%%100%

  常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8、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用地分区按土地主要用途在图纸上划分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城乡居民点、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具体可分为农业用地区、建设用地区和未利用地区。

  用地分布是指已经形成的土地利用空间形式,是已经实现的现象,通常又称做土地利用现状;用地布局则指土地利用的再分布,是规划中的设想,是有待实现的现象,是实现规划的结果。

用地配置可分为农业用地配置和建设用地配置。

  9、大田作物用地应满足下列条件:

①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和水源充足;②地形坡度条件便于耕作,一

  般来讲,45°以上的坡地,人的行走已很困难,30°以上坡地大牲畜难以活动,15°以上不利于拖拉机耕作;③土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用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

  10、工业用地选址要求:

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

  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11、公路选线的原则:

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营运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在可能得条件下,应尽量结合过境的国家公路;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时,为了保证路面的干燥,应把道路设在林带南面、西面或东南面;主干道路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最小平曲线半径在平原微丘区不应小于50cm,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15m;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的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

  1、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的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在我国居民点体系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面未统分。

城市分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城镇分县城和集镇镇)。

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3、所谓城镇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

  5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总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土地概念地球表面扩大至地球表层,平面扩展至立体,形成了土地的立体观。

  土地的特性:

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沃度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

  的可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

就是指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土地利用途径:

一是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二是向土地利用深度挖潜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原则

  地租和地价理论意义:

  1、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①应把位于和接近城市中心区的土地规划用做高价用地,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等,把其他类型用地,如工业用地、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段上。

②对于农用地而言,应把集约经营用地,如果品、蔬菜等产品生产用地,规划在城市近郊区,而将粗放经营用地,如大田作物生产用地等,规划在远离城市的地段上。

  2、土地利用规划条件是影响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

  3、另外,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

  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

  场区位论。

  人地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现以后地球上

  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

  1、核心是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它的作用是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

2、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

  3、土地资源配置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P46

  1)整体性—表现在规划对象、任务、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有整体性

  2)长期性—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讲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的指导控制;横向讲是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  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作用。

  5、任务有三方面:

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6、内容: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②土地供给量预测;③土地需求量预测;P48④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⑤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⑥土地利用分区;⑦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7、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8、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衡量小康的指标体系3个方面12项指标构成:

①宏观经济条件方面;②生活质量方面;③生活效果方面

  1

  第四章土地供给量预测

  人口预测——人口自然增长法P58

  它以现有总人口为基数,通过预测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确定预测末期的总人口数,公式:

  Pt—规划年人口数Pto—基期年人口数t—预测年期K—人口自然增长率C—规划期内迁入人数d—规划期内迁出人数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规划区域的人口数基本上按照一定比例增长,并假定该地区

  人口今后仍按此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样即可利用几何级数求末项的公式,又称复利公式,推算规划年的人口数。

  例题:

某县1990年有100万人,1996年110万人。

如1997-20XX年人口增长速度保持1990-1996年的水平,20XX-20XX年、20XX-20XX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和的水平,机械净增长规模分别控制在1万人和2万人。

请计算该县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总人口。

解答:

1990-1996年人口年均增长率:

K=

  P(20XX年)=110×(1+)4=万人P(20XX年)=×(1+)5+1=万人P(20XX年)=×(1+)4+2=万人劳动平衡法  P59此法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

  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

此法一般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

公式为:

  

  例如:

若已知某集镇20XX年年底人口数为20XX人,其中基本人口数为1000人,根据该集镇的社会经

  济发展计划,估计20XX年基本人口将增加800人,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则该集镇20XX年总人口数为:

  1000800

  p40001城市化水平预测——城市化的量度一般可采用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目前描述城市化发展程度的常

  用指标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

人口比例指标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土地利用指标系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率。

  复合指标法系采用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四方面指标即:

①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

  比;②人口密度即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③城市的大小;④城市之间的平均距离。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

通过分析应掌握一下情况:

①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

  件;②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③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特点;④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⑤土地利用的效果;⑥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

  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土地集约经营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果3方面30项

  指标组成。

  2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常用的分析评价指标主要有①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②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

  ③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地、养殖水面)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④土地建设利用率=建设用地(居民点、工矿、交通、水利等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⑤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X100%;⑥草原载畜量=各类放牧牲畜头数/草原面积;

  ⑦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面积/水面总面积X100%;

  ⑧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人口密度;⑨林地覆盖率=林地面积(不包括果园面积)/土地总面积X100%;⑩建筑密度=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⑾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X100%;

  ⑿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可以分别计算城市和乡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此项指标可以按各类用地和按货币、

  实物、能量分别计算。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面积,此项指标可按农业

  用地和建设用地或乡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分别计算。

  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

  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途径:

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3.提高城市用地

  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5.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5.村庄土地整理

  第五章土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需求量预测分为:

1.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2.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耕地需求量P73

  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和特种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大田作物用地需求量预测

  ①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内部需求量②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商品率

  WV/1P③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总产量:

  ④确定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