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5996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docx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

针灸学习题集(第1部分)

总论部分

一、名词解释

1.针灸2.针灸学

3.砭石4.针经

二、填空

1.针灸疗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2.针灸起源于我国_____时代。

3.《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_____”。

4.后世称为针经的书是_____。

5.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_____。

由_____代_____编著。

6._____代著名医家_____在其著作《_____》中绘制了“明堂三人图”还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7.灸法的起源与_____的发现和利用有关,最盛行的时期是_____。

8.北宋著名的针灸学家_____于1026年撰成《_____》并刻于石碑上供人们参抄拓印。

9.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是由_____时期的医家_____设计铸造的。

10._____代_____于公元1341年著_____;将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

11.明代针灸学的代表作是_____,由_____编撰。

12.我国针灸史上截至清末有过三次较大的总结,其代表著作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三、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

A.《灵枢》B.《难经》

C.《针灸甲乙经》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

A.皇甫谧B.孙思邈C.王惟一

D.王焘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

A.孙思邈B.杨继洲C.王执中

D.王惟一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

A.345B.453C.354

D.361E.349

5.下列哪部针灸专著是继《内经》、《针灸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十四经脉名称的著作是(  )

A.《十四经发挥》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B.《难经》

C.《帛书》D.《灵枢经》

E.《甲乙经》

四、多选题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

A.疗效明显B.操作方便C.经济安全

D.易于接受E.适应证广

2.在针具发展变化过程中曾使用过(  )

A.骨针B.石针C.铁针

D.金银针E.青铜针

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

A.绘制“明堂三人图”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C.提出阿是穴D.创用指寸法

E.提出十四经概念

4.皇甫谧著《甲乙经》主要参考了下列哪些书籍

A.《素问》B.《灵枢》

C.《难经》D.《伤寒论》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5.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

A.《针灸大全》B.《针灸问对》

C.《针灸聚英》D.《针灸逢源》

E.《神应经》

6.唐太医署负责掌管医药教育,内设针灸医学专业,其中有:

A.针博士一人B.针助教一人

C.针讲师十人D.针工二十人

E.针生二十人

7.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A.《足臂十一脉灸经》B.《灵枢经》

C.《素问》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8.北宋著名针灸家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是(  )

A.首次绘制彩色针灸挂图

B.设计制作两具针灸铜人

C.编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D.著《十四经发挥》

E.创用阿是穴和指寸法

五、简述

1.针灸治病的特点是什么?

2.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是什么?

并叙述其主要内容。

3.我国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是什么?

并叙述其主要内容。

4.简述我国针灸医学史上的三次大总结。

六、论述

1.试述针灸的起源。

2.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针灸著作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即针刺,灸,即艾灸。

针灸是指用针或艾灸刺激穴位,调整经络的功能,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2.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研究经络、腧穴、刺灸法、治则与治法和作用机理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3.即石针,是针刺的原始工具,针的前身。

4.即《灵枢》,是《内经》中的《灵枢》部分。

二、填空

1.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     2.远古          3.箴石

4.《灵枢》           5.《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         6.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7.火隋唐            8.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9.彼巍跷┮?

10.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11.《针灸大成》杨继洲   12.《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三、单选题

1.C2.B3.D4.E5.C6.A7.C

四、多选题

1.ABCE2.ABCDE3.ACD4.ABE5.ABCE6.ABDE7.AE8.BC

五、简述

1.针灸治病是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

2.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

书中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操作方法,针灸忌宜和常见病的治疗。

该书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3.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该书论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和病候,及用灸治病的情况,反映了我国早期经络学说的面貌,为现存最早的经脉专著。

4.第一次总结的标志是《灵枢》的问世,较系统的对针灸医学做了首次总结,反映了战国时期以前的针灸学术成就;第二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甲乙经》的问世,其反映了晋代以前的学术成就,而且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第三次总结的标志是《针灸大成》的问世,其对明代以前的针灸学进行了完整、系统地总结。

六、论述

1.针灸起源于我国的远古时代,与原始社会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

古代原始人类穴居的山洞,地处阴暗潮湿之所,加上与野兽搏斗,故多发生风湿和创伤痛,当身体某处有痛楚之时,很自然地会用手去揉按,捶击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某部,或放出一些血液使疗效更为显著,从而创用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的萌芽,

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时器时代遗址出土了1根磨削的石针,据鉴定为针刺的原始工具,《山海经》:

“高氏之山,其上多石,其下多箴石”这些文物和记载均是针刺起源与古代砭石的有力证明,灸法当起源于火的应用之后,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痛时,无意间认识到受烈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和缓解,进而发展到有意识地主动地把灸熨用于治疗。

材料也从各种树枝发展到艾。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地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HT5,6”〗火〖KG-*3〗芮〖HT〗。

”同样充分说明了灸法的起源与古代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2.针灸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种针灸专著是历代有加,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著作有:

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从整体上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

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特别是对其中的《灵枢》又称《针经》,完整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临床治疗,对刺灸医学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其后的《难经》以阐发《内经》为要旨,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和确定了354个腧穴主治、操作,介绍了刺灸方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隋唐时期,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绘制了“明堂三人图”。

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王焘著《外台秘要》,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倡用灸法。

宋、金、元时期,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重新考订了明堂孔穴,王执中著《针灸资生经》,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有助于研究经络。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对针灸学术的一次总结,此外,还有徐凤《针灸大全》、汪机《针灸问对》、陈会《神应经》、高武《针灸聚英》等。

清初吴谦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歌图并茂,便于学习,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用,列出经穴361个。

建国以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针灸对针灸学术有新的阐发,针灸著作或专著已有数百种之多,就举不胜举了。

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名词解释

1.经络2.经络学说

3.正经4.奇经八脉

5.十四经6.十五络脉

7.十二经别8.一源三歧

9.六合10.十二经筋

11.十二皮部12.标本

13.气街14.四海15.根结

二、填空

1.经络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总称。

2.《灵枢·海论》: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__________,外络于_____________。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而定的。

4.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

手足三阳经为:

_________在前_______在中,________在后;手足三阴经为:

______在前,_________在中,_________在后。

5.足三阴经在________________以下的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6.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________走______,手三阳经从______走_____,足三阳经从________走______,足三阴经从_________走_____________。

7.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

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___________交接,手足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

__________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_____________交接。

8.十二经脉流注次序为:

肺→大肠→胃→脾→_______→______→________→肾→_____→______→___________→肝。

9.奇经八脉是与十二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称奇经八脉。

10.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________,同出于______,称为“______”。

11.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以后散布于;督脉的别络从分出后散布于头;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以后散布于。

12.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的支脉。

13.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________,结聚于________,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14.阴经属于______络_____________,阳经属于______络_____________。

15.《灵枢·脉度》篇说:

“经脉为________,支而横者为______,络之别者为_______。

16.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题

1.十二经脉的命名主要是结合了

A.阴阳,五行,脏腑三方面的内容

B.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C.阴阳,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D.五行,脏腑,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E.阴阳,五行,手足三方面的内容

2.手足三阳经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A.太阳在前,少阳在中,阳明在后

B.少阳在前,阳明在中,太阳在后

C.太阳在前,阳明在中,少阳在后

D.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E.阳明在前,太阳在中,少阳在后

3.足三阴经在下肢的分布皆是

A.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B.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D.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E.以上都不是

4.足三阳经行走方向的规律是

A.从手走头B.从胸走手

C.从足走腹D.从头走足

E.从足走胸

5.十二经脉中的阳经与阳经的交接在

A.额头部B.面部

C.上肢部D.胸腹部

E.下肢部

6.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不同之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不直属脏腑B.无表里配合

C.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D.没有专属的腧穴E.除带脉外都自下而上走行

7.寸口之中的太渊穴处为何经之“本”?

A.手少阴经B.手太阳经

C.手太阴经D.手阳明经

E.手厥阴经

8.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

A.足阳明胃经B.督脉

C.任脉D.冲脉

E.足太阴脾经

9.具有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

A.督脉B.足太阳膀胱经

C.阴阳跷脉D.阴阳维脉

E.足少阳胆经

10.督脉别络散布于

A.腹部B.胸胁部

C.头部D.腰骶部

E.以上都不是

11.脾之大络分出的部位的穴位是

A.丰隆B.内关

C.大包C.公孙

E.支正

12.十二经络脉的走向规律是

A.阴经会合于阴经,阴经归并于阳经

B.呈网状扩散

C.与十二经脉共同传注

D.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

E.以上都不是

13.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

A.奇经八脉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D.十二经脉

E.十二皮部

14.经络系统中能加强经脉之间浅表联系的主要是

A.十二皮部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D.十五络脉

E.奇经八脉

15.下列除……外,其循行走向均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A.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

C.手三阴经E.足三阴经

E.十二经络脉

四、多项选择

1.经络学说形成的依据有

A.针灸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B.气功导引中体内气的流动

C.腧穴主治功能的归纳

D.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E.解剖和生理现象的观察

2.经脉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手足三阴三阳经B.奇经八脉

C.十二经筋D.十五别络

E.十二经别

3.“一源三歧”,起于胞中的奇经有

A.冲脉B.带脉

C.任脉D.督脉

E.阴维脉

4.根据《灵枢·卫气》篇的论述,人体的气街部位在:

A.胫B.胸C.肾D.腹E.头

5.关于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哪些是错误的

A.阴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阳经

B.阳经络脉别络于相表里的阴经

C.督脉别络散于头

D.任脉别络散布于胸胁

E.脾之大络散于腹部

6.足太阳膀胱经的根结部位分别是:

A.涌泉B.至阴C.命门(目)

D.大敦E.窗笼(耳)

7.手少阴心经的标本部位相应腧穴是:

A.太渊B.神门C.内关D.心俞E.天池

五、简述

1.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部分?

2.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3.写出十二经脉逐经相传的传注次序。

4.十二经脉在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5.奇经八脉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六、论述

1.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及主要作用是什么?

2.标本根结,气街理论对针灸临床有何指导意义?

3.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名词解释

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们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指经脉,是直行的主干,有如路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纵行于头身四肢,较大,在里。

络,指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较经脉细小,在表,其走向横斜,反复分支,纵横交错,形如网络,遍布全身。

2.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门理论学说。

3.指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们构成经络系统的主体。

4.是与十二正经别道而奇行的八条经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阳跷脉,阴维脉,阴跷脉。

5.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脉”,它们均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部分。

6.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支络脉,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

7.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8.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后分三路循行,故称为“一源三歧”。

9.十二经别浅出于头项部,在此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6组,称为“六合”。

10.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11.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的所在。

12.“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

原意是树梢,在上部,对人身而言,十二经脉的标部当在头、面、胸背的相应部位。

“本”

是树根,在下部,对人身的十二经脉而言,其“本”部均在四肢远端相应部位。

13.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道路,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聚集循行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14.四海是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是指人体水谷、气、血、髓四者汇聚的部位。

《灵枢·海论》说:

“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15。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起始,十二经的“根”部就是各经在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十二经的结部在头、胸、腹的相应部位。

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这就是《标幽赋》所说的“四根、三结”。

二、填空

1.经脉络脉

2.府藏肢节

3.阴阳手足脏腑

4.阳明少阳太阳太阴厥阴少阴

5.内踝上8寸

6.胸手手头头足足腹

7.手足末端的井穴头面部胸中

8.心小肠膀胱心包三焦胆

9.督脉任脉带脉冲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10.胞中会阴一源三歧

11.腹部长强胸胁

12.离入出合体腔

13.四肢末端关节骨骼部

14.脏腑腑脏

15.里络孙

16.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三、单项选择

1.C2.D3.E4.D5.B6.D7.C8.D9.C10.C11.C12.D13.C14.D15.C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2.ABCE3.ACD4.ABDE5.DE6.BC7.BD

五、简述题

1.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2.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其交接规律有:

互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的井穴交接,手足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3.十二经脉的传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注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系统。

4.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六阴经在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为: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5.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既不直接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

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联系,故称“奇经”。

其作用有: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溢和渗灌的作用,即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而使之不至过盛,当十二经及脏腑气血不及时,奇经八脉之气血又能渗灌补充工,犹如湖泽对江河之水的调节关系。

六、论述

1.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至头项(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将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例如: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顶,合于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别的作用特点是,加强了十二经脉的表里沟通和内外联系,尤其是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腧穴之所以能治疗头面、五官的病症,主要是由于其经别合于阳经上达头面、五官的缘故。

2.十二经脉中的标本,根结,气街的理论,在经络的分布和气血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经络腧穴上下内外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关系,指出四肢末端的一些腧穴与头、胸、腹、背腧穴的关系,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指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指树根,在下部与人体的四肢下端相应,“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

即头、胸、腹部。

《标幽赋》指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称“四根三结”,由此可见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但“标本”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即经气的集中和扩散,而“根结”更强调了经气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灵枢·卫气》指出:

“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

说明了头、胸、腹、胫是经气聚集循行的部位。

但“四街”的位置即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又是标本根结中“标”与“结”的所在部位。

标本根结理论补充说明了经气流注运行过程中的强弱变化和集中与扩散情况,强调四肢为经气的根与本,突出揭示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密切联系,临床上针刺根部、本部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在调节标部、结部脏腑经络功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可以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治疗远隔部位的疾病,取头身穴治疗四肢部位的疾病。

气街多在“结”与“标”部,基于这一理论,取头身腧穴治疗局部和内脏病症,还可取头身腧穴治疗四肢病症。

如风池、风府为头部穴,可主治头面、五官疾病,下腹部的气冲穴主治腹痛、胎产诸疾。

3.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正是依靠复杂的经络系统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保证正常人体生理活动的进行。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灵枢·本藏》: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能“行气血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全身,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

当外邪侵犯机体时,由表及里,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由于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其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能通达内外的通道,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