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代对外关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6012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docx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历代对外关系.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docx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

日本历代对外关系

  中国南北朝时代的「宋书」记载,从5世纪初开始约1世纪的期间,倭国的五王曾向中国的南朝朝贡,企图获得高贵的称号。

当时我倭王的信中都要求得到对朝鲜半岛的统治权。

据中国吉林省辑安的高句丽的好太王碑记载,当时大和朝廷曾控制朝鲜半岛的南部,同北部的高句丽交过战。

这些侵略的目的主要是想获得朝鲜的先进技术和资源等。

  5世纪后半期,高句丽的势力不断发展,而且南部各国的独立性不断提高,日本在朝鲜的据点任那发生危险,终于在562年为新罗所灭。

  当时中国已由隋朝于589年实行了统一,大和朝廷由于失去了朝鲜,为了避免和强大的新罗对抗,同时也为了吸收大陆的先进文化,直接寻求同隋朝的交往。

607年,小野妹子作为遣隋使赴中国。

据中国古书「隋书」中的记载,在日本给隋朝的国书中所表明的态度于倭之五王的时代有所不同,这次是主张对等的立场。

隋炀帝于第二年向日本派去了裴清作为对遣隋使的答谢。

  日本大化改新后,在朝鲜半岛上新罗得到唐的支援,在公元660年灭亡了于日本关系密切的百济。

齐明天皇为了日本在半岛上的势力,曾支援待在日本百济的王子,出兵朝鲜,但在663年白村江战役中败于新罗于唐的联军,而彻底退出了朝鲜半岛,新罗又进一步灭亡了高句丽,于67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

日本政府在白村江战役后,为了加强对马,长门,筑紫等沿海地方的防御,在九州的太宰府的北面构筑了水城。

  柰良时代,日本于统一朝鲜的新罗曾多次交换使节,但由于日本想把新罗当作属国来看待,双方的关系恶化,遣唐使船直接使向中国的江南地方。

另外,7世纪在中国东北兴起的渤海国因于新罗对抗,曾多次向日本派出使节。

  10世纪初,高丽代替新罗在朝鲜半岛上兴起。

  10世纪后半期,这时中国已是唐王朝的末期,由于内部动荡的结果,文化已经衰退。

菅原道真曾被任命为遣唐大使,但他提出唐朝衰退和航海困难的理由,建议废止遣唐使。

唐朝于公元907年灭亡,之后经历了五代的内乱后重新统一为宋。

日本于宋朝虽没有正式的邦交,但商船来往的非常频繁。

中国东北部的渤海国自柰良时代以来一直同日本保持亲密关系,公元926年为辽所灭。

公元1019年,在中国东北部至日本海沿岸一带居住,后来建立金国的女真人突然入侵壹歧,对马和九州北部,这称为「刀伊入寇」,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刀伊被大宰权帅,藤原隆家等大宰府官吏奋战击退。

  11世纪后半期,宋和高丽的商船大批来到日本。

  宋在12世纪受北方金的压迫而迁都杭州后,日本和南宋仍然没有邦交,但两国的贸易越见频繁。

  13世纪初,成吉思汉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征服高丽。

忽必烈对日本也多次强制要求进贡,遭到当时的执政北条时宗的拒绝。

于是元和高丽联军于1274年首先侵犯对马和壹歧,后又大举在九州北部的博多湾登陆。

幕府向九州地方的御家人下达了动员令,抵抗蒙古军的入侵。

当时日本的战法是骑在马上的武士一个一个地出战,而元军是采取集团战法,而且武器较精锐,所以日本军作战及其艰苦,但因为是保卫国土,日本军拼死奋战,致使蒙古军的伤亡很大,全军暂时撤回船上。

当晚遇到大暴风雨,蒙受巨大的损失,终于撤退回去。

这称为「文永之役」。

以后,元灭了南宋,企图乘势再次征服日本,派出了使团。

但时宗斩了使者,表示了坚决抵抗的决心。

1281年,元军分兵两路,东路军从朝鲜半岛处罚,江南军从长江出发,共14万大军分乘4400艘船进迫博多湾。

这次日本军学习了元军的战法,并在博多湾筑石垒,还乘上小船袭击元的大船,拼死抵抗。

这样,阻止了元军登陆。

这次元军又因大暴风雨遭受巨大损失,最后败退。

这称为「弘安之役」,连同「永安之役」,称为元寇或蒙古来袭。

  蒙古来袭后,日本和元一直没有邦交,但贸易却很兴旺。

元末明初,九州和濑户内海延岸的土豪们也大多从事贸易。

他们是一种武装的商人集团,在贸易不顺利时往往变成海盗,骚扰中国和朝鲜的沿海地区,中国和朝鲜称之为倭寇。

1368年明王朝的朱元璋把元赶到北方,从第二年开始,曾数次向日本派出使者,敦促日本朝贡,要求禁止和镇压倭寇。

使者在九州会见了南朝的征西将军怀良亲王,但由于当时日本还不知道元为明所代替,对元仍保持警惕戒备的态度,加上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内乱中等原因,所以谈判没有成功。

  1401年,,足利义满命令九州探题禁止倭寇,同时向明派出使者,建立了邦交。

于是在1404年达成了所谓的「勘合贸易」,规定以有无勘合符来区别政府和民间的商船。

勘合符由明朝中央府的礼部发行,规定每一代皇帝发行100道。

日本的勘合船区明时,要携带勘合符去,于明朝方面所持的帝薄验对,吻合则准许贸易,并把用过的勘合符收回。

  明朝的皇帝换代时,要交回未使用过的勘合符,领取新发行的勘合符。

在整个明朝期间,共发行了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6种勘合符。

勘合船在中国的宁波接受验证,在北京交易。

因是朝贡的形式,不征收关税,连滞留费,搬运费和归国费也由明朝方面负担,所以日本方面的利润很大。

  与明朝的邦交形式,对中国来说是传统的外交形式,但在日本当时就有许多人持批判的态度,义满死后,第四代将军义持听从了认为是日本耻辱的一件,中断了与明朝的邦交及贸易,但第六代将军义教于1432年又加以恢复,并借此机会修改了勘合贸易的规定,规定贸易每10年1次,船3只,乘员300人。

  当时日明贸易的中心是博多和界。

勘合贸易的实权最初是由幕府掌握,后来落到有实力的大名大内氏及于其勾结的博多商人,以及另一个有实力的大名细川氏及其勾结的界商人的手中。

最后贸易最终被大内氏独占。

1551年大内氏灭亡,勘合贸易也随之断绝。

于是倭寇又逐渐开始活动,一直延续到16世纪末才为丰臣秀吉所禁止。

  朝鲜在高丽王朝末期遭受倭寇之害尤甚于中国。

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建立了李氏朝鲜。

朝鲜也要求日本禁止倭寇,义满同意了这一要求,因而缔交了邦交,采取与勘合贸易同样的形式,进行日朝贸易。

不过,在邦交恢复后,倭寇仍然没有停止入侵,朝鲜水军于1419年袭击了被视为倭寇根据地的对马。

这次事件被称为「应永之外寇」。

由于朝鲜并无侵略的意图,贸易在这事件之后照常进行。

但由于日后逐渐缩小了给予居住在三浦的日本人的各种特权,对此感到不满的日本人于1510年发起所谓「三浦之乱」的叛乱。

叛乱遭到镇压后,日朝贸易开始衰弱。

  在日本的文献上可以看到冲绳在7-8世纪以南岛等名称派使者来日本朝见的记载。

琉球王国利用当时明朝禁止民间贸易的政策,广泛地展开同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中转贸易,一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到16世纪中期,随着中转贸易的衰退,琉球王国也衰落了。

  1543年,一艘由澳门开往宁波的葡萄牙船,漂流到九州南部的种子岛。

这是日本人接触欧洲人的开始。

1549年,耶稣会的创始人之一方济格来到鹿儿岛,后来拜访了山口的大内义隆和府内的大友义镇,受到他们保护,主要在中国和九州传教。

当时的大名都希望能富国强兵,所以贸易的利益有很大吸引力,但对天主教的传教抱着相当警惕的态度。

葡萄牙人不能靠近,不准传教的大名的领地,所以鹿二岛的岛津禁止天主教时,就在松浦氏的保护下,转移到平户;10年后松浦氏一度禁止传教,就进入到大村纯忠的领地横濑浦,接着又进入了长崎。

  西班牙人于1584年来到平户,参加了对日贸易。

  秀吉在完成国内统一后,禁止倭寇等海盗行为,给长崎,京都,界等去海外的商人发一种称作「铢印状」的出国许可证,证明持有这种证件的人不是海盗,保护和奖励了贸易。

对待基督教的态度,1587年出兵九州时,发现长崎已变成了耶稣会的领地,以及葡萄牙人把日本人当奴隶输出等事实,于该年6月发布限制信仰基督教的命令,禁止大名信仰基督教,并于第二天发布了驱逐传教士的命令。

但仍采取奖励南蛮贸易的方针,强烈要求在印度果阿的葡萄牙政府和在东南亚的西班牙政厅前来朝贡。

  1592年秀吉以九州的名护屋为大本营,派15万大军侵入朝鲜,这称作「文禄之役」。

并在1597年再次向朝鲜派出14万军队,称作「庆长之役」。

7年后日本战败,与朝鲜和明朝的关系破裂。

  江户时代,家康也禁止基督教,但奖励贸易,努力修复同朝鲜和明朝的关系。

1600年,荷兰商船尼腓得号漂流到九州,这是荷兰人到日本的开始。

以后荷兰和英国分别于1609年和1613年获得准许贸易的「铢印状」。

和西班牙的关系自1596年的圣.腓力号船事件后断绝,但1609年吕宋前总督东.络德尼哥在回当时的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的途中漂流到上总,家康对他们进行了保护,并于第二年派船送到墨西哥。

当时京都的商人田中胜介等人随船同行,家康送去了书信,希望同墨西哥展开贸易。

这是日本人首次渡过太平洋去美洲大陆。

另外,大名伊达正宗曾派家臣支仓常长去西班牙。

常长于1613年经墨西哥到达欧洲,觐见了西班牙国王和罗马教皇,但要求通商没有成功。

  幕府为了掌握生丝的进口,于1604年设立了「丝割符制度」,打击了葡萄牙人从中国的澳门进口到日本的生丝贸易。

家康还积极同吕宋,安南,柬浦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展开邦交活动。

  自秀吉侵略朝鲜以来,朝鲜同日本一直处在交战状态下。

家康希望同朝鲜恢复邦交,通过对马的大名宗氏进行了交涉,结果朝鲜的使者终于在1607年来到日本,以后每次将军换代都派来通信使。

  琉球自15世纪以来都处在尚氏的统治下,萨摩的岛津为夺取琉球的中转贸易地位,于1609年占领了琉球。

但岛津形式上让琉球独立,使其同明朝继续保持朝贡关系,从而得到了当时日本国内无法获得的明朝物产,赚取了巨大的利益。

家康也希望能同明朝建交,但明朝仍担心倭寇的问题,没有同意。

  1612年,幕府向其直属领地发出禁止基督教的命令,第二年将禁令推及到全国。

幕府还于1616年禁止欧洲的船只在平户和长崎以外的地方入港。

1623年英国人和荷兰人竞争失败,撤出平户,以后被禁止来航。

1624年禁止西班牙船只来航。

以前规定日本船获得「铢印状」就可以去海外,1633年加强了限制,规定还需要有称作「老中奉书」的特别许可证才能出航。

1635年限制中国船只能在长崎停泊,同时禁止去海外的日本人回国。

1639年禁止葡萄牙船来航,又于1641年把荷兰的商馆迁到长崎的出岛,进行严密的监视。

对外贸易限制在长崎一港进行,而且由幕府一手垄断,至此完成了锁国。

  在锁国期间,准许同日本贸易的欧洲国家只有和基督教没有关系的荷兰。

荷兰把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当作殖民地,以巴达雅亚作为东印度公司的根据地,在长崎设立了分公司。

荷兰向幕府保证不传播基督教,商船一到长崎,即由商船船长向幕府提交「荷兰风向书」,报告海外的情况,一直到幕府末年,荷兰始终采取阻挠其他欧洲国家同日本进行贸易的政策。

  在中国,明朝于17世纪灭亡,由清朝取代。

江户幕府对同清朝建立邦交并不积极,并未建立正式的邦交。

  以后日本的外交由于锁国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大事可以记载的,直到幕府被迫开国为止。

俄国使者拉克斯曼来到根室要求通商;1804年俄国的里扎诺夫来到长崎要求通商,遭到幕府拒绝。

俄国船于1810年在择捉,国后两岛登陆,进行掠夺。

针对这种情况,日本方面也于1811年捕捉了来到国后岛的俄国军舰的舰长,接着在第二年又发生了高田屋嘉兵卫在航行途中被俄国军舰绑架等事件。

1813年日俄双方互相释放被扣留的人,事件获得解决。

以后日本控制了国后的择捉,俄国控制了得抚岛以北,两国之间一直到幕府末年都保持着比较平静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