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6462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docx

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导学案中图版必修二

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

2.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变暖、大气污染与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

3.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全球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4.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分为:

原始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工业文明——人地矛盾尖锐时期,生态文明——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

5.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可持续发展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7.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发展绿色科技和加强国际合作。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综合分析典型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综合思维)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区域认知)认识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地协调观)通过查阅资料、生活体验或研学旅行等方式,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

(地理实践力)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第四轮专业学科评估结果

排名

学校名称

星级

1

清华大学

★★★★★

2

同济大学

★★★★★

3

哈尔滨工业大学

★★★★★

4

浙江大学

★★★★★

5

华东理工大学

★★★★★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结合资料,认识环境问题分类与关系。

【区域认知】

2.结合资料,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综合思维】

3.结合资料,结合环境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全球性环境问题

1.概念:

20世纪50年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加剧,世界各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2.分类

类型

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水资源危机等

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3.关系:

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

[易误辨析]

1.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

提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环境问题不单指环境污染,还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2.沙尘暴发生时大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属于大气污染。

提示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沙尘暴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而导致的,属于生态破坏问题。

知识清单二 具体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

(1)出现的主要原因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2)影响

①直接后果:

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间接后果:

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

2.大气污染

3.酸雨

(1)定义:

pH值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

(3)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

常常引起国际纠纷。

(4)分布:

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4.土地荒漠化

(1)分布地区:

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2)成因:

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主要表现在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

5.生物多样性锐减

(1)分类: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成因:

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

(3)危害:

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

6.臭氧层的破坏

(1)作用:

能够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

(2)现状:

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

(3)影响:

影响人类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知识清单三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特点

具体表现

全球性

在规模、波及范围和解决途径上,具有全球性;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受到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影响

长期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积累过程;全球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是长期性的

复杂性

全球性环境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

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我国北方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2)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3)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

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

土壤盐碱化—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地区

(4)我国华北水资源日趋紧张。

(5)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质恶化问题。

任务清单一 环境问题的类型

情境探究

[情境]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

……

2012年:

绿色经济:

你参与了吗?

2013年:

“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

2014年:

“提高你的呼声 而不是海平面”。

2015年:

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016年:

“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

2017年:

“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

2018年:

“塑战速决”

2019年“空气污染”

[探究]

(1)世界环境日设立的背景是什么?

(2)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3)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 

(1)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加深,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为了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设立了世界环境日。

(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素养凝练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区别

含义

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产生机制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表现

方式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噪声污染

土地盐碱化

放射性污染

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

海洋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

联系

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破坏

素养应用

(区域认知)阅读下面材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有谚语说道: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1)谚语中提到的是哪种环境问题的表现?

(2)该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 

(1)土地荒漠化。

(2)西北地区。

任务清单二 全球性环境问题

                  情境探究

[情境]指狐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丑的动物,仅存在于马达加斯加岛。

马达加斯加岛的土著居民认为指狐猴是“恶魔”将给人们带来厄运,因此当地迷信的居民对指狐猴进行大肆猎杀。

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要和指狐猴说再见了。

[探究]

(1)指狐猴的濒临灭绝属于哪种环境问题?

(2)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1)生物多样性减少。

(2)人类的大肆猎杀。

素养凝练

1.全球性环境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全球变暖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

大气污染与酸雨

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大气污染引起酸雨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全球有三大酸雨地区:

西欧、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土地荒漠化

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主要表现在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

中国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

生物多样性锐减

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

过度捕猎藏羚羊,湿地破坏等

臭氧层破坏

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2.其他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泰晤士河的污染、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大量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2)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3.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第一步,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

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

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第二步,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

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

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第三步,分析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与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例如温室效应的加剧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等。

第四步,提出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素养应用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阅读图文材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

材料二 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5万条冰川,除两极地区的冰冠外,这些冰川是世界上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

许多资料表明,近年来,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在逐渐加快,其中长近5千米的巴尔纳克冰川,自1990年以来,已后退了近800米。

国际冰雪研究委员会指出,如果按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

(1)材料一图中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

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图中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有何关联性?

为什么?

(3)材料二中,造成冰川快速融化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二中,冰川快速融化造成的后果有哪些?

(5)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上述现象发生?

提示 

(1)呈上升趋势。

原因:

一是随经济发展,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向大气中排放CO2的量增加;二是森林破坏,导致对CO2的消耗减少。

(2)呈上升趋势。

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因为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全球气候变暖。

(4)一方面会引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

(5)减少矿物燃料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率;利用新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停止对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课堂小结

核心要点

1.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分类。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关系。

3.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成因、影响。

4.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

课堂学业达标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  )

A.环境污染B.生态破坏

C.自然资源衰竭D.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2.按环境要素分类,该环境问题属于(  )

A.大气污染B.水污染

C.土壤污染D.生物污染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第2题,全球变暖是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而导致的气温升高,属于大气污染。

答案 1.D 2.A

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

下图为被腐蚀的雕像景观图。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

此现象的成因与下列哪一现象的成因相同(  )

A.瑞典的无鱼湖

B.夏季购买防晒霜的人越来越多

C.目前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D.城市正午空气质量好于清晨时的空气质量

4.为保证城市拥有良好的大气环境,河北省某城市市长调整了下列工业部门,其中不恰当的是(  )

A.将化工厂迁至城市的东北远郊

B.将钢铁厂迁至城市的西南远郊

C.将酿造厂迁至城市的东南近郊

D.将火电厂迁至城市的西南近郊

解析 第3题,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面目残破”是酸雨造成的。

瑞典的湖泊,鱼类死亡的原因也是由于酸雨造成的。

第4题,酿造厂产生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河北省某城市夏季多吹东南风,把酿造厂迁到城市的东南近郊不合适,易污染城区大气。

答案 3.A 4.C

随着“全国大米市售抽查样品10%镉超标”的新闻引发热议,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

专家表示,污染土壤的重金属主要包括镉、铬、铅、汞等。

据此完成5~6题。

5.在苏南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几乎难以找到一块合适的有机田,苏南地区土壤大多重金属超标。

重金属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是(  )

①矿山废水污染 ②工业污染 ③农药污染 ④生活污水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6.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采用无土栽培(水培法)B.使用绿肥等有机肥

C.使用农药防治虫害D.采用生物技术防治虫害

解析 第5题,污染土壤的重金属包括镉、铬、铅、汞等,它们主要通过矿山废水污染、工业污染和农药进入土壤。

第6题,为避免蔬菜和水果受到污染,并保护生态环境应尽量减少对农药的使用。

答案 5.A 6.C

7.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

读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市2018年酸雨pH值及各级酸雨频率逐季平均值图。

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指出该市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出该市酸雨pH值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

(1)题,图中显示的酸雨频率有三条线,分别是酸雨频率、弱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三者在季节上有高低差异,需要分别进行描述。

(2)题,长江三角洲夏季降水较多,降水对大气中的酸性气体起到稀释作用,故夏季该市酸雨pH值高于其他各季。

答案 

(1)季节变化特征:

酸雨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弱酸雨频率,夏季和冬季高,春秋季低;强酸雨频率,春季高于其他季节。

(2)夏季pH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季。

原因:

夏季降水量大,稀释了酸度。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

读下列景观图,完成1~3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土地沙漠化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3.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导致下图中环境问题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1题,图片中的环境问题依次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其中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是由“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的。

第2题,土地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植被破坏而出现的一种生态问题。

第3题,由图片反映的是大气污染事件。

答案 1.C 2.A 3.C

读漫画“危险”,完成4~5题。

4.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我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 第4题,本题组趣味性浓厚,漫画中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第5题,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

答案 4.D 5.D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6~8题。

6.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7.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D.6月到8月

8.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第6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0~20℃,南方近岸海域温度多在此范围;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

第7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

赤潮发生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

第8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

答案 6.A 7.D 8.D

很多科学家认为,北极周围形成的大量参差不齐的冰川将在2030年夏季完全消失(甲图)。

科学家借助卫星图证实,南极一巨大冰川正从冰架上断裂入海(乙图)。

据此完成9~10题。

9.图示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臭氧层破坏B.酸雨

C.冰川运动D.全球变暖

10.针对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植树造林 ②控制酸性气体排放 ③发展新能源,节能技术等 ④减少氟氯烃等对臭氧层的破坏 ⑤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③④D.③④⑤

解析 第9题,图中显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

第10题,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发展新能源,推广节能技术,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答案 9.D 10.B

11.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A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导致A周边地区沙尘暴常有发生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A周边地区沙尘暴现象的出现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

(4)图中部分河流水质严重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A地区为我国内蒙古地区,由于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加上人类的不合理开垦及过度放牧,致使土地沙化现象严重;而且在风力的作用下易产生沙尘暴现象。

B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工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易产生酸雨。

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黄河、珠江部分河段水质较差,其原因是流域内工农业发达,废水排放量大。

答案 

(1)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樵采,使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2)降水少,春季风力强

(3)退耕还牧,植树种草。

(4)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到河流中

能力提升

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

2.近几十年,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答案。

第2题,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把热量保存在大气之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答案 1.D 2.B

“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

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棕榈油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3~4题。

3.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 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 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4.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 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 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

A.③④B.②③

C.①②D.①③

解析 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区农民烧荒种植和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第4题,热带雨林被破坏会导致破坏水循环,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地区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