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6540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1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都昌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项目立项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大楼建设项目

二、建设性质

新建

三、项目单位:

##人民医院

四、项目主管单位:

##卫生局

五、项目建设地点:

##人民医院内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急救中心占地面积4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

其中第一层和第二层建筑面积875平方米,已批复可研。

本项目建设急救中心的第三层和第四层,建筑面积875平方米。

八、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131.24万元。

主体工程78.75万元;辅助工程17.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29.99万元;预备费5万元。

九、资金筹措:

申请中央投资131.24万元,由争取财政支持和自筹解决。

十、建设期:

该项目2012年7月开工建设,2013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建设期为14个月

十一、效益评价

项目旨在建立系统的医疗应急保障体系,为患者提供完善、有效的综合检查和治疗条件。

项目建成后,将担负我县80万人民急性突发疾病的救治任务,在提高我县急救中心综合实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

第二节项目编制依据

一、《关于编报农村急救体系2011年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

二、##国土资源局关于##急救中心用地证明

三、##规划建设局同意##急救中心选址证明;

四、##环境保护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五、##人民医院“资金承诺书”;

六、《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七、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资料;

八、《##城市总体规划》;

九、我国现行的有关建设标准、规范等。

第三节项目编制原则

一、本着“科学布局、设施完善、规模适宜”原则进行,以满足急救中心使用功能。

二、坚持需要和可能相结合。

根据现实需要和经济可能,全面规划、统筹安排、节约投资,力求经济、实用、先进。

三、树立一人为本、和谐健康的设计理念,力图创造端庄、亲切、简洁的现代急救中心新形象。

四、选用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及性能可靠的设备。

五、严格遵循现行规划、建筑、环保、消防、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规定。

六、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范和标准。

七、遵守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消防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原则,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树立“质量第一”的原则,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八、充分利用规划使用面积,做到布置紧凑、节约占地,以减少建设工程量,节约建设投资,缩短建设周期。

第四节研究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结合建设急救中心研究分析的特殊性,我们对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建设规划设计方案、机构设置与运作、项目管理与实施、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述急救中心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建设的可行性、建设规划设计方案、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及效益评价,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五节项目实施单位简介、组织实施管理

一、建设单位简介:

##人民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是九江学院第一所县区附属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42亩,建筑面积45703.01平方米,医疗业务用房41153.67平方米(含新建综合大楼及肿瘤大楼)。

编制床位520张,开放床位750张。

现有临床科室21个、医技科室8个。

在岗职工658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76人,占总数的86%,其中高级职称47人(正高5人、副高42人),中级职称189人。

全院拥有一批在全省县级医院较先进的设备,如德国西门子磁共振(MRI)、直线加速器、美国GE双排螺旋亚秒CT、德国AGFA计算机X线成像(CR)、DR、数字胃肠机、美国BK彩超、德国西门子彩超、日本富士能系列电子内镜(胃镜、肠镜、支气管镜)、美国史赛克腹腔镜、进口血液透析仪、日立800测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第四代瑞士进口超声气压弹道联合碎石清石系统(EMS)、德国蔡司眼科显微镜、日本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等设备。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形成了“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新局面。

医院在各治疗领域都拥有全县最优秀的专家。

心脑血管病专科、呼吸内科、糖尿病科、肝病专科、胸外科、脑外科、骨创专科、泌尿专科、儿内科、妇科微创治疗、腹腔镜、血液透析是我院重点建设专科。

医院立足“患者至上,质量最优,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本着“厚德兴医,造福社会”的服务理念,提供“方便、快捷、准确、温馨”的服务,实行“安全、有效、少痛、价廉”的治疗,坚持“合理、有据、公开、透明”的收费,积极打造平安、平价医院,造福一方百姓。

二、项目管理

1、组织管理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友江期论同志兼任。

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建设、实施方案的具体落实,保证项目建设所需设备及时到位和项目建设质量,并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保证项目能够按期全面完成建设内容。

工作人员从相关单位抽调,办公室具体负责推动项目前期工作,并负责项目日常管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2、仪器设备管理

项目仪器设备采购实行公开招标,在保证设备先进和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使所配备的仪器价格公正合理。

招标原则:

严格按项目招标程序进行。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设立专帐,专人负责。

在资金使用上严格实行主管领导审批制,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合理使用。

第六节结论

本项目建设符合##卫生规划和城市规划,将较好地完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改进当地医疗卫生建设现状,提高其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项目建成后,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空间,建设条件落实,方案合理,财务指标基本可行,建议尽快批准实施。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第一节项目建设的背景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农民健康水平和平均期望寿命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卫生工作仍比较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合作医疗面临很多困难,一些地区传染病危害严重,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必须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成绩喜人,但对于社会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来说,交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各种潜在威胁和影响随时可能出现,并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作为社会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急救中心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与挑战。

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与同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对于预防控制农村地区重大疾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大意义。

2011年5月17日,根据江西省发改委、江西省卫生厅规财处联合下发《关于编报农村急救体系2011年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通知》,##将申请项目的建设,逐步改变##农村急救机构业务用房短缺、急救车辆不足和卫生设施落后等状况,初步构建功能完善、反应迅速和卫生安全的农村急救网络,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基本满足农村居民急救服务的需求。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应急救治机构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求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局等化。

九江市急救中心作为指挥型急救中心,在2005年成立之初就明确建立覆盖城乡的120急救体系。

2009年“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的新医改精神出台后,九江市在加强急救站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完善了相关行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急救行业管理,使城乡120急救体系在院前急救、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重大活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让城乡群众享有了医疗急救这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现代急救管理的集中点使重视院前急救、规范医院急诊科管理和强化监护病房管理三方面的内容,落实在组织建设上,不断完善急救医疗体系(EMSS)的建设。

这种急救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过去只局限在狭隘的医院急诊科范围内被动地等候病人局面,而是扩大到走出医院“围墙”,同时致力于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的重要目的是挽救病人生命和减少伤残,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工作,对保全病人生命,减少医院前期病人的伤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现代急救医学的新概念,已摒弃过去把运送急诊病人看成是交通部门或医务人员只是协调运输部门进行,导致在运送过程中得不到有效医疗救护的保证的陈旧概念,而是认为医疗急救运送是院外(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急救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的链,要把单纯的病人运载工具改造成抢救危重病人的流动医院、活动急救站,成为医务人员院前抢救的场所,即浓缩急诊室,甚至发展到集装箱急救车(实际上是一种微型医院)。

2011年已批复建设##急救中心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二层建设面积875平方米,其第一层设置为:

综合办、急救科、车管科、总务科、财务科、医师护士值班房、消毒间、物资仓库、医疗垃圾存放间,第二层设置为:

调度大厅、多功能指挥会计室、程控交换机无线机房、配线室、暗室、投影室、机房。

##是一个人口大县,年急诊量达到3万人次,其二层875平方米,远远满足不了##急救功能的需要,因而有必要增加调度室、120辅助用房、无菌物品存放室、灭菌室、检查包装室等功能性用房,根据设计需要,新增二层建设,使整个急救中心面积1600达到平方米。

一、医疗设施狭小简陋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医疗急救服务需求

一是急救业务用房、设备、车辆等装备配置不足。

二是由于急救系统资源配置总体不足,许多乡镇还存在着急救盲点,以致急救服务半径与平均反应时间较长,特别是县郊、农村群众要车难、等候时间长等矛盾仍未完全解决,一旦发生急、危、重病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援,更无法形成全县急救机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联运。

二、改善医疗环境的需要

##近几年来县城经济发展迅速,医疗急救任务剧增。

而目前医院急诊科场地狭小、设备简陋,难以承担如此繁忙的急诊急救工作,尤其是发生重大的交通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院已无法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及时组织技术力量展开大规模的抢救,存在严重医疗安全隐患。

为了适应需要,确保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急需筹建一栋新的门、急诊综合大楼。

三、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就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民医院的设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医疗设备和急救设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从群众对##人民医院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人民群众对医院急救设施的满意度最低。

目前急救医疗设备十分紧张,条件较差,不能达到医疗服务的基本要求。

##急救体系建设工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价值,也更加重视对健康的投资,近年来突发的事故也在不断增加,120急救中心作为院前急救的信息指挥系统,只有完善他的建设机制和模式才能更好的为人民保驾护航。

此项目建成后,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医疗环境。

五、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该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扩大医院影响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医疗条件、公共卫生突发应急处理能力、医疗诊断、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及增加业务量,将会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医院新的医疗业务的发展,满足更多的患者就诊,使医院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人才资源得到更好的发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满足全县乃至周边县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水平和就诊需求。

第三节项目的可行性

##人民医院为国家综合性二级乙等医院,设有急诊科,院内各临床及功能科齐全,具备院前及院内急救能力,医院其综合功能完全符合该项目条件,急救中心新建也属于该项目建设范畴。

本项目为国家完善农村急救体系,全面提升急救服务水平,建立反应迅速的农村急救网络,基本满足农村居民急救服务需求所采取一项特别举措,体现党和国家对群众老百姓生命健康的关心和爱护。

该项目县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为此建设积极配合支持,土地及建设用地规划和选址意见书、环评前期工作已落实。

我院成立了以江期论同志为组长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各项工作,为此##人民医院完全有能力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如期完成务。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必要可行。

第三章项目地址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建设地址

##人民医院内,原门诊楼东面、药剂楼西侧。

项目所在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符合##总体规划布局。

第二节建设条件

(一)地理位置

##位于江西省北部,隶属九江市,滨临鄱阳湖,地处“五水汇一湖”要冲,居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中心地带,南联五水,北通长江,杭瑞高速和即将开工的九景衢铁路、加密高速交汇境内。

国土面积2669.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39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2.1%,拥有鄱阳湖1/3的水域。

全县辖24个乡镇,259个村委会,81.67万人口,其中21个乡镇沿湖,湖岸线长达185公里,占整个湖岸线的1/10强。

交通条件

##城地处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中心,景九高速公路中段,交通十分便利。

陆路:

距江西省会南昌市170公里,有昌九高速公路和景九高速公路直通;距历史名城九江、景德镇市区各为95公里(加秘高速建成后仅50公里)和110公里,距大城市武汉公190公里,距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市仅3小时车程高速路,即将建设的九景衢铁路时速可达250公里将在##蔡岭镇设客运站和货运编组站,为2台5线在都昌蔡岭工业集中园区北部。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

地貌以丘陵和滨湖平原为主,且水域宽广,局部有低山分布。

地势北高南低,并以大港到汪教褶隆起带为轴心,向西北和南东两个方向倾斜。

最高点为北东部的三尖源,海拔647.3米,滨湖区海拔最低处仅10米。

自东北向西南呈低山、高丘、低丘、平原、湖区的变势。

共有大小河港39条,总长359.6千米,大致可分为大港、大西湖、新妙湖、大输湖、大沔池、洲家湖、团子口七大水系。

属亚热带潮湿性季风天气,年均温17.2℃,年降水量1393毫米。

2、气候资源

都昌地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且受鄱阳湖大水体影响,其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热量丰富、结冰期短、无霜期长,春秋季短、夏冬季长。

据气象记录,春季始日平均出现在3月24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春季的开始),持续约65天。

夏季始日平均出现在5月28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的初日为夏季的始日),持续约119天。

秋季始日平均出现在9月24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2℃的终日后一天为秋季的始日),持续约59天。

冬季始日平均出现在11月22日(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终日后一日为冬季的始日),持续约122天。

冬春之交常遭寒潮侵袭,天气冷暖多变、阴晴不定;春夏之交受冷暖气团交替控制,梅雨连绵,终日阴霾;夏秋之交副高居久不退,天气晴热,干旱少雨;秋冬之时,北方冷空气强烈南侵,气温骤降、霜冻地寒。

具体表现为:

1、气温:

年际平均气温为17.1℃,变化幅度在16℃—17℃之间。

气温日较差为7.1℃。

1月最冷,平均气温4.4℃,7月最热,平均气温29.3℃。

累年各月平均值顺序为:

4.4℃、6.0℃、10.7℃、16.5℃、21.5℃、25.4℃、29.3℃、29.1℃、24.6℃、18.9℃、12.6℃、6.8℃。

2、积温:

年平均≥℃的活动积温为5800—6500℃。

3、地温:

年平均地表温度19.5℃。

4、无霜期、无霜冻期:

累年平均无霜期261天,无霜期最长300天,最短227天。

全年平均无霜冻期271天,最长可达300天,最短239天。

5、日照:

累年平均日照时数2076.3小时,日照率47%。

6、降水:

1952—1958年累年降水量1728.28毫米,1959—1989年累年平均降水量1391.5毫米。

7、蒸发量及干燥度:

累年平均蒸发量为1572.5毫米。

累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相对湿度78%,干燥度1.27。

(四)资源条件

1、水资源

全县水域总面积208.55万亩,拥有鄱阳湖水面182.87万亩,内湖可养水面18.4万亩,其中:

湖泊9.8万亩,水库1.5万亩,池塘5.45万亩,精养鱼池1.65亩。

规模较大的水产养殖基地有:

集中连片的2799项目区矶山湖水产场、周溪水产场、三汊港水产场、西源水产场、杭桥水产场、狮山水产场;万亩以上养殖湖泊有新妙湖(4.5万亩),千亩以上养殖湖泊15个。

2、土地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2669.5平方公里(4004295亩),耕地面积624465亩,其中水田365625亩,旱地258840亩,全县人均占有耕地0.9亩。

另拥有可开发耕种荒地面积36000余亩。

全县县共有土壤面积1909181.4亩。

可分为7个土类,13个亚类,47个土属,119个土种。

①红壤。

面积981862.57亩,其中自然土壤面积为770549.75亩,耕作土壤为211312.82亩,(含宅基地、田塍、道路等);②黄棕壤。

面积共87220.84亩,一般土层深厚,质地粘重,呈中性和微酸性反应,抗旱力较强。

③紫色土。

面积共15531.43亩,其中自然土壤6014.93亩,耕作土壤9526.5亩。

该土类除紫砂岩酸性紫色土,土层浅、养分缺乏外,适宜旱作或营林。

④棕色石灰土。

面积仅280亩,成土母质为碳酸盐类风化物。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矿物养分丰富,适宜林木生长。

⑤草甸木。

面积28177.08亩,成土母质为河湖沉积物。

腐植积聚较多,草本植物生长繁茂,是全县重要的有肥料湖草的来源地。

⑥风沙土面积45800.09亩,风沙土松而不粘,水分存贮难,有机质、氮磷缺乏,植物难以生长。

⑦水稻土。

总面积750309.6亩,全县各乡均有分布,该土90%以上的养分丰富,土层深厚,水耕熟化程度高,排灌条件好,是县内主要高产土壤。

3、矿产资源

都昌地下矿藏较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品种:

①钨,现已探明D级钨储量为49784吨,远景储量1.6万吨。

②钼,现已探明储量为15910吨。

③钒,C级矿石总储量达5225.55万吨。

④钛(金红石),远景储量达5万吨。

⑤金,主要为砂金分布于鸣山等地。

⑥石煤,属低发热量可燃有机岩,储量达5亿吨,现已探明储量5000万吨。

⑦高岭土,俗称瓷土,总储量约800万吨。

其中阳峰乡的储量达720万吨,为优质高档瓷土。

⑧矽砂,多宝乡沿湖一带储量约300亿吨。

此外,都昌镇的松古山和苏山的马鞍村储量分别为60亿吨和40亿吨。

⑨花岗石,有芝麻白和黑色两种。

芝麻白花岗石储量有10亿立方米、黑色花岗石分布较广。

第三节经济与社会简况

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4亿元,同比增长13.3%。

财政总收入连跨5亿元、6亿元两个大关,达到6.3亿元,增长35.6%,净增1.65亿元,是2009年的1.95倍,接近两年翻番;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6亿元,增长30.4%;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7.3%,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首次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增长41.6%,其中工业固投23亿元、城建固投12亿元。

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亿元,增长18.7%。

农民人均纯收入3872元,增长11.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万元,增长12.8%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0.9亿元,增长21.5%。

三次产业比由28.7:

43.3:

28调整为25.9:

46:

28.1。

工业发展强劲。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9家,新增6家(按新口径,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

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利税5.2亿元,分别增长120.5%、145%,增幅均居全市第一;完成工业增加值16.09亿元,增长28.4%,增幅列全市第四。

工业用电量1.9亿度,增长23.5%。

完成外贸出口9850万美元,增长38.9%。

第四节##卫生体系现状

##把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建立健全安全、优质、价廉、便民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为取向,突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医疗队伍建设两个重点,整合资源,构建网络,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先后荣获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国先进农村卫生协会等称号。

##注重整合医疗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近三年来共投入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改造资金3200多万元,新建医疗用房35000平方米。

实现了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县皮防所向县城新区的整体搬迁,配备了现代化的医疗设施和宾馆式的住院大楼。

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三叉港,蔡岭等9个大乡镇分布设立中小卫生院。

通过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把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创建文明村镇、血防综合治理工作以及卫生进社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县农村大力开展三清三改活动。

2004年以来,全县村落社区共筹资286万元,兴办公益事业累计达406件,其中兴建生活垃圾窖420多处,清除污水沟210多处,改善村民洗衣塘80多口、村饮水井150多口,清理垃圾堆200多处,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

以县为龙头,以乡镇为枢纽,以村为基础,县乡村三级联动发展。

##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实施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对口帮扶和巡回医疗制度。

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合作管理等方式,支持乡村卫生院建设。

建立县级医院的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必须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

目前,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对口援赠的医疗设备价值已达26.3万元,下派专业技术人员32人,免费为乡村卫生院培养卫生技术人员240余人次。

强化乡镇卫生院的枢纽功能。

分阶段安排一定的比例专项投资,完善各门诊、急诊机构,推进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

鼓励医务人扎根乡镇工作。

采取统一招考,招聘了90多名卫生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缓解了农村卫生院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做实村级卫生机构。

对乡村医生执业情况进行了全面登记,实行注册管理。

定期组织考核培训,确保了技术准入资格达100%。

全县24个乡镇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按一乡一所得布点要求,建立了防安所。

县财政每年还安排40万元工作经费,对防保人员实行全额拨款。

对全县306名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村级兼职信息防保员,给予岗位津贴。

第四章建设规模及内容

第一节项目建设的基本思路

本项目建设将贯彻落实《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347号)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根据万源市急救体系的现状,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将发展和完善急救体系作为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重要举措,使农村急救网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为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方便、快捷、有效的院前急救服务。

为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农村急救体系奠定基础。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基本目标

本项目将严格按照国家对农村急救体系的建设标准和设置要求,以及当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改变全市急救资源总量不足,基层网络不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