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65782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同步学案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考说明】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知识梳理】

一、“重农抑商”

1.含义:

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

(1)根本原因:

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直接原因:

与农业争夺、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3)目的:

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表现:

(1)战国时期:

首倡“重农抑商”。

(2)西汉时期:

措施:

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

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

措施:

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

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影响:

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评价

①积极作用:

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

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明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

2、明朝海禁

(1)原因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直接原因: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表现:

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直接原因:

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表现: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

评价:

①积极作用:

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作用:

它妨碍市场的开拓,抑制的原始积累,阻碍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合作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

 

2.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之间的关系。

 

3.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点

 

时代

目的

原因

内容

影响

相同点

不同点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4.综合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有哪些重要变化?

 

5.综合归纳明清时期我国经济有何重要变化?

 

6.归纳封建政权实行重农抑政策的一般措施。

 

【例题讲解】

1.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2.《汉书·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

3.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

“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

A.经济地位优越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5.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6.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7.唐太宗说:

“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8.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9.《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10.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11.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12.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3.“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二、主观题

14.(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请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

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12分)

 

15.(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8分)

 

16.(10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

“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

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

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

……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

……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

……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2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3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

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5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

封建专制的阻碍是根本原因;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压制;重逐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

2.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之间的关系

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朝海禁政策的延续,海禁、闭关锁

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

3.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点

时代

目的

原因

内容

影响

相同点

都曾经在社会转型时期实行

为维护封建统治

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

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同点

重农抑商

战国至清朝

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商业与营业争夺劳动力

保护封建自然经济、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是主要的,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闭关锁国

封建社会

衰落时期

抵制外来侵略;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外来侵略的威胁;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消极作用是主要的,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田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综合归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经济有哪些重要变化?

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形成;

民间(民营和家庭)手工业打破官府垄断手工业的局面;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由鼓励商业的政策转变为重农抑商政策。

5.综合归纳明清时期我国经济有何重要变化?

出现风力水车;

出现彩瓷和珐琅彩;

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朝使用花楼机,清朝缎成为丝织品的代表;

明朝中后期起,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

出现商邦,其中最著名的有徽商和晋商;

因为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6.归纳封建政权实行重农抑政策的一般措施。

重农:

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大量破产;

手工业: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征收重税;

商业:

特殊商品专卖;征收重税;设立关卡;贱商令。

【例题讲解】

1.【考点】重农抑商

【解析】“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

“比”是差不多的意思。

因而选C项。

A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

材料没有说与封君勾结。

D项过于绝对。

【答案】C

2.【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阅读材料分析,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所以答案为D。

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B。

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C。

【答案】D

3.【考点】唐朝抑商政策

【解析】从当时商人的乘马“雕鞍银镫,装饰焕烂”,可见其经济地位优越,A项表述正确;但是商人的这种行为在宰相王涯看来是一种“僭越”且为“前代所禁”,可见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B、D两项表述正确;C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唐代商运发达,商人群体在社会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虽然社会主流观点对商人是鄙视的,但遭受“全社会”的鄙视显然与史实不符。

【答案】C

4.【解析】本题与其说考历史,不如说考语文文言的阅读理解,“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

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的问题。

【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迁移能力。

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可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大都认为商人不从事工农业生产,不创造产品,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贡献,所以贬低商人地位,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

【答案】A

6.【解析】关键信息:

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说明汉武帝的做法是要抑制豪强,其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C项正确;“经济支柱”说法错误,A项排除;B项无从反映;题干的是政治手段,D项排除。

【答案】C

7.【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

材料中唐太宗此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选B项。

【答案】B

8.【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山西人从事商业、农业、参军和读书人数量依次递减,雍正帝认为这样的社会风气很可笑,反映统治者对商业的歧视,AC项错误;仍然有人希望学而优则仕,B项错误;因为追求财富,从事商业的人居首位,D项正确。

【答案】D

9.【解析】题干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

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

”这清楚地表明,政府的反商政策没有收到效果,实际上反而使本来打算防止的局势更加恶化。

故选D项。

A项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百姓并不抑商,从材料“俗之所贵”得之;B项的百姓重农抑商同样与材料意思不符。

C项百姓皆重商轻农说法太绝对,材料只是反映比较普遍的现象。

只有D项才符合材料的意思。

【答案】D

10.【解析】“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

【答案】C

11.【解析】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

“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

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

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答案】A

12.【解析】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

“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

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13.【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

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

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

【答案】D

14.【答案】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2分)

原因:

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分)

15.【答案】

(1)背景:

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4分)

(2)原因:

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

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8分)

16.【答案】

(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

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

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