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6589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x

山东省平邑县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第3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第三课时)

【导学目标】

1.深入分析苏武忠贞爱国的性格及思想品质。

2.培养翻译文言语句能力。

【自主学习】

1.课内词汇理解

⑴单于:

匈奴的最高首领。

⑵假吏:

指临时充任使臣属吏。

⑶女弟:

妹妹。

⑷阏氏:

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⑸丈人:

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⑹廪食:

官府供给的粮食。

⑺大不敬:

不敬皇帝的罪名,为不可赦免的重罪。

⑻相坐:

相连坐。

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⑼长君:

指苏武的长兄苏嘉。

⑽辇:

车,这里指皇帝的车子。

⑾春秋高:

年老。

⑿奉车:

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除:

台阶,指殿阶。

⒀后土:

相对皇天而言,指地神。

⒁宦骑:

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⒂黄门驸马:

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⒃太夫人:

指苏武的母亲。

⒄保宫:

本名“居室”,太初元年更名“保宫”,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之处。

⒅列将:

一般将军的总称。

⒆通侯:

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

汉朝继承秦制,后因汉武帝名彻,避讳改为通侯。

⒇斧钺:

古时军法用以杀犯人的斧子。

这里泛指刑戮。

钺(yuè),大斧。

⒇汤镬:

指把人投入开水锅煮死。

此泛指酷刑。

汤:

沸水。

镬(huò):

大锅。

2.名句诵记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②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④宁为玉碎,为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⑤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禹》)

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⑦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3.特殊句式(翻译句子)

(1)A类

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句式:

 翻译:

②为降虏于蛮夷。

   句式:

 翻译:

③何以汝为见。

    句式:

 翻译:

④子卿尚复谁为乎。

  句式:

 翻译:

⑤何以复加。

     句式:

 翻译:

(2)B类

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句式:

 翻译:

②非汉所望也。

句式:

 翻译: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句式:

 翻译:

(3)C类

①见犯乃死,重负国。

句式:

 翻译:

②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句式:

 翻译:

③皆为陛下所成就。

句式:

 翻译:

【合作探究】

1.廉者不食嗟来之食。

苏武为何为单于的弟弟矫正弓弩并接受其馈赠?

 

2.李陵劝降所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是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此种说法?

 

3.苏武的忠君是否带有愚忠的色彩?

 

【达标检测】

1.阅读温庭筠《苏武庙》,结合本传,对颔联描写的画面作拓展性描述,并简析尾联刻画的苏武形象。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2.翻译下列句子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译:

(2)何以汝为见?

译:

(3)子卿尚复谁为乎?

译: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译:

(5)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译:

(6)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译:

(7)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

(8)皆为陛下所成就。

译:

【拓展阅读】

汉书选读——张骞传(节选)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

单于曰:

“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

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

骞曰: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

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道译,抵康居。

康居传致大月氏。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

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

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

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

是岁,元朔六年也。

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

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是岁,骠骑将军破匈奴西边,杀数万人,至祁连山。

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

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

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

骞既失侯,因曰:

“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

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

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

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还,见狼乳之,又乌衔肉翔其旁,以为神,遂持归匈奴,单于爱养之。

及壮,以其父民众与昆莫,使将兵,数有功。

时,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

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

昆莫既健,自请单于报父怨,遂西攻破大月氏。

大月氏复西走,徒大夏地。

昆莫略其众,因留居,兵稍强,会单于死,不肯复朝事匈奴。

匈奴遣兵击之,不胜,益以为神而远之。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

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

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

”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既至乌孙,致赐谕指,未能得其决。

语在《西域传》。

骞即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

乌孙发道译送骞,与乌孙使数十人,马数十匹。

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骞还,拜为大行。

岁余,骞卒。

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

础薄初,天子发书《易》,曰“神马当从西北来”。

得乌孙马好,名曰:

“天马”。

及得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云。

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

汉书选读——李陵传(节选)

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

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

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

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数年,汉遣贰师将军伐大宛,使陵将五校兵随后。

行至塞,会贰师还。

上赐陵书,陵留吏士,与轻骑五百出敦煌,至盐水,迎贰师还,复留屯张掖。

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

陵召见武台,叩头自请曰:

“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上曰:

“将恶相属邪!

吾发军多,毋骑予女。

”陵对:

“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

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

“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

”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

“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

今虏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

”诏陵:

“以九月发,出庶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

所与博德言者云何?

具以书对。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

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说,拜步乐为郎。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

“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

”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

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

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陵曰:

“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

军中岂有女子乎?

”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

陵搜得,皆剑斩之。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

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

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是日捕得虏,言:

“单于曰:

‘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

’诸当户君长皆言:

‘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

’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

”成安侯者,颍川人,父韩千秋,故济南相,奋击南越战死,武帝封子延年为侯,以校尉随陵。

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

“李陵、韩延年趣降!

”遂遮道急攻陵。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

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

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

“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

”良久,陵还,大息曰:

“兵败,死矣!

”军吏或曰:

“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

”陵曰:

“公止!

吾不死,非壮士也。

”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令军士人持二升E05F,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

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

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

“无面目报陛下!

”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

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F93F其短,诚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财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

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曰:

“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

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

”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

敖军无功还,曰:

“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

“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使者曰:

“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

”陵曰:

“乃李绪,非我也。

”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

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

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

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

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

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

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

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

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

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

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椎结。

立政大言曰:

“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

”以此言微动之。

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

“吾已胡服矣!

”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

“咄,少卿良苦!

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

”陵曰:

“霍与上官无恙乎?

”立政曰:

“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

”陵字立政曰:

“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

”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

“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

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人秦,今何语之亲也!

”因罢去。

立政随谓陵曰:

“亦有意乎?

”陵曰:

“丈夫不能再辱。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苏武传》赏析

吴汝煜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文章一开始写道: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

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这部分也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具体描写到匈奴招降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卫律软硬兼施想迫使苏武投降,被苏武正气凛然的怒斥所喝退,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接着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

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

他手握汉节──国家民族的象征,在九死一生中维持着一个使者的使命。

这时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

第三次是故友李陵劝降。

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

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

“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进步思想倾向之处。

而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非常精彩,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

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课文最后一句“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看似平实记述,细细品味却包含着作者诸多感情。

人生不过百年,十九年何其太长!

苏武“强壮出”,出使时正当壮年,及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而能为信念坚执如此确实令人敬佩!

幸而虽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且荣归故里,作者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

可以说这句表达的是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心声。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

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李广传》基本上照录《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传》只有短短几行,而《苏武传》则是班固倾全力为之的。

在《汉书》中,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全文共有十八个小节,外加一个赞语。

按苏武一生经历的主要关节,大致可以划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二两小节,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第二部分共十二小节,写苏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况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经过。

第三部分共四小节,写苏武返汉以后受尊宠的情形。

赞语主要表彰苏武的崇高品质。

  苏武的出使,正当汉朝与匈奴的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

匈奴方面先做出友好姿态,把以往扣留的汉朝使臣全部放回。

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方面的好意,也采取了同样的行动,派苏武护送以往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臣回国。

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

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

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

谋反者的首领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

谋反者的另一首领虞常原是汉臣,他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副使张胜。

张胜没有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

从国家关系上说,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

虞常曾对张胜说: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可见其出发点并不是真正爱国。

缑王原是归附汉朝的匈奴贵族,他重新陷没匈奴中是因为汉武帝派他随浞野侯赵破奴去接应左大都尉。

左大都尉是匈奴贵人,他企图刺杀单于降汉。

单于及时粉碎了这一阴谋,并发兵俘获了赵破奴的军队。

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本该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而不再重演,但缑王的思想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仍然重复上一次的冒险行动,结果兵败被杀,虞常被生擒。

事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了汉朝的使臣。

苏武遇到了一道事先没有想到的难题,而作者正是抓住了苏武在解决这道难题的过程中的表现,刻画了他的光辉形象。

  首先,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苏武是将门之子,禀性刚烈,视死如归。

他知道,自己是汉朝使臣,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所以当他听到张胜报告以后,立即说:

“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在严重关头,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

“重负国”三字含意很深。

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

这是严于责己之意。

对于私自种下祸胎的张胜来说,苏武的话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心里不会不清楚,但他却像常惠一样来劝阻苏武自杀。

苏武明白,这场乱子必须由他单独来收拾了,因此只好暂时不死。

暂时不死,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说明他在“死”的问题上还要权衡,究竟如何“死”才能对国家有利。

在卫律开庭审讯的场合,苏武对常惠说: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廷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

在说过这番话以后再引刀自刺,情况就不同了。

他自杀的行动,大大增强了说话的分量。

不仅足以为国雪耻,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而且还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这从后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可以看出。

他把本来可能会导致国与国之间发生误解与争端的危机大大缩小了。

匈奴单独“收系张胜”一事,说明匈奴方面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其次,通过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按理说,汉朝方面既然没有指使苏武等人参与匈奴国中的谋反事件,预知此事的仅是副使张胜一人,这纯粹属于他个人的错误行为,匈奴方面应该单独留下张胜治罪,而把苏武等人遣送回国才是。

遗憾的是匈奴违背了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地把苏武等人一概扣留,而且要强迫他们投降,企图以此来羞辱汉朝。

这时,理屈的已经不是在苏武方面,而是在匈奴方面。

苏武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

坚持民族气节,拒绝投降,就能为国争光;丧失民族气节,接受投降,必然给祖国丢脸。

苏武坚定地选择了前者。

为了让匈奴知道汉使的骨头有多硬,他不再考虑死,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活下去。

匈奴对苏武的劝降使尽了解数。

第一次让卫律出面。

卫律使用的方法比较拙劣。

一是威吓。

先将虞常斩首,造成恐怖气氛,然后胁迫张胜投降,最后硬说副使有罪,正使应该连坐,遭到苏武驳斥后,“复举剑拟之”。

想把苏武一举吓软,但苏武不为所动,威吓的伎俩遂告破产。

二是利诱。

卫律恬不知耻地炫耀自己投降匈奴后封王赐爵、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所谓“富贵”,并说“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苏武则不屑一顾,置之不理。

利诱的一招也随之失灵。

三是逼迫。

卫律见苏武不应,以为被说动了心,便进而逼迫说: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苏武对此人头畜鸣的叛国者的丑恶表演实在无法保持沉默,终于狠狠地骂了他一通。

卫律黔驴技穷,终于认输。

第二次由李陵出面。

李陵使用的方法比较高明。

他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

他的谈话内容,要点有三。

一是极力挑拨苏武与汉武帝之间的感情,诉说苏武的兄长苏嘉和弟弟苏贤被汉武帝逼死的经过,又说汉武帝“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即使活着回去,也“安危不可知”。

言外之意是说,汉武帝对不起苏家,又年老昏庸,不值得效忠。

二是把苏武母亲去世、妻子改嫁的消息告诉他,又诡称苏武在汉朝的两女一男“存亡不可知”(事实上苏武的男孩当时未亡),断绝他对妻儿家室的想念之情。

三是宣扬叛徒哲学: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其时苏武久处绝域,对来自国内的消息当然是喜欢听的。

李陵向他介绍国内情形和家庭状况,正好迎合了苏武的心理,加上言词娓娓动听,感情色彩很浓,因此极易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苏武仍不为所动。

他除了针对李陵挑拨君臣关系作了必要的义正辞严的答复之外,其余一概不理。

当李陵再要饶舌的时候,苏武立即以死相拒,并称李陵为“王”(李陵当时封右校王),一下子揭去了朋友间叙旧谈心的幌子,终于使李陵羞愧交加,无法再谈。

第三,通过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了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磨的爱国意志。

苏武在匈奴的十九年,从生活方面说,可谓艰苦备尝。

幽闭大窖时期,断绝饮食数天,苏武啮雪吞旃,顽强地活下来了。

迁至北海时期,断绝粮食供应,苏武掘鼠挖草,又顽强地活下来了。

从精神方面说,可谓受尽折磨。

先是单独监禁,后又单身流放到无人之地,这已经是够残酷的了,何况又被判处终身流放: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但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

从遭遇方面说,可谓步步坎坷。

好不容易地受到於靬王的赏识,过了三年温饱的日子,而於靬王又偏偏短命而亡,卫律又指使人把苏武的牛羊抢劫一空。

尽管如此,苏武仍然顽强地活下来了。

作者特意点出苏武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就告诉读者,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借以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坚强个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三个方面是构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