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0376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docx

春学期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检测卷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检测卷

(150分 150分钟)

题 号

总 分

得 分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6分)

①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⑤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⑥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

(纳兰性德《浣溪沙》)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4分)

①《钱塘湖春行》中,表现黄莺充满活力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写太学生读书环境优越,与自己“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学相对比的句子是“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9分)

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挣脱现实的重重束缚,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火炉前烤火,所有的牢骚、忧愁、愤怒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

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滕;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mù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到了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一位仰慕已久的朋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

驱散(qū)   隽永(juàn)   mù(沐)春风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奔滕 ”,正确写法是“ 奔腾 ”。

(2分) 

(3)“纯真无邪”中“邪”的意思是(A)(2分)

A.不正当

B.不正常

C.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

D.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

(4)此文段主要运用了 比喻 和 排比 的修辞手法。

(2分)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

(1)~

(2)题。

(4分)

(1)《海底两万里》中,有人以为在海上看到了一条 独角鲸 ,法国生物学家 阿龙纳斯 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

(2分) 

(2)(湖南衡阳中考)关于《朝花夕拾》这部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4.九年级某班以“正确使用手机,选择健康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分)

(1)下面是校园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请概括你从表中读到的相关信息。

(2分)

年 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手机拥有率

63%

97%

82%

用 途

玩游戏、看视频

84%

96%

77%

用于学习

11%

7%

15%

初中生手机拥有率较高,其中八年级学生手机拥有率最高;(1分)初中生使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的占比较大,用于学习方面的占比较小。

(1分)

(2)班级开展题为“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的辩论赛。

作为反方辩手,请你就“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的观点列举几条理由。

(4分)

①手机对人有辐射;②助长攀比风气;③不良信息玷污心灵;④社交软件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⑤部分同学利用手机考试作弊;⑥额外增加父母经济负担。

(答出4点即可,4分)

(3)下面是某同学的一段辩论词,请你按照要求帮助他修改。

(6分)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甲]手机的强大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我们控制着手机,同时也正被手机控制着。

低头玩手机,是“低头族”最常见的代表动作,[乙]很少有人意识到沉迷于方寸间。

人们把太多的情感投入到虚拟的世界中,和现实世界反而有些隔阂,周围的人好像变得透明一样,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同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

[丙]手机里众生沉默和手机外众声喧哗形成鲜明反差,正所谓: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①[甲]处画线句子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利益 ”改为“ 便利 ”。

(2分)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方寸间 ”后加“ 的危害 ”。

(2分) 

③[丙]处画线句子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改为:

 手机里众声喧哗和手机外众生沉默形成鲜明反差 。

(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1分)(甘肃武威中考)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

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

什么叫细?

头发丝这样叫细?

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

多读几遍就叫细吗?

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

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画家交往的故事。

这个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

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

画家对叶三说:

“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

”叶三看了这幅画,说:

“画得好。

”画家问:

“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

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

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灿烂,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陈词滥调。

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这些词儿用得越多,才能够形容得越生动。

恰恰错了。

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

叶三说:

“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

”画家一愣,说:

“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叶三跟画家说:

“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

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

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

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

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

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

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

“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

”叶三看完以后,说:

“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

”画家说:

“奇怪了,你何以分得出来?

说说原因。

”叶三就说:

“您看这耗子,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

这就叫细。

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你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

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

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

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有表扬,他对画家说:

“您呀,这次画错了。

”画家说:

“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

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

”叶三说:

“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

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

”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了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

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

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也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

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

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有删改)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3分)

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每点1分,共3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第④~⑩段是介绍叶三与画家交往的内容。

第④~⑥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

⑦⑧两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

⑨⑩两段叙述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6.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4分)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2分)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结尾段呼应了标题,从两方面对细读的作用进行了总结概括。

一是锻炼我们的眼睛,二是锻炼我们的心。

由此进行回答即可。

7.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4分)

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分)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故事的叙述。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第一个问句提出“什么叫细”的问题,第二、第三和第四个问句列举了三种现象并提出疑问,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到底什么是细呢?

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8.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6分)

画家一愣,说:

“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

“奇怪了,你何以分得出来?

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了红莲花。

①“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对水果贩子叶三能看懂自己的画持质疑态度。

(2分)②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对叶三“鉴画”的能力将信将疑(惊奇)。

(2分)③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一愣”表示很吃惊,当叶三指出“这幅紫藤里有风”时,画家对一个水果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感到吃惊;“奇怪”是叶三指出画家画的是只小耗子时,画家对叶三的说法吃惊;“当即”是“立刻”的意思,叶三根据实践,指出画家画里存在的问题,画家对叶三非常佩服,于是“当即”修改画作。

9.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段和第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4分)

【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

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示例:

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细节内容,并将之转换成了好诗。

(2分)材料二的作文内容,看似生动,实际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会同时出现。

(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联系文本谈对材料的认识的能力。

要注意第⑥段的重点句子“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再联系材料一诗句中精细描写的部分加以解说即可。

第⑩段告诉我们“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

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而材料二尽管语言优美,但与生活不符,皓月和繁星不会同时出现。

[二](19分)(海南中考改编)

    

朱万曙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

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

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

“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

这个解释有些道理。

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

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

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

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

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

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够触及人们的心灵。

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

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

 A 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

 B 《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

从《史记》中可以看出,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

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到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

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

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

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

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

 C 又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特定的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

 D 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有删改)

10.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2分)

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2分)

11.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是什么?

(5分)

引出中心论点;(2分)增强论点的说服力;(2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

12.文章第③段说: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请简要回答。

(3分)

品读经典,可以引发思考,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3分)

1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1分)以《史记》中的史实为例,充分论证了“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这一分论点。

(3分)

14.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

请简述理由。

(5分)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放在A处最为合适。

(2分)因为孔子是古代圣贤,“仁者爱人”的思想富有哲理性,是典型论据,能论证“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的分论点。

(3分)

[三](15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⑥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自元结《右溪记》)

[注]①道州:

在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②合营溪:

汇入营溪。

③敧(qī):

倾斜。

④嵌:

张开。

⑤逸民退士:

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

设置州郡。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大约  

(2)俶尔远逝俶尔:

 忽然  

(3)乃记之而去乃:

 于是  

(4)南流数十步南:

 向南  

(5)不可名状名:

 说出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分)

(2)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秀丽的树木与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2分)

17.【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2分)

【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水的清澈透明。

(1分) 【乙】文从正面(直接)描写水流湍急。

(1分)

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请具体说明。

(4分)

【甲】文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2分)【乙】文作者借写右溪美好的景色无人欣赏,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

(2分)

【参考译文】

【乙】从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

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

水流拍打着两岸,(两岸的岩石)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

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秀丽的树木和奇异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成为城市居民游览的胜地,和爱清静者休憩的园林。

可是自从道州城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却至今没有人来欣赏它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怅然惋惜!

三、写作(55分)

19.请以“蓦然回首时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55分)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写作指导】

“蓦然回首”是对生命本质、生存内核无限逼近的追索,是对生活由感性体验至理性反思的一次飞跃,可以感悟自己的往事,也可以叙述别人的往事。

蓦然回首时才发现生活如此美好,才发现父母如此爱我,才发现时光流逝,才发现初中生活这样精彩,这样的立意,境界一般。

蓦然回首时发现的,应该是为常态生活所遮蔽,而经“第三只眼”所察觉出来的。

如:

蓦然回首时发现寒冷也是种温暖,蓦然回首时发现真正的雍容是朴素的,蓦然回首时发现眼见未必为实,蓦然回首时发现荒野消失,蓦然回首时发现童心凋零……

要使“蓦然回首”的一瞬富有冲击力,必须在此之前做好足够的铺垫。

学会蓄势,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更需要提醒的是,在蓦然回首时的一瞬,应注重细节描写,以期于细小处展示文章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