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33716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

《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半月谈2010年第1114期半月评论Word文档格式.doc

他们这种不合时宜的举动,常常遭到世俗力量的冷遇、白眼和孤立。

正因为杰出人才难得,因此作为一个高明的领导者,更应当细心地发掘,大胆地起用,加倍地呵护。

识才需要智慧,用人需要胆略,护才需要勇气,有时需要付出代价。

大规模选拔人才必须依照制度进行,但“制度选人”不能代替“伯乐相马”。

现在通行的标准化的选人方法,只能选出一般性的优秀人才,而那些特殊性的杰出人才则很难被选拔出来,甚至会被当作“不合格产品”加以淘汰。

只有领导者独具匠心和慧眼,才能将他们挑选出来。

一个开明的社会,不但要为大批常规性优秀人才开辟宽阔的通道,而且要为少数与众不同的特殊人才,如天才、奇才、偏才、怪才留有发展的空间。

人才是人不是神,任何人都是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的集合体,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在一条直线上,优点的延长线就是他的缺点。

比如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往往固执;

一个处事果断、勇于负责、很有魄力的人有时失之鲁莽等等。

人才的与众不同不在于他没有缺点,而在于他具有常人所没有的优点和特长。

对待人才,不仅要善于发现和发挥他们的长处,而且要正确对待他们的短处,在处理人才长处和短处的关系上,应当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就培养人才而言,应当扬长补短。

既要发扬和发展他们的长处,又要弥补他们的缺失和不足。

一个人才总是长处越多、短处越少、素质越全面越好。

第二,就使用人才而言,应当扬长避短。

用人之道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每个人最大的成长空间在其最强的优势领域。

一个人才的奇迹都是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和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领域中创造出来的。

使用人才应当校短量长,唯器是适,用其所长,各得其宜。

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

第三,就保护人才而言,应当扬长容短,必要时敢于护短。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

”特别是一些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才,他们有棱有角,敢想敢干,“初生牛犊不怕虎”,有时处事毛躁,难免“洒汤漏水”,说话也会得罪人。

作为领导者,对成长中的年轻人才应当多一点偏爱,多一点袒护,多做一些补台的事情,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强壮起来

人才是一个多样化的群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领军人物,都能产生优秀人才。

比如办好一所大学,需要从事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方面的人才,缺了哪一部分人都不行。

毛泽东曾说过,学校的问题,主要是校长和教员问题。

他又讲过,大师傅也不好惹。

民以食为天,如果学校的食堂办不好,那会每天每刻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情绪,学校就不得安宁。

人才还有着层次性的特点,层层递进,错落有致。

每个层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每个层面的人才都有上下优劣之分,很难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比如优秀的博士生导师是人才,优秀的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同样是人才。

鉴于人才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因此在选拔人才上必须尊重特点,承认差别,各取所长,各得其所,绝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所有的人。

总之,对待人才我们应当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网罗众家,博采众长,努力促成一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生动局面。

半月谈2010年第12期【半月评论】:

路在基层

贫富分化,劳资冲突,腐败蔓延,权利侵蚀,生活重压……我们正进入一个矛盾凸显、问题丛生的风险社会。

难关在前,挑战在即。

在新的执政理念的引领下,在新的政策精神的宣示中,一批批改革志士挺身而出,敢闯敢试,纷纷推出颇具地方特色的改革新政:

神木县的全民免费医疗,石排镇的民生福利样本,温岭市的参与式预算试验,巴中市的阳光化政务公开……基层社会的自主创造,给焦虑、躁动中的人们带来了豁然的清新和久违的感奋。

回望30多年来中国改革的重大突破,几乎都可以看到普通民众大胆前行的足迹,看到基层中坚一路闯关的身影。

第一波,是中国农民为主体,争取经济自由的创造。

实行家庭承包,创办乡镇企业,进城务工经商,发展合作经济,中国农民以全新的姿态登上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

第二波,是地方精英为主导,推进基层政改的试验。

“成安乡改”,“步云直选”,“长治现象”,“宿迁新政”,鲜明的英雄色彩,映照着基层政府的自我革命。

本文来自织梦

当下的改革第三波,是基层社会为平台,改善社会民生的新政。

一些地方政府不等不靠,在社会学者的智力支持和基层民众的热烈响应中,各辟蹊径,风生水起——

从“府谷经验”看收入分配。

政府积极引导鼓励,老板热情回馈家乡,通过对富的三次分配,投入了“百工矿企业带百村”工程,提升了全县教育、卫生等项公益事业。

从“神木现象”看公共服务。

12年免费教育,残疾人、孤寡老人免费供养,城乡统筹全民免费医疗,神木县朝着中国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第一县目标迈开了坚实步伐。

从“温岭模式”看社会治理。

对话型沟通具体问题,决策型协商公共事务,参与式财政预算监督,基层民众拥有了有序参与民主的绿色通道。

从“白庙典型”看政务公开。

大至公款招待,小至购买纸杯,历历在目,毫无遮掩,最大程度尊重了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基层创造,蕴涵着社会前进的标本意义,也见证其敢为人先的分外艰难。

难在哪里?

一是创新路径的求索,二是配套改革的跟进,三是干部制度的导向,四是利益格局的重构,五是官场文化的转换。

单以看似简单的政府“财务公开”而论.“上面来人,你买包烟买瓶酒都写那么细,领导看到能高兴?

”“一应开支全晒在网上.以后怎么向上面争取项目?

”不少敢于“吃螃蟹”的地方都曾遭遇这样的改革困境。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如何让基层改革的路越走越宽,能越走越远?

基层改革者那种不怕丢“乌纱帽”的胆识智慧,抢抓机遇的风险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百姓情怀,不甘平庸的事业追求,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敢于献身的政治品质,自是改革不可或缺的精神。

立足于基层社会自主创造基础上的制度化、整体化、民主化推进,应是改革不可动摇的取向。

如何使基层改革葆有正确的方向和鲜活的价值?

首先.改革当贴近民众需求。

要从百姓的情绪、意愿、需求中把握改革的重点,凝聚改革的共识,集聚改革的力量。

其次,改革当坚持民众参与。

这些年来,政府和资本的创造不少,但是,更有生命力的还是百姓自主的创造和百姓参与的创造。

再次.改革当保障民众分享。

改革不是形象工程,改革不能一厢情愿,改革不可寻租自肥。

借机向社会“甩财政包袱”、推脱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的改革,最终必然得不到群众拥护。

神木改革,就是将不断增长的财政用来搬摔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三座大山,通过二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让老百姓真正从经济快速发展中受益,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真正照耀城乡社会的每一片土地。

如何为基层改革创造更为适宜的气候和更为宽松的环境?

我们不能停步于理念的解放和政策的宣示,一味地等待观望,那是改革的不作为。

经济发展的转型,利益关系的和谐,社会公正的建设,都容不得我们一再迟滞和拖延。

我们不应求全责备改革的缺陷和运作的疏漏,因为没有人是按照现成的图纸和成功的经验去探路的。

基层工作错综复杂,基层干部劳累艰辛,“不是一种真诚情感所在,不是一种献身精神支撑,谁愿意去背负那份额外的沉重、去承受那些未知的风险呢?

我们不必质疑普通百姓主体的素质和参与的能力。

温岭当初推行参与式预算时,一些专家反对说老百姓看不懂,没兴趣,是白搞。

实际上,主导改革者言:

“这个预算开支清单比百姓家里开支列出的账目还要细”,代表和公众不经专门培训就能看懂。

“老百姓很有兴趣,还能提出很好的意见。

这最复杂的财政预算他们都能参与,其他的事情怎么不可以参与?

改革,最可贵的是行动,是实践,是创造。

改革者,最需要的是鼓呼,是推动,是呵护,是与他们一道前行。

《半月谈》2010年第13期【半月评论】:

我们心中的天际

我们心中的天际线呢 

2010年07月10日 

 来源:

半月谈

低俗化的电视相亲节目风波在“宁愿坐在宝马车中哭泣”拜金话语的热议中刚刚过去,炫富式的“全球私人甄选佳丽”又在风水大师坐镇,数千名单身女竞相参加海选中拉开帷幕……这样的故事还会一再上演,我们只是在大众的道德叩问中撩开了又一层社会面纱而已。

记得哲学大师康德说过: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人心灵充满日新月异、与日俱增的景仰和敬畏: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当我们仰望星空,令我们景仰和敬畏的那一道天际线在哪里呢?

什么时候,我们对金钱崇拜,对财富炫耀,从抑制、批判、抵抗,演变成麻木、默然、包容,进而转换为今天的附和、向往、张扬?

什么时候,我们在多元化、世俗化、市场化的现代话语中,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日常化、合理化、漂白化?

诚然,“随着时代的变更,观念也在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应该是文明的进步,而非道德的蜕化。

诚然,“勇敢地表达对金钱的宠爱,是一种进步”,但这是社会环境的宽容,而绝非意味生活品质的提升。

诚然,“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是人类的本性”,但拜金从来就不等同于美好。

诚然,“生活的选择是个体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掩盖不了群体的主体意识的失落。

有学者坦言:

“这是一种典型的感情、婚姻和良心的现金交易,家庭已不是温馨的港湾,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这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金钱崇拜和家庭婚姻关系的异化。

”这种公然的拜金、分明的异化,正肆意侵蚀着社会良知,扭曲着主流价值,伤害着世道人心。

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

商品的交换价值,侵袭着心灵世界,物化着社会关系这是一个大众消费的时代。

人们的生活目的、愿望、抱负和梦想发生了改变。

这是一个价值重估的时代。

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伴随着财富分配的失衡、生存环境的劣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主流价值的凝聚力正被弱化。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纵容拜金主义现象的理由。

一双“看得见的手”终于强势干预:

政府有关部门敲响了警钟,亮出了红牌。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社会遏制拜金主义现象唯一的依赖。

更需要的,是道德的自我救赎。

社会良知,公民责任,生命伦理,是每一个人应当坚守的道德底线,应当完善的生活方式。

无数的平凡人物,草根英雄,在生活的艰难困苦和社会的边缘挤压中,捍卫着做人的良知和尊严,守护着自己的一片精神家园。

那些特别年轻的富豪群体,在短暂的时光里创造着中国财富积累的奇迹,也在人生的起飞中感受了心理和精神的晕眩。

今天怎么学会做富人?

看一看身边的陈光标们,富而思仁,扶贫济困,回馈社会。

当然,不是要大家只是去走慈善一途,富豪们的钱包也未必都愿随身携带。

但是,学着去融入社会,贴近民众,开拓胸襟,提升品行,于个人事业的拓展也当大有裨益。

那些一心要走生活捷径、放弃自我实现的女大学生们,人生的前途是什么?

听一听华中科大校长“根叔”的叮嘱吧: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价值的社会引领,同样不可或缺。

作为社会公器的传媒,理当倡导健康、良性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夜暴富的神话故事,挥金如土的眼球效应,官员明星的傍款现象……在对现实社会的误导中,对广大观众的戕害中,恣意张扬拜金,何谈社会责任?

财富,代表着成功,意味着高贵,象征着品位……在这样的评价谱系中,何谈劳动者的地位和尊严?

有“破”就当有“立”。

价值“立”在何处?

传统文化的振兴,现代文明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还依然在途中。

如何加快构建社会的价值体系,去填空、去置换、去引领?

如何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践行让每一个人都有幸福、都有尊严的国家哲学?

公平的制度建设,则更具根本意义。

我们必须直面拜金主义现象背后日益显现的社会动因:

房奴,孩奴,蜗居,蚁族,这是值得关注的年轻一代的生存;

踏实劳动,为什么脱贫致富那么难?

艰苦奋斗,为什么改变命运那么难?

这是值得深思的底层民众的诘问。

还有,劳动与资本,利益关系的严重失衡;

城市与乡村,教育格局的二元结构;

二代与二代,就业岗位的阶层世袭;

权贵与平民,公共资源的私人占有。

这是亟待求解的转型社会的难题。

当下最根本的,是公民的权利平等,是社会的规则公正,是发展的机会公平。

最紧迫的,是消解社会结构出现的板结现象,为底层民众的向上流动,拓开更加开放的通道,为风险社会的良性运行,打下更为坚实的地基。

我们的心灵就如一座座城市。

城市的空间已经被日益高耸的混凝土森林所包围,所裹挟,所遮蔽。

怎样去解放生命的本真,在拜金的抵抗中,在精神的超拔中,去还原那一道道深远、壮丽的天际线呢?

半月谈14期半月评论

民生拉动转型

作者苏北

中国经济已经步入转型时代。

如何加快推进转型?

人们寄望的,或是自主创新,或是市场机制,或是产业政策。

我更看重的,还是靠民生拉动。

民生是转型不可偏离的导向。

转型的核心价值,在于转变长期以来以产值论英雄、以数字拼政绩的发展观,从单一经济增长的攀比中跳脱出来,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分配公平型社会的建设中,坚守以人为本,追求民生进步,保障每一个人的体面劳动,维护每一个群体的权利尊严,创造全社会成员的幸福生活。

为什么30年中国的高速增长被世界誉为“经济奇迹”,我们的居民收入还是偏低水平?

国内的消费需求还是底气不足?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劳动力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连续下降了22年,从1983年的56.5%减少至2005年的36.7%。

中国制造的红利更多地在倾斜的劳资关系中为资本所挤占,在失衡的全球分工中为海外所汲取,在肆意的腐败蔓延中为权贵所掠夺。

转型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指向,就在于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加强涵养消费能力,保障民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在陕北神木,当地领导的执政理念很简洁:

“天大地大,民生最大”。

从12年免费教育,到残疾人、孤寡老人免费供养,城乡统筹全民免费医疗,神木正是在民生导向的生动诠释中,在人力资本的精心培育中,积蓄着经济转型的更为深厚的能量。

民生,也是转型生生不息的动力。

珠三角、长三角职工日益强烈的维权诉求,正在生成一种倒逼中国制造转型的强大力量。

一些企业,资本以无情地剥夺员工体面劳动和起码尊严的代价获取剩余价值,换取畸形的市场竞争优势。

广大员工在粗暴的超时、超量、超强度的劳动中,在贪婪的劳动薪酬、业余时间和人性空间的挤压中,在严酷的生存底线、心理底线和伦理底线的冲击中,被当成流水线上永动的机器。

从深圳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到南海本田的停工行动,劳资矛盾在凸显,权利意识在觉醒,社会警钟在敲响:

传统的以牺牲广大劳动者利益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低端制造”模式已经行之不远。

我们面临的抉择,不是去争论、担忧“机器代替劳动”“企业转移海外”和“弱化比较优势”的问题,而应是丢掉幻想,乘势而上,去着力于自主创新,塑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延伸高效产业链,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中国创造”引领“中国制造”,以“内需驱动”替代“出口导向”。

中国未来十年最大的需求来自城镇化。

先行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破解城市二元结构的有力推手,正在推涌劳动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向着人口城市化进军。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试点地区的城乡一体,正在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重庆拍马当先,勇于闯关,要让300万农民工变成市民,跟进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保障,再加上由此带来的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等资源在城乡间流动,再次释放“制度红灯”,拉动经济跃升新的台阶。

后危机时代,我们将城市化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引擎,正是看中城市对资源要素的集聚力、对居民消费的释放力。

但是,如果新生代农民工依然被拒绝在城市的社会之外、体制之外和发展之外,这城市的新的能量在哪里?

这引擎的新的动力在哪里?

民生优先的转型路径,也给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开辟了崭新的视野和宏大的新局。

新疆的跨越发展正从民生破题,更加强调民生和社会发展正成为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的新跳点和主旋律。

民生,还是转型蓬勃新生的增长点和闪光点。

水污染,铅中毒,灰雾笼罩一座座城市……这样的情景在我们身边一再上映。

人们呼唤着蔚蓝的天空,清澄的江河,呼唤着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于是,发展绿色能源,培育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一种选择,一种取向。

启动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成为一种竞争,一种潮流。

笔者多次走进南昌,感触尤深。

“亲水”“亲鸟”“亲绿”,从单纯注重外观效果的“园林化”阶段,到更加关注美化与净化结合的“森林化”格局,还有光伏产业、LED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的全面振兴,既增加了城市碳汇,又重塑了城市形象。

动漫,网游,视听传媒娱乐业……新兴文化产业异军突起。

大众消费时代到来,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被释放出来,正深刻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中国人的消费升级,也激发了新的经济活力,孕育了新的发展模式,生成着创造财富的新的泉源。

生命健康,休闲生活,老龄社会……民生领域的拓展,正为经济转型打开一扇扇机会之窗,孕育着一个个服务产业茁壮的生长,敞开着民众充分就业更加广阔的空间。

消费结构的优化,消费品质的提升,正引领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崛起。

以消费促进经济平衡,以民生统领发展转型,以幸福引领社会进步,这是科学发展的契机,也是科学发展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