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29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docx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4专题《逍遥游》word教案

《逍遥游》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北校

课题

逍遥游

课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时

3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把握先破后立的议论方法

3.鉴赏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手法。

教育点

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重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庄子“逍遥游”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回忆作者作品

诵读疏通课文)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一)导入:

1、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

《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

想象奇特,意境开阔。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庄子的另一篇散文——《逍遥游》,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2、解题:

什么是“逍遥”?

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

《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

逍遥游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

(二)检查预习:

(PPT)

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坳堂(ào)夭阏(yāoè)蜩(tiáo)决(xuè)起而飞抢(qiāng)榆枋(fāng)舂(chōng)粮晦朔(huìshuò)数(shuò)数(shuò)然

2、通假字

反—返知—智辩—辨有—又

二、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PPT展示教学目标)

PPT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PPT

本次课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整体感知文言文。

三、作者庄子及《庄子》

你对庄子

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

(适当补充背景知识,以促进对教学目的1的解决。

1、庄子其人:

PPT

庄子(前369-前286),汉族,姓庄名周,字子休,享年84岁。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

楚庄王后裔,庄氏得姓始祖,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

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楚国蒙地。

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

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同为楚人,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但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2、庄子其书:

PPT

《庄子》庄周和他内篇7篇:

一般认定庄子自撰

的门人以及后学所外篇15篇

著。

今存33篇杂篇11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PPT

鲁迅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若说:

“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

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3、庄子思想

①庄子思想

PPT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师: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

PPT

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师: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PPT

②产生原因(写作背景)

PPT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

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

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③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师: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

PPT

苦闷心灵的追求之

歌《逍遥游》

马叙伦《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云:

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

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谈南华三十篇。

师:

可见理解本篇对于领会全书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

PPT

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四、走进课文:

熟读课文 

(一)、初读感知课文,注意读音句读

1、学生大声朗读

字音识记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蜩(tiáo)

穷发(fà)之北蟪蛄(huì)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知(zhì)效一官恶(wū)乎待哉

2、听录音,补充不足

(二)再读,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分小组活动)

问题:

作者认为什么是“逍遥游”?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逍遥游”的含义?

用文中的话回答: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即:

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

师: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

自在地活动。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

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

(优哉游哉2007山东高考题)

板书:

逍遥游:

无所待(依赖、凭借)

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下节课我们继续分析!

作业:

完成学案的“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部分。

下课!

第二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检查作业

3、词类活用  

(1)彼于致福者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

名词作动词,南飞)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德合一君

(5)而征一国者

(1)水击三千里(水:

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

(宾语前置)

6、古今异义词

果然:

古义:

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

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

古义:

虽然这样;今义:

转折连词

二、学习目标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把握先破后立的议论方法

3.夯实文言基础

三、课文研习

(一)回忆:

师: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即:

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那又需要凭借什么呢?

就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二)悟读课文1-3段

师:

前三段提到了哪些事物?

他们“逍遥”吗?

生:

诵读、讨论

师:

前三段提到了哪些事物?

生:

鲲鹏、野马、尘埃、舟、芥

师:

他们“逍遥”吗?

生:

不是,他们“有所待”

师:

他们“待”什么了?

生:

鹏鸟奋飞:

“海运、抟扶摇而上、去以六月息者也”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

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

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

因为水浅舟大。

总结: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师:

第一段主要运用哪些手法写?

生:

采用寓言的方式,借用想象、夸张、比喻手法说理。

(三)悟读课文4-6段

师:

4-6段提到了哪些事物?

他们逍遥吗?

生:

诵读、讨论

生:

回答

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对比)

小大之辩彭祖——众人(对比)

鹏鸟——斥鴳(对比)

师:

总结

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另外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冥灵和大椿虽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彭祖虽然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就不要“匹之”了,这样的话,就不可悲了.

探究

(一):

第6段“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是否重复?

生:

讨论

明确:

1、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

PPT“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寓言》)。

师:

释义

何为“寓言”?

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

何谓“重言”?

凡是重复——也就是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都属于“重言”之列,至于这些前贤古人是否讲过这些话,无从考证,通常都是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何谓“卮言”?

“卮言”就是那些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2、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

PPT

“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

且前后详略各异,足

以明之。

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

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

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

腾跃而上,

明枪之势也。

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

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

3、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是

庄子为了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和权威性而假借这些古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悟读第7段

在作者虚拟的世界里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在现实的人类社会中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

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逍遥游”,更何况那的修养“犹有未树”

些普通人呢?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五)到底怎样才能逍遥游?

生:

翻译

故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四、总结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是“逍遥游”)

什么才是“逍遥游”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探究

(二)今天如何理解庄子思想

生:

讨论

生:

发表看法

师:

导向性

PPT

明确:

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作业:

背诵1-3段

第三课时(探究与检测反馈)

一、检查作业

提问背诵

二、探究(三)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谈自己的看法。

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

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三、检测反馈

(PPT)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北冥(  )  鲲鹏(  )  抟扶摇(  )

夭阏(  )蜩(  )决起(  )

舂粮(  )斥(  )蟪蛄(  )

泠然(  )数数然(  )恶乎待(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北冥有鱼(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小知不及大知(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汤之问棘也是已(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4)而征一国者(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5)此小大之辩也(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6)而御六气之辩(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7)旬有五日而后反(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意义。

(1)而后乃今将图南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不过数仞而下

(4)彼于致福者

(5)适莽苍者

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海洋上的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野生的马。

(3)腹犹果然

古义:

______________。

今义:

①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蟪蛄不知春秋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春天和秋天。

(5)众人匹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很多人。

(6)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转折连词,与“可是”相呼应。

(7)神人无功

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无功劳。

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南冥者,天池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去以六月息者也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6)而莫之夭阏者

(7)奚以知其然也

(8)而彼且奚适也

(9)彼且恶乎待哉

(10)之二虫又何知

(11)翱翔蓬蒿之间

(12)以游无穷者

6.名句填空。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

(2)故夫知效一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故曰:

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运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抢榆枋而止     抢:

触,碰。

B.我决起而飞决:

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绝:

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志:

记载。

2.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水之积也不厚

③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④汤之问棘也是已

⑤鹏之徙于南冥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众人匹之

⑧之二虫又何知

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①③⑥/②⑤/④⑦⑩/⑧⑨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⑥⑩/⑤⑦⑨/⑧

D.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⑩

3.对下列文化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而后乃今将图南B.不过数仞而下

C.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D.顺流而东也

5.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之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虽然,犹有未树也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孤陋寡闻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

仓乎?

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筹划),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6.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尔:

你。

B.观于大海,乃知尔丑丑:

丑陋。

C.此其过江河之流过:

超过。

D.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多:

称赞。

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伯夷辞之以为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学不可以已

C.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8.对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尾闾泄之 ②方存乎见少 ③笃于时也 ④仲尼语之以为博 ⑤顺流而东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上食埃土 ⑧填然鼓之 ⑨七十者衣帛食肉

A.①/②④/③⑧⑨/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2)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答案与解析

基础积累

1.mínɡ kūn tuán ètiáo xuè chōnɡ yàn huìɡū línɡshuòwū2.

(1)冥 溟 海 

(2)知 智 智慧 (3)已 矣 了 (4)而 耐 能力

(5)辩 辨 区别 (6)辩 变 变化 (7)有 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反返 返回

3.

(1)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2)名词作动词,向上飞(3)名词作动词,落下来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5)形容词作名词,郊野景象,指近郊

4.

(1)海动 

(2)游动的雾气 (3)很饱的样子 (4)指四季 (5)一般人 (6)虽然这样 (7)无功利

5.

(1)、

(2)、(3)是判断句。

(4)、(5)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6)、(7)、(8)、(9)、(10)是宾语前置句。

(11)是省略句,“翱翔”后省略“于”。

(12)是省略句,“游”后省略“于”。

7.略

能力提升

1.C 解析:

“绝”应为“直上穿过”之意。

2.B 解析:

①③⑥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⑤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⑦⑨是人称代词“他”;⑧是指示代词“此

”;⑩是动词“到”。

3.B 解析:

“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应改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4.C 解析:

C项,“

致”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到来。

A、B、D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

向南飞、落下来、向东流。

5.D 解析:

A项“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

B项“果然”,古义为“很饱的样子”;今义为“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C项“虽然”,古义为“虽然这样”;今义为“转折关系连词,用于上半句”。

(一)6.B 解析:

依据文意可知,“丑”是见识浅薄的意思。

7.C 解析:

A项中的两个“辞”意思分别是“辞让/托辞”,B项中的两个“可以”意思分别是“可以与它/可以”,C项中的两个“犹”都是“就像”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见”意思分别为“所见的/被”。

8.B 解析:

①使动用法,②动词作名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④形容词作名词,⑤⑥⑦名词作状语,⑧⑨名词作动词。

9.

(1)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

(2)居在九州内的人,都是靠谷物生存、靠船车来往的,人只是九州中的一种。

参考译文:

渤海神若说:

“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

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

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而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而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

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

但是我未曾借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

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像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

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小米粒在大仓里吗?

世人们常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