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3065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docx

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题集锦一十九篇

齐白石画虾

齐白石爷爷是世界著名的大画家他画的花鸟鱼虫就像活的一样蚱(zhà)蜢(mĕng)好像会跳小鸟好像会眨眼睛最有趣的是那些虾身体像是透明的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游走似的

白石爷爷小时候,家里很穷。

他八岁就给人家放牛,砍柴。

牛在吃草,他就用柴棍(gùn)在地上画画。

后来,他当了木匠,白天干活,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学画。

夏天蚊虫叮咬,冬天两脚冻【地得的】发麻,他都不在乎,一直画到灯油燃尽为止。

就这样,他画的画越来越好了。

白石爷爷家里种着许多花草,招来许多小昆虫,水缸里还养着鱼和虾,他每天仔细【地的】观察【他它她】们。

他要画蚱蜢,就跟在一只蚱蜢后面满院子跑,一直到看清蚱蜢跳跃(yuè)时双腿的动作为止。

别人劝他把蚱蜢拴(shuān)住,他说拴上绳子蚱蜢不舒服,动作不自然,那就画不准了。

勤于观察和刻苦练习使齐白石爷爷获得很大成功,他的画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1、保留【】里正确的字,画去不正确的。

2、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著名——喜欢——仿佛——

3、找出意思相反的词。

昏暗——仔细——成功——

4、“舒”查旁,再查画,是结构的字。

在“舒服”一词中“舒”是哪种意思,请选好在()里打“√”。

(1)伸展、宽解。

()

(2)缓慢、从容。

()

5、仿照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越……越……”写一句话。

6、给短文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

7、第一自然段共有句话,第一句与其他几句之间是和的关系。

8、齐白石爷爷小时候是怎样刻苦练习画画的?

请逐条写下来。

9、齐白石爷爷画画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出来。

 

牛顿的故事

牛顿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

他非常聪明,在物理学方面有过许多重大的发现。

可是他在一些小事上,却是个“马大哈”。

一天清晨,他起得很早,因为他要研究一个难题。

管家怕他饿,就打发一个佣人,端了一锅水,拿了个鸡蛋到他书房去。

管家叮嘱佣人,一定要把鸡蛋煮好等牛顿吃完再回来。

可是牛顿不愿有人干扰他,就对佣人说:

“你把鸡蛋留下来,我自己煮。

”佣人把鸡蛋放在桌上的怀表旁边,说:

“你把鸡蛋煮四分钟,就可以吃了。

”说完便离开了书房。

过了一小时,佣人有些不放心,回来看看,这一看使他大吃一惊:

牛顿手里拿着鸡蛋站在火炉边,锅里煮的是桌上的怀表。

还有一次,牛顿请一位朋友来吃晚饭,朋友按时来了。

饭菜都已经摆好,可是牛顿还在工作。

朋友很了解牛顿的习惯,就坐在饭桌旁边静静地等着。

等啊等啊,过了好长时间,饭菜全都凉了,还不见牛顿来,朋友只好自己先吃。

吃完后,他突然想了个主意,要和牛顿开个小玩笑。

于是,他就把吃剩的鸡骨头又放进盘子里,重新盖好,然后悄悄地走了。

他断定自己的恶作剧一定会见效。

夜已经很深了,工作了大半天的牛顿突然觉得有点儿饿。

他放下工作走进餐厅,准备吃完饭。

可他一打开盘子,看见里面全是鸡骨头,心里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

他转过身看看闹钟,晚饭的时间早已经过了。

这时他好像才明白似的:

“噢,我已经吃过晚饭了,看我这记性!

”说着他站起来又继续去工作了。

至于请朋友吃饭的事,他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牛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正是凭着这股子废寝忘食的钻劲,才终于登上了科学的高峰。

1、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

(2)再三嘱咐。

()

(3)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4)有名。

()

2、把文中画“”的句子,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语写出来。

3、读一读“”的句子,想一想用哪个成语表达最恰当,写出来并注音。

4、文章写了哪两件事,来说明牛顿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是个“马大哈”?

华盛顿与小桃树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

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淘气的孩子。

一天,他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这把小斧崭新漂亮,小巧锋利,小乔治可高兴啦。

他跑到花园里,用它削小草,斩树枝,玩得可开心啦!

过了一会儿,他想:

父亲的大斧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能不能砍倒小树呢?

我要试一试。

他忽然发现花园边上有一棵小桃树,在微风的吹拂下一摆一摆地在向他招手。

小乔治兴奋地跑过去抡起小斧向小桃树砍去,一下,二下……刚砍了七下,小桃树就倒在地上了。

然后,他又用小斧将小桃树的枝叶削去,把小树棍往两腿间一夹,一手举着小斧,一手挟着小树棍,在花园里玩起骑马打仗的游戏。

不久,他父亲回来一看,心爱的小桃树被砍倒了,花园被搞得乱七八糟,生气了,问小乔治:

“是你弄倒了父亲的小桃树吗?

小乔治这时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

今天准得挨揍了。

可他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就对父亲说:

“爸爸!

是我砍倒了你的小桃树,我想试一试小斧头能不能砍倒这株小桃树。

”父亲听了小乔治的话,不仅没有打他,还兴奋地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

“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株小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

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

不过,以后再也不能用斧头砍树了。

小乔治望着父亲,懂事地点了点头。

1、辨字组词。

淘()削()佛()慌()抱()

掏()俏()拂()谎()泡()

2、照样子写词语。

一摆一摆

3、挑出文中的两个四字成语,写在横线上。

4、用下面词语造句。

(1)又……又……:

(2)不仅……还……:

5、文中小乔治犯了错,为什么爸爸没有打他?

迪斯尼和米老鼠

沃尔特·迪斯尼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

他在少年时代,曾经到美国的堪萨斯明星报社应聘,没有被录用。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份替教堂作画的工作。

有一天,当他(象像)往常一样在车库工作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老鼠在地板上跳跃。

他赶紧回到家里,拿了一些面包屑给它吃。

渐渐地,彼此混得很熟,有时候,那只老鼠(竞竟)大胆地(爬扒)到他工作的画板上,并有节奏地跳跃着。

出于好奇心,他每天都要(带代)一些面包屑,去喂老鼠。

老鼠美美地饱餐,他就在一旁瞪大眼睛细细地观看,直到老鼠跑掉为止。

不久,他失业了。

正当他穷困潦倒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堪萨斯车库里那只跑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

他立刻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米老鼠》卡通片就这样诞生了。

他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1、用“/”划去第二自然段中用得不恰当的字。

2、按意思在文中找词语写在括号里。

(1)形容无路可走,十分失意。

()

(2)比喻因做某件事成功而出名。

()

3.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选择正确答案,打“√”。

(1)“渐渐地,彼此混得很熟”一句中的“彼此”指的是:

A、面包和老鼠()

B、面包、老鼠和沃尔特·迪斯尼()

C、老鼠和沃尔特·迪斯尼()

(2)“他因此一举成名,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一句中的“一举”指的是:

A、沃尔特·迪斯尼每天喂老鼠。

()

B、沃尔特·迪斯尼画出了一只老鼠的轮廓。

()

C、突然想起了堪萨斯车库里那只跑到画板上跳跃的老鼠。

()

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

A、一只老鼠使沃尔特·迪斯尼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B、任何人在困难面前不要低头。

C、创作是离不开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与体验的。

5.想一想沃尔特·迪斯尼为什么能创作出这只米老鼠呢?

在文中找出一句话,写在下面横线上。

爱石头的科学家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爷爷,从小就喜欢(观察观看)研究。

在他上学的路上,(横卧横躺)着一块大石头。

大家都从旁边经过,谁也没注意它。

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却很有兴趣:

周围没有大山,这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他问爸爸,爸爸也不知道。

后来,李四光去英国学地质,考察了很多山脉。

他回故乡后,又研究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了:

这是古代巨大的冰川把它从高山上带下来的。

李四光的研究室里,摆满了他收集来的各种石头,他把这些石头当成珍宝。

有一次,他发现少了一个石头(标本标志),难过得吃不下饭,后来找到了,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因为这些石头能告诉人们:

我国地下有各种各样丰富的矿藏呀!

过去一些外国专家说中国是贫油国。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带领着地质工作人员,爬高山,攀绝壁,到处去勘探,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

我国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储蓄)。

地质工作者按照李四光的理论,找到了大庆油田,后来又找到了更多的大油田。

1、请你试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收集——()难过——()著名——()到处——()

2、在文中括号内,用“√”画出合适的词。

3、李四光把收集来的石头当珍宝是因为

4、短文是通过三件事来说明“李四光爷爷爱观察研究”的,请你把这三件事简单地说一说。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我的爸爸

我的爸爸是一位博士生。

他和天下的爸爸一个样,可这样的爸爸却给我带来了“麻烦”。

话得从头说起。

一次,班里同学在谈论隐形飞机,我插嘴道:

“我知道隐形飞机的原理,那是因为机身的表面有一层特殊材料,那种涂料能吸收雷达发现的电磁波,雷达接收不到返回的电磁波,雷达就不起作用了。

”我把爸爸给我讲的知识,在同学面前说了一番,同学们听了个个心服口服。

自从那次以后,我发觉同学们下课后都喜欢缠着我问这问那。

一开始,我很开心,也很感兴趣,可是到后来我就招架不住了。

“为什么树要长叶子?

”“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

”“‘飞毛腿’导弹不会掉下来吗?

”天啊!

什么乱七八糟的问题都问我。

我心里发烦,对同学嚷道:

“这是什么问题?

我不知道!

”可是同学们睁着一双双大眼睛,真诚地说:

“你有博士生爸爸呀!

”我气愤地说:

“这不是故意难为人吗?

博士生又不是什么都懂!

”回家后,我抱怨地对爸爸讲了学校发生的事,还甩上一句:

“就是有你这样的爸爸才给我带来这些麻烦。

”可恼的是,爸爸还笑呢,真气人!

爸爸说:

“世界很大,有很多知识,很多学问,一个人一辈子是无法全都知道的。

但是当一个不懂的问题出现在脑海里,就应该想各种办法解开它。

或者向他人请教,或者查书,或者进行观察和试验。

”爸爸的耐心开导使我懂得了丰富的知识是靠日积月累得来的。

爸爸看我平静了些,又说:

“来,让我们一起研究研究你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吧。

”爸爸陪着我查书、做小试验等,解决了一些问题。

看来这样的“麻烦”还挺有趣。

1、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1)这不是故意难为人吗?

()①不好②做起来费力③使人为难

(2)我心里发烦。

()①苦闷、厌烦②琐细③烦劳

2、照样子写词语。

例:

研究研究

例:

东升西落

东西东西东西东西东西

3、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1)这是什么问题□我不知道□

(2)可恼的是□我爸爸还笑呢□真气人□

4、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的方法,先叙述,然后交待,最后写在爸爸教育下“我”思想的。

5、如果你是文中的“我”,遇到这样的“麻烦”,你会怎么处理?

童年趣事

每当我看到鸡蛋,就会想起童年生活中的一件傻事。

那是六年前的事了,我刚上幼儿园。

一天放学回到家,看见家中的一只老母鸡孵的蛋快生出小鸡了,便蹲在那里看。

“咯咯咯……”老母鸡出去找食吃了。

忽然,一只鸡蛋在微微颤动,我知道小鸡快诞生了,赶忙靠近一点儿。

这时,蛋壳上出现了一条细缝,小鸡在啄蛋壳。

蛋壳碎了,里面伸出了一个黄色小嘴。

“小鸡出来了!

”我高兴极了,拍着手跳起来,小鸡用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才从壳中爬出来。

小鸡出壳时,一半身子在壳内,一半身子在壳外,不知它有多难受呀!

我得想个办法来帮帮它们。

我眼珠子骨碌一转,想出一个“馊”主意来:

给小鸡“接生”。

我连忙搬来一张小板凳在鸡窝前坐下,我把一只带有余热的鸡蛋拿起,把蛋壳磕破,轻轻剥开,一只毛还未干的闭着眼睛的小鸡出生啦,它“吱吱”地叫着,好像在“感谢”我帮它早点来到这个世界上。

我又拿起一只来剥壳。

当我剥到了第四只的时侯,找食的老母鸡回来了,它看见我在“伤害”它的小宝宝,马上竖起羽毛向我冲来,还啄了我一口。

这一下可把我眼泪引出来了,我哭着去找妈妈。

妈妈闻声从厨房里走出来,看见我这个样子,忙问:

“娟娟,怎么了?

”我一边擦眼泪,一边把我帮小鸡“接生”被母鸡啄的事说给妈妈听。

妈妈听了,差点把腰笑弯了,一边笑,一边用食指点了一下我的脑门:

“傻孩子,小鸡要到一定的时间才能出壳的,你怎么能帮它们剥壳‘接生’呢?

帮它们接生,它会死的。

”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并去看一看那些小鸡,自己出壳的都活蹦乱跳的,被我剥壳“接生”的那几只都耷拉着脑袋,一动不动地快要死了。

我后悔极了,要是当初不给小鸡“接生”就好了。

但是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为此,我还哭了许久。

现在,我长大了,每当想起为小鸡“接生”的傻事,就会激发我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为,这个世界的奥秘实在太多了。

1、变换部首组新字,并组词。

孵→()()()剥→()()()

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关的词语。

(1)形容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的样子。

()

(2)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

(3)事后懊悔。

()

3、阅读短文,快速选择。

(1)小作者观察到小鸡的出生用了差不多()个小时才从壳中爬出来。

A、一B、半C、两

(2)当我剥到第()只鸡蛋的时候,母鸡回来了。

A、四B、五C、六

(3)凡是被我剥壳接生的小鸡,都()。

A、立刻就死了B、活蹦乱跳C、快要死了

4、由文中小作者给小鸡接生这件事,你想到了寓言故事。

5、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说明了小作者善于观察身边的事。

请在文中画出表示小作者善于观察的句子。

第一次理书包

妈妈真的发脾气了。

她气呼呼地对我说:

“阿华啊,你自己看看你的书包,像什么东西啊,简直就是垃圾筒,以前都是妈妈帮你理的,今天你就自己理吧,如果你不理,小心你的屁股。

”妈妈的话就像一道圣旨似的。

我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理书包,理了不到六分钟,我眼前就出现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东西,什么没吃完的点心啦,铅笔芯啦,废纸啦,棒棒冰啦,等等。

如果拿去卖了的话,还可以卖不少钱呢!

自己想想也有点不好意思。

我这书包,让我弄得实在太脏了,真的跟妈妈说的一模一样:

像个垃圾筒,难怪妈妈看了要生气。

害得我自己理了大半天还没理出个头绪来,真是气死我了。

我想,不理完我不能睡觉,休息一下总可以吧!

说着我便拿出一本童话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真有趣,我连妈妈站在面前都不知道。

妈妈看到我在看课外书,火气不知不觉又上来了,把我狠狠地骂了一顿,又去睡觉了。

我只好接着整理书包。

为了用得得心应手,我进行了归类,一直整理到了十多点才算大功告成。

书包总算让我整理得井井有条:

数学、语文、其它复习本各一层。

我笑着看看书包,好像刚结束了一件很重大的事一样。

晚上,我睡得很香,还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梦中妈妈对我说: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将来的路还得自己走”。

1、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解词。

津津有味:

得心应手:

2、造句。

井井有条——

3、“妈妈”为什么发脾气?

结合短文回答。

4、找出本文的中心句,用“”画出。

5、从短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用“”标出。

6、文章的叙述方式是()。

A、总述——分述B、分述——总述C、总述——分述——总述

苏珊的帽子

苏珊是个可爱的小女孩。

可是,当她念二年级的时候,身体里竟长了肿瘤,不得(déde)不住院接受三个月的化疗。

出院时,她那一头美丽的金发差(chāchà)不多掉光了,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这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在苏珊返校上课前,苏珊的老师海伦和蔼而庄重地在班上宣布:

“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着自己喜欢的帽子到学校来,越新奇越漂亮越好!

星期一到了,苏珊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她来到教室门口,迟迟没有进去,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当她把目光投向教室时,感到十分意外:

每一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他们的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自己的那顶帽子显得那样普通,几(jījǐ)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她一下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有什么两样。

她大步走进教室,轻松地笑了。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写出和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普通——()和蔼——()轻松——()新奇——()

3、选择正确的理解,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1)文章主要赞扬的人物是()A、苏珊B、海伦老师

(2)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

A、不要怕掉头发B、大家戴帽子很有趣C、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人D、要敢于跟死神斗

4、想一想,海伦老师为什么让所有的同学都戴帽子到学校来?

5、你喜欢海伦老师吗?

写几句话赞美一下海伦老师。

小发明救妈妈

托马斯·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从小就爱动脑筋,常常想出一些好主意。

有一次,他的聪明救了妈妈。

那一年,爱迪生刚满7岁。

一天,妈妈突然生了急病,肚子痛得在床上打滚。

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

太阳快落山了,医生终于来了,经检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

上医院太远,会耽误治病,医生决定在家里做手术。

这时,医生环顾四周,迟疑了片刻,说:

“不行。

”小爱迪生连忙问:

“怎么啦?

”医生皱着眉头说:

“光线太暗,没法动手术。

”老爱迪生说:

“我去多点几盏油灯。

”(那时还没有电灯,电灯是小爱迪生长大以后发明的。

)医生还是摇头,连说不行。

大家急得团团转。

突然,小爱迪生一溜似的奔出家门。

不一会儿,小爱迪生回来了,手上捧着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身后还跟着好几个小男孩,每个人都捧着一面大镜子。

爸爸一见又急又气,顺手打了儿子一巴掌:

“什么时候了?

还胡闹!

”小爱迪生委屈地大哭起来:

“我,我想出办法了,不信你瞧。

”小爱迪生指挥小伙伴们把镜子放在点燃的油灯周围,由于镜子反射聚光,屋子里一下子亮堂起来了。

爸爸恍然大悟。

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手术做得很成功,妈妈得救了。

医生连连夸奖小爱迪生说:

“今天多亏了小爱迪生,想出这么绝妙的办法,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主意(zhúzhǔ)捧着(pěngpéng)奔出(bēnbèn)

2、在文中找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反的词语。

失败——()批评——()愚蠢——()渺小——()

3、照样子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例:

托马斯·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1)明朝的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

(2)张衡使我国古代著名的()。

(3)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

例:

小爱迪生(一溜似的)奔出家门。

(4)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冲出起跑线。

(5)她的眼泪(),流个没玩没了。

(6)那封信(),一去不回了。

4、照样子缩写句子。

例:

托马斯·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托马斯·爱迪生是发明家。

(1)爸爸急忙骑马到几十里外去请医生。

(2)他的聪明救了妈妈的命。

5、先读读短文,再试着填空。

(1)医生说不能做手术是因为。

(2)小爱迪生想出的办法是。

(3)爸爸恍然大悟说明。

(4)医生“露出满意的笑容”,其中包含对满意,也包含对小爱迪生的的赞扬。

(5)医生手术成功的原因是和。

(6)小爱迪生救妈妈的原因是,救妈妈的行动是,最后。

6、试一试结合短文的内容,用最少的词语概括出小爱迪生的特点。

 

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做个游戏。

这位教育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chuí)。

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

他对三个学生说:

“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

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

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

”说完,他又问:

“记住了吗?

”三个学生齐声回答:

“记住了。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

“危险!

快上来!

一……二……”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

“快!

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

“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提了出来。

教育家问这个女孩:

“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

女孩如实地告诉了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教育家又问。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

“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他对校长说:

“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结果铅锤都堵(dǔ)在瓶口,一个也拉不出来。

今天,我的实验终于获(huò)得了成功。

1、把词语和正确的解释连在一起。

如实由于受到某种事情的刺激而感情冲动

不假思索按照实情

激动不花时间考虑或思索马上作出反应,形容说话做事敏捷

2、读一读,正确的打“√”。

倒倒(dàodǎo)下倒(dàodǎo)映系院系(xìjì)系(xìjì)绳

3、文中有一句话,“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这句话中的“井”字为什么加引号?

4、比一比,画一画。

教育家以前做过许多次实验都失败了,而这一次成功了。

比一比,以前的实验和这次的试验孩子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在文中画出关键的句子。

5、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学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里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

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

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说:

“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

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有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很多家乡很金贵的鲑鱼。

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外婆的碗里。

外婆说:

“你忘了?

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

“孩子,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

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

“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岁时我成了家,另立门户。

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

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

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

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

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

妻说:

“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

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腮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难()便()盛()

()()()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无人问津:

麻利:

3、选择题。

(1)文中作者共几次写到“妈妈喜欢吃鱼头”?

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

(2)文中作者写“而立之年,喜得千金”的“千金”指A.1000块钱B.儿子C.女儿D.贵重

(3)“而立之年”指的是A.20岁B.30岁C.40岁D.29岁

4、回答问题。

(1)文中几次提到“妈妈喜欢吃鱼头”中的“妈妈”分别指的是作者的什么人?

(2)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吗?

谈谈自己的看法。

5、文章结尾提到女儿吃了从鱼鳃边挑出没刺的肉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也不要吃鱼头了。

如果此时换作是你,你将会怎样?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天下所有妈妈的一种什么样的崇高品质?

美丽的北海公园

星期日早晨,我来到风景如画的北海公园游玩。

我随着熙(xī)熙攘(rǎng)攘的人群走进了北海公园的大门。

首先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架在湖上的玉带桥。

远远望去,它洁白如玉,状如飘带,所以人们称它为“玉带桥”。

玉带桥的旁边各有一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