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6464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魔芋高产栽培技.docx

魔芋高产栽培技

魔芋高产栽培技

 

 

————————————————————————————————作者:

————————————————————————————————日期:

 

留坝县农村实用技术普及丛书(十六)

 

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陈荣信 徐汉涛 赖晓玲 韩彦斌

 

留坝县科学技术局

留坝县科学技术协会

 

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一、概述

魔芋又叫蒟蒻、鬼芋、鬼头等,学名AmorphophallusrivieriDurieu。

魔芋是唯一能大量提取葡甘聚糖的植物。

魔芋的球茎具有较高的医用和食用价值,其性寒、味辛、有毒,主要功能为消肿、攻毒,外用主治痈疮、肿毒、结块等症,以及毒蛇咬伤、颈淋巴结核、疝气等。

魔芋加工后作为食品,是一种凝胶食品,保健作用突出,纤维含量高,可促进胃肠蠕动,帮助人体消化吸收,消除心血管壁上的脂肪沉淀物,对肥胖、便秘、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具有较好疗效。

魔芋是亚洲特有的农产品,主产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在中国栽培已有2000年的历史,中国年产量约占全世界产量53%,日本约占38%,其它产区约占11%。

我国年种植面积约40万亩,四川省最多,约15万亩;我省居第二位,约4万亩。

我省主产于陕南的秦巴山区,分布在北纬32°35′—33°45′,东径105°30′—111°10′的地区,主要品种为花魔芋。

目前国内外市场对魔芋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而受人工成本、适生区域、优良品种、病害等因素的限制,短期内产量大幅度增长是不可能的,所以近年价格逐年上涨。

今后随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增长,价格还将上扬,种植利润空间还将进一步扩大,魔芋产业发展前景将十分光明。

二、生物学特性

(一)植物学特征

魔芋属天南星科魔芋属的多年生大块茎草本植物。

全国主要栽培种为花魔芋和白魔芋,花魔芋的产量和抗病性均较优。

1、根

根肉质,弦线状须根。

着生于块茎上半部,根长10—30厘米,入土浅,深10厘米左右,质脆易断。

2、茎

块茎长在土中,扁圆形或近球形,有很强的顶端生长优势。

块茎外皮紫黑色,内部白色,二年生以上的块茎侧芽,常萌发形成根状茎,俗称“芋鞭”。

花魔芋的芋鞭一般有4—6条,顶端膨大,是良好的繁殖材料。

3、叶

叶分鳞片叶和复叶两种,都直接着生于块茎上。

鳞片叶4—7片,萌芽后从土中伸出,包裹于复叶叶柄或花序柄基部,属不完全叶,出苗后1个月左右自然枯死。

复叶属完全叶,很大,叶柄直立,中空,有暗紫色或白色斑块。

通常三分裂,或经再次分裂形成羽状复叶,叶青绿色。

叶绿体多而大,是典型的阴性植物,喜于空气湿度大、云雾缭绕的山林或荫蔽度大的环境里生长。

复叶1年只发生1次,而且1株只生1叶,无再生能力,要妥加保护。

4、花

为佛焰花序。

花单性,虫媒,雌雄同株。

花序直立,长于或短于佛焰苞,它由雌花序、雄花序和附属器三部分组成。

下部为雌花序,中间为雄花序,最上端为附属器。

开花时奇臭,主要靠苍蝇传粉。

5、果实和种子

果实为浆果。

1株可结600—800粒,椭圆形。

幼果绿色,成熟后有桔红色及天蓝色两种。

每个果实有“种子”1—4粒,这种种子其实是一种块茎的原始体。

成熟后采收晾干,与土混合保存,第二年可作为播种材料。

(二)生长发育过程

魔芋播种后先长出鳞叶,然后叶或花序开始生长。

种芋鳞叶基部产生须根,新苗初期的生长依靠种芋供给营养,至7月份前后,当种芋的营养转输到新苗中后,种芋干缩,脱离子体。

同时新苗基部新形成的块茎的上部也产生须根,这种现象叫“换头”。

其生长发育的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时期:

1、幼苗期

幼苗期包括发芽、发根、展叶及块茎初期生长等过程。

此期约需2个月,种芋越小,幼苗期越短,反之,幼苗期较长。

魔芋发叶状况对植株生长及产量等有直接的重大影响。

魔芋叶片发叶展开有五种类型:

即高“T”字形、漏斗形、叶伞状、萎缩状、患病类,其中高“T”字形展开的为丰产型,漏斗状展开的为平产型,伞状展开的为减产型,萎缩展开的为低产型,患病展开的多数要倒伏、腐烂,以至绝收。

2、换头期

此期约3—4个月。

换头期一般在7月份,换头后植株进入独立的旺盛生长期。

3、块茎膨大期

换头后,新芋块茎迅速膨大,连续膨大可达1个半月,80%以上的产量在这一时段形成。

因此块茎膨大期是魔芋等形成产量的最主要时期,此期需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4、块茎成熟期

从9月底到10月底,气温下降到15℃时,植株地上部分生长逐渐停止,叶片枯萎、倒伏,块茎成熟,可以挖收。

5、块茎休眠期

块茎收获后开始进入休眠期。

块茎在5℃—10℃的低温条件下,休眠期可达4—5个月。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魔芋原产于东半球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风地区,为茂密森林中的下层草本植物,所以喜温、喜湿、耐阴,适宜在富含腐殖质而疏松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最忌高温、强光和多变的环境。

1、温度与魔芋生长

魔芋喜温、畏寒,但忌高温。

在年平均温度14℃—20℃的地区都能种植。

魔芋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5℃,温度低于15℃或超过35℃,都不适宜魔芋生长。

魔芋苗期要求15℃—20℃有利于生长。

球茎膨大期(7月—8月)适宜温度则为20℃—30℃。

一年中适宜的生长期,最少应达5个月以上。

花魔芋适宜在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生长,需活动积温4279.8℃,有效积温1089.3℃。

我县属秦巴山地适宜种植亚区,可在海拔1100米以下地区大力发展。

2、光照

魔芋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半阴性植物特性,因而不耐强光照射。

在适当荫蔽的条件下,叶生长旺盛,叶绿素较多,病害少,产量高。

一般在低海拔地区荫蔽度50%—60%,较高海拔地区荫蔽度40%—50%,1100米左右地区可不遮荫,阴坡可少遮荫或不遮荫,可与玉米、向日葵、银杏等套种遮荫。

3、水分

魔芋喜湿润空气和保持适当湿度的土壤。

年降雨量800毫米以上时,魔芋生长良好。

魔芋出苗后,7月—9月每月降雨量以150—200毫米为最适宜。

魔芋在出苗前期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在生长前期及球茎膨大期(7—8月)以75%的土壤含水量为最好。

生长后期(9—10月)适当控制水分,以60%的土壤含水量为宜。

4、养分

魔芋根系多位于地下球茎之肩部,在土壤中分布浅,不便施肥。

魔芋栽培应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生长前期以氮肥为主,生长中后期应以钾肥为主,磷肥次之。

魔芋施肥每亩用量: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每亩用农家肥3000公斤以上,三元复合肥50公斤;培土追肥,钾肥20公斤,也可用微肥进行叶面喷肥。

5、土壤

魔芋生长对土壤的要求是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透气良好,富含有机质的中性偏酸的轻质砂壤土。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

我县魔芋种植宜选择海拔1100米以下,背风,半阴半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无积水的砂壤土或小黄土20°以内的缓坡地,PH值要求在5.5—7之间较好。

魔芋不宜连作,否则易加重病虫害危害,忌选头两年种过魔芋的地块,尽量不用种过马铃薯、红薯、油菜、蔬菜的地块,可与小麦、玉米、黄豆等轮作。

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应选择阴坡或半阴坡地种植,海拔800-1000米地区应选择半阴半阳或早阳坡地块种植,海拔1100米地区应选择阳坡或晚阳坡地块种植。

也可在核桃、银杏与果树下套种。

(二)整地施肥

魔芋地在冬前深耕,深耕时要重施底肥。

一年生种芋每亩施农家肥2000—2500公斤,过磷酸钙25公斤,硫酸钾15公斤,尿素10公斤(或除施用农家肥外,另每亩施用45%的硫酸钾三元复合肥50公斤);二年生和三年生种芋每亩施农家肥3500—45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钾35公斤,尿素20公斤(或除施用农家肥外,另每亩施用45%的硫酸钾三元复合肥80公斤)。

也可施入部分饼肥。

但禁用鸡粪、碳铵。

并且做到种芋和肥料隔离。

(三)土壤消毒

结合春季整地进行土壤消毒。

一般亩用生石灰50—100公斤均匀撒施,施用一周后再进行播种。

也可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0—300克,拌细土30公斤,均匀撒施,也可沟施或窝施。

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可用地中宝、辛硫磷颗粒剂等药剂撒施灭虫。

(四)种芋的选择与处理

应选择芋龄较小、膨大率高的块茎作种芋。

要求块茎呈椭圆形,横径大于纵径,上端大于下端,上端凹陷,口平。

芽体完整粗壮,芽尖呈粉红色,有光泽,并略高出凹窝边缘或与边平。

块茎颜色鲜亮,上半部呈灰暗色,下半部与底部呈灰白色,表皮光滑,无皱裂、疤痕、伤烂和霉变现象。

对于过早出芽、芽似号筒、长达4厘米以上,无叶的块茎,即可认定为公芋,不能作种用。

一般商品生产种芋以二年生和三年生、250—350克为宜,繁殖种芋的大小均可。

种芋选好后,应在播种前晒种2—3天。

对挖伤或霉烂的种芋,应切去伤部或腐烂部分,伤口用干草木灰涂抹,然后晒种3—4天,促进伤口愈合。

魔芋种芋宜自繁自种或当地就近购买,不宜从外地大量引种。

种芋消毒:

为减少种芋带菌,可将选好晒好的种芋在1%的硫酸铜溶液中浸泡5分钟,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浸种2—6小时,晒干后播种。

但要注意:

有伤处理过的种芋和春季已萌动的种芋绝不能进行浸泡消毒。

也可在种芋晒种后,用72%农用链霉素1000倍液或53.8%可杀得800倍液均匀喷雾种芋2次,晒干备种。

(五)适期播种

魔芋的生长起始温度为12℃,一般在4月上中旬。

我县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可在4月上旬播种;800—1000米地区可在4月上中旬播种;1000米以上地区可在4月中下旬播种。

注意春播不可过早,禁止秋冬播种,以防止低温烂种。

但在种芋萌动前要播完。

(六)合理密植、科学间套

因魔芋种芋大小差异较大,种植密度差异也较大。

一般要求播种前将种芋按个体大小分级,然后确定密度,一般行距为种芋直径的6倍左右,株距则为种芋直径的4—5倍为宜。

1000米以上的半阴半阳地块可采用纯种方式,一般种芋在50克以下的,行距40厘米,株距25厘米左右,每亩密度6000—7000株;种芋在50—100克的,行距45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每亩密度5000株;种芋在100—200克的,行距55厘米,株距35厘米,每亩密度3400株左右;种芋200—400克的,行距55—60厘米,株距40—45厘米,每亩密度2450—3000株。

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则必须采取间作套种模式。

我县一般采取与玉米间套,也可与银叶、核桃等经济林木套种。

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宜采用150厘米带型,2—3行魔芋间套1行玉米的模式。

对150克以上的种芋,魔芋与玉米播种行数比为2:

1,2行魔芋行距60厘米,预留90厘米播1行玉米,魔芋株距26—40厘米,魔芋每亩播种2200—3300株;对于150克以下的较小种芋,魔芋与玉米播种行数比为3:

1,魔芋行距40厘米,种3行,预留70厘米播1行玉米,魔芋株距26—40厘米,魔芋密度3300—5000株。

玉米株距35厘米,每亩播种1300株。

800—1000米地区可采用200厘米带型,3—4行魔芋间套1行玉米的模式。

对于150克以上较大的种芋,魔芋与玉米播种行数比为3:

1,3行魔芋行距60厘米,预留80厘米播1行玉米,魔芋株距26—40厘米,魔芋每亩播种2480—3850株;对150克以下较小的种芋,魔芋与玉米播种行数比为4:

1,4行魔芋行距45厘米,预留65厘米播1行玉米,魔芋株距25—35厘米,魔芋每亩播种4200—6000株。

玉米株距27—30厘米,每亩播种1100—1200株。

玉米应选择抗倒伏性强、叶子平展、春播生育期在120天以内的早熟品种,如豫玉22、临奥1号、奥玉3118、户单1号等。

玉米应种植在空带的中间,最好采用育苗移栽,并且给玉米重施肥料。

(七)规范种植

高海拔地区,土层疏松、坡地较窄的地方采用开沟布厢方式栽培;缓坡地、平地则采用深沟高畦垄式栽培,一般垄沟深度20厘米左右。

魔芋播种时覆土深度一般为15厘米,若种芋较大,播种深度可达20厘米。

播种时种芋与肥料相互隔离,将球茎稍侧倾斜放置,且顶部一般应向一个方向,平地向南方,坡地则向坡顶方向倾斜,球茎与地面倾斜角为45°左右。

(八)加强田间管理

魔芋出苗后,雨季要注意田间清沟排水。

展叶期和7月中旬左右亩用腐熟稀释人畜粪1000—2000公斤泼浇追肥,也可各亩用以磷钾为主的三元复合肥8—10公斤撒施。

当田间杂草长出而魔芋、玉米未出苗时可亩用草甘膦500克或克无踪100克喷施防除杂草,如杂草较少,可人工拔除,不能用锄头铲,免伤魔芋而感病。

在9月上旬将套种的玉米收获,玉米秆割掉或将玉米中下部叶片割除,让魔芋充分接受阳光,利于球茎膨大,同时也减少荫蔽,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九)畦面覆盖

在魔芋播种后,及时在垄面盖农作物秸秆(稻、麦草、玉米秆等)或山林中的枯枝落叶5-10厘米厚,可起到防草荒、防病、保温保湿、防高温、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

(十)适时采收

魔芋自然倒苗后一周即可采收,一般是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挖收。

但采收的最迟时期应是平均气温不低5℃以前。

应选择晴天采挖。

四、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

魔芋的病害主要有软腐病、白绢病、叶枯病、黑腐病、病毒病、缺素性病症和日灼病(强日照所致的生理性病害)等。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软腐病和白绢病。

1、软腐病

软腐病发生时魔芋组织腐烂,有恶臭味,初发时植株地上部分小叶黄化,以后整个复叶枯萎,并引起倒苗,叶柄组织呈条状腐烂,球茎初为孔洞,最后全部烂掉。

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细菌,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7—9月为其发生流行盛期。

病原菌常在球茎、土壤、病残体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病原。

防治方法:

对付该病主要在于预防。

一是选用无病种芋;二是播种前种芋消毒;三是加强田间预防,齐苗时亩用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倍液50—100公斤喷施或灌施1-2次;进入7月份,每隔7—10天亩用72%农用链霉素3000倍液或53.8%可杀得2000倍液50—100公斤喷雾或灌窝5—7次;四是如发现病株,立即挖走深埋,并将开挖地点踏实;五是改进耕作制度,避免连作,实施间套和轮作。

2、白绢病

白绢病发生时首先出现在叶柄基部与地面接触处,最初呈淡红湿腐软化状,随后从此折断倒伏,发病部位外缠绕丝绢辐射状的白色菌丝束及褐色球状菌核,形如黑色的油菜籽粒,病菌随后危害地下球茎,并引起腐烂。

白绢病的病原菌为真菌齐整小核菌,生长最适温度25℃—28℃,以8—9月为其盛发流行时期,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形式在土壤、球茎、病残体越冬,并为来年的初次侵染病原。

防治方法:

一是选用无病种芋和种芋消毒;二是药剂防治,7月下旬可在植株根部撒施生石灰,一般亩施20—30公斤,同时用1000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500倍液喷雾植株基部和叶片,每隔7—10天1次,连续喷施3—5次;三是对已发现的病株,立即挖掉运出地外深埋,在病株窝穴处撒上石灰踏实,并在外围再撒一圈石灰;四是避免连作,采取轮作和间套制度。

(二)虫害

魔芋虫害主要有甘薯天蛾、豆天蛾、蛴螬等。

甘薯天蛾、豆天蛾主要啃食魔芋叶片,可用高效低残留杀虫剂叶面喷雾杀灭。

蛴螬可结合整地用杀灭地下害虫的药剂防除。

五、种芋贮藏

魔芋种芋的贮藏方法有:

露地越冬保种贮藏、埋藏、室内保温贮藏等。

魔芋的最佳贮藏条件为温度8℃—10℃,相对湿度80%左右。

(一)选好种芋:

种芋挖收时应小心仔细防挖伤,要选口平、芽窝小、碓窝状、芋头型魔芋作种芋,坚决将带伤、带病疤、扁形老化芋、公芋剔除掉。

(二)干燥处理:

一般采用自然风干或晒干,促进种芋表皮木栓化和伤口愈合。

一般需让种芋重量减少15%左右即可,二年生球茎需风干15—20天,三年生种芋需风干18—23天,根状茎风干5—10天即可。

(三)安全贮藏

1、露地越冬保种贮藏

指当年不挖收魔芋球茎而在地里自然越冬,此法只适宜在海拔800米以下地区的阳坡采用。

植株自然倒苗后,拣净地上茎叶,松土填埋叶柄空洞,用稻草、玉米秆覆盖15厘米以上,并用石块、木棒压好秸秆,防止大风吹走;园中开好围沟和畦沟,使之沟沟相通,以利排水防渍;次年开春后,于播种前选晴天小心挖出,晒干水汽即可播种。

2、埋藏

在地势较高、排水方便、背风向阳的地方,挖一条深宽各一米左右,长随贮藏量而定的地下坑,在坑底层及四周铺一层稻草或玉米秆,然后放入魔芋。

每隔1米左右放1个去隔竹筒作为通气筒,以便通风透气。

通气筒高出地面50厘米。

坑口用一层干草封闭,干草上面再覆盖30厘米左右土层,将顶部封成馒头形。

坑四周开好排水沟,严冬季节将通气筒用稻草等堵塞。

3、室内保温贮藏

通常有三种方法:

①沙埋保温贮种。

在室内干燥的地板上,铺一层河沙,放一层魔芋,以3—4层为宜,四周用干草覆盖。

②谷壳保温贮种。

选火炕上面的楼板上,铺一层谷壳,放一层魔芋,堆放3—4层。

③用箩筐装魔芋后悬挂在烟囱旁或放在火炕上的楼板上,此法应注意不能太接近火源,以免灼伤种芋。

室内保温贮藏应注意保持室内温度8℃—10℃,空气湿度70%—80%,并尽量恒定,立春后温度可保持在12℃—20℃之间。

 

编委会主任:

陈世贵

编委会副主任:

王启明

编    委:

陈荣信  徐汉涛  赖晓玲  韩彦斌

 

留坝县农村实用技术普及丛书名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