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7740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延吉市延边二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吉林省延吉市延边二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粗鄙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着我们的社会

冯骥才

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

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中国就麻烦多了。

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可是到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在“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

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

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

或是呆头呆脑的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提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而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

我想它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

另一方面则是公众的认可。

因为,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然而,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

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

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

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

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

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

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有删节)

1.下列关于“暴发户审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暴发户审美”在清代已经出现,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B.到乾隆盛世时的“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极度追求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使中原汉文化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荡然无存。

 C.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必然造成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从而出现“暴发户审美”。

 D.“暴发户审美”表现在没有自己的时代社会审美,要么仿古,在传统中找卖点,要么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做“现代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北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浑然一体,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这表现在城市建筑的外部、内部以及家具风格上。

 

 B.北欧人使传统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的文化主体元素,已经成功地将自己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C.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逐步衰败,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无法达到,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了破坏。

 

 D.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成功过渡一方面来自知识界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另一方面来自公众的认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现在如果到北欧旅行,在繁华的都市中还能看到像农舍一样的屋顶,房子里还有很多没有使用油漆的器具。

 

 B.把文化古迹一概拆除,大干快上,或者一味保守,甚至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名,建一些不伦不类的“古迹”,这两种极端都是有问题的。

 

 C.清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和建国后一段时期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审美观念是不同的,看来审美跟时代的崇尚有关。

 

 D.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表明,中国的知识界作出了杰出努力。

未来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必然会消失。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

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

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

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

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

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

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

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

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

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

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

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

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

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

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

时,汉兵亦已大合。

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

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

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

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

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

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

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

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

诏下公卿群臣议。

大司徒侯霸等曰:

“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

功德最高,海内所闻。

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

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

欲就诸侯,不可听。

”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

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

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

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

十八年卒,谥曰恭侯。

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

逃避狱吏的追捕。

③消:

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

官名。

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从:

堂房(亲属)

B.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

约定时日

C.乃系守于狱系:

联系

D.以病上书乞身乞身:

请求辞官回家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

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

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

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

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

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

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

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

求辞官退养。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5分)

②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诗,完成8—9题。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8.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请作简要赏析。

(5分)

9.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0分)

(1)通过《春望》中的“,”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2)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达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追求的句子是:

,。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

,。

(4)“面朝黄土背朝天”,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情景,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将这种情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诗句是:

,。

(5)真的猛士,,。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那荒唐的十年中间,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的程度,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

话倒犯了大罪。

②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只有你一人而已。

③孔子弟子者七十多人,其中谁是最贤能的呢?

A.登峰造极登堂入室千古独步B.登堂入室千古独步登峰造极

C.登峰造极千古独步登堂入室D.千古独步登堂入室登峰造极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不容易译好,它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水平

和业务水平才能胜任。

B.中国大量的音乐暴发户不惜自掏腰包也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献演,是因为金色大厅

的权威性,足够蒙骗不知底细的中国人和音乐新秀。

C.《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它对每一个

与人精神状况有关的字的解释,都是合乎情理的。

D.作家喜欢把相反的力量、个性加诸一人身上,让他面目不清、身份游移,现实生活

中许多人就是这样。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④①②⑤⑥③B.⑥③⑤②④①

C.④①⑥②⑤③D.⑥③⑤④②①

14.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语录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战国策》是国别体,二十四史是纪传体。

B.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次。

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

C.“加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期颐之年”指八九十岁,“耄耋之年”指一百岁。

D.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

文字就叫楹联。

对联字数的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张贴时,面对欣赏者,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B.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

C.共其乏困(通“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夫晋,何厌之有(厌烦)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没有)

16.将下面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不超过30个字。

(6分)

北京的“水盆”——密云水库今年春季的蓄水量与正常年份相比,少了近10亿立方米,水位也比正常年份下降了4—5米。

4月9日,有关专家对记者谈到密云水库现状时,言语之中不无担忧之意。

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北京饮用水源的75%到80%来自这里,去年水库的入库水量仅为前年的10%,首次出现了出水量大于入水量的情况。

目前水库的入库蓄水量估计只有22亿立方米。

北京市林业专家分析说,水源保护林蓄水能力不足是影响水库蓄水量的重要原因。

尽管水库上游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5%到58%,但多为幼林,影响了水源的涵养。

四、写作(5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片罂粟开花了,娇艳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罂粟对过路的人说:

“如果你能采食我的果实,一定会给你带来快乐。

”路人对罂粟说:

“如果我陶醉于你片刻的快乐,就会给我带来长久的痛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注】:

罂粟(学名:

Papaversomniferum)是罂粟科植物,罂粟花也叫英雄花,是制鸦片的原材料。

 

【参考答案】

1.C【解析】原文中,“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不被提倡”的原因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不爱红装爱武装”时代。

2.B【解析:

】原文中“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中的“其”指的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的“传统”。

3.D【解析】由“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可以确定,“杰出努力、必然消失”是武断的。

4.C(抓捕)

5.D

6.A(李通没有为刘韵做过事,而是其父李守曾跟着刘韵做事)

7.

(1)恰逢前面部队又上报李通造反的情况,玉莽动怒,在长安的李守的家人都被杀掉。

(“会”“杀”“状”各1分,“守家在长安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共5分)

(2)李通以平民百姓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

(“布衣”“倡议”“重”各1分,“特见亲重”的被动句式1分,大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李通字次元,南阳郡宛县人。

父亲李守,身长九尺,为人严肃坚毅。

开始时跟着刘歆办事,为王莽的宗卿师。

李通也为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出任巫县县丞,有能干的名气。

王莽末年,百姓忧愁怨恨,李通曾听见他父亲说过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心里常想着这件事。

而且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

后来下江兵和新市义兵兴起,南阳为之骚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向来也很好事,就共同商议。

恰逢光武避难在宛,李通听说了就派李轶去迎接光武。

光武初因李通是个士君子而慕爱他,所以前往答谢他。

等到见了面,两人谈了很久,握手极为欢畅。

这时李守在长安,因此向光武详细陈述了他的计划。

光武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结,定谋议,约定在立秋那天趁都试骑士的机会,劫持前队大夫及属正,因而号令大众宣布举事。

就让光武与李轶回到舂陵,举兵来相应。

(李通)派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李守。

李季在路上病死,李守秘密知道了,想逃亡回去。

这时事情被发觉,李通得以逃脱,王莽知道了,就把李守逮捕入狱。

这时前队甄阜又上书奏明李通造反(兴兵)的状况,王莽发怒,在长安的李守的家人也全部被杀。

南阳方面也杀了李通的兄弟、宗族六十四人,都焚尸于宛市。

这时汉兵也已经大举集合。

李通与光武、李轶相遇在棘阳,于是一起攻破前队,杀了甄阜、梁丘赐。

更始帝刘玄即位,派李通持节回去镇守荆州,李通因此娶光武妹妹伯姬为妻,就是宁平公主。

光武即位,任命李通为卫尉。

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

光武帝每次出征讨伐四方,常令李通留守京师,镇抚百姓,修宫室,建学校。

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

六年夏,率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攻打汉中贼寇。

公孙述派遣军队前去救援,李通等人与他们在西城交战,大破贼兵,回师,在顺阳屯田。

这时天下大体平定,李通想避开荣誉宠信,以生病为由上书请求辞官回家。

光武下诏命公卿群臣讨论,大司徒侯霸等说:

“李通身怀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的谋略,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的大义。

功德最高,海内都有所闻知。

李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

安定不能忘记危险,应令李通带职疗疾。

想返回诸侯国,不可听从。

”于是诏令李通治疗疾病,按时工作。

这年夏天,拜李通为大司空。

李通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倡导起事,帮助成就帝业,又因为宁平公主的缘故,特别被皇帝亲信重用。

然而李通生性谦恭,常想避开权势。

平常又有消渴症,自从当了宰相,就称病在家不理政事,连年告病回乡,光武帝每每优待宠爱他。

令他以公位回家疗养,李通再次坚决推辞。

过了两年,就听从他呈上大司空印绶,特赐他以特进参与朝会。

李通在建武十八年去世。

谥号为恭侯。

帝与皇后亲自前去凭吊,为他送葬。

8.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1分)

9.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答对1点3分,答对2点即可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10.

(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5)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11.C(登峰造极:

造诣达到最高顶峰,无以复加,泛指到了极点。

登堂入室:

学识、技艺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成就。

千古独步:

指独具风格,无与伦比,形容造诣之深。

12.C(A项,结构混乱,改为“它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B项,不合逻辑,“音乐新秀”包含在“中国人”中。

D项,“这样”指代不明,既可指许多人像作者这样做,也可以指许多人像作者笔下的人物。

13.A

14.C

15.D

16.密云水库蓄水量令人担忧,重要原因是水源保护林蓄水能力不足。

17.作文:

人生在世,“痛苦”与“快乐”这对矛盾的情感会伴随终生。

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一矛盾体,值得青年学生思考。

在高考中,“关系型”话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方式。

可以从人生的苦乐、得失、荣辱等方面去思考。

高一学生也可从局部立意为“任何时候都不要被眼前的一时的绚丽所迷惑”、“拒绝诱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