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7793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5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docx

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研究

内容摘要...............................................................

I

Abstract.................................................................

II

1导言.................................................................

1

2文献综述.............................................................

2

2.1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现状研究.............................................

2

2.2对心理障碍患者态度的研究现状.........................................

4

2.3心理疾病污名的研究....................................................

7

3研究方法及程序......................................................

8

3.1研究对象.............................................................

8

3.2研究方法.............................................................

10

3.3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12

4问卷调查结果.........................................................

12

4.1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态度的现状.........................................

12

4.2背景因素对公众心理障碍患者态度的影响.................................

13

4.3精神卫生知识、社会距离、心理障碍污名及心理障碍态度之间的关系.........

20

4.4小结.................................................................

22

5访谈结果.............................................................

23

5.1社会公众对心理疾病态度表现...........................................

24

5.2小结.................................................................

25

6讨论.................................................................

25

6.1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

25

6.2心理障碍污名、社会距离、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障碍态度的关系...............

29

6.3总结.................................................................

30

7结论.................................................................

30

8研究的不足...........................................................

31

参考文献................................................................

32

附录....................................................................

36

致谢....................................................................

51

内容摘要:

为了了解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存在怎样的态度,采用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态度问卷对1800名社会公众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法。

结果发现:

(1)公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正确回答率为66.92%。

基本知晓占38.72%,部分知晓占48.57%,较少知晓占12.71%。

(2)不同性别、文化程度、成长环境、职业、对心理障碍的了解程度、有无看过或听过有关心理障碍的案例报道、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程度在心理障碍态度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

(3)心理障碍污名、社会距离、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障碍态度显著相关,心理障碍态度对社会距离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4)大部分人对心理障碍类型辨识度低,认为社会普遍对心理障碍患者存在偏见。

关键词:

社会公众;心理障碍;态度研究;精神卫生知识

 

Abstract:

Tounderstandtheattitudeofsocialpublictopatientswithmentaldisorders.Usingthequestionnaireoftheattitudeofsocialpublictopatientswithmentaldisorderstosurvey1800person,andcombinedwithinterviews.Theresults:

(1)Thementalhealthknowledgeawarenessratewas66.92%.Therateofbasicawarenesswas38.72%.Therateofpartialawarenesswas48.57%.Andtherateoflessawarenesswas12.71%.

(2)Thereshowssignificantdifferenceingender,degree,environmentofgrowing,profession,understandedofmentaldisorders,haveseencasesreportsofmentaldisordersandthelevelofmentalhealthknowledge.(3)Psychologicaldisorderstigma,socialdistance,mentalhealthknowledgeandattitudeofmentaldisorderswasbothsignificantcorrelation.Attitudeofmentaldisordersmakessignificantpredictiveeffectsonsocialdistance.(4)Mostcan’trecognizedthetypesofmentaldisorders,andthinkthatsocialcommonwasbiasinpatientswithmentaldisorders.

KeyWords:

SocialPublic;MentalDisorders;SurveyofAttitude;MentalHealthKownledge

1导言

心理障碍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突出社会问题和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WHO推算,2020年全球心理疾病占所有疾病负担的比例会由1990年的11%升至15%[1]。

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精神障碍患病率约为7%,平均每年全国患精神障碍者共损失7.1亿工作日[2]。

目前我国已经将重性心理障碍的管理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要求实现均等化服务。

但是由于社会观念和认识问题,心理障碍患者往往不能像其他慢性病那样得到公众的认可,他们经常遭受较多的歧视。

对精神健康卫生知识的缺乏及对患者的消极刻板印象,导致了很多人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负性认知。

国内外对不同人群对于精神障碍的态度方面的研究也不少。

但是由于各地区的调查方法及工具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标准,致使不同地区所得到的数据无从比较。

心理障碍又称“精神障碍”、“心理异常”、“心理变态”,指心理、行为显著偏离正常,以精神病性症状、社会功能下降和本人感到精神痛苦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认知及其发展障碍、情绪情感障碍、意志缺失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神经症及精神分裂症等[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因而导致人们患心理疾病概率不断增加。

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愿寻求专业帮助,或者配合进行治疗,而已经治愈的患者重归社会时也面临巨大阻碍。

心理障碍患者是社会的一类特殊群体,由于长期存在的传统观念,社会工作对心理障碍患者存在着一些偏见,影响了心理障碍患者的生活、工作以及社会适应。

社会公众到底对心理障碍患者存在怎样的态度呢?

此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真实态度,通过对其进行更为准确的测评,为去偏见干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事业而言,此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消除人们对心理障碍患者的偏见和歧视,实现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尊重、理解和关爱,同时对促进心理障碍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层面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推进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大规模调查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文献综述

2.1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现状研究

2.1.1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

2002年底,我国在卫生部监测地区进行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表明:

基本知晓率为5.9%,部分知晓率为28.7%,较少知晓为65.5%。

国家卫生部精神卫生工作计划要求,我国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及精神疾病预防知识于2005年达到30%,2010年达到50%,2015年达到80%。

近几年来,通过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不断普及,我国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较前有了明显提升。

200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上海市居民的精神卫生知识基本知晓率为17.7%,部分知晓率为51.2%,较少知晓为31.1%[4]。

200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西安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晓率达到了74.8%[5]。

201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深圳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5%[6];延安居民精神卫生基本知晓率为53.35%[7]。

2011年研究结果表明:

保定市重性精神疾病治疗项目区精神卫生知识总知晓率为56.91%[8];厦门市居民精神卫生知识基本知晓占47.3%,部分知晓占51.6%,较少知晓占1.1%[9]。

201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广州市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为64.1%,农村居民知晓率为60.2%[10];兰州市大中学生精神卫生知识平均知晓率为51.9%,其中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回答正确率54.1%,中学生为49.7%[11]。

201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郑州市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57.19%,其中,基本知晓率为35.33%,部分知晓率为52.09%,较少知晓率为12.58%[12];北京市高校大学生精神卫生知晓率为66.9%[13];河北省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了59.1%[14]。

201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保定市城市居民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为80.0%,农村居民为64.6%[15];宁波市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5.3%[16]。

201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

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的总知晓率为73.44%[17];广东省云浮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是69.9%[18]。

由以上数据可见,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基本上都达到了2010年50%的目标,与2015年的80%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整体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同时发现,对精神卫生知识达到部分知晓的群体占比最大。

这与国外一些研究结果相比较好,这可能与国外研究更侧重精神病相关知识,而我国精神卫生知识的调查包括部分心理健康知识。

例如宁波市城市居民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为42.6%,农村为30.8%[19];2008年在上海、昆明地区的对精神疾病的知晓情况,尽管上海居民较昆明居民知晓率高,但平均水平仍未达到50%,以上这些只关注居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程度,结果却不容乐观。

因此,我国居民尽管心理健康知识较前提高,但对精神疾病本身的认识水平仍然较低。

2.1.2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

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历、专业、职业、成长背景等。

学历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精神卫生知晓率与学历相关,学历越高知晓率越高。

例如,陆艳红等人对儿童的精神卫生知晓情况调査结果显示基本知晓率为3.4%,部分知晓率为86.4%,较少知晓为10.2%[20];李真等人研究表明中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50.97%[21];周志鹏等人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为56.4%[22]。

又如,郭康林等人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回答正确率54.1%,中学生为49.7%[11]。

职业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不同职业的人群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状况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刘知源等人对某部队基层士兵的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卫生平均知晓率为12.4%[23];耿金根对2048名妇幼保健工作者调查结果显示其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为87.6%,而精神专业知识知晓率为50.26%[24];田梅等人在保定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负责精神项目医生,精神卫生科普知晓率为86.19%,对精神症状识别为55.09%[8]。

又如,佟海龙等人的研究表明社区医生知晓率为82.25%,显著高于患者家属75.03%和普通居民72.34%[17]。

专业背景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群对心理健康知识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例如,闫芳等人的研究显示,医科生的知晓率73.1%,高于理科生54.4%[13]。

成长背景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农村居民。

例如,佟海龙等人的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4.55%,城郊与乡镇居民为70.40%,城市居民知晓率明显高于城乡居民[17]。

总之,社会公众对精神卫生知识认知的普遍现状是对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程度距国家卫生部精神卫生工作计划要求2015年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对精神症状识别能力低。

而我国居民对精神卫生知晓率的分布状况如下,城市居民知晓率高于农村居民,文化层次高的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程度更高,从事与精神卫生工作相关的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好,儿童、军人等特定人群对精神卫生知识效率低等。

2.2对心理障碍患者态度的研究现状

2.2.1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亚裔患者就医率低,就医时间延长,这种就医延长可能与患者家属有病耻相关[25]。

日本在福冈和北京两地关于精神分裂症病耻感研究,表明北京居民对精神分裂症的歧视态度较福冈地区更严重[26]。

Link等人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结论[27]。

以上说明我国居民对精神疾病的态度普遍消极、排斥。

国内的一些研究,如高士元等的研究表明,普通居民对精神病人的可治疗性和社会贡献态度最消极[28];又如,张宏伟等在延安的研究结果认为,40%的人担心精神病人做出具有伤害行为的事件,40.9%的人认为精神病人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33.33%的人认为得病后不能再工作[7];再如,广州地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公民认为治愈的精神疾病患者不能从事教师工作,认为大多数的单位不会聘任一个完全康复的精神病人[10]。

这些调查结果与国外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更进一步说明我国普通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歧视与消极的态度。

2.2.2对心理障碍患者态度的影响因素

而不同人群,对心理障碍患者态度也不相同。

如国内一些学者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及技术对病人的社会价值和治疗性不乐观,而精神科医护工作者对精神病患的社会功能恢复更悲观[28]。

张红彩的研究表明,在他人或社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贬低与歧视的态度上,患者家属有强烈的感知,并且其病耻感水平与学历水平呈正相关[29]。

我国李季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对精神疾病有强烈的病耻感,特别是在求职、交友和婚恋方面能够强烈感知到来自他人的歧视与贬低态度[30]。

佟海龙等人的研究显示,哈尔滨市大部分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的知识有较好或好的认知,社区居民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较好,文化程度、对患者的知悉情况、人群类别是精神卫生知识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宣传教育的满意情况、年龄、居住地区是影响对精神疾病患者态度的因素[17]。

钟汉玲等人研究也表明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人群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存在差异,对精神疾病了解程度和接触程度越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积极[31]。

也有研究表明,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得分越高的人,对精神疾病越包容[17]。

然而,刘芬的研究结果表明,浏阳市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较负面,比较歧视曾患过精神疾病的人,但这与性别、学历、职称等没有关联[32]。

还有王变云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对精神疾病的容忍度不甚理想,性别在对待精神疾病态度上没有太大差异,而在年级和专业类别上稍有差异[16]。

从而可以发现,影响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学历、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与精神疾病患者的接触程度等。

而在性别、学历这两个因素上存在分歧。

2.2.3对心理障碍患者的影响

我国公民对心理障碍的基本了解和认识能力低下,使得居民对心理障碍患者存在较大的歧视与排斥,加之媒体对心理障碍患者激情犯罪,恶意攻击等恶劣事件的报道,更加重了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的恐慌[33]。

进一步造成了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普遍存在“病耻感”,使得精神障碍患者与家属对外界采取退缩和回避的态度。

使精神障碍患者不愿暴露相关病情,造成选择正确的就医方式比例偏低[34];心理障碍知识的缺乏,使得公众常认为造成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大多是社会因素造成的,特别是近期的打击性的应激事件[35],使得居民将自我心理调节作为首要的干预手段;大多数患者的首选就诊地点,多为综合医院的普通内科,这又造成了精神疾病的误诊和漏诊的情况普遍存在。

张敏等人的研究表明,上海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首次就诊精神科前,69%的患者无任何求助行为,而一部分人选择封建迷信、非专科医生、中药及自行药物治疗等非精神科求助方式[36]。

这些使得精神障碍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加重了病情,使精神障碍的预后变差,更加重了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此外,由于精神障碍知识的缺乏,使人们不能较好的识别周围人群中潜在的精神障碍患者,不能对这些人群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和干预措施,使得有自杀倾向的精神障碍患者死亡率增高,而存在暴力倾向的患者一但出现行为,就会对自己、他人甚至社会造成危害。

对于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达到临床治愈,应回归社区进行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社区居民对精神障碍患者普遍存在歧视,未准备好接纳精神障碍患者,造成患者及家属因存在羞耻感,而脱离社区精神服务[37];社区精防医生常常因患者及家属的不配合,无法进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工作[38]。

因此,造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不能及时进行,社会功能缺乏,不能很好的再就业,给国家增加了更多的经济负担。

综上,我国社会公众对待心理障碍患者态度的现状,大多呈现的是对心理障碍患者歧视与排斥;且与学历水平呈正相关,尤其对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恢复更悲观。

使其家属及患者产生强烈的病耻感,因此对外界退缩与回避,不能早期治疗,不愿接受后期的社区康复。

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缺乏及对患者的消极刻板印象,也可能导致很多人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负性认知。

而关于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可能是研究样本的地域性差异所引起的。

2.3心理疾病污名的研究

2.3.1心理疾病污名的含义

心理学对心理疾病污名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Goffman首次把“污名”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将其定义为个体所获得的非社会赞许性“受损身份”[39]。

心理疾病污名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对心理疾病患者存有的负面评价、消极情感体验和歧视[40]。

在前期,研究者多认为,心理疾病污名仅仅是一种对被污名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仅仅是刻板印象并不足以导致心理疾病污名的发生,2005年,Corrign等从社会认知加工的角度提出,心理疾病污名由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三种成分构成,并且认为三者之间具有递进性[41]。

我国也有研究者提出,情绪、认知和行为是构成心理疾病污名的三种主要成分,污名化过程是这三种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的混合体[42]。

2013年刘欣等人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心理疾病污名的结构进行研究,证实心理疾病污名主要由负面刻板印象、负性情绪体验以及消极行为倾向三个成分构成[43]。

心理疾病污名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认识。

从施污者的角度来看,心理疾病污名可分为公众污名、自我污名和制度污名[44]。

其中,公众污名是社会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施加的污名;自我污名是心理疾病患者内化公众对自身的消极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形成自我偏见和歧视的过程;制度污名是社会机构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学习、就业或恋爱等方面的排斥和歧视。

从受污者的角度来看,心理疾病污名可分为觉察污名、体验污名和连带污名[45]。

觉察污名是心理疾病患者可以观察到的污名;体验污名是患者通过自身体验到的污名;连带污名是与心理疾病患者密切接触的亲朋或心理健康工作者所遭受的污名。

从测量方法的角度来看,心理疾病污名又可分为外显污名和内隐污名[46]。

外显污名是个体可觉察、可内省的心理疾病污名;内隐污名是个体难以内省或精确识别的与心理疾病有关的痕迹,它潜在地调节着个体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消极观念和行为。

关于心理疾病污名的研究注重点多半都在于其理论与结构模型上。

2.3.2对心理疾病患者的影响

Wright等人的研究证实,污名体验对自尊和自我效能有消极影响[47]。

心理疾病污名对患者的直接危害主要表现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会降低患者的求助行为和治疗依从性,具体表现为推迟求助和提前终止治疗。

另外,由于公众污名的影响,很多患者还会形成自我污名,这进一步的加大了他们心理康复的困难。

总之,关于心理疾病前人已做过很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结果呈现多样化,由于其研究样本分布范围分布比较集中,比如,大学生群体,某一区域的群体,亦或者是某一行业的群体,其公众性代表性不强,也很难进行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而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问卷调查,其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以往关于心理障碍的研究大多以精神卫生知识或态度的现状调查为主,很少涉及深层次的关系研究,比如,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是否会影响其对心理障碍患者的社会距离,心理疾病污名是否会对公众心理障碍患者的态度产生影响等。

而对于不同变量之间差异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年龄、性别等背景变量上,关于精神卫生知识对其态度的影响很少量化。

本文在了解社会公众对心理障碍患者态度现状的基础之上,深层次的探讨精神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